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陕西旅游(游记,二十二)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上山)

发表于 2019-05-26 19:11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睛(上山)

2007陕西旅游(游记二十二,东线游)


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


自古华山一条路”!

上午十点半钟,我们从玉泉院的通天亭出发,踏上了徒步全程攀登华山的道路。这条路最累但风景特多,也是登华山最常规的路线。穿铁道隧洞南行,即到华山峪口。在峪口的东崖壁上,刻写着“奇险天下第一山”七个醒目大字“自古华山一条路”便从这里开始。


首先在到华山门牌坊处留影照了像,华山门牌坊是一座青石结构,精雕细刻而成、琉璃瓦盖顶的过街式门牌坊,石牌坊山门是1988年落成的。正面的“华山”二字为彭真所题。

这里是上华山必游之路,游人从这儿出发就开始了慢长的华山之游了。“自古华山一条路”就从大家脚下开始延伸,全长大约12.5公里、10000余个台阶等候你去登爬。沿途能看到迷人的风光山色、饱览胜景,诱人的惊险神道。只觉得:“水石环华址,春风上野亭。看天聊自广,笑拥万峰青”。

进了华山门不远处就是五岳真形图碑,碑上刻有五岳图案,每个图案下有相关的说明。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代表方位,又根据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土神的古代“四象”及“土神”的神话来解析真形图。

该路蜿蜒向上,山泉潺潺,绿树葱茏,微风轻拂,白云飘渺,一片诗情画意,真叫我们这些在山里长大的外来客都觉得如入仙境,轻松惬意。

在龙桥处没有见到五龙潭,听说五龙潭是由谷中涧水冲积而成的。潭深约2米,水面面积约20余平方米左右,水色清澈碧亮,味道甘甜清凉。民间传说潭中潜居着五条五色巨龙,五龙常化为五位老人到武当山听陈抟讲解易学。因为陈抟才华横溢,气度不凡,五龙便有意指点迷津,言武当山不是陈抟的栖居之地,陈抟修成正果的地方是华山。陈抟接受了五位老人的指点,收拾行装,准备随五位老人到华山来,其中一位老人让陈抟闭上眼睛,负在自己背上,陈抟便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待睁开眼睛,已到了华山,民间传说陈抟一觉能睡上八百年的蜇伏法,就是得于五龙真传。

原五龙潭侧的岩石上建有庙宇叫五龙宫,宫内供有五位龙君,文化革命前敖残垣还在,“文革”后彻底毁废。由于山洪原因,潭逐渐被碎石填塞,今已不复存在。唯潭上的五龙桥及桥头上的大型五龙彩色壁画依然向游人诉说着五龙潭美丽的传说。桥栏镌刻的“五龙桥”三字是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同志所书的。

过了五龙桥,拐了个弯,来到了西山门的售票处了,看了看全票价为100元/人,保险费5元(自愿购买),本人免费,只须购5元的保险费就可以了!哇噻!我和老婆共掏了110元就顺利进山了!

过了售票处就已在华山峪里了,就开始坡路了,路的一边是山,一边是沟,沿路上有很多古人们在此游览时留下的真迹。从山谷深处一路奔流而下的溪水,在山石中跳跃奔涌,时缓时急,飞玉溅珠一般,潮湿的水汽扑鼻而来,惹得你禁不住走下山路,弯腰掬起一捧,和这个调皮的小姑娘一亲肌肤,感受那沁入心脾的凉爽。一路上,只有山涧里涧水和鸟儿叫声与我们的脚步声在山谷里回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记不得这是谁的七绝了,诗的意境倒与此时此景倒是契合,只是此时并非晚秋时节,却是刚过立秋,空谷里有回音,却没有任何对深谷的畏惧,倒是觉得身心和自然竟然如此贴近,融为一体。

华山峪也叫华峪,是华山风景区的中心峪谷。峪道多曲,宽窄变化也大,两侧峻峰林立,壑奇崖秀,林草繁盛。主峰矗立其南,涧水穿行其中,是华山景区各峪谷中景观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的峪谷。

按习惯说法,华山峪自峪口至青柯坪二十里,青柯坪至南峰顶又有二十里的路程,所谓“四十里路向上爬”。听说在1984年拓修进山人行路时,实际丈量了峪口至青柯坪曲线距离仅仅7公里。山路至青柯坪不再向南延伸,东拐走回心石沟,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五云峰,过金锁关登上主峰,道路全长总共12.5公里。而华山峪由青柯坪继续向南延伸至水帘洞崖壁下,总长约10公里。所谓四十里,应当是指由山下西岳庙至主峰顶的距离。

古代千尺幢一线道路未开通前,进华山峪只能至青柯坪,然后由西山坡登上北斗坪,由此可以遥望华岳诸主峰全景,所以有“朝北斗,望华岳”。千尺幢一线上山道路开通后,也就有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的由来。此后,由此登山的游人与日俱增,其中不乏寻幽奇的雅士名流,达官贵胄,加之宋代后道教在该峪的活动,峪中的自然景观逐步被人们所发现、所认识。

历代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记赋、墨宝丹珠以及他们在华山活动的踪迹和趣事轶闻,人文景观不断增多。这就使华山峪成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密集析地方。历代纂修的华山志中有关景观记述,也都以华山峪为主,传衍年久,华山峪甚至成了华山景区的代名词。

一路上有很多小卖部、餐饮点和当地村民开的小旅店、接待站等,可以在石墩或竹椅上休息,吃点喝点,补充能量。你有水喝光了的瓶子,可以在这些接待站加纯净水,这一路走上去,你会发现,红牛饮料特别多,喝完的红牛一拉罐推成了墙似的,从超市里的3元/听装,到山口处的6元,到山腰的10元、12元,再往高处就卖到了15元。

进入华山峪不久,在一涧水之中矗立着一巨石,是原云根石所在处。该石高大雄伟,如同一座小山头。据史志载,每当阴雨天气,石周围云缠雾绕,气象万千。传说华山峪中云雾都是由这里生发的,故古人在石上镌刻了“云根”二字,石便获其名。史志还记述说,清乾隆年间,有个石工为取石料盗斫此石,刚一下凿,轰然一声,石即断为数块,石工也当场毙命。从此,石周围再无云雾聚敛的景象。现在河中矗立的仅是石的一部分,游人对石的破裂非常惋惜,清李中孚在诗中吟叹道:“昔日云根何在?应知石破天惊。”今天残石的断面上凿刻的“脱俗”二字,为民国初年华阴有名的书画家石磊园先生所书。

两岸谷壁陡立只能隐隐听见水流声。在刻有“脱俗”石的上方,峪内有一巨石,刻有“鱼石”两个大字,旁有:“光绪十年六月六日(1884年),山内蛟起,冲裂巨石至此,中见鱼形,首尾皆具,其事不知所在,因异而识”数字,所谓鱼石,并不是说石的形状似鱼,而是只在面西的断石上呈现黄色鱼型,其首尾完备,姿态活跃,栩栩如生。经后人考察,认为鱼石是从东边山上崩落下来的,从鱼石上行两百米的西崖壁,可见篆刻在石壁上巨型的“寿山”一词,相传为陈抟所书,其字体笔力苍劲古拙,势若虬龙,且书中有画,画中藏书,珠联璧合,古称书画又绝。俗传游人至此,向而祷之,便可百疴去除,寿齐华岳。

