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3

第2221回:我们八月见做自己,马尔克斯离世十年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5 月 人均:5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省钱,周末游

发表于 2024-05-12 23:11

【黃劍博采風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221回:我们八月见做自己,马尔克斯离世十年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

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窗一屏一天地。

文房里读万卷书,方寸间行万里路。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上坟是需要勇气的,上床更是。

成名前要耐得住寂寞,成名后要经得住诱惑。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马尔克斯的底线已经是很多中国作家的顶线。

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

献给命运,献给望欲,献给未被岁月摧磨的欢愉。

书房是比卧室更私密之处,是更袒露作家灵魂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生命:公众面前的、私下的、秘密的。

作家晚年改稿五版,与记忆力和死亡角逐、顶风破浪的最后之作;

故事很短,只有一百页,但是叙事中似乎充斥着循环往复的陈词滥调;

在这一百年中,不仅人的命运大抵类似,马孔多的历史也完成了闭环。

好像划过西方文学天空的流星,神奇炫目,被认定难逃转瞬即逝的宿命。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为了保留最后的尊严,2007年之后马尔克斯再也不参加任何公众活动。

我靠记忆工作。记忆是我的工具,是我的原材料啊。没有它我无法工作,帮帮我吧。

南美洲死循环:历史不断重复,在接连不断的革掵里,反复出现一样的人,一样的承诺,一样的方法。衙门喜剧周期性循环往复;

一场革掵,一位独行裁者,一个民族复大兴的计划。在2014年的某一天,我梦见参加自己的葬礼,走在一群朋友中间,大家穿着肃穆的黑衣,气氛却像过节般热烈。所有人都因为相聚而感到快乐。而我则比任何人都快乐,因为死亡给了我这个同拉丁美洲的朋友们欢聚一堂的好机会。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文学家和记者,是拉丁美洲现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于2014年离世后,世界对他的遗作《我们八月见》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生前未完成的作品,引起了广泛议论。

《百年孤独》是一部家族编年体“史书”,因为它从第一代写到了第七代,也就是穷七代的故事。

周作人曾讲:“自己的书房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

为了一晚上的偶遇耗费剩余的人生等待一整年,这种做法真的荒唐吗?

婚姻的不合理性在于,它将“性、爱情、生育”都囊括在了婚姻关系里,三位一体,恒久稳定。

马尔克斯通过讲述“她”一年一度从婚姻中短暂出逃的一天,逐步改变了她对自我和婚姻的认知,最后与母亲的出逃轨迹重合,就像完成了一种类推证明:

我们都需要从一个固定的关系里抽离,做自己。不管是由于爱情还是性,这是需要,不是错误。但这会不会把良家妇女教坏了?建议已经妇女不要阅读《我们八月见》和《霍乱时期的黄情》(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生中与622个女人发生过不良床上关系)。

马尔克斯用非常简短的文字刻画出了女子的望欲,在这样的望欲驱使下,她不断地去冒险,或主动、或被动地释放自己的黄欲,但这一切却是有预留下的伏笔。

作为马尔克斯的遗作,《我们八月见》带给读者的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八月,描绘了一个小镇上一群普通人的生活,黄剑博怀疑这个小镇就是卡塔赫纳。正如马尔克斯以往的作品一样,小说中充满了奇特的情节、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大量的魔幻元素。他巧妙地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家门口的图书馆提供一个罕见的福利:读者可以预借直接从书店邮寄过来的全新的书籍,免运费,免39元书本费,黄生借书说,如是黄剑博免费阅读了这本新书,作者是哥伦比亚人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社是南海出版公司,译者侯健,出版年: 2024-3-6,页数: 118,装帧精装,我收到新书时还有全新的塑料封面,没有人动过手脚,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今天这个社会,还会大批量购买纸质书的,恐怕只有各个城市的图书馆了。

