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1.17

全程徒步登泰山

发表于 2019-11-17 13:13

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为中华十大名山之首,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他们给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200余处碑碣石刻,这也是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第一天 红门入口的登山步道是秦始皇封禅时开通的步道。这条路线主要是石阶路,需要步行从红门到中 天门,一路经过万仙楼、斗母宫、四槐树、回马岭、壶天阁等众多景点,也是 泰山 上众多石刻较为集中的地带。历时2小时30分,终于徒步到达中 天门 ,到中 天门 后继续步行历时2小时40分到南 天门,游玩山顶,观日落,入住山顶。 第二天 日观峰观日出,天烛峰-最古朴自然的线路下山,下山历时5小时,下山游岱庙 第三天 来回徒步4小时:桃花峪——钓鱼台——碧峰寺——彩石溪,回来再游岱庙 四条登山路线,走了两条半。

早上宾馆出来早餐后,乘45路到红门,08:15开始红门登山,

上山台阶处的关帝庙

到了一天门,这里左右分别立着“盘路起工处”和“天下奇观”两块大石碑。

为照片关联地点

没走几步见路右侧立着一块“五岳真形图”石碑。

再往前是“孔子登临处”石坊,坊前左右分立“第一山”和“登高必自”碑:“第一山”碑上列了一串官员名字,不知是何人所书;“登高必自”则语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意思是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从近的地方起步。“卑”与“碑”谐音,故只书“登高必自”。

孔子登临处坊北面,为天阶坊。

过天阶坊就是泰山著名的红门宫建筑群!红门宫是泰山古盘道起始的门户,呈半封闭凹形空间。再加宫前三重白色石坊(即一天门坊、孔子登临处坊、天阶坊)及碑碣,构成一组高低错落、色彩鲜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

红门宫创建年代无考,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间,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间,为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两院间高阁名曰“飞云阁”,阁下为拱门,登山通道穿行其间。

红门宫可通小泰山,工作人员讲:若不上山在小泰山拜拜也一样。

万仙楼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 泰山 圣母有功而敕建的。万仙楼开始售票验门票

节理面与摩崖石刻

涧水干涸,中流砥柱无从谈起。

万仙楼 盘山 道西侧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处是取“风”、“月”二字之字心组成,意谓此处风月无边,风景美不胜收。

灰绿粉岩的露头

继续前行是斗母宫

斗母宫,其为泰山最为幽静之处。斗母宫古名“龙泉观”, 它临溪而建,分前、中、后三院。此为斗母宫南山门。这是斗母宫中院的西向山门,门下蹲列着两座精雕石狮,其外表被人们大量的触摸,故而圆润如玉。

前院有清光绪年间赵尔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龙泉水灌溉田地。因感觉天然池中被人为放置的一些东西给破坏了古池的原始意境

后院此处最是幽静!此有听泉山房及龙泉厅,厅下涧內可观三谭迭瀑,我们观之竟无流水,

蓬莱季良小住”题刻,此题刻位于东西桥子北。摩崖高l80厘米,宽60厘米,字径28×22厘米,楷书体。 题刻“蓬莱季良小住”,楷书,无年款及题名,不知何人何时作。

卧龙槐。系明代嘉靖年间所植,曾被雷击倒,树干平卧山坡,俗称“卧龙槐”。

卧龙槐位于斗母宫北侧路西,相传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到1566年)种植的,树干平卧山坡,侧枝平卧生根,南北相距8米余,根际盘曲,树冠仰起,婉如卧龙翘首,古拙离奇,形体若飞,所以俗称“卧龙槐”。

继续北上,离斗母宫不远的盘路东侧石壁上有题刻“青未了”,楷书,题刻年代不详,后有字“三韩长题”,“青未了”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亦名岱山,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过了“青未了”石刻,前方有陡峭的台阶,在台阶的末端,高高在上悬于半空的寺庙就是三官庙。庙前山门的台阶共有五十三级,俗称五十三参。远远望去,石路台阶犹如一道天梯。寺庙建在山体的陡坡上,山门两侧有高高的挡墙,挡墙上有“三官庙”三个大字。全国各地有很多三官庙,这里是海拔最高的三官庙。长在挡墙上有两颗古柏很有趣,

