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广元剑门关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6 月 人均:200 元 和谁:夫妻

         2019年6月16日,广元天降中雨,由于行程已定没法改变,故吃过早饭后冒雨赶去南河汽车站,买了去往剑门关的车票前往景区。一路上雨势不减,车速比平时慢些,路况还可以,走了部分高速路,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剑门关山下的客运站,有乘客上下。短暂停留后,沿着盘山路行走,大约半小时到了景区南门。

        剑门关旅游可以从北门往南门方向走,也可以南门往北们,既然先到了南门,我只好由南往北游览了。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     

 

两壁相对,其状似门

        从南门进入景区走不远首先看到的是“剑阁”古石牌坊,它由坚硬的青绵石料累成。四根粗大的方形石柱被造型讲究的四摞石墩支撑着,构成中间宽大,两侧矮小的三道门。大门上方架三层横梁成三角形状,各层横梁前后凿有瓦沟形,构成雨厦状;横梁两端上翘的高度和斜度恰到好处,构成阁楼状。顶梁中间有袖珍石宝塔耸起,高约1.5米,两边刻有怪兽头颅斜伸着,左右对称,很有特色。第二层横梁中间镶嵌着一块方形石板——坊额,里外都刻着“剑阁”繁体楷书字。“剑阁”这俩字横梁下方正中长条形的石板上,用隶书字刻着“剑阁”这个名字的由来,字迹清晰可辨。上书:

大小剑山,奇峰如剑,北向壁立千仞,俨然城郭,豁然中断,天设险关为金牛道要冲,出入蜀燕,汉诸葛亮相蜀,砌石立门,于峭壁凿孔架木,而成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剑阁是故名焉。

 牌坊上的楹联写着:“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选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中的联句。

据考证,剑阁这个名称的得来,是与剑门关和古栈道分不开的。在剑门雄关的北面有一座像刀砍斧劈的石壁绵延数百里,形成一座天然城郭,城郭之上的七十二峰像把把利剑,直刺蓝天,城郭中段断开一道隘口,这道隘口成为入川的必经门户,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相蜀,“因大剑山有险束之路,立剑门”(《剑州志》卷一),派兵守护,并在峭壁之上凿孔架木,上铺木板,建成了供人马通行的栈道,这种栈道又称“阁道”,“剑阁”一名就依据奇峰如剑的大、小剑山的山势和峭壁上兴修的阁道而取,故最早的剑阁就是现在的剑门关。坊额上的文字记述的就是剑阁得名的缘由。

         

剑门关
剑阁牌坊
剑阁得名的缘由

       穿过牌坊,一条宽大的石板路面,在两边山崖下的沟壑里蜿蜒着伸向远方。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植被丰满,间或杂有森森翠竹,点缀于苍松翠柏之间,连绵至两边的山崖之下。山谷两边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一条湍急的溪流在两山之间道路左侧由南向北,穿过剑门隘口夺关而去,使这条蜀道和关隘更添几分幽险。剑门山脉积石阻云,沟壑纵横,下自成溪,剑门山汇集的雨水,都是顺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由涓涓细流聚成条条河流,流经溪涧沟壑的大小剑溪在剑门隘口至大石沟汇合流入清水江,在曲回乡张家注入白龙江后汇入嘉陵江,由此形成了与我们行进的蜀道相伴的湍急溪流。

山崖沟壑,绿树成荫

  

       前行不远,可看到一些仿制的古蜀国作战用的兵器和运输工具。

诸葛亮发明的连环弩

        连环弩亦称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喀秋莎”了   。  

兵器
兵器

其他兵器有刀,斧,叉,矛,戟,棒等。

运输粮草辎重的工具——木牛流马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北伐时使用。

        再往前不远,可看到刻在石壁上的北伐军行图浮雕和几组立体石雕人物。

北伐军行图(1)
北伐军行图(2)

       北伐军行图高约两米,长数十米,造图气势恢宏博大,人物神态动作,雕刻得栩栩如生。图形反映了从蜀汉建兴五年到景耀五年(227-262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和和大将军姜维北伐魏国的壮景。先后16次北伐,剑门关成为北伐大军的主要通道粮草供给的重要基地。