往上走几步就到了王猛台,王猛是东晋永和年间人,少年时应家贫,曾隐居华山读书,后任尚书令,曾助前秦统一北方和西南的广大地区。据说王猛台上有将校台,是王猛在此屯兵的遗迹。再往上走不远就是华山中方仙桥,为华岳八景之一。李榕《华岳志》有记载。薹逢全适天气,远而望之,中方峰壑间,有桥若虹,时隐时显。有时,还可见桥上人影憧憧,飘飘若仙。据道徒讲,桥本非实体,而是天然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只能有缘者偶而一见,犹如蓬莱仙岛之海市蜃楼,故称为仙人桥。据《华阴县续志》载,有位名叫史纪的人写有《中方仙桥》诗,诗曰:“天丁投力鬼工成,人在秋虹背上行。高入紫霄冲鸟道,下临红壤小咸京。兰香佩玉朝金阙,子晋吹笙弄月明。万籁不鸣寒夜寂,清风飘落步虚声。”

大约在1公里处,就到了曾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道教活动之地——云台观了。现在,云台观遗址上是华山中学所在地。据载,此处一直为老子之徒所占。《南轩记》载,其地“原为古明堂地”,即古时一天子宣明政教及举行朝会、祭祀、庆赏、选士、教学等大典的地方。周末时,天子巡视诸侯的次数减少,各种大典仪式不再举行,这里逐渐门庭冷落,华山道士便来占地为观,讲经布道,使之成为老子之徒的领地。古代帝王来华山巡狩祭天,无法登山时也要来这里看一看。云台观正式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于宋,毁于明。云台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有三位名人曾在这里活动过。

魏晋南北朝时道士焦道广,曾在这里居住,相传他已修炼成“避粒餐霞”之术。武帝宇文邕亲谒山庭,临轩问道。后来就在大上方建白云宫、在道士所占的这块明堂地建云台宫,供焦道广居住。由于自然灾害的袭击,更因为战事连绵,兵荒马乱,云台观也难得清静。道士四处逃离,香火难续,云台观建筑腐朽倾圮,院内荒芜,杂草丛生。

宋雍熙元年(984)宋太宗赵匡义屡诏陈抟入朝做官,并赐号希夷,均被他谢绝。当他从武当山云游到华山云台观时,已70余岁。便选此处为栖身之地,于是便披荆斩棘,筑庵崦居,黄卷孤灯,呕心沥血,著书立说,完成了《钓潭集》、《三峰寓言集》等重要著作。他是在此观居住的一位有名的重要人物,在此一住就是40多年。

因陈抟坚决要求辞朝归山,云台观方因就得到宋朝廷的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五月,陕西大旱,宋真宗遣使来祷西岳。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真宗备牲礼亲谒岳庙,封岳神为顺圣金天王。然后亲临云台观视察,免除了云台观道士的地税田租,并指示陈抟弟子贾得升在观内营造“圣祖并真宗本命星官元辰三殿”;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又增建集真殿。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朝廷任命理学家朱熹主管华山云台宫,朱熹虽没有来过华山,但自称云台真逸。于是观内后来就了朱子祠。明成化庚子(1480)年,观内又添置三清殿。明正德乙亥年(1515)又增修重建,然而明嘉靖乙卯年十二月(1556)关中地震,观中建筑全部塌毁,十余年间一片废墟。此后,知府赵儒及邑中举人王来宾等募集千金于明隆庆庚午年(1570)在故址重建三清殿、玉皇殿、西岳殿、山字门,至壬申年(1576)春,华阴令李时芳又筹集资金,召集四方工匠,历时三年对云观观作了较大规模的增修,其中把西岳殿,三清殿、玉皇殿一律扩充至五楹,在三殿这东西又增筑祠庙三所,以祀诸神。不在祠前建集灵坊。山门匾额题刻曰:重建云白观。据《南轩记》载,这次扩建重修,“自西岳殿两序达于三清殿延为旋廊,又达于山门缭以崇垣。外为道院四区,重以周垣。阖观地凡亩有奇,外附观祀田凡四百亩有奇。”可以说,这是云台观建筑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壮丽的一页。此后,清朝康熙年间,嘉庆年间都对云台观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葺,云台观的建筑不断趋于完善。清朝时所绘云台观图可作见证。

云台观在明代,毁于兵火。后来,虽经修建,但规模愈来愈小,观内地面大都荒芜。明末清初,昆山顾炎武为抗清复明奔波一生,晚年隐居华阴潜村王宏撰家。以后他又移居云台观内的朱子祠。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华阴知县姚远寿,开始在这里建起了“云台书院”,修校舍22楹。

原云台观总占地面积约四百余亩,主体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西岳殿、六师殿、三官殿、无量殿、北斗宫、文昌阁、焦仙洞、陈师庵、朱文公祠等。如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是观墙外面的在晋武帝太康八年,即287年,华阴太守魏君实所植古柏一株,其枝干龙虬,形态苍劲,同玉泉院门南北相对。古柏左侧是棱形的“云门池”,池北置一大石,相传为赵匡胤饮马池。当地人所说的“一百(柏)一十(石)一眼井”,就是指此而言。此处还传为陈抟赐银给赵匡胤父子的地方。

由于云台观在历史上为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故有关观内羽流们的传奇颇多。《真仙通鉴》记述,有个叫王廷的人,从小慕道,来云台观拜焦道广为师。焦道广授他三洞秘诀真经。北周武帝好道,召王廷进京布道,他住了不长时间就要求回云台观。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拨款修葺云台观,以方便他居住。然而动工时缺土,王廷默祷后,忽有土涌于观侧,取之不竭。道士们苦于缺乏灯油,要王廷祷告,王廷让道士置器皿,经夕油不添自满,且用之不尽。后来王廷羽化,下葬时,徒弟放置棺木,觉得不对劲,打开一看,原是口空棺材。

又《华岳志》记载,云台观有个叫何阿六的女子,每天只为道姑干些打柴提水的粗活。一天,众道姑闲聊,言江东柑桔味美而秦地难觅。何阿六听了莞尔一笑,出门去不长时间,回来后自袖中拿出几枚柑桔给众道姑分享。三上后,有道士从广州罗浮山云游到云台观,在谈起罗浮山的奇闻时说,三年前,一女子在广州柑园偷摘柑子,被官府捕捉,然而女子转眼间化为云烟不知所往。众道姑屈指一算,那个日子正是何阿六带回柑桔的日子。《玄怪录》中还记述了云台观刘法师在华山仙人张公弼的导引下游华山西玄洞的故事。《集异记》也记述了云台观玉女受仙人的指点,食水芝,医痼疾并返老还童的故事,这些都给云台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自清康熙二十年(1681),顾炎武、王宏撰在云台观重建朱子祠,并教授生徒以及乾隆十六年(1751)华阴知县姚远在观辟云台书院,云台观的文化氛围愈演愈浓。民国时期,这里设云台中学,解放后又改为华山中学,为华阴县第一所高级中学。四十多年来,由于教育界同仁的努力,华山中学为华阴培养了大批有文化的志士仁人。自后,观内古建筑逐渐被新建筑取代,唯保存完好的三清殿于一九八五年移至玉泉院下的文教招待所,云台观昔日面貌不复存在,唯有观门外现存的晋柏与云门池依然故我,笑迎四方游人。