《我们八月见》是马尔克斯的遗作,篇幅不长,本以为是有头无尾的“烂尾之作”,读完发现还是颇为完整。之所以没有发表,可能是作家对这部作品很不满意,因此才说“这书不行。得把它毁了。”。还好小说被保留了下来,我们才得以在马尔克斯去世十周年的时刻,以热情洋溢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它。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暗娜·玛格达莱纳·巴赫的中年女性,“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时刻,她都要重复这趟旅程,乘坐同一辆出租车,光顾同一家花摊,顶着同样的似火烈日,来到同一处破败的墓地,将一束新鲜的剑兰放到母亲的坟前。”每年八月去同一座岛上祭奠她的母亲,是暗娜一年一度的仪式。

在四十六岁那年,她在岛上遇到了一位风度翩翩的美国男子,两人度过了激情的一晚。暗娜对于婚姻生活的不满也随之被激发了出来,之后的每一次赴岛之旅,她都要去寻找邂逅的可能,给自己干瘪的婚姻赋予外部的活力与色彩。

在故事的最后,暗娜偶然得知有一位老人也在坚持给母亲献花。她终于明白了,原来母亲之所以要求安葬在这座岛上,是因为这是她与情人创造幸福的天堂。而暗娜的行为,也是在延续母亲当年的行为。

在前言中,马尔克斯的两个儿子罗德里戈和贡萨罗的评价,精准地抓住了他父亲的作品的最重要主题:“他编织故事的能力,充满诗意的语言,足以俘获读者的叙事技巧,他对人类的理解,对人们的生活和遭遇的关注,尤其是对爱情这一主题的关注。爱情可能是他所有作品最重要的主题。”

马尔克斯已经去世十年了,为何《我们八月见》掖着藏了十年才面世?是囤货居奇?是不是他两个儿子要圈大钱收割粉丝读者韭之菜了??最近他的长子罗德里戈•加西亚撰写回忆录《一次告别》,据说是以最亲密的视角温情回顾了父母生命的最后时光。

2014年3月,与阿尔茨海默病斗争多年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感冒了,妻子梅塞德斯•巴尔恰却预感最终结局将到来:“我们过不去这一关了。”死亡如约而至,作家于4月17日去世。2020年8月15日,梅塞德斯•巴尔恰去世。

“早餐过后,我听见父亲房间的巴耶纳托音乐响了起来。那是他最喜爱的音乐风格,有时他也会不忠地听起室内乐或者流行民谣来,但最终总是会再回到巴耶纳托。他的失忆加重后,如果给他起个头,他还能背诵出黄金世纪的很多诗歌。

这项才能消失殆尽后,他仍能唱起他心爱的歌曲。巴耶纳托是他故土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在他最后的几个月里,尽管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当经典的手风琴前奏响起时,他眼中依然会闪出激动的亮光。”罗德里戈•加西亚用温和平静的笔调记录着父亲最后的时光。

在与记忆撕扯的时光里,音乐陪伴着马尔克斯。罗德里戈记得,在父亲最后的几个月里,尽管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当经典的手风琴前奏响起时,父亲眼中依然会闪出激动的亮光。秘书常常会播放一连串的合辑,父亲便坐在书房里,幸福地迷失在时间的隧道中。

2024年的3月6日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诞辰日,他的遗作《我们八月见》在这天全球同步上市,从未出版过的文字还是熟悉的味道,邀读者前往拉美的某个海岛赴一趟宿命与爱情的旅程。

为什么黄剑博认为《我们八月见》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卡塔赫纳呢?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3351:卡塔赫纳大学。

马尔克斯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之父,莫言模仿的对象。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骨灰在他工作、生活过的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正式安葬,并将永远安放于此。

在马尔克斯家人见证下,骨灰安葬仪式在卡塔赫纳大学举行。人们为英国雕塑家凯蒂·默里创作的马尔克斯半身铜像揭幕,而这位大文豪的骨灰就安放在这座铜像里,从2016年下葬,到2023年5月,已经过去了七年,当我再次站在马尔克斯骨灰雕塑前凭吊时,又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孤独中阅读《百年孤独》的艰苦岁月。