进入院内,香火缭绕。三官庙设有主殿、配殿及山门,主殿为三官殿。院内有一株古柏,传说是秦二世胡亥所植,在它那粗壮而低矮的主干上,生长着五条巨大的侧枝,人们附会为秦始皇的化身,说他功德盖世,一手遮天,使子孙世代相传,所以被称为“五指树”。也有一称为“汉义柏”,意为汉柏有义,柏树在两千年的历史中,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碧经石峪石坊右行去经石峪。

这就是泰山著名的经石峪石刻,上刻隶书《金刚经》。大字遒劲古拙,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在这片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

横跨盘道的水帘洞石坊是1994年重修的,石坊西侧就是水帘洞,水帘洞位于高30多米的崖壁上。这处崖壁被称为天绅岩,下雨的时候,岩顶石洞有水流出,顺崖壁流下,形成成水帘泉,泉水经过注水流桥往东流入中溪。

霞灵应宫里供奉的是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因此,在泰山有很多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

在庙宇的东侧有一通高大挺立的龟驮碑,碑文记述了碧霞灵应宫历代重修的情况。石碑后面有几个大字,已模糊不清,此碑曾经破损,有修补痕迹。这龟称赑屃,在泰山一带有一种传说:“摸摸赑屃的头,一辈子不受穷;摸摸赑屃的腚,一辈子不生病。”游客经过这里,都会上前伸手摸一摸,希望带来好运!

歇马崖北的盘道两旁,古柏夹道,浓荫蔽日,人行其间,好象进入了荫凉的洞中,故名“柏洞”。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张玢立石,上题“柏洞”二字,遂成地名。

歇马崖北的盘道两旁,古柏夹道,浓荫蔽日,人行其间,好象进入了荫凉的洞中,故名“柏洞”。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张玢立石,上题“柏洞”二字,遂成地名。

穿过柏洞看到了槐林,这里称“四槐树”,因为很早的时候,在这附近有四棵唐代的古槐树而得名。四棵古槐,相传是唐代鲁国公程咬金重修泰山盘路时种植的。泰山人工植树的历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他多次来泰山封禅,在泰山的上上下下共种植了千株柏树,到了唐代,泰山上已经有秦松、汉柏了,但是,大唐朝的每一位皇帝来泰山,还都要种上当时最珍贵的树种槐树,留作纪念。

程咬金种的“四槐树”中的三棵,早已被山洪冲走,剩下的一棵也于1987年被山洪冲倒,横卧在了盘道上,为了让后人记住这里的唐槐,泰山管理人员就顺其自然的把它留在这里,成为一景,称“拦路槐”。

四槐树北是壶天阁,壶天阁名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明代称升仙阁,清乾隆皇帝登岱时拓建而改今名,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阁楼建于高台之上,是跨道式门楼建筑,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前廊式。

过了壶天阁的城门洞,游客一眼看到是这棵银杏树,在阳光中闪闪发光。“好漂亮啊!”

壶天阁的城门洞后方有元君殿,这里供奉的与碧霞灵应宫一样,供奉着泰山圣母碧霞元君。有楹联:日照碧霞金世界月临泰岱玉乾坤。

出壶天阁迎面遇到的第一关是回马岭。这里有一座双柱式石坊,1937年重修时吴绍曾题额“回马岭”。

回马岭,仅听名字就觉得路是不好走了,所以旧时称这里“石关”,算是泰山的第一道天然关隘了。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封禅泰山时骑马上不去的地方。应劭在《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中记载:“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说的就是此处。但是乾隆有办法骑马上去,路边摩崖上有他的题刻为证:“昔人回马地,进马跋岩扃。夫子有明训,功毋一篑停。”他认为昔日帝王骑马至此回,实在是功亏一篑,而自己却能跃马而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过了回马岭,山路随着山势曲折回环,遂见“峰回路转”。题刻“峰回路转”,楷书,后有题跋:“乙酉姑洗月上浣,历邑刁文元书”。峰回路转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题刻处盘道向西忽又折而向东,回环曲折,路随峰转,成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岭巅有金星亭,又名“药王殿”,供奉唐代孙思邈。西边有大殿三间,前廊式五脊歇山顶,供奉着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因称“三大士殿”。