      过了北伐军行图后有个岔道通往金牛峡,由于雨比较大,金牛峡栈道封闭了,只能从外边看一下。

金牛峡
金牛峡栈道

        金牛峡栈道,依山傍势、凌空架木,全长1500米、宽1.8米,是2009年恢复重建的。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个小伙子到这条峡谷里挖药材,忽然看见峡谷深处亮起一道金光,把他惊得目瞪口呆,小伙子想,这里少有人烟,怎么会出现金光呢?这时,金光渐渐向外移动,越来越近,越来越亮,把整个山谷都照得金灿灿的了,后来他才看清楚,原来是头油光水滑的金牛!金牛从峡谷里走出来,牛头、牛尾、牛身、牛角、牛蹄全是金灿灿的,小伙子冒着胆子向峡谷深处走去,想看看金牛到底要到哪里去,金牛来到绝壁前,“哞”地叫了一声,顿时,“轰”的一声巨响,原来天衣无缝的石壁突然现出了一道门,金牛纵身跳了进去,机灵的小伙子壮起胆子爬上了绝壁,大步跨进了石门,石门里面宽大、明亮,金屋、金柱、金柜、金碗、金筷、金桌子、金板凳,到处都是金灿灿的,这时,一个身骨硬朗的老太婆笑盈盈地向他走来,热情地招待他,端金板凳让他坐,用金碗请他喝水,过了一会儿,老太婆说要去驾牛推磨,小伙子跟着进了磨坊,就看到那头金牛正在拉磨,金磨上对着金粮食,感到太惊奇了,小伙子要走的时候,老太婆对他说,我这屋子里的东西,你看上哪一样,就拿去吧,小伙子心想,我是个种庄稼的,要那些金子干什么?不如带点儿种子回去,就向老人要了点金豆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爷爷见了金豆子,就问是哪里来的,小伙子就把去金牛峡的经过说了,爷爷说,听人说,不是人人都能见到金牛的,见到了他的人就会得福的,说得小伙子眉开眼笑。到了点豆的季节,爷孙俩就在房前屋后和附近的山上点上了金豆子,到了收获的季节,果然得到了丰收,他们用金豆子点豆腐,点出的豆腐又嫩又细。消息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有个金牛峡,金牛峡里住着个老太婆,天天驾着金牛推金磨,许多人都跑到金牛峡,想看看金牛,看看那位慈祥的老太婆,可是,有的人去了真的如愿以偿,有的人去了却找不到石门,凡是见到老太婆的,老太婆都要送一点磨上推出来的东西,拿回家去一看,全是金子!一些贪心的人并不满足,有的想得到那头金牛,有的人甚至想把金屋里的东西全部搬走,于是,就有一伙人谋划一番后走进洞里乱抢,老太婆非常气愤,顺手在磨盘上抓了一把豆子撒在门外,说:“要抢,你们就到门外去抢!”抢金子的人一窝蜂地冲出去,只听“哐当”一声,石门立即关上了,门外的人无论怎样都不能砸开,从此以后,石门就再也没有打开过了。

       接着往北门方向走,在道路转弯处有四尊立体石雕人物是“姜维守关”图,中间高起半身的武士是姜维。他头戴战盔,身披战甲,两手杵着刀柄,双目有神,注视着前方的动静。前边三尊石雕人像亦全副武装,但姿态各异,惟妙惟肖。居左者左手持盾牌,颔首待命;居右者双手紧握兵器,昂首张口若啸呼状;居中者右膝落地,右手杵刀柄,左手撑左膝,头微颔若竭力站起状。

姜维守关

       在姜维守关处望关口的峭壁上,彷佛矗立着一块巨型人头,当地人称为姜维神像,又称为武士头像。神像戴着头盔,高耸的鼻子,大大的眼睛,隆隆的眉毛,厚厚的嘴唇,神态庄重,气度非凡。在神像的右下方,还蹲着一只灵猴,灵猴面向雄关隘口,虎视眈眈,透着一股杀气。那尊石像,传说是五丁开山时留下来镇守剑门雄关的神将,也有人说是姜维死后的化身。传说石猴是剑门山上的猴王,至今,剑门山上的猴子还经常到猴王脚下顶礼膜拜。

        沿着河沟继续往前,转过山嘴,路侧粗糙的石台上站立着一人一马,这组石雕侧边竖立一块牌子,上写着“刘备过关”,牌子上用好几国的文字说明,其中文字是:

        刘备(161-223),字玄德,三国蜀汉先主,建安十七年入蜀北上,首次途径剑门关赴紧邻的葭萌关即昭化,建立攻取成都的大本营,后多次往返剑门关。取成都,谋中原,与曹操、孙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刘备过关

       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217)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祁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就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多。

        继续顺着沟壑的大道前行,眼前的道路渐宽,又有一尊比真人高大的石雕像,屹立于大路右侧粗糙的平台上。他羽扇纶巾,双手反背于身后,昂首挺胸,两眼平视,身着长袍,风尘仆仆,而又正气凛然,这就是当年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诸葛亮的雕像。这尊雕塑叫孔明立关。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根据这些史料的记载,说明剑门关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设立的,诸葛亮设立了剑门关,架设了飞梁阁道,以后又多次经过剑门关,在出歧山伐魏时,也多次往来于剑门关,他上《出师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时,也经过了剑门关。