马尔克斯的家人最终选择将骨灰安葬于卡塔赫纳大学,是因为这里离马尔克斯的故居很近(目前被私人占据)。此外,马尔克斯当初是在卡塔赫纳找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并以这里为原型开始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这座城市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马尔克斯生前好友、哥伦比亚记者胡安·戈萨因接受当地媒之体采访时回忆,马尔克斯生前说过,有一天能安葬在卡塔赫纳是他的心愿。

2023年5月9日,因为旅居的哥伦比亚,黄剑博一直想拜访一下马尔克斯故居,但在他以前居住的房子绕了几圈,一直没有办法进入,据说故居被一个私人住宅占据,不对外开放,如是我就朝城墙方向走,意外经过了卡塔赫纳大学,

正常来说,大学是不对普通游客开放的,门口的保安一般也不会让社会人士进入大学,但我运气比较好,走进卡塔赫纳大学门口时,保安凑巧不在,可能是换班了,或者他去洗手间了。

如是我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卡塔赫纳大学,院子中间就是马尔克斯的雕塑,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的骨灰其实就藏在雕像里面,我以为旁边肯定有一个坟墓或墓碑,结果绕了一圈没有找到,有点气急败坏,当时我的认知也被局限了,我怎么也不会想到,魔幻现实的哥伦比亚人会将马尔克斯的骨灰放在人头雕像里面。

正当我在寻找马尔克斯的墓碑时,保安出现了,他说这个地方是不能拍照的,我忙收起相机,想去教学楼和图书馆参观,但保安告诉我:教学重地,闲人勿进。

如是我又离开了大学校园,继续在酷热的天气参观古城,万幸的是现在不是八月份,听说那个时候更热,白天压根没办法出门,人也是昏昏欲睡的。

我一直企图找一家图书馆看一会书,但没有找到,为什么文艺青年都喜欢去图书馆呢?其实国内的一些名家也喜欢到图书馆看书。

写出《大医也凌然》前,网文作家志鸟村就爱去图书馆码字。带上自己的电脑,从图书馆开门,一直待到中午吃饭。坐在阅览室里写作,困了就随便翻翻书,写文卡壳的时候,看看身边刷题的学生,“顿时觉得自己没那么痛苦,有了写作动力。”

令志鸟村意外的是,最近他的作品《大医也凌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未来的读者可以像当年的他自己一样,在图书馆阅读他的小说。他出生于兰州的县城,当时城市建设尚不发达,娱乐设施不多,为了摆脱单调的生活,他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书。当时没有太多选择,从希腊神话、罗马故事到民间故事传说,当时简陋的学校图书馆里有什么书,他就看什么,没过多久就把全部库存都看完了。

这样的广博阅读,培养了志鸟村丰富的视野和知识面。在他家中,有一整面墙,摆满了书。“我一般不太喜欢从头到尾阅读,都是随手翻开。有时候写书的时候,脑海里会突然跳出一个概念,但是记忆不太清晰,尤其是关于学术类的,涉及到人名、地名和数字,肯定不会记得很清楚。所以看到喜欢的书,就要买下来,方便以后查找。”

母亲为何会单独葬在这个小岛?难道真的是为了这一“孤独”,但其墓前却总是有人送着鲜花,所以暗娜的故事正是母亲故事的延续。母亲都明白,她也许是这个世上最明白的人了,她懂得自己的望欲,脱离世俗、寄身小岛。

马尔克斯并没有用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更多是呈现暗娜的心理变化来逐渐推进故事,直到最后达到高潮,截然而止,留下许多幻想空间。

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时刻,她都要重复这趟旅程,乘坐同一班渡轮,抵达同一座岛上,光顾同一家花摊,顶着同样的似 火烈日,来到同一处破败的墓地,将一束新鲜的剑兰放到母亲的坟前。

在岛上孤独而自由的人,这一晚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握住命运的手,就好像自己身处悬崖的边缘。