往南行约1.5公里左右,就到灵官庙了。灵官庙,旧称三里龛,后毁于水患,道教协会便筹资造殿。殿虽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殿堂上有道家护法神王灵官站像一座。王灵官传说名叫王善,是萨真人萨守坚的弟了,在湘阴城隍庙当需隍时,因提罪了萨真人,被萨真人一恼之下轰雷致电,焚毁了城隍庙,这才四处云游,被道家请为护法神,象佛家供奉韦驮一样,进了道家经典。又传王灵官为唐太宗时人王恶,“有臂力,性刚暴质直。”曾因为民除害焚烧一江怪古庙,致怪风大作,幸值萨真人赶到,作法反风灭妖。玉帝欣赏王恶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便封他为豁洛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后被道家尊为护法神。

灵官庙(三里龛)内王灵官的形象高约七尺,威武凶猛,红脸膛,额上还有一只眼,三目圆睁,锯齿镣牙,虬须怒张,披甲执鞭,确有震妖降魔气魄。殿两边有楹联曰:三眼分明遍观大地;一鞭威武永护南天。

王灵官在华山可说是恪尽职守的。传说华山原有猴子,很顽皮,常偷食庙观供果,又经常骚扰众道不得安宁。众道但请求王灵官挥鞭将猴子赶到峨眉山去了。此举虽让道士们得了暂时的安宁,却让华山绝了猴子嬉戏的热闹景致,这不能不说是华山人的一大遗憾。

我们现在己经到了第一关,第一关是从山门上华山第一关口。


第一关,又名五里关,位于王猛台前边,距华山峪口五华里而得名。此关西为绝壁高山,东为河道深涧,在这里筑石作垣,据险设关,一人当关,万夫莫开。历史上每避兵乱,都凭此关隘为防守。

现在看到的关墙,是清朝光绪戊申年,公元1908年,华阴知县崔肇林经手重修的。进入关门以后,可以观赏许多人文自然景观。

入关门顺石台阶往西走,有一孔石洞,名叫“三官洞”,洞内为半球状,塑有神像,系明万历年间开凿,洞口上边刻有“人间神钟”四个大字,为清末升允所书。在“三官洞”上面,又凿有一小洞,仅能容身,因地势十分险要,非英雄好汉不能攀登,故取名“好汉洞”。在好汉洞南不远处,又有一石洞,名玉皇洞,系明代开凿。

关内的石头上刻有“桃林坪”三个字。相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指的就是这里的景色。路边石穴上留有太上老君在华山开路时在这里试了一下凿子时的印迹,所以叫 “老君试凿处”。这个峡谷叫“希夷峡”,据说陈抟安葬于此。传说希夷死后,十天肢体犹温,五色祥云蔽塞峡口,弥漫数月不散,而且有香气飘出。洞上的“云渤生香”、“羽驾莲峰”大字都和陈抟故事有关。关隘据险设障,筑石作垣,西接绝壁,东临深涧,为上山咽喉之地。

继续前行,过了老母庙后山路更加曲折,行了不远就到了希夷峡和石门,这就是华山的第二关。希夷峡原名叫张超谷,在桃林坪南侧的一山谷,是后汉张楷隐居之处。据《后汉书·张楷传》载:“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山中(即华阴县的华山),学者随之,所居若市。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也称“张公市”。因张楷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又是公超市为“雾市”有一个能作“三里雾”的人,却以此术干坏事,专搞盗窃活动。楷因受株连,坐了三年牢,老死在家中。袁宏道针对张楷之不幸,写了一首诗:“白石青山眼倦开,风去常到枕边回,梦中亦有敲门客,报到庄周骑蝶来。”在此虽说是成仙,仍然摆脱下了现实。

张超谷是后因陈抟在此托骨安葬,宋太总宗当初又赐名陈抟为希夷先生,故而在陈抟去世两百年以后,更名张超谷为希夷峡。峡的旁侧有一长方形巨石,名“石凿”。是陈希夷在端拱二年(999)夏,令弟子贾得升凿的。据说,一日他对弟子说:“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去”石室凿成后。陈抟手书数言,上书宋太宗:“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忘,已于今年二月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等语,果然,如期而逝,希夷死后,七日内肢体犹温,有五色云闭塞洞口,弥月不散,且有香气飘出,河中巨石上所题“云霞洞”洞上“云树生香”等大字就是根据此传说而来的,此地有一巨大石块从中豁开,若斧劈成,因而有铁门之称。

石门在峪希夷峡对面。登山路旁,有巨石斜出,下面的空隙构成天然石洞,旁侧岩壁上镌有“石门”二字,登山的游人均须穿洞而过。若有战事,一夫当关易守难攻,故华阴旧志称其为华山天险第二关。名人游记中记述的较多,如:都穆《华山记》中说,希夷峡西折四十步为第二关,大石中分如斧劈。杨嗣昌《太华记》中说,两石如千斛钟,色黑如铁,中通行径,为华山铁门。

石门东危崖飞涧,有老君试凿穴、云霞洞等景观。环周崖壁题刻甚丰,多出自明万历年间文化名人之手。南出石门,则豁然开朗,游人至此,方可以看到华山主峰的雄姿。西峰正向我们招手呢!

在石门西侧的岭脊上,还有一上大下小的直立巨石,高两丈余,其上部如伞,云纹隐约可见,宛然灵芝菌盖。下部呈国柱形,若菌柄,整体形象呈灵芝形,逼真生动。在莎萝坪仰首北望也可见的灵芝石。传说在劈山救母故事里三圣母的侍女灵芝,为使三圣母与刘彦昌团聚,触怒天帝,被除名仙藉,化身为石。古记里也有将其称系马桩的,今世人以为是误记,不从其说。

由石门再往止走一公里至莎萝坪,因为附近有菩提树,此树又名莎萝树,所以又叫莎萝坪。谷底路绝,山路崎岖。有诗为证:“小憩莎萝坪,手扶莎萝树,仰见上方云,时向人间去。”相传此处的莎萝树为陈抟所栽,在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六日,华山峪山洪暴发,树与坪上莎萝庵皆被冲毁。现在看见的树乃后人所栽。莎萝树亦称菩提树,树顶如花,叶七如掌,又名七星树,坪因此得名。明屈大均《登华记》载:“坪有莎萝树,大合抱,顶如华盖,叶七出如掌,白花经萼,二寸许……”又记“崇祯甲申三月,忽枯死。”清毕沅《华岳祈泽记》中记述:“三里至莎萝坪,植莎萝一株,垂荫数亩。”

