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4

承德外八庙纪游

发表于 2019-09-03 16:54

2019年8月12日上午,从下榻的旅馆打的前往承德外八庙”之普陀宗乘之庙游览。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的67年间,清廷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外围,武烈河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陆续建造了11座喇嘛教大型寺庙,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体现了清廷以宗教为手段对蒙、疆、藏地区的笼络。这些寺庙因分属8座寺庙管辖并由朝廷派驻喇嘛,享有“俸银”,且在京师之外,故称为“承德外八庙”。

外八庙像一颗颗星星环避暑山庄而建,呈烘云托月之势,象征着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与清中央政权的关系,表现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些寺庙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当年的11座寺院现只存7座,因时间关系,我只看了其中的5座。

位于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的这座普陀宗乘之庙修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是乾隆为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主体建筑位于山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据说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德建观音道场,其庙宇建筑风格便"仿西藏,非仿南海"。尽管如此,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体现了汉藏建筑艺术交融。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进入藏式山门,眼前就是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的碑亭。碑亭内竖立着三座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雕刻碑文的石碑,碑文分别是《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和《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据说汉文为乾隆亲笔。三座碑,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当年乾隆也是在普陀宗乘之庙接见了率部万里东归的土尔扈部落首领渥巴锡一行。

过碑亭,就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从东往西分别建有黑、白、黄、绿、红五座喇嘛塔。每色代表一个喇嘛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门前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五塔门北为三间四柱七楼形制琉璃牌坊,中楼前额“普门应现”,意观音显现普度众生之门。后额“莲界庄严”,意为观音道场。

过琉璃牌坊,前行不远就是普陀宗乘之庙通高43米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底座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则是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台壁一排排起装饰作用的盲窗。

进入大红台,发现建筑内部四周为三层群楼,每层44间。中央则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主殿“万法归一”殿。 

走在大红台三层群楼的楼顶,那里是大红台城台。城台为砖石结构,上砌雉碟,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庑殿前后设廊,单檐金色琉璃瓦顶,其中一座庑殿供奉藏地保护神吉祥天母。

站在大红台城台远眺,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下午要去的磬锤峰

站在大红台城台俯瞰殿顶部高出群楼的万法归一殿殿顶,重檐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据说殿顶用头等金叶14000余两,看来清廷为笼络藏地人心是下了血本的。

走下城台,来到位于大红台中心的万法归一殿,方7间,是当年供清帝和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全寺举行集会和庆典活动的场所。殿内中供紫檀佛龛,内供弥勒;靠屏风前供释迦牟尼,再前供宗喀巴。

离开普陀宗乘之庙,乘景区电瓶车前往东侧附近的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也是汉藏结合建筑风格的寺庙。后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为庆贺清乾隆70大寿,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来到承德。乾隆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因而此庙又称“班禅行宫”。“须弥山”藏语 “扎会”, “福寿”藏语 “伦布”,须弥福寿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那样多福多寿。乾隆在《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中写道:“布达拉既建,伦布不可少。择向兴工作,亦以不日成。都纲及寝室,一如后藏式。金瓦映日辉,玉幢扬风舞。”

  相较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基本沿一条较明显的中轴线采取左右基本对称的排列布局。自南而北有山门、碑亭、琉璃牌坊、大红台、金贺堂、万德宗源殿、琉璃万寿塔等主要建筑,从总体上看是典型的藏族寺庙,但某些建筑个体和细部装饰又是汉族风格。

进入山门,正北为碑亭,亭内立《须弥福寿之庙碑》。

亭以北,地势逐渐高起,前方就是琉璃牌楼。

过琉璃牌楼往北,就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物大红台。

大红台壁面上辟有三层中国式垂花窗户,盲窗与实窗相间,共39孔。窗头上浮嵌琉璃制垂花门头,有着强烈的汉民族建筑风格。大红台顶部平坦,四角各建有庑殿顶式小殿一座,琉璃瓦顶,脊上吻兽,南面两殿用孔雀,北面两殿用鹿。各殿皆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供金刚佛像。

与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结构相似,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内部四周也是上下三层的木结构群楼,围绕大红台中心的主殿妙高庄严殿,体现都纲法式建筑格局。大殿与群楼形成全封闭内院。光线暗淡,气氛肃穆,神秘莫测。

由底层南面大门进入群楼,三层群楼据说分隔成四百馀间。高耸在群楼中央的妙高庄严殿是当年班禅六世在此居住时讲经的地方,平面方七间,高三层,一层殿内正中供宗喀巴塑像,稍北供释迦牟尼;二层楼上释迦牟尼和两大弟子阿难、迦叶、十八罗汉;三层是乾隆祈求长寿的转塔。