再往北要跨过一溪谷,溪谷之上建有单孔石拱桥,称“步天桥”,意思是至此山路开始陡峭难行。

桥北是十二连盘,过了步天桥后方的这666级台阶,10:45终于来到泰山的半山腰“中天门”,这里既是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西两溪的分水岭,徒步登泰山的任务也将完成一半!

站在这里可以瞻望岱岳主峰雄姿。

在石坊的北侧,有虎阜石。虎阜石形如卧虎,相传是黑虎的化身,它实际上是泰山著名的地质构造现象球形风化岩石,是泰山独特的地质现象之一。

在中天门休息了一会,11:00继续登山,却见上山的路上出现了向下的盘道,这一段下坡道俗称:“倒三盘”。在整个“登天”序列的盘道中,山路始终是向上的,这是唯一的一处“向下”。倒三盘之后是一小段平路,遇石阶再向上,登山者又被带进了幽幽的峡谷之中。又是陡扬的石路,又是艰苦的攀援,但忽而又遇一段坦途。

这是一段土路,踏上去暄暄的,举足前行不再费力,好似有人在背后推着;路旁林木茂密,蔽日成荫,石刻成片,令人倍觉惬意。这就是“快活三里”。

过了一会儿,迎面一处石牌坊映入眼帘,曰 :迎天,迎天坊,说明我们已进入大山深处了

在前方,此处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此处是谷口,云雨变幻莫测,泰山主峰的寒云顺谷而下时与暖云相遇即化为雨,因此而得名。

离开斩云剑,继续登山,向上攀登,一路风高云淡,路况-道路变幻莫测,瞬时间如平路,走起来十分惬意,一路碑文石刻题词众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题刻“佛”,位于斩云剑北侧,行书体。该题刻既无署名亦无日期,不知何人何时题刻。题刻的书写手法很有艺术效果,在泰山诸多石刻中少见。

“既雨晴亦佳”题刻。题跋是:“丙午首夏,冒雨登岱,宿山中。次日晴霁。书此五字,以誌胜景。天津宁世元。”既雨晴亦佳语出杜甫《喜晴》诗:“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

题刻“天空”。民国二年(1913),刘道忠书。该题刻字体秀丽飘逸,情趣盎然。

在题刻“天空”一侧,有题名为《泉》的杂文刻石,实际上写的是钱。这是唯一与泰山景色无关的题刻,文中说一位清官生病了,而且病得严重却没钱治病,可是怎么办呢?于是一位道长指点他,让他在泰山上找块石头写下“钱”字,但他来到泰山上觉得在神山上写钱字不好,于是就写了与钱谐音的“泉”字了。石刻是由民国五年(1916)李星源撰写,字体端庄凝重,疏密自然。作者借题发挥以“暴风甚多,寒暖不时”来寓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通篇文章沉痛批判了金钱至上的腐败思想。

逍遥游,用主席诗词中的字拼起来的。

毛泽东诗词“长征”

这是所谓“鼠碑”,指的既是泰山一方碑刻,其上款是“辛酉春三月”,下款题“李和谦游山乐”。而做为主题那个很象老鼠的谜字,已经很多人猜认了很多年了。这个字,是个组字狂草,具有很深湛的书法美学蕴涵,绝非文人游戏的泛泛之笔,亦堪称泰山一品。实际上,这个字的汉字原素基本上已被广大游客和网民分别局部参破,有猜“好”字的,有猜“山”字的,而泰山相关文化,管理,旅游部门则在其宣传,印刷,陈列词中定为“如”字,我觉得象“此”字。“此”,想当然指的泰山,因此应该是“如此好山” 四个字的组合。