在莎萝坪南可以看见“小上方”和“大上方”,“上方”是道教术语,是指“天界”这里曾经道士云集,依山远望,其路好像挂在了悬崖峭壁上。

位于大上方崖顶的桃石在这里就能可见。石高数丈,上尖下圆,酷似桃形,故名。桃石下西元门为攀登大上方必经之路,路侧原建有王母宫,传说每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都要于此置办桃会,以宴群仙。一次桃会,群仙观此桃硕大无比,色泽鲜艳,香味浓烈,不忍食去,遂置之峰巅,以昭仙乡盛况,久之化而为石。

过了莎萝坪,慢坡渐渐被台阶代替了,坡度也渐渐增大,要手脚并用了。好在道路两边都有铁链,既安全又借力。

由莎萝坪行不远即到药王洞,此洞是供奉药王孙思邈的。他能治百病,并发现了很多药材,著有《千金要方》一书,历代人们称他为药王。他曾常来华山采药。距药王洞一涧直隔,有个山谷叫“白鹿龛”,是鲁女生修道的地方。传说鲁女生不食五谷80多年,但是一天却比一天年轻、健壮。一日忽然与故人告别,乘白鹿随王母升天而去,故名“女鹿龛”。清代王士正诗中云:“云中跨白鹿,心知鲁女生。乞我一丸药,相将游太清。”就是写在此居住的鲁女生。白鹿龛内的山崖壁上有一长方形悬石,在药王洞东望即可清晰看见,此景本为一高五米左右的长方形巨石,呈黄色,石上色泽纹理宛然若一女子人形,窄腰广袖,姿态飘逸,仙姿绰约,情态优美,当地人便称为天女。每逢阳春,石周围坡谷山花竟开,万紫千红,绚丽多彩,与天女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天女散花的瑰丽图案,故而得名。这便是“天女散花”的景处。在白鹿龛附近路边,有一浑然巨石叫“混元石”。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时此石就巍然屹立于此。女娲炼石补天曾选中此石,故名为“混元石”。混元石西边的崖缝里,一块条形白石凸起,长尺余,宽寸许,宛如白蛇之头,吞前方小草。这就是“白蛇遭难”处。

从混元石至毛女洞的路开始陡峭,南面一条迂回盘旋的山道,十有八折盘山而上,故名 “十八盘”。《三才图会》记述:“山最陡者,十八折乃得上。”

1985年前,这段道路皆为盘山土路,陡峭艰险,路荆棘丛生,游人通过往被荆棘牵挂衣冠。明时在华阴为官的王时雍的《十八盘》诗中说:“华岳高千丈,登临路转盘。石梯偏碍马,山木易捎冠。雨过岩花净,去开眼界宽。峰头游罢看,余兴尚漫漫。”

1984年至1985年,华山管理者对华山峪进山路进行了全面拓修。十八盘路段已全部改造为石砌台阶路面,并壮以铁索。游人再无“山水捎冠”之虑。

到达这里仰头便能看见金龟戏玉蟾,金龟戏玉蟾在大上方北侧峰头,在十八盘、毛女洞、三皇台、青柯坪处为最佳观赏位置。峰头有大小二石,一前一后,前者若蟾,似作跳跃之态;后者似龟,甲背斑经纬度依稀可辨。二物呈嬉戏态,形象生动逼真。

传说金龟玉蟾乃王母宫中的金童玉女,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一日王母在大罗峰宴会群仙,二人眉目传情被王母发现,怒其不守仙规贬出仙界,咒为龟蟾化石。

十八盘在莎罗坪南,是指混元石至毛女祠的一段登山道路,因其随山势回曲,十有八折盘山而上。故名。《三才图会》记述:“山最陡者,十八折乃得上。”

1985年前,这段道路皆为盘山土路,陡峭艰险,路荆棘丛生,游人通过往被荆棘牵挂衣冠。明时在华阴为官的王时雍的《十八盘》诗中说:“华岳高千丈,登临路转盘。石梯偏碍马,山木易捎冠。雨过岩花净,去开眼界宽。峰头游罢看,余兴尚漫漫。”

1984年至1985年,华阴县人民政府对华山峪进山路进行了全面拓修。十八盘路段已全部改造为石砌台阶路面,并壮以铁索。游人再无“山水捎冠”之虑。

来到毛女洞,相传洞里曾经住过一个毛女仙姑,秦代时,秦始皇的宫女玉姜,当年秦始皇在郦山为自己修墓,把玉姜从宫中挑出来作为自己的殉葬品——陪葬宫女,玉姜得知后,便和另外六名宫女一起逃到谓南躲在尤河谷里的六泉姑,其他六位宫女在此死去,后来玉姜在一个老太监的帮助下逃到华山,住在一个山洞里,遇华山道士谷春,谷春教她饿了吃松子,渴了喝泉水,天长日久,玉姜体生绿毛,行走如飞,至西汉年间,毛女约170余岁,传说山客猎师世世代代都有人见过她。所以后人称玉姜为毛女。“毛女洞”中常有乐耳的鼓琴之声传出,为毛女感慨生世所弹。又传,唐代上山采药的人还见过,后来传说她升仙走了。毛女洞对面山上有一台叫刘玺台。相传刘玺就是《宝莲灯》故事中的刘彦昌,三圣母被其压在西峰巨石下后,他就弃官隐居于此,只为与三圣母魂魄相伴。

刘玺台与毛女洞隔涧相望,为峰腰间的一块小型坪台,不足百亩大小。台上草木繁茂,翠竹成林,溪水常年流淌,环境幽静清雅。依崖凿有石洞两孔,称刘玺洞,因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而得名。传说刘玺与神女华岳三娘娘私缔姻缘,触犯天条,被玉帝降罪,压在西峰巨石下。刘玺进山寻妻不得,隐居华山长台读书,尔后功成名就,人称台为“刘玺读书台”。另一种说法是,此台是汉刘向读书的地方,说刘玺实是刘向之误。据史志记载,刘向,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令汉苏沛县)人,是西汉时的经学家、目录群书,一生著作颇丰。传说他曾在华山筑台隐居,所以他的著作中多有描写华山的篇章,发他的《毛女诗》云:“婉娈毛女,与时遁逸。真人授方,餐松秀实。因败获成,延命深吉。得意岩岫,寄欢琴瑟。”

从今驯现存残迹看,曾有建筑,但兴废年代不详。据当地猎房传,过去台周围崖坡间多野羊,人称为“锅盖板羊”。意思是说猎羊的人先祭锅生火,然后出去猎羊,水刚烧开羊就猎回来了。