妙高庄严殿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屋顶,上覆铜制鎏金鱼鳞瓦,角脊下面做成龙头形,脊身波状,匍匐金龙两条,一只朝上,一只朝下,每条重量都在一吨以上。据说整个殿顶用了头等金1.l5万馀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庄严富丽。

在大红台东,建有连续重层红台,名为“东红台”,又称“御座楼”。原为乾隆来此休息之所,外观门窗与大红台基本相同。

在大红台北面中轴线上,是金贺堂和万法松缘殿,又合称“万花仲院”,原为班禅六世弟子的住室。

须弥福寿之庙中轴线最北山巅上是建在方形基坛上的琉璃万寿塔,塔身为八角形,共七层。底层具有广阔的木廊,廊上覆以黄琉璃瓦,上面又设有八角形平台,平台周围又有石栏杆。各层塔面用绿琉璃砖砌成,壁面上饰以精致的佛龛和佛像。塔身色调雅而不俗,轮廓清晰,结构美观,在两侧白台衬托下,显得十分秀丽。

离开须弥福寿之庙,打的前往普宁寺

位于避暑山庄东北部武烈河畔的普宁寺与相邻的普佑寺,先后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和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取普天之下安宁、保佑天下众生之意。

清乾隆二十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冬十月厄鲁特蒙古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物和硕物)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为纪念平叛胜利和这次会盟,乾隆仿照康熙与喀尔喀蒙古会盟建立多伦汇宗寺先例,依照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了普宁寺这座喇嘛寺,并在此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设宴封爵。

普宁寺平面布局严谨,以大雄宝殿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汉族传统佛教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布局(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后半部为藏式,因清王朝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桑鸢寺而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普宁寺也是承德外八庙中唯一由驻寺喇嘛管理的寺庙,其他寺庙似乎已无僧人驻寺。

普宁寺最有看点的就是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四角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

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外观正面6层重檐。阁内供奉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用松、榆、杉、椴等坚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佛像通高27.21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

清乾隆承袭“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祖训,实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建成后的普宁寺成了西藏、蒙古诸部与清王朝在宗教与政治方面直接联络的主要场所和联系少数民族的纽带,六世班禅东行朝拜乾隆时就下榻在普宁寺,蒙古族喇嘛教最高领袖哲不尊丹巴图克图以及诸部王公、台吉也都定期来普宁寺朝拜。普通僧侣信众也长途跋涉到普宁寺礼佛进香。

普宁寺东侧的普佑寺曾是喇嘛研习佛教理论典籍的经学院,可惜已成废墟。

唯有山门和两排厢房还是当年火灾幸存的原物。

离开普佑寺已是午后,稍作歇息,便前往磬锤峰山麓的普乐寺

普乐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因为那里有座外观极似北京天坛祈年殿的旭光阁,普乐寺也因此而俗称圆亭子。

普乐寺寺门西向,面朝避暑山庄方向。承德外八庙的布局位置似乎面对避暑山庄呈众星拱月态势。西北各民族与清廷关系密切,生活在巴尔喀什四周的哈萨克族和生活在葱岭以北的布鲁特族不断派代表进京朝觐,因而清廷在承德建此寺接待。

普乐寺建筑风格似乎汉族佛寺建筑风格更多些,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样式。

进山门,前方是单檐歇山顶的天王殿,内有四天王、大肚弥勒和韦驮像。

两侧是钟鼓楼。

天王殿后是重檐歇山顶的正殿宗印殿,殿脊用彩色琉璃瓦拼合成云龙图案,脊正中有大型琉璃宝塔。殿侧有琉璃“八宝”浮雕。殿内供释迦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

普乐寺后半部是藏式主体建筑经坛,是普乐寺集会讲道祭奠之所。

经坛有三层,坛巅的主殿就是外观极似北京天坛祈年殿的“旭光阁”。

与祈年殿不同的是殿瓦是金色琉璃瓦。

站在经坛顶上平台远眺,景色无限。

光阁中须弥座上的主体“曼陀罗”上供有一尊铜制的藏传佛教佛像 “上乐王佛”,又称“欢喜佛”。阁内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庙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普乐寺取普天同乐之意,普乐寺与磬锤峰构成了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境界。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承德1389
承德外八庙纪游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承德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承德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承德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承德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河北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