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时,我有了一个想法:爱情是否会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而改变?我开始创作一系列新故事,不断改进。我显然比从前着急多了,从前我总是说“接下来的二三十年可以完成”,但现在我知道自己或许没有下一个二三十年了。我努力克服这份急躁,因为仓促而成的作品一眼就会被识穿。对死亡的恐惧支撑我一直不停地创作,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写下去。——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生涯最完美的句号。——玛利贝尔·卢克(卡门集团文学总监)

我们就享受它吧,来自伟大艺术家的最后作品。没有理由不感到愉悦。——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哥伦比亚当代作家)

我希望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读者能够分享我在数十次阅读这个故事时所感受到的敬意和震惊。最深沉的谢意献给加博,感谢他的人性光辉,他的真诚和亲切。每当有人带着敬神般的心态来到他身边时,他都会报以微笑,那是属于凡人的笑容。——西语原版编辑

收到离世十年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留给世人的这份礼物是一件如此幸运又幸福的事。他描写女性生活与望欲的笔触如此细腻优雅,即便存在焦灼与狼狈的时刻,也毫无颓败的意味。一股柔且韧的力量贯穿其中,他赢过了死亡,也赢过了时间。——中文版编辑

马尔克斯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小岛——在这里留下了母亲的遗骸,充斥着音乐和望欲,在这样一个与城市隔绝的地方,很多事的发生无法传递,而暗娜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暗娜看似幸福的婚姻,其实背后危机重重,丈夫多梅尼克的不忠更是加剧矛盾的爆发,所以在书中我们会发生暗娜的内心曾发生过一次转变,同时这一转变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展开从而达到高潮,也就是母亲的骸骨重新被取出,一切戛然而止。

首先是对于“出轨”的情感转变,暗娜可以说是一个本分的女人,其黄欲的表达主要是体现在与丈夫的关系上,但是在某一个八月发生了改变,她主动选择了一位男士并与之发生了不良关系。当她看到夹在书中的二十美元时,感到的是羞辱,

似乎自己是被当做了不良妇女,她的尊严被践踏,这样的心理变化也体现到了家庭上的变化,比如她对于丈夫的怀疑、对于女儿的怒骂。当她第一次出轨并回到家中时,问了自己的丈夫:她几乎不假思索地问出了那个最令她害怕的问题:“我能知道你昨晚去了哪儿吗?”

黄剑博发现,有一次夫妻俩在床上聊天,暗娜问老公第一次出轨是什么时候,老公说是十二年前在纽约参加一个音乐节时,认识了一个中国姑娘,她是北京某交响乐队的小提琴手,是不是搞艺术的人都喜欢出轨??

暗娜问她老公,假如他和情人上床之后,分手时会给女人多少钱?她老公说他当时不是嫖与娼,只是免费上了一个床,但在暗娜的追问下,他说大概会给“二十美元”。

黄剑博发现在故事快结束时,暗娜在镇上的一个饭店又邂逅了那位曾经给了她“二十美元”嫖O资的男人。。。

暗娜总结:所有男人全是一个样,全是臭狗屎。黄剑博认为她太偏激了,建议中印已婚妇女不要阅读《我们八月见》,不然真学坏了。

......在他们家里还是第一次被提起。——《我们八月见》所以当发生这些事后,一切都变了,包括暗娜对于生活的态度,而正是态度的改变引发了其对于丈夫的怀疑,她抛弃了原本的“钝感”而变得“敏感”,或者说她本身就知道这一切,但是选择了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现在不同了。她一直在生活着,却从没观察过生活,只是那一年从岛上回来后,她才开始用批判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日子。

《我们八月见》暗娜将矛盾从自身转移到了家庭当中,转移到了对于丈夫及女儿的观察,许多隐藏在背后的事情不断呈现,从而促成了婚姻家庭的转变。

其实是婚姻家庭的转变,暗娜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脾气变得易怒且敏感,很久不抽的烟又重新开始抽,这样的变化作为丈夫肯定是能察觉的,但是他并没有太多计较,为何?大概是多梅尼克对于女人的了解,