今隔涧可见崖上登台石阶和石蹬窝数处,但因其陡峭直立,无铁索可攀,游人多不敢涉足,仅可在毛女洞远望。

过了毛女洞就到了三皇台,在仙桥西南面。为一组叠垒巨石,从远处观望,象是一个炮塔,又似城堡。台侧刻有“登临览胜第一台”七字。王宏撰《三皇台记》记述,台上原有庙宇建筑,因年代久远,皆破败倾圮。庙内供奉天、地、人三皇塑像,游人于此焚香,以祈请天皇赐福,地皇赦罪,人皇增寿。张太翔有《三皇台》诗曰:“教化垂千古,鸿荒岂渺茫。子孙今不肖,挥泪谒三皇。”今台上仅留石洞三孔,为华山道士的潜居之所。

过了十八盘就是云门,这里刻着“仙境”、“天下第一名山”等石刻。这儿是华山的第三关。云门之外的一处风景幽雅的山涧小盆地就是青稞坪,青柯坪是一山间盆地,地势略为平坦,可能因为此处生长青稞树而得名。青稞树叶浮苍点黛,密集在坪上。这里每到雨季,泉水淙淙,瀑布轰鸣,这里风景幽美,名人辈出,故而有人把此地又称为“小蓬莱”。登临到此,华山胜景可知一半,游人多在这里作短暂休息,也是登山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上山的路都是由原地凿出的石阶。但也有不少人在此回心转意,仰望一下华山也算是朝了山,“朝北斗,望华岳”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为此,古人在“千尺山童”下端石壁上刻写“回心石”三字。劝告游人“登临绝顶”需再接再厉,方能一揽群胜。

站在稞坪上,可观华山四周景致。向北眺望,八百里秦川,田畴如画,渭水东流,洛水南下,真是“华山独灵异,草木桓新鲜。山尽五色石,水如一色泉。”东北山巅,可望见“金龟戏玉蟾”,那金龟玉蟾形象自然,栩栩如生很是传神。坪东“云台”插秀,南侧西峰壁立,瀑布倾泻,极为壮观。水帘洞口,青石间丹,显出两人之形,为“和合二仙”。西南峰巅上,二仙下棋凤凰单展翅、白马过天桥、寿星石等四大景观,格外引人注目。在西面的狮子岭上,可观“狮子滚秀球”。这里,既是憩息的好场所,又是观赏自然景色的“天台”。因此,有不少文人名流、达官贵人都在此留下了足迹。柳宗元、袁宏道曾在此写下了《水帘》诗,王履写画题诗描述了看到的“金龟戏玉蟾”情景,王士正、颜不敏也用题诗描术述了青柯坪的自然景象。明代范守己在《青柯坪》诗中写道:“四望群峰绕,千盘一路通。岩居皆羽客,悬度总仙宫。树影摇深壑,泉声落半空。登临聊驻足,屐齿欲凌风。”意境虽然一般,但却全面描写了这里观、峰、路、宫、树以及人们攀登到此的情景。唐代柳宗元将华山西峰水帘瀑布写得活灵活现:“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忽如朝玉皇,无冤垂前旒。”他把水帘比作封建帝王头冠前后的玉串。远远望见一个小小石亭,便是赌棋亭了。相传宋太祖与华夷先生曾弈棋于此,将华山作为赌注,宋太祖输了,从此华山上的土地就不须缴纳钱粮。

青柯坪九天宫南沿谷南行绕至坪后的一崖壁上,那里有“梅花洞”和“雪花洞”,为人工凿刻的石洞,洞内面积约十余平方米。因洞内石纹斑点好似雪花和梅花而行得名。此处因路还未修整,故游人很少。据科学家考证,此洞凿在花岗岩体,岩内石斑晶大如拇指,加之凿刻切面不同,晶体面闪闪发光。况且洞处背光处,愈显石斑光彩晶莹,美如雪花。古时洞前曾建有庙宇,今仅存残垣,登洞石径也在1998年夏季大雨中为山石滑坡所毁。

青柯坪上有东道院、西道院、通仙观和太虚庵等四座庙宇。

东道院是供奉九天玄女,因此也叫九天宫。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建,四合院式。宫座东向西,背依山崖,北临深沟,建筑结构严谨典雅,围墙内有前殿、上殿、过廊、楼台等。宫门口悬有“华青八景”匾额,为清光线皇帝所书。殿前“盘道连云”匾额,为慈禧太后所题。宫内供奉九天娘娘塑像,仪态端庄,形象生动逼真。九天娘娘也称九天玄女,道教尊崇的上古女神。传说她人头鸟身,是圣母元君的弟子、轩辕皇帝的师傅。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兄弟80人,全是兽身人语,铜头铁臂,而且能吞石吐沙,个个勇猛强悍,蚩尤还会作大雾,并且三天不散,这样一来黄帝就无法战胜他。就在这个时候,九天玄女奉王母之命下凡传授给黄帝兵符、印剑、六壬、遁甲、图策等物给黄帝的制敌本领,并制了夔牛鼓八十面送给黄帝,帮助黄帝战败蚩尤。黄帝击鼓,顿时雾气敞开,黄帝部属一鼓作气,战胜了蚩尤。故道教史山都有九天娘娘的庙宇。如今台湾一些善男信女,选择良辰吉日,还不远万里来这里朝拜。因建筑年代久远,又经风雨剥蚀,人为破坏,东道院几近毁废,1982年重新修建,并增建了厢房等。现由华山道教协会主持管理。

西道院亦称紫云宫。门口悬挂的“八景华清”匾额,为清光绪所书。殿前悬挂的“盘道连云”木额,则是清慈禧所题。宫内大殿系楼阁式建筑,上下二层,上殿和配舍均为歇山式建筑,布局和谐,建筑古朴。宫前有一牌坊,坊之正面石柱上镌有对联一幅,语曰:“碧天丹峰天阙近,青柯秦树白云平。”宫外四周峰峦高耸,花草飘香,环境幽雅,风光迷人。

北斗坪为一山间坪地。由通仙观遗址越溪西上行六七里就可到达。李榕《华岳志》载:“青柯坪西,有峰插天,名北斗坪,盖毛女拜斗得仙之处。”坪约数亩,地势平坦,可耕可居。古时华山峪至主峰路未开通前,游人多登坪观赏华山主峰全景,民间有“朝北斗望华岳”之说。

坪上苍松参天,青竹挺翠,初入有石卷门,称总天一门。旧时门前石牌楼,铁狮一对,分立两侧,狮高数尺,生动逼真,今移至东道院。过门行数步,可见两山环抱,风景宜人,一石坊,额书“紫宸驻跸”,意为这里是紫微星官居住的地方。进石坊为竹园,上达山门,门内有龙井,其水澄澈甘甜。古时井畔有庙宇三间,供太上老君,现已废弃年久。庙四周有紫微洞、三元洞、斗姥洞、开山洞、金天洞、祖师洞等十余处,以紫微洞面积最大,称华山第一洞。坪上北峰巅有巨石,石顶平坦,人称拜斗台,相传是毛女玉姜和清时道士王常月等朝拜北斗的地方。东崖有巨石,形如卧虎,人称卧虎石。