题刻“气象万千”,楷书,位于斩云剑北侧路北的石壁上,刻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说明了这里风云莫测的奇观。有跋文:“民国三十一年夏同游青岛,八月五日归途登泰山极顶,露宿观日出,洵为生平壮游。因题四字,以志鸿爪。同游者尚有公展儿子维新。上虞王延松撰,吴兴潘公展题。”

遇见挑夫,挑夫是 泰山 一直存在的职业,这个活很累

一座石桥横跨东西,再次把游人从溪东岸带到了西岸。

此桥是云步桥,此处就是泰山抬升的第三个断裂带了。前面说过,云步桥断裂和其南面的泰前断裂、中天门断裂,都是中生代形成的断裂,它们的产状基本一致,共同组成一组阶梯状断裂,每条断裂的南盘呈阶梯式降落,造就了泰山南坡三大台阶的地貌景观。云步桥正好位于云步桥断裂通过的部位,其北侧瀑布的4米高悬崖就是典型的山体断裂层面。

泰山 有著名的“四奇”石刻,第一个就是云步桥旁的“至此始奇”石刻,后面对松山上还有“至此又奇”石刻,以及十八盘北“至此愈奇”和大观峰的“至此奇绝”石刻,题写人为明嘉靖的国子监司业马一龙。

桥东有一亭亦为石筑,名“观瀑亭”,是清末泰安知县所建。北侧刻着一副对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亭柱上刻满了楹联诗文。

风尘奔走,应尽艰辛思诡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赶朝山。拔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此俗虑自消沉。

石桥周围又是石刻,真、草、隶、篆,体法各一,琳琅满目,不同时代、不同心境的古人在这里抒发着各自不同的情怀。配上周围的景色,真是妙极了!

过了云步桥,前方路西有一巨石,上书“飞来石”三个大字。当然,这里也会有传奇故事。传说当年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他来到云步桥附近,看见这里山清水秀,飞瀑高悬,便立即下令筑帐休息,赏览美景,后人就将这里取名为“御帐坪”。正好这时泰山神黄飞虎巡查至此,见到此景非常生气,于是点化一块大石头推下,大石朝宋真宗方向滚来,宋真宗闻声吓得魂飞落魄,趴倒在地。奇怪的是这巨石突然停在了宋真宗面前数丈远处不动了。这时,一位大臣看到皇帝的狼狈相,赶紧圆场,对宋真宗说:“万岁不要惊慌,这是泰山神派来护驾的。”真宗一听,非常高兴,于是赶紧起身叩拜谢恩,这块石头便取名为“护驾石”,又叫“飞来石”。

飞来石东侧,有一跨道式石坊,上书“五大夫松”。此石坊旧称“诚意门”,又名“小天门”,原石坊已毁,1984年重建。

飞来石北侧石坊西侧,有一半封闭的院落,院内种有两颗古松,称“五大夫松”。关于五大夫松,有一个始皇帝封禅泰山的真实故事。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登临泰山封禅。据说,登山的这一天,正值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始皇帝来到半山腰,忽然,天气骤变,一片乌云随风而至,顿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一齐袭来。始皇帝措手不及,放眼望去,看见前面有一棵松树,高达数丈,枝叶繁茂,树冠如棚,风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树下避雨。不一会儿,风飘云散,雨过天晴,始皇帝因为身在树下,没有遭到风雨侵袭,为了嘉赏松树护驾之功,始皇帝当即封松树为“五大夫”。

在秦代,官爵共有十二级,“五大夫”是第九级,“五大夫松”并不是五棵松树,而是官爵级别。到了唐代,由于陆贽在《禁中青松》一诗中有“不羡五株封”之句,便演义成五棵松树了。后来暴雨冲走了三棵,剩余两颗也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被洪水冲走。清代雍正八年(1730),钦差丁皂保奉皇帝之令重修泰山时又补植了五株松,如今仅剩两株。古松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被誉为“秦松挺秀”,列为泰安八景之一。古松下有石刻“泰山,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张正题书。

