实用
2019.10.11

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 这群“国宝”有特异功能? 竟神一般奇迹生还!

天数:12 天 时间:8 月 人均:10000 元 和谁:和朋友

文图/勒克儿

追寻大熊猫栖息地,整个综合科考的第三天起,我们正式进入成都市无人区。

筷笼子沟之夜的篝火,对大多数队员而言,依然像龙洞子那晚一样炽热。但对央视记者和我们几个地方记者,这炽热不是火堆,而是此行最令人砰然心动的时刻——明天10点前,或许我们将与传说中的羚牛群不期而遇!

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保护区大当家、此行领队赵志龙在晚间安排明日行程说:明天动物学博士、央视记者、专职摄影等10人小分队先出发一个小时。因为根据保护区过往资料显示,在前方一个保护区命名的“牛吃水”地方有大量羚牛群,只是,汶川大地震后,这群国宝是否还健在不得而知,期待我们此行奇迹出现!

国宝羚牛(图据网络)

参加这次科考,携带那么长枪短炮,除了祈祷能在茂密竹林瞥见哪怕一眼那胖胖白白的大熊猫身影外,更多的期待,则是拍摄到羚牛。因为,这给心愿的打CALL,来自出发前的一次协调会。会上,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说,汶川大地震前,保护区的核心区内,拥有数量不菲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

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哺乳动物学博士肖治术在会上也介绍说,羚牛说是牛,但它并不是牛。它是一种极难得的大型稀有珍贵动物,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仅产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中国是羚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羚牛被中国公布的红皮书列为濒危种,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红皮书列为珍贵级。  

由于它长相奇特,有些科学家称它为“六不像”,即庞大隆起的背脊像棕熊,两条倾斜的后腿像非洲的斑鬣狗,四肢短粗像家牛,绷紧的脸部像驼鹿,宽而扁的尾像山羊,两只角长得像角马。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羚牛分为4个亚种:高黎贡羚牛亚种、不丹羚牛亚种金毛扭角羚、四川羚牛亚种和秦岭羚牛亚种。其中四川和秦岭亚种是中国的特有亚种。

国宝羚牛(图据网络)

四川羚牛又称藏牛羚、盘头羊(川北叫法)、野牛和封牛(川西叫法)等。它生活在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悬崖中,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似,数量稀少,因此也被视为“国宝”。而在不丹,羚牛则被视为国兽。

虽是国家一级保护,享受级别与大熊猫相当,但是,羚牛“被视为‘国宝’“与“国宝”的实际待遇就差了很多。在现实社会的认知环境中,被沦为“亚国宝”的羚牛,并不怎么能激起人们对它像对大熊猫一样的喜爱,这应了那句网络流行语:长相决定待遇。事实上,如果对动物没特殊喜爱和研究,很少人能对羚牛特性说出个一二三,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微信好友,一位资深户外动物摄影爱好者行前告诉我说,在野外,如果看到一群羚牛会是摄影者的好运,如果与一只羚牛碰面你可能只有祈求上天保佑——与其与一只羚牛相遇,那不如不要见到羚牛。因为,它会主动攻击你。他说,与“独牛”狭路相逢,避免被其抵伤的方法首选上树,其次是快走找到可围绕的大树或巨石绕过,以躲开羚牛的锋芒。羚人追赶伤人往往是“一锤子买卖”,不会回头来杀回马枪。当然,如果你愿意,模仿狗叫,也是避免羚牛伤人的方法之一……

国宝羚牛(图据网络)

朋友的说法,正好回答了很多朋友的一个疑问:为何你们队伍中有警察携带微冲?——预防碰见“独牛”而且,如果万不得已……回答完毕。

出现羚牛的地儿为什么取名叫“牛吃水”?赵队说,资料显示,那里距河流不远,但是,这些羚牛是不喝河水的,只到那个地方饮水,估计那里的水富含盐分和其他微量元素。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哺乳动物学博士肖治术说,估计这群羚牛就是四川羚牛,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食盐兽”。这名字决定了它如同大多数偶蹄目一样,具有舔食盐碱,以获得微量元素的习性。在这些羚牛每个社群的活动范围内,往往都有一两处含盐碱较多或含硫的泉水。

国宝羚牛(图据网络)

早晨8:30,赵队带着我们一行10几个人,率先出发。一路上,赵队给大家介绍说,羚牛虽看上去又笨又大,但它在悬崖峭壁上,却是身轻如燕,来去自如。汶川大地震前,根据我们常年跟踪和研究,这里的羚牛群每年都要在海拔1500~3500米左右之间做两次垂直迁移。它们的迁移路线一般相对固定,久而久之,荒山野岭间,就被它们踩出一个明显的小道。这小道很好辨认,顺着它们在小道上一路屙的粪便,就可以找着它们……

都江堰
小分队出发,继续穿越无人区腹地,期望能找到国宝羚牛的踪迹——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果然,在地图标明名叫“百果桩“的一片茂密树林中,乱七八糟的动物脚印赫然在目。经肖博士鉴定,这些脚印,正是羚牛遗留。