坪上的植被也较好,林木繁茂,浓荫蔽日。每逢深秋,满山红叶喷薄灿烂,如火如炽,蜿蜒小径,落叶似毡,铺彩叠锦,是观赏华山秋景的理想去处。

通仙观是北斗坪的下院,山门匾额为邵力之书。庙内悬木匾一块,刻有“通仙观”三字,为康有为所写。马占山还在门外河西巨石上题有“精诚团结,还我河山”的石刻。

在通仙观南,明嘉靖已酉年,即1549,在这里还建有青柯书馆。明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冯从吾又重建此书馆,更其名为“太华书院”,并在此讲学,跟随他学习的人有三百多。可见明代这里的盛况。冯从吾,字仲好,号少虚,长安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工部尚书、太仆少卿、御史、太子太保。辞官后开办书院,担任主讲,著有《太华书院会话》。

在灵官殿内供有王灵官像。在殿东北的石壁之间,有古时太虚庵和藏经阁。“此处无处士,一山全是石。便有此处士,尤为添风趣。”明时有一位道士住在太虚庵,他原名高元和,隐居后改名高演元,因蓬头跣足,人们都称他为“高蓬头”。一日他去京师游转,恰在此时,明萧太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师求见。萧太后崇道教,便派人在京城寻访萧太后于白云观诏见了他,并留他在京师住了数年。归华山时,萧太后又赐《道藏》一书,在此建“藏经阁”,并辟有说经台。

青柯坪东崖壁上有一洞叫昊天洞,与太虚庵相近,为一孔人工凿刻的石洞,因洞内供奉道教神系四御之一的昊天至尊玉皇大帝而得名。

据史志记述,明嘉靖年间,一个在青柯馆读书的学生突然扑地气绝,用汤药抢救无效,书馆师生无计可施,只好到坪东昊天洞中祈求神灵,待燃完要炷香,突然见山底一圆形光亮物,飘忽而至,光照书馆墙壁一片银白。此时那昏迷的学生大呼一声,嘴一张一合如同饮水一样。不一会儿,学生清醒,大家问他喝了什么,他说有白衣道人给他喂药。师生这才明白,古洞祈神有灵,那白衣道人定是玉皇大帝无疑。昊天洞虽距登山路不远,但由于洞造岩腹间,昔日攀援路径几近毁废,故今进洞观赏的游人甚少,只能在登山路侧远望。

在青柯坪东崖壁还有一孔称寥阳洞,也是人工开凿的石洞。洞内面积约十余平方米。因洞顶石纹斑点酷似梅花,所以又称梅花洞。清李榕《华岳志》记述:“青柯坪右为寥阳洞,洞旁架木为祠,迤北皆石崖壁立。”据重修寥阳洞碑记述,明永乐十四年对洞前建筑曾进行过重修,以此可推测洞的开凿年代在明之前。

古代在寥阳洞隐居修行的人颇多,并有佳话传世。光绪三十三年后,玉泉院有一题匾上书“天傅亦于”游人多不解其意,求教于玉泉院道士。道士就让游人去看玉泉院殿前的行书楹联,上联为“此来华岳峰中住”,下联为“就是松花洞里身”联下有小字数语,内容大意是楹联推选者名傅世炜,江南人,是清朝廷花翎三品衔陕西候补道台、前凤翔知府。有一天,他登华山之巅,见到一位眉发如雪的老道长,老道长对他说,他的前身是康熙的进士,姓于,好道不仕,遍游名山,到秦地后,喜受华山风景,栖身梅花洞,隐居修真,号曰自然。老道长所讲的,正应了傅世炜梦中情境,于是他从主峰下来,又回到梅花洞潜心修炼,并自题楹联,题额为“天傅亦于”,意思是今天的傅姓也就是前生的于姓。傅世炜从此隐居华山,号湛兮居士,羽化后,道徒们便把他的自题楹联和题额移到了玉泉院。现今梅花洞保存完好,洞前建筑已荡然无存。

人们进入华山峪后,两山夹溪,时开时合,行人顺溪左右曲折而进,溪水穿流跳跃于乱石之间,杂树绿草斜依或悬挂于峭岩之上,真有深山幽径之感!到了青柯坪,溪断路绝,瀑布悬垂,三峰耸立,群峰层绕,大树参天,岚气飘渺。若是在那百花盛开的季节,这里却是乌语花香的花果之山了!那三峰的半山腰上有个山洞,正当瀑布垂帘的后面,人称华山水帘洞,是华山著名的水景奇观。它因瀑水流掩崖腹间古洞,呈水帘状,故而得名。飞瀑在华山之北数十里外的地方就可望见,华山峪石门处以上各处都可以观赏到,聚仙台、救苦台、群仙观为最佳观赏位置。因它气势磅礴,当地人把它列为华岳八景之一。传说洞里住着许多猴子,时常出洞玩耍,向东有一道峭崖,走到那儿就过不去了,所以叫它猢狲愁。走到这儿,望见水帘洞,那《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出现了。

唐僧取经故事中的孙悟空就住在花果山的水帘洞。传说那花果山真是百花争艳,果树满山,鸟语蝉鸣,青泉淙淙的仙山。银珠滚滚,飞瀑垂帘,仙洞深藏,孙悟空在随唐僧之前就在那么个地方修炼。看,水帘洞多么美啊!然而水帘洞在那里呢?据说山东省泰安县的泰山山中有个地方水顺岩而下,正好掩盖了岩壁上的山洞,当地人称之为水帘洞。不过这里既不闻生长有猴子,亦离开唐僧西去的道路太远,不会是孙悟空的仙洞了。浙江省新昌县的瀑布山听说亦有个水帘洞,福建省崇安县的武夷山中亦有水帘洞,看来所在方位都不在道上,虽名叫水帘洞,但与孙悟空毫无关系。陕西省彬县西与有名的彬县大佛寺为邻的明岨山山麓有个水帘洞,相传唐贞观时就已有名。每年元宵佳节,群众在此张灯结彩以祈祷丰年。关中地区正是唐代全国政治中心,唐玄奘就是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的。说彬县水帘洞是孙悟空的仙洞还有道理。不过看了华山青柯坪南面峭崖上的水帘洞,使人觉得华山水帘洞更象是孙悟空的水帘洞。

华山主峰上有四个仙洞,东面的昭阳洞,西面的西元洞,南面的正阳洞,北面的总仙洞即水帘洞。传说“此洞深达三百里,中有瑶台玉室,树则苏茅芳林,泉则石髓金精,遥望洞中,方圆可丈余、乌道绝通,人迹罕到,时出异色云气,洞口上有丹石间青石,似丹青画出仙人之状,冠帔衣服,无不周备,高下大小如人形,号曰石仙人。上有瀑布飞流,直下一千余丈,其石仙洞又称为水帘洞”。本来水帘洞一景已够意思了,却又添上个石仙人。不过把水帘洞说成深达300里,反到荒谬不实了,华山南北距离不过二十来里,那能有数百里深的洞来?玉台石室不足奇,那树、草、石笋是在石灰岩洞里出现的东西,怎么长到花岗岩洞里了?洞口石壁上象个丹青人形还说得过去,象氧化物流散在石壁上可以偶成某一物形。大概水帘洞正如传说中说的“鸟道绝通,人迹罕到”,任随那玩笔弄墨的人,杜撰一番吧!不过水帘洞石仙人仍然是华山的奇观之一。