古松南侧及东侧设有挡墙,北侧则建有东岳庙,将秦松置于半封闭的院落中。

登山路过的寺庙很多,东岳庙是泰山众多庙宇中的一座。

庙中有个挂着了“连心锁”架子

在五大夫松后面的山坡上有一颗古松,称“望人松”。

望人松位于山东泰山上五大夫松西侧山腰。望人松树冠下一长枝披拂,形态仿佛翘望八方游人,故名"望人松",也称"迎客松"。这是泰山最珍贵的古树名木,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之一。

平台上吊满红色布条带飘带祈福许愿带,

对着山拍一张

望人松西北是朝阳洞,是一个天然石洞,洞口向阳,故名朝阳洞,洞的后壁有线刻元君像。洞深广如屋,顶壁凝露垂珠,宛若石乳,俨然神宅仙窟,内祀线刻碧霞元君像,终日香烟缭绕,游人络绎不绝。洞口“朝阳洞”三字为明嘉靖乙未(1535)仲春廿有二日,通奉大夫、山东布政使万安朱衡书。洞上方还有匾额:“泰山老奶奶显灵宫”。

来到洞口,见洞内有白发老者坐着睡着了,未敢进去,只是在洞外看了一眼,洞内供有送子观音菩萨。

朝阳洞东北有深涧大壑,高耸入云的绝壁上书刻着乾隆的《咏朝阳洞诗》: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碑高20余米,宽约9米,字大一米见方,因名万丈碑,又叫青摩崖碑。是泰山大字摩崖石刻之最。

在它的东面又有摩崖石刻,是张宗昌于民国间题书。洞北有巨石,上面有大字题刻:峻极于天,发育万物。这就是泰山的主题。左侧有康熙岁次壬戌(l682年),长白卞三畏题“松云绝壁”。

对松山位于朝阳洞北。双峰对峙,古松万株,苍翠蓊郁,层层叠叠,又名万松山、松海。云出其间,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乾隆则称“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

这里盘路两侧古松万株,苍翠蓊郁,层层叠叠,称“万松山”,又名“松海”或“十三层松”。道路两侧山峰对峙,松树东朝西长,西朝东长,所以得名“对松山”。

跨过对松山石坊,泰山主峰跃然眼前,主峰前的两座山峰左右相伴,对峙而立,峰上万株古松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样赞叹对松山:“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乾隆皇帝则赞誉这里为“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来到这里,被这里的山水风光迷住了,高山、奇松、秀水、云梯……,好一幅宏伟的天然山水画卷!乾隆皇帝仔细观赏发现:这幅山水画卷的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一枚印章,于是,下令把自己的诗作《咏朝阳洞诗》镌刻在泰山主的峰下面的绝壁上作为印章,以显示皇帝的尊威和自己的才华:“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石刻高二十余米,宽约九米,是这里最大的石刻,故名“万丈碑”,又叫“青摩崖碑”。

大好河山

这段秋景很美

对松亭位于对松山开山南,登山盘道西侧。此处两山对峙,山峰多古松,青翠蔽日,亭遂因名。亭创建无考,1961年重修。亭方形,四角攒尖顶,木石结构,边长4.6米,通高7.1米。四角柱承四角梁、扶角梁,柱外石砌墙,东向开门,门两侧 各开一窗,门高2.2米、宽1.45米,窗高1.7米、宽0.94米。南北各开一圆窗,直径1.2米。门上悬"对松亭"木匾。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

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自此处开始到南天门,称“十八盘”,是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