他知道“当女人说完她想说的最后一句话,其他所有的话都是多余的。”从本质上来讲暗娜的家庭是风流的,丈夫出轨、妻子出轨、儿子不停更换女友、女儿一意孤行,但是这些都被隐藏下来,从而变成了丈夫的体贴、妻子的本分、儿子的出色,唯独女儿与家中氛围不契合,

所以很多变化也是从对女儿的态度上来展现:母亲一向连说出“避孕措施”的勇气都没有,此时失去了理智,冲着女儿大吼指责道:“婊之子!”怒吼之后的寂静在家里一连回荡了好几天......大家对她表现出的新态度让她心如死灰。——《我们八月见》当这些被揭露后,暗娜的心态变了,她不再对于自己的家庭充满温情,而是不断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丈夫,与此同时,她需要一个新的情感依靠。

在本书中,暗娜总共有三次冒险,第一次冒险是她抓住了“溜到手边的偶然机会”,是主动的选择;而第二次冒险是超自然的快感的爆发,她成了“被选择”的一方。在她的期望中,第三次冒险应该是做自己,主动去选择,而不是交由命运。

我们这里主要来看第三次冒险。她的选择会是怎样?在她的心中留有遗憾,想要再次遇到第一次的男人(当然,这一遇到应该是在岛上而非城市),所以当她遇到老同学时才能展现得如此无动于衷。甚至说,她责怪他让她失去了第三次冒险的机会:错过这一夜就意味着错过一整年,但此时已经是凌晨三点了,别无选择:

她已经错过它了。——《我们八月见》而这第三次冒险要到下一年才真正发生,而这一次的冒险推动着整个故事走向了高潮。当她遇到这位绅士时,她的内心有了明显的变化,并没有说要去掌握主动权,

而是寄希望于男人的主动:最令她恼火的是自己完全没有理由责备同伴,他唯一的过错就在于完全没有打算诱惑她,他没有恭维她那双如母狮般明亮有神的眼睛和流利的谈吐,也没有赞许她对音乐的理解。

——《我们八月见》所以暗娜是自负的,她觉得自己拥有许多,自然能够吸引男人的目光,但他的“无动于衷”让她的自尊受到打击。所以,当他主动进入房间并与她发生关系时,她显得如此的被动,且内心被打下烙印,似乎前两位都不如这位来得印象深刻。在这里,母亲的生命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延续。

当他提出承诺时,事情的性质便发生了改变,原本只是萍水相逢的露水情缘,不知道姓名、不知道身份,但这次不同了,所以需要做出决定。一次偶然的发现,母亲墓碑前的花簇让暗娜明白,为何母亲要选择这样一个孤独之地长眠,母亲早已做出了决定,或许她才是最明白的那个人:母亲什么都明白。

其实我觉得,她是唯一的明白人,当她决定让大家把她葬在那座岛时,就早已明白了一切。——《我们八月见》我们不知道暗娜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但我想应该会与母亲相似,选择保留这一露水情缘,因为她对自己的丈夫已经失望了,不是吗?

一口气读完,虽然篇幅短小,放在老马作品谱系中只能算是“爱情小品”,但能够再次感受到马尔克斯讲故事的独特“腔调”真是太好了,这种腔调是独属于他的,不管他是要讲述孤独还是爱情,抑或永远鼓动我们生活的望欲,都如海风拂面,让人忘我。

男士手表,把它们放在梳妆台隔板上,然后快速洗把脸,洗去旅途中沾染的灰尘,消除午间的困意。

她擦干脸,打量着镜中自己的乳之房,它们依然浑圆饱满,尽管自己已经历过两次生育。

她用双手手掌边缘向后拉紧脸颊的皮肤,试图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她假装没看到脖子上那早就难以修复的皱纹,然后检查了渡轮上享用午餐后刚刚刷过的完美牙齿。