大家注意:“小分队已经进入羚牛活动圈。羚牛群都有放哨的,它们一般都站在高处警惕望着四周……大家不要说话,悄悄前进……“言毕,赵队带着我们,做潜伏状,踩着牛屎赶往”牛吃水“——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给后面大部队留下的路标。
都江堰
都江堰

踏着被羚牛踩得稀烂的泥泞,追寻着羚牛的足迹,我们一行被牛屎牵引着不断爬断崖下陡坎,一路行来,我不由地暗叹:这羚牛可真是攀岩绝顶高手,常年繁衍在环境险恶的这片高海拔山林,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竟然如履平地,生活的逍遥自在。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大约9:30,小分队翻过“百果桩“,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平缓山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同时,一心想目睹羚牛风采、脚力飞快的后勤保障队伍也齐刷刷同时出现……

GPS显示,这里海拔1864米。大家判断,这就是“牛吃水”——保护区中最大的羚牛集聚地。因为这片山坡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羚牛脚印,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羚牛粪便,整个山坡,我们几乎无从落脚。可以想象,一个多么庞大的羚牛群才能留下这样密集的痕迹!赵队和肖博士估计,从这样的痕迹判断,这个羚牛群,少说也有七八十只!

都江堰
这片山坡上,遍布羚牛的脚印,赵队(右)给央视记者介绍这一惊人发现……
都江堰
动物学肖博士根据清晰的脚印判断,这的确是羚牛的脚印!
都江堰
羚牛群活动的现场一角。
都江堰
羚牛群活动的现场一角。

小分队立刻查找山坡四周,令人扼腕的是,没发现一只羚牛。这既可能是后面心急赶来的队伍规模过大惊走了它们,也可能是我们来晚了一步。最令我们捶胸顿足的是,一些羚牛的粪便不仅亮泽,竟然还在冒热气,这样新鲜的粪便证明,这群羚牛的离开和我们的到达,时间差,也许只不过分分钟的事情!

都江堰
羚牛群留下的新鲜且还在冒热气的粪便。

面对与“国宝“擦肩而过的激动,我当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这样的场面,我从未见过,感觉自己穿过电视机,穿过赵忠祥的讲解,直接进入了‘动物世界’的现场……透过这水源的倒影,我仿佛看见眼前一头头身形健壮的羚牛正在怡然自得低头浅饮,雨水打在它们厚密又珍贵的皮毛上,光线从树荫的缝隙,照亮它们粗壮的角……

都江堰
羚牛群出没的周边环境一瞥。

抬头,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在山林的隐秘深处、在人类无法攀登的悬崖边,羚牛们或许正在做着和我们人类同样的事。我们收集它们的粪便、追寻它们的足迹、染指它们的栖息地、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自以为在掌握它们,殊不知,它们或许早已经在暗处,将我们的一切,尽收眼底并作分析判断:这是一群什么怪物?“

都江堰
羚牛群出没的周边环境一瞥。

“牛吃水“这地儿之所以能够吸引这样庞大的羚牛群,正如赵队和肖博士所言,得益于这片山坡中有一处不大但一直汨汨直冒的水源。我尝了一下,这水,果然微咸。

没见着活的,羚牛群屙的屎就成了“香饽饽“。顾不得一团一堆又臭又大、沾满鞋梆的羚牛粪便,小分队每个队员都像从没有见过粪便似的,拿着手中各种影像设备,对着脚下的羚牛粪便一阵狂拍。这些脚印和粪便不止是羚牛停留的痕迹,更是羚牛留下的证据:汶川大地震后我们还好好活着滴!

都江堰
一堆堆羚牛群留下的新鲜且还在冒热气的粪便,成为大家镜头下的“香饽饽”。
都江堰
羚牛群的饮水之地一角。
都江堰
羚牛群的饮水之地一角。
都江堰
羚牛群的饮水之地一角。
都江堰
         距离羚牛群“专属”饮水之地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它们却不涉足…

亲眼所见了规模很大的羚牛脚印以及一堆堆新鲜的羚牛粪便,到了今天的宿营地,哺乳动物学肖治术博士坐在河边百思不得其解:羚牛虽然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但汶川大地震瞬间山崩地裂,处于震中附近的动物、植物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这羚牛群是怎样逃脱致命一击的?莫非它们具有预感大地震将要发生的触觉、嗅觉还是其他特异功能?

都江堰
今天的行程,淌水过河次数密集,下半身被河水浸透,上半身被汗水湿透,而且河水水温比前几天明显低好几度。瞧,她已经冷得不住打抖赶紧找衣物换上,其实,不只是她,大多数队员都已经冷得麻木,清鼻涕长淌……
都江堰
我们宿营地的“厨房”一角。右下角岸边是“餐厅”。作为餐厅和厨房环境,可以说“史上最牛”不?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 这群“国宝”有特异功能? 竟神一般奇迹生还!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