十八盘全长一公里,垂直高度达四百多米,非常险峻。十八盘共有台阶一千八百余级,远远望去,恰似云梯垂落,银河倒流,被称为“天门云梯”奇观。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 在古代,泰山十八盘是指升仙坊以上到南天门的盘道,这段盘道陡峭,攀登十分艰险,古人为了便于游客上山,在这段盘道的两旁分别树立起了十八根铁柱,并且用铁锁链连接起来,便于游人攀扶,因此,真正的十八盘并不是十八段盘道,而是设有十八根铁柱的盘道叫“十八盘”。

到了明清时期,十八盘又延续成为“龙门”以上盘道。民国初年,十八盘继续沿延伸到“开山”,成为现在的“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三段十八盘。

从开山到龙门叫“慢十八”,从龙门到升仙坊叫“不紧不慢十八”,从升仙坊到南天门叫“紧十八”,从而形成了泰山独有的十八盘盘道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是一种奋进、勇攀、追求理想的向上理念,无论是朝山进香的老人,还是喜欢登山的青年,攀登在十八盘上都有一种挑战自我,坚忍不拔,实现信念的无畏境界。

在“慢十八”的盘路上,有龙门石坊,为二柱单门全石结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早圮,1994年按照原样重建。石坊东为大龙峪,到了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在石坊后方的西侧崖壁上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书的“龙门”二字。这个一笔挥就的狂草书体“龙门”,书写者把龙门二字上下结合,一气呵成,洒脱流畅的笔画,别有新意的造型,把龙门自然的环境特点恰到好处的体现出来。魏祥,清代著名建筑工匠,字致和,原籍章丘,后迁至历城。他家贫,未入学,少年即学建筑,刻苦努力,后成一代名匠,嘉庆十四年(1809)承办山西清凉山行宫,因邀赏捐六品秩。山东很多大工程如曲阜孔庙,邹县孟庙以及济南府县学宫、节孝祠、魁星楼、文昌阁、城隍庙、大清桥等,均为他主持修建,被后人称为“清代鲁班”

在“不紧不慢十八”盘路中途,有一红墙黛瓦歇山顶建筑,大门有匾额“翠屏斋”,登山累了的游客,均会在此小憩,补充能量及水份。人太多了,只能凑合着拍照。

登山累了的游客,均会在此小憩,补充能量及水份。

回头看看刚爬完的山路

“不紧不慢十八”盘路的终点是“升仙坊”。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十八盘道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之意境,传说登上升仙坊即可成仙,故名“升仙坊”。

过了“升仙坊”,即进入“紧十八”盘路,由此登山,越登越陡,愈攀愈险。

南 天门 也称三 天门 、 天门 关,海拔1460米,建在 泰山 飞 龙岩 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 双峰 夹峙,仿佛 天门 洞开。建于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门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13:40到达南天门

从十八盘仰望南天门,南天门似乎是个终极目标。到了南天门后发现不过是个标志性地标,那么,向着泰山顶点的玉皇顶继续徒步吧!

进了南 天门 再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古代在南 天门 以上形成了一条街市,就是天街。建国以后渐废,现在的“天街”石坊,和千米仿古建筑,都是八十年代以后渐渐恢复重修的。天街视野开阔,风光无限。

天街,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街市。天街位于岱顶,西起南 天门 ,东止碧霞祠,全长0.6公里。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买卖 兴隆 ,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风俗,是国内“十大特色市场”之一。

先入住客栈,把行李放下之后,

继续往山的最高处攀登。14:05开始

沿天街东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吴胜迹”。往上攀登即可到孔子庙。 天街的最东端是碧霞祠,前方那高高石阶上有门洞的建筑,就是碧霞祠的“西神门”。

“西神门”南侧,能看到清康熙皇帝的“万代瞻仰”。

进西神门就到碧霞祠了。碧霞祠是中国著名的道观之一,供奉的是最受北方民间尊崇的女神——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传说她福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每年有逾百万香客。碧霞祠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现存的建筑群均为清代中晚期风格。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的说法男子得道称真人,女子得道称元君,又因为她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叫碧霞元君

过碧霞祠,继续往上攀登,前方有一口井,称“圣水井”,是岱顶著名的九泉之一,因孔子及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饮用此水而得名。井旁有碑,碑上“圣水井”三字,为乾隆皇帝御书。在海拔1500多米的泰山顶上有泉水,真的不容易啊!