孔明立关

        雕像左侧是仿造他当年坐着征战沙场的黑得发亮的座椅,座椅后背上高高地挂着一面黄色的旗帜,镶着红色的边框,上书“诸葛”二字。

        再往前行不远处,但见两边山崖如刀砍斧切一般,正中峡谷里一座仿古建筑,基座全是规则的石块垒砌起来的古城墙造型,约两层楼高,中间一道拱形大门,供游客进出。基座上建有两层瓦木结构的阁楼,下大上小,四面分水,第一层檐钻于第二层楼底,八只檐角对称上翘,似鲲鹏展翅一般,很有气势。第一层阁楼檐下前后两边的正中各悬挂着一块黑紫色牌匾,上书“天下雄关”四个白色隶体大字。

牌匾两边的柱头上用繁体楷书刻有李白的诗句对联——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这就是剑门关名扬中外的“关搂”,始设于诸葛亮,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从来没被正面攻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赞誉,素称‘蜀北屏障,两川咽喉’”。

 

剑门关关楼
剑门关关楼
关楼另一面
关楼另一面,上层匾书写“眼底长安”
剑门关石碑
关门内远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据资料介绍: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关隘修建关楼,均毁于战火,明时又重新建造,清时几经修复,使关楼更加雄壮美观,可惜这样一座历时数百年的巍峨建筑却于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1992年重修的关楼位于现在看到的新关楼对面,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使关楼严重受损。2009年,剑阁县决定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重建关楼,现在的关楼就是仿照明代关楼重新修建的。关楼宽 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

          按照从景区南门往北门的游览路线游览,从关楼拱形大门穿过去后,继续往北门方向走。沿路有雷鸣桥,天梯峡,一线天,奇峰,栈道,五丁桥,五丁坪,诗仙桥,子规桥,细雨廊,蜀道难壁题,望关桥等。

        

雷鸣桥

       

雷鸣桥
桥下
桥下

        雷鸣桥是一座铁索桥,桥面宽1.5米左右,长不过几十米,从小溪的上边越过。桥面木板铺就。人走在上面有些晃动,但一般人都能大胆走过的。我们去时桥下的溪流不算大,溪中怪石嶙峋。据介绍,每逢山洪奔泻,这里水声如雷,蔚为壮观。正如李白《蜀道难》中所云:“飞湍瀑流争喧貀,砯崖转石万壑雷”。

景区道路——去往天梯峡

        这条幽深的峡谷是天梯峡。天梯峡又称“后关门”、“银牛峡”,峡名源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题诗《寄张剑州并示女弟》中的诗句:“剑阁天梯万里寒”,峡谷幽深,风景秀丽,峡内建有栈道、索桥和高空滑索。

天梯峡(1)
天梯峡(2)
天梯峡(3)
天梯峡(4)
天梯峡(4)
天梯峡(5)
天梯峡清风桥
天梯峡栈道

 

杜甫塑像,碑文为”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这是杜甫的塑像。杜甫与李白齐名,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写剑阁的诗有两首,分别是《剑门》和《将赴荆州寄别李剑州》。《剑门》诗句“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与李白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异曲同工之美。

李白塑像

        这是诗仙李白的塑像。李白写剑阁的诗有三首,另有《剑阁赋》一篇。三首诗一首就是著名的《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成为千古绝唱。

剑门景色
剑门沿途景色
诗仙桥

        一座小型石拱桥,桥面长不足一百米,宽仅十来米,桥面两边有石栏杆,两边石栏杆的两端第一个石桩上都刻有“诗仙桥”三个繁体楷书大字。李白入蜀过剑门关,当他站立关前仰望群峰,不禁威仪万端,即兴咏成惊世之篇。这就是诗仙李白当年叹关咏关的地方。

 

剑门峭壁
景区道路
栈道
五丁桥

       这是五丁桥,结构与雷鸣桥一样的铁索桥。

五丁塑像

       传说战国时期,秦惠王伐蜀,因蜀地山势险峻,征伐很不容易,便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到了从天而降的石牛,夜晚能够屙出金子,并传信给蜀王,愿与蜀国成为友邻,并给蜀国馈赠宝物石牛和秦国的美女,请蜀王开道迎接回去,秦惠王制造了五头石牛,并派人在石牛屁股后边撒上金子,假装说这些金子是石牛屙出来的,于是蜀王就派五个壮士开道迎接屙金的石牛。开道的壮士们劈山破石,惊动了蟒蛇、蟾蜍,便与它们决斗,终于战胜了艰难险阻,开出了道路,这条蜀道就被称之为金牛道和石牛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这条道就有了正式的名字,成为了四川至中原的官道。从它得名至今,已经超过2310年的历史了。 