由于华山为花岗岩体,蓄水量很差,每逢夏秋雨后,流水充盈,金锁关以上各峰流水全汇集于东西南中四主峰交汇处的凹地,经二十八宿潭,由峰口直落谷底。只见一条白色巨龙自关空俯冲而下,其长可与山峰等高,亦如峰顶摇摇垂落的白练,雄奇而以壮美。其声如惊雷轰鸣,车毂滚动,震撼山谷。瀑水撞落在青柯坪南的山涧岩石上,水花飞溅,气腾腾如云似雾,弥漫山野。

每到冬季少雨季节,山上水少,细细的瀑水冻结成冰,洁白晶莹,从远处观望,如银线玉丝悬挂在三峰之间,非常美丽。史志上有关水帘飞瀑的记述很多,古代来华山览胜的文化名人,皆视登攀途中遇雨而能看到水帘飞瀑为幸事,有的还把这一奇遇写进游记珍藏永远。有的吟诗作赋,对瀑布大加赞美。唐柳宗元有《水帘诗》曰:

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忽如朝玉皇,无冕垂前旒。

史纪有《华岳八景诗》,其中《水帘清瀑》写道 :

千尺山巅瀑布飞,不关仙分到人稀。

珠玑零落溅元圃,冰玉幛幛遮翠微。

澄流堪作赋,洋洋终日可忘记,

蓼红苹白秋风起,欲把纶竿上钓矶。

在“水帘洞”旁的山石上,有了两个携手而站的人影,人把它叫“和合二仙”。站在聚仙台上,往南一望,“和合二仙”就可隐约可见。

和合二仙属华青八景之一。史志记述在华山主峰北边的悬崖峭壁上,有赭色石纹,隐约如二人携手而立,冠帔衣服无不周备。传说太上老君受人参、黄精二童相助,炼制丹药。药未成,二徒偷食,他们害怕师傅动怒,携手潜逃时撞在绝壁上,化为石仙人。传说石仙人图形时隐时现,能看清其面目者,必神寿双全增。

很久很久以前,华山的云台峰上,住着——位修道者,他带领两个徒弟专心致志地修道炼丹。为了找回药材,老师父每天一早,就背上背筐,荷着药锄,走出庙门,步遍、峰、岭、沟、坡,寻找药材,直到日落西山时才回来。

一天,他正在山间挖药,忽然来了两个头结发髻,身穿红色肚兜的胖娃娃。这两个天真活泼、跳跳蹦蹦的娃娃一来,就帮着他寻找药苗。太阳西下,他要回家了,两个可爱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里。一天,两天,三天,这两个娃娃天天都是他来则来,他回则回。日子长了,他不由得疑惑起来,到底是谁家这一对既懂事,又勤快的娃娃?一定得弄个清楚才是。

有一天,两个娃娃又来帮他挖药,他就说道: “你们是谁家的娃娃?家住哪里?” “我们是山里的娃娃,就住在这个山里。”两个娃娃说罢,又跑来跑去,寻找药苗。“就在这个山里?”他不由得纳闷起来……

日落暮临的时候,当他刚背起装满药草的背筐时,两今娃娃把手一扬,说: “来日再见!”说毕,边跳边笑地跑下山去。这时,他紧跟了几步,躲在一块大石后面,双目一直盯着。但是,两个娃娃一眨眼就消失在霭霭的烟雾之中了,还是没有看清楚。

回到庙里,老道士坐在油灯下,和两个徒弟一边择拣采来的药材,一边思索着……说他俩是妖物,从没见过有害人之意;说他俩是神仙,可也没见过有神奇的表现。哪究竟是什么?总得设法知道个究竟。

于是,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说: “就这样办!就这样办!”两个徒弟一听,笑着问道:“师父,就咋样办?”听徒弟一问,他才醒悟过来,忙掩饰地说“:没什么,没什么。”

夜半时分,老道士悄悄取出针线包,从中抽一根白线,用针穿好。天刚一亮,他就背上背筐,走出门去,一如既往,两个娃娃还是高高兴兴地帮他寻找药苗。但他却两眼紧紧地盯着娃娃,想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把备好的针线别在他俩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当两个娃娃抱着一大堆草药,弯腰装筐的时候,他迅速而轻巧地把早已捏在手中的针线,别在了一个娃娃的背上,随即和娃娃分手,走回家去。

第二天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荷着药锄出了门。但他没有去挖药,却朝着平时两个娃娃的去向,一路走来,慢步蹀躞的寻觅着精心做的记号,他找啊,找啊,在深沟里一块小茅坪上,隐隐看见浓绿的草丛中,一条白线在风中微微飘动。他兴匆匆地向前走了几步,低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针线附在一个小而茁壮的草叶上。可是细一看,心里凉了半戴,除了几根异样的草苗,任何东西都没有。他想,反正记号在这里,就要弄个究竟。于是,他就操起药锄,围着小苗四周挖起来。果然,在很深的土层中,挖出一根很粗的根茎。他顺手一拔,原来是一根白光细嫩的大黄芩!他喜滋滋地刚要把黄芩放进筐内,忽然黄芩指着旁边另一根小草说:“不光是我,还有它呢!”他一听,又在那根小草周围挖起来,挖出一看,喝!竟是一根四肢齐全的大人参。他把人参和黄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走着想着,人参、黄芩都是名药,真是天赐之物,我何不精心炮制,救济世人呢。

回到庙里,他立即另行安置了锅灶,洗刷了所有器皿,添上特意从“玉井” (在现在的镇岳宫内)中取来的圣洁的玉液,然后把洗净的人参放在锅里煮起来。

第二天,他又要出去挖药,就用石块把锅盖一压,对两个徒弟说:“这药要烧七天七夜,才能揭锅盖。我走后,只用文火烧炖就行。”两个徒弟按照师父的嘱咐用文火烧炖起来。

炖到第五天,两人边炖边议论着,“师父平日制药,总是边做边教,惟恐咱俩记不牢,可这次偏不叫揭锅。”这样一谈,都觉得有点蹊跷,越谈越怀疑,越想揭开锅看看,于是,两人揭开锅盖,不看则已,一看是又惊又喜,炖了几天的人参,显得格外白胖,浮游在锅里,肥嫩细腻,浓香扑鼻,两人不由得捏了一块,尝了一尝,叫道: “世上竟有这样好吃的东西,怪不得师父千叮万嘱地不让动。”