过圣水井,沿盘道继续北上,前方有一堵天然石壁巍然屹立,石壁上题刻遍布,洋洋大观,人称“大观峰”,又称“唐摩崖”。来到大观峰前,看着这密密麻麻的石刻,真的是惊翻了!这里的历代题刻层层叠叠,几乎没有人数的过来,据说不包括被压盖的就有七、八十处,这里几乎就成了古人的留言板!

这些石刻刻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时亲笔书写的《纪泰山铭》,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全文共有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记事碑。

,有清代康熙皇帝到泰山登览、致祭时留下的摩崖题刻“云峰”,楷书,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4)。“云峰”形容泰山的高峻。

在题刻“云峰”的下方,有乾隆所作《夜宿岱顶》诗二首,行书,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其一诗为:“攀跻凌岳顶,仆役亦已劳。行宫恰数宇,旧筑山之坳。炯为天为邻,滃然云作巢。依栏俯岱松,凭窗眄齐郊。于焉此休息,意外得所遭。恭诵对月诗,徘徊惜清宵。”其二为:“傍晚云雾收,近宵星斗朗。天籁下笙竽,松花入帷幌。神心相妙达,今古一俯仰。始遇有宿缘,初地惬真赏。清梦不可得,求仙果痴想。”

“万法唯识”是佛教用语,也称“一切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在心识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题刻“登峰造极”,楷书体,无题跋,石刻意为泰山景致达到了最高的境地。这是第三次见到“登峰造极”了,前面在五松亭及宋摩崖均有见到。

五岳独尊,仰头天外:这里有泰山最著名的题刻“五岳独尊”,楷书体,它是泰山的象征性标志石刻,书体端庄大气。现行五元人民币背面就有它的图案。 在“五岳独尊”的左侧有题刻“昂头天外”,楷书体。有题跋“光绪戊申五月,顺德辛耀文题”

过大观峰不远就到了泰山的极顶——玉皇顶。玉皇顶的面积并不大,这里却集中凝聚了泰山的历史文化,这里是古代帝王们筑坛祭天神的地方。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玉皇庙山门上有题额“勅修玉皇顶”。

皇庙建于泰山极顶,创建于西汉,为泰山地势最高的建筑,由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东西禅房组成。正殿供奉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柴望遗风”。远古帝王多在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

玉皇庙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为 泰山 绝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殿前有“极顶石”,标志此地是 泰山 的最高点。极顶石 西北 有“古 登封 台”碑刻,证明这里是历代帝王 登封 泰山 时的设坛祭天之处。玉皇顶傲视群雄,亭立峰巅,极目四望,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玉皇庙山门台阶西侧的这座石碑,高约6米,宽约1.2米,通体光滑,碑上不着一字,人们称它“无字碑”。这块“无字碑”,也叫“石阙”,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立的石碑。“在山顶立起“无字碑”。据说是汉武帝认为自己的功德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就立了无字碑,加上上面的碑帽的意思是高上加高。虽然“无字碑”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但是,汉武帝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非常浓重的一笔。

日观峰位于玉皇顶东南,为泰山的第二高峰,古称介丘岩,这里是泰山观日的最佳处,因此而得名。相传在峰巅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称秦观峰、越观峰。

题刻“孔子小天下处”,楷书体,"相传为孔子当年俯瞰天下之地。这其实是明朝山东御史颜继祖根据孟子的名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所刻之石,现已为泰山上诸多与孔子有关的胜迹之一。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题刻“雄峙天东”,行书体,系清康熙己卯(1699)年,山东巡抚王国昌题书。题刻“果然”,楷书体。系清康熙甲午(1714)年镌刻。站在这孔子小天下的泰山之巅,鸟瞰附近鳞次栉比的诸峰,更显泰山山体的雄伟、壮大,果然不出所料,有“势压齐鲁”、“雄峙天东”之势!