她在除过毛的干净腋窝处擦上祛味香氛剂,穿上口袋绣着“AMB”字母的清爽棉衬衫,梳理了一下齐肩的深色头发,用印有飞鸟图案的三角巾扎成马尾辫。

最后,她在嘴唇上涂抹凡士林润唇膏,用舌头蘸湿食指,捋平杂乱的眉毛,在两侧耳后点涂“东方木”香水。终于,她在镜中遇见了一副秋日母亲般的面容。肌肤上没有任何化妆品痕迹,呈现出蜜糖般的颜色和纹理,黄玉色的眼睛在葡萄牙式深邃眼睑的映衬之。

八月。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最具代表性的月份:观雨独白的伊莎贝尔总会想起炎热的月份,想起八月里那些使人昏昏沉沉的漫长的午睡时分,人们被沉重的时间折磨得半死不活。(短篇小说《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独白》)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八月的某天因忘情的演奏被投进监狱,宣称自己“不过是个可怜的恋人”。(《霍乱时期的爱情》)

上校在八月退伍的日子登记写下“本人有权”几个字,数十年来却再也没能等到那封装着退休金的来信。(《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八月是权之力之日的凄凉朝霞,执晸百年的族长承受着最原始的不安和返祖式的恐惧,惧怕一个新的黑暗世纪未经允许便在世界上耸立起来。(《族长的秋天》)

八月是个“恶时辰”,月里要有三天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恶时辰》)

马孔多总是在下雨,而“八月下雨很正常”。(《百年孤独》)

每年八月,她都要重复这趟旅程:乘坐同一班渡轮,抵达同一座岛上,光顾同一家花摊,顶着同样的似火烈日,来到同一处破败的墓地,将一束新鲜的剑兰放到母亲的坟前。她将此行视作一种仪式,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且只能独自完成。(《我们八月见》)

命运已做好了安排。在每一部作品的八月里,我们终将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相见。

在小说的第四章,女主碰到了阿基雷斯·科罗纳多,这位老兄是一位法学家,也是女主多年的爱慕者。从十几岁,他就追求女主,及至双方都已成家,他仍不放弃,千方百计想把女主勾引上床,女主却从未答应他。这个形象又有谁的影子?没错,就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可以说,这个科罗纳多博士,就是个人生成功版的翻版阿里萨。

黄剑博论文资料来源:

1作者:侯健,1987年生,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文学翻译者。著有Historia de la traducción de la literatura hispánica en China (1915-2020)(《西语文学汉译史(1915-2020)》);译有《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普林斯顿文学课》《五个街角》《科幻精神》《萨拉米斯的士兵》《33场革命》《饥饿》(合译)《书店漫游》(合译)《最后假期》(合译)等书。

2作者:翼犀稀,Echo,链接来源:知乎和豆瓣,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AMB”为女主人公安娜·玛格达莱纳·巴赫(Ana MagdalenaBach)的姓名首字母。一本书注释均为译注;出现了女主的名字,“AMB”,即安娜·玛格达莱纳·巴赫,对于这个名字,我有过度解读的想法。“安娜”,是不是和《安娜·卡列尼娜》有关系,暗示女主的出轨;玛格达莱纳,来自《新约》里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同时也是哥伦比亚母亲河玛格达莱纳河的名字——《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女主人公最终航行其上的就是这条河;巴赫,不知道是她本人的姓还是夫姓,一方面体现了德国血统,另一方面暗示了她的家庭与音乐的深刻渊源,父亲是钢琴教师、丈夫是音乐家、儿子是天才大提琴手、女儿又和爵士乐手谈恋爱。

4 责任编辑:陈诗怀,梁佳,陈飞燕。校对:丁晓;

5 豆瓣此刻有冰,尤里卡, 防守型前锋等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游记提到的目的地

1/1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第2221回:我们八月见做自己,马尔克斯离世十年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哥伦比亚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哥伦比亚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哥伦比亚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哥伦比亚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