就这样,他们吃着炖着,把人参竟吃得光光净净。但他俩还是烧着空。

第七日那天,老道士只挖半天药,就匆匆回来了。他一进庙门,就对两个徒弟说:“药炖好了,这下就能炮制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寿的好药来。”说着搬掉石头,揭开锅盖,一看,人参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点汤汤。老道土感到奇怪,抬头看两个徒弟,两人垂下头一声不响。老道士明白了,厉声说:“啊,原来你们两个孽障把它吃了!”说着,就拾起捅火棍,劈头打来。两个徒弟一见老师父真的动了气,撒腿就往庙门外跑。老道士见徒弟跑了,心想,自己何必动火,药没了上山去再慢慢找寻,徒弟跑了,可到哪里去找?想到这儿,连忙跑出庙门,大声喊;“你俩给我回来!”边喊边撵。两个徒弟一看,师父手里提着捅火棍撵来,越跑越快。老道士一看徒弟不停脚,越急声越大:“你俩给我回来,你俩给我回来!”前面跑,后面撵,向南跑着,喊着,忽然一声巨响,眼看两个徒弟的身子,贴上了西峰北面的大石壁上。老道士“啊呀”一声,腿一软,坐在了地上。传说石仙人图形时隐时现,能看清其面目者,必神寿双全增。

在西南峰的狮子岭上,有一只狮子在滚动着绣球,称狮子滚绣球。为 “华山八景”之一。它实际是岭脊上有两座岩石,其南端一石如狮子面北而蹲,其北端一石呈球形,好像民间社火中的狮子滚绣球,故名。又因在不同角度观赏,其南一石酷似狗熊,俗间又有人称之为“熊看宝”。估计在望仙台、北峰等处均可观赏到。

跨过石拱桥,绕过东道院,四下无路,但见不远处光滑石壁上深凿“回心石”三个大字迎面突现。这里道路十分险要,听说有不少游客往往游到青柯坪而止。据说,攀登华山的人每当走到这里,因山势险恶,便有一些意志薄弱者不敢前进,回心转意,视险而归。正因为如此,古人又在附近四周的悬崖上刻写着“迈进”、“余勇可贾”、“英雄进步”、“脚踏实地,步步留神”等激励话。由此可见,“回心石”是对一个人意志的检验。在这里是上山进步呢还是折身转回,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

关于“回心石” 还有一段非常精彩而奇特的传说,在民间却广为流传。相传,元代陇西人贺(郝)老祖原是状元,名贺志真(有称郝志真或贺元希的,以下称贺老祖),当过华阴县令,因看破官场黑暗,弃官来华山拜在王重阳门下学道。王重阳羽化登仙后,他的徒弟便各自云游去了。贺(郝)志真漂流到赵州桥,华岳仙人王重阳也云游到赵州桥,见志真有志修道,便现真身点化他到华山凿洞修道,方可成大道。郝老祖遵师嘱到了华山,在北斗坪上开凿三年,凿出紫薇洞。洞刚凿好,来了位修道的长老,在长老的恳求下贺老祖将洞让给了他。他费多年功夫,打出七十二个洞,全被人家要去了。贺老祖带着两个徒弟来到臬臬椽,这里悬崖绝壁,是个修行的好地万。他叫两个徒弟用绳子把他吊下去,在半山崖里打洞。这两个徒弟见郝祖只知打洞送人,没传一点道给他们,多次想下山不干,又怕师父看见。现在见时机来了,一时起了恶念,割断绳子,将师傅摔下山去。两个徒弟收拾行李急忙下山,刚走到“千尺幢”下一块大石头旁,见师傅飘然迎面走来。两个徒弟顿时明白师傅是得道成仙之人,心中后悔不已。贺老祖见二徒有悔过之心,重新收下他们。那块石头后来就被叫做“回心石”。 不过,这只是道教宣传得道成仙之事而已。

转过几个破败的道观,又绕过几个湾湾,一路攀升,经过一段艰苦的跋涉,我们来到了素有“太华咽喉”之称的华山第四关——华山第一险道“千尺幢”,(“千尺幢”、“百尺峡”号称太华因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传说,实则是从这里算起的。)这里峒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状如刀刻锯截,坡度为70度,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手挽铁索,拾级而上。登山时向上仰视,一线天开,形如青蛙在跳,又如粘壁之鼯。俯视脚下,如临深渊。下比上时更险,如临深井,心惊目眩。故而常有人下来时倒退而行,从胯下窥视路面。“千尺幢”顶端,有仅容一人的石洞,顶端有如井口,当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倘若把“井口”用铁盖盖住,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的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台上的“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形如突出的喉头。“天井”以下的千尺山童,为咽喉下部。此处整个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国民党残匪韩子佩曾在“天井”口加一块铁盖,企图固守华山,人民解放军八勇士却飞越天险,消灭了据守在这里的一个班的兵力,为增援部队打开了通道。

华山,我终于和你真正接触了,我深深的呼吸了一口山谷的清新空气,抓住铁索,奋力向上登去,我知道,那上面,我将呼吸到的将是山峰的罡气,是山临绝顶我为峰的豪气。

“千尺幢” 通天道是在是在汉代时期打开的。原来的登山路不在这里,而在华山东侧的黄甫峪。秦昭王令工施钩登华山就是从那里走的。至今在东峰博台下还留有两处石刻。据《七修类编》载,莲峰之路本无路可通,因有人从北斗坪望见猿猴上下于崖隙间,探奇者循猴径而登,才发现了此条登山路。“此载虽无年可考,但却有“站北斗,望华岳”的记述。自汉武帝从黄甫峪迁西岳庙至官道北(今西岳庙址),人们便开始从华山峪道入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千尺幢”和“百尺峡”处,既没有铁链,也没有石阶,人们只能“穴空迂回,倾曲而上。”我们从唐代李白写的《黄神谷晏临汝裴昆陵十四明府序》上看出,他是从黄神谷旧路登华山的。杜甫诗中对“千尺山童”也只是简单的提到过:“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括(指千尺山童)通天有一门。”说明此时两条路皆可通行。到了明代,描写“千尺幢”的诗、记等就极多。阎尔梅在《箭括》(千尺幢)诗中写道:“险光一线开,窄峡夹青天。蹑登先妨膝,扳崖侧用肩。木梯撞外补,铁绳井中悬。怪石横如窦,阴风直上穿。”杨嗣昌也曾这样记述过“千尺幢”:“形如槽枥,持金绳、探石窦以上。”“金绳”即是指铁链,“窦”是指石窝、脚窝。说明,在明时千尺山童已经安装铁链,凿有石窝了。解放后游人逐年增多,每年阴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这里经常发生“绣幢”事件。这里的道路曾作过两次大的修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在千尺幢、百尺峡处,又各开辟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

过了“千尺幢”,向北折即到了“百尺峡”,只见这里危石耸立,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峡的两壁几乎就要贴在一起,峡中有两块巨石头撑开,状如鱼脊,山崖陡绝,需攀铁索登石梯山道而上。

“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仍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欲合,却被飞来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后边的这颗石头被称之为“平心石”。故韩愈诗中有