日观峰上建有一组中西合璧,石墙青瓦,灰色基调的建筑群,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高山气象站——泰山气象站,它是我国为参加第二届国际极年计划而建的泰山测候所,1932年8月1日首开气象记录。国际极年观测任务结束后,由竺可桢先生选址日观峰扩建为永久高山气象站。1936年1月1日启用,称“国立中央研究院日观峰气象站”。

日观峰峰北,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横出,名为“拱北石”,因其形犹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

上有“绝妙”、“船石岩”、“醉石”及明人题名,如:臧克家的“与天地永大”、方毅的“雄峙 东海 ”、刘海粟的“云海”、陈毅的“泰岳高耸万山丛”等。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的壮丽场面,亦可晴览山色、阴观云海。

犹如两人看龟

登玉皇顶

不远处就是舍身崖,舍身崖也叫爱身崖。舍身崖三面陡峭,壁立千尺,下临万丈深渊。

旧时神话传说,泰山脚下有一位孝顺的儿媳妇,可怜老公公冬天被窝冰凉,就天天晚上在公公上炕前用身子为公公暖和被窝,然后再伺候公公入睡,她再回到自己的房间入睡。时间一长,引起了左邻右舍的非议。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待老公公百年之后,她攀爬到泰山极顶处的舍身崖纵身跳了下去。待到几天后,人们将她的尸骨抬到家时,却发现她在自己家里活得好好的。由此好像证明,清白有德之人是会受到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保佑不死,长生不老的。这个神话传说,几千年来误导了多少善男信女,为祈求神灵,显其诚心,从舍身崖纵身跃下献身,以求神灵祛父母病灾!

为了禁止人们跳崖,明万历初年巡抚何起鸣在崖侧筑墙阻拦,清康熙年间知泰安州事张奇逢重修围墙,派更夫守护。1965年在围墙南端开一圆门,并顺崖畔建凭眺石栏。透过圆门洞,可见石栏。

从园洞门入内,来到舍身崖东端,有题刻“海日奇观”,楷书体,有题跋:“万历癸未,吴同春”。吴同春,字中淮,又字伯与,号希古居士,明代河南汝南人,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进士。曾任广德知州,刑部侍郎,山东学道,雁平兵备道等,擅长游记。

舍身崖上有一平台,三面绝壁,陡峭如削,上可举手触天,下临深渊万丈,飘飘在青云之上,巍巍居高山之巅,置身其上,令人头晕目眩,魂飞九霄。这就是瞻鲁台,相传孔子曾经在这里瞻望鲁国都城曲阜而得名。

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约3米多,俗称幡杆石。石上有题刻“造化钟神秀”,行书体,有题跋:“一九八三年九月,赵朴初”。赵朴初(1907-2000),安徽安庆人,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石壁的南侧,还有题刻“烟横云倚”,行书体,有题跋“癸亥春月书,周而复”。周而复(1914-2004),原名周祖式,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在瞻鲁台东侧,有题刻“哀愚”。

舍身崖东南为神霄山,崖悬天半,又名吓人峰。南岩有影翠石,下为九龙峪。

瞻鲁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下临万丈深渊,立之则令人眩目。站之则仿佛在天上。

瞻鲁台处360度皆为美景!

原计划在瞻鲁台看日落,因为俺衣服穿少了,肚子也饿了,只好回宾馆。路遇仙人桥,位于泰山瞻鲁台西侧,两崖对峙,下为深涧,上有五块巨石悬空累迭,连通深涧,其状如桥。

姑娘一点不恐高

山壁题刻《望岳》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回到天街,

吃饭后17点,在天街看到日落

泰安县城灯火通明

徒步登山一天结束,第二天看日出日观峰观日出,天烛峰-最古朴自然的线路下山。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泰山1925
全程徒步登泰山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泰山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泰山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泰山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泰山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泰安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