桥下景
桥上远眺
子规桥

        这座索桥是子规桥。子规即杜鹃,剑门山上有很多这种鸟,每到春天就争相啼叫,其声音很是凄切,有时甚至深夜还能听到杜鹃鸟的鸣声。据《蜀王本纪》记载,大约在公元666年前的春秋时期,蜀国望帝杜宇很喜欢他的一个大臣鳖灵的妻子朱利,由于日夜相思不能得手,在隐居西山(即今什邡蓥华山)后郁郁而亡。死后他的灵魂变成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都飞到他魂牵梦绕的佳人窗前啼叫,直到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细雨廊

        细雨廊一名取自于宋代诗人陆游的名篇《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当年,陆游奉调从陕南到成都去任新职,路径此地,吟成了这首记行小诗。诗人骑着毛驴,风尘仆仆,远道而来。他一路前行,一路饮酒,倒也潇洒自在。只是早行夜宿,满身的尘埃和酒痕。这一番情调,够别致、够浪漫的吧?所以他不禁要自问该不该算个诗人了。陆游写剑阁的诗共有五首,分别是《志公院》、《剑门道中遇微雨》、《剑门关》、《赐名报国灵泉云》、《宿武连县驿》。

《蜀道难》壁题

《蜀道难》壁题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名篇,题于盛唐天宝初年(741-742),诗中反映了蜀道之难、剑门之险,是李白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崔嵬而峥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剑门地质博物馆模型

        地质博物馆采用三维立体模型、动画、矿物化石标本、太空体验仓、磁悬浮地球仪等声、光、电合成现代科技表现手法,直观展现剑门关丹霞地貌地质发展史。

望关桥

        这是望关桥。蜀汉猛将张飞大战马超得胜后,助皇叔留守霞萌,孔明便赴剑门关筹备建关,不久关楼成,栈道通,张飞疑心,独骑前往观望,当他站于关前,所见军师飞梁阁道时,惊叹道:军师真乃神人也!据说当年张飞就是站在此桥望关兴叹的。

以上即为剑门关景区主要的旅游路线沿线看点,其余还有玻璃栈道,猿猱鸟道等,不适合雨天观赏,只好放弃,不过那些也是现代复原的景点,不去也罢了。

      游览剑门关,除了欣赏景区内部的美景,还可以品尝景区外的豆腐美食。剑门豆腐既美味,又有历史文化内涵。

        剑门豆腐有近两千年历史。相传三国蜀汉景耀六年(263年),蜀国将领姜维兵败,退到剑门天险拒守,魏将钟会、邓艾极尽全力争夺这一要塞。由于连续征战,姜维营中兵士体力大减,马匹也因劳累疲惫不堪,难以再战,有人就向姜维献计,号令军中兵士磨制豆腐,以豆腐作为将士主食,以豆渣喂养军马。采用剑门黄豆磨制出来的豆腐不仅细嫩爽口,而且吃后气力倍增,姜维兵马很快恢复了体力,于是引兵杀出关去,终于杀退了钟会、邓艾大军。从此,剑门一带的百姓就有了磨制豆腐的习惯,豆腐的名声也逐渐远扬,成为了当地的特产。

        制作剑门豆腐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考究。当地百姓从大、小剑山采集石料,精心打制出石磨,用人工慢慢地磨出豆浆,因剑门山的石头质地坚硬,颗粒细小,磨出的豆浆渣少,点出的豆腐量多,加上用剑阁地区特有的土酸菜水作卤水,做出的豆腐味道就别具一格,吃起来格外细嫩爽口。

        剑门豆腐的烹制工艺也与众不同,制作手段有烧、炒、蒸、炖、炸五十多种,能够做出两百多个品种的豆腐菜肴,如麻辣豆腐、锅贴豆腐、怀胎豆腐、熊掌豆腐、鸳鸯豆腐,排骨豆腐,凤凰豆腐,莲蓬豆腐,菊花豆腐,掌定乾坤豆腐等,近年来,又开发出数十款三国豆腐菜,如桃园三仁豆腐、周瑜水师、火烧赤壁豆腐、草船借箭豆腐,八卦阵豆腐,阿斗豆腐,张飞肘子豆腐,姜维豆腐,三顾茅庐豆腐,孔明点灯豆腐等等。

制作剑门豆腐的水采自剑门七十二峰的山泉水,剑门山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制作豆腐的黄豆产自剑门七十二峰的石沙地,蛋白质含量极高。这些也是剑门豆腐独具风味的重要因素。

       除豆腐宴外,剑门关的豆腐干也远近闻名。当地人把经过重压的老豆腐,用刀切成长宽各5厘米、2厘米厚的薄片,然后以柏树枝丫作燃料,将豆腐薄片放在锅上炕成焦黄,再抹上辣椒面、花椒面、炒盐巴等佐料,将数量不等的薄片用细篾丝穿条成串,挂在屋檐下,经过五六天日晒风吹,干透后浓香扑鼻,越嚼越有味道,为剑阁的风味特产。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广元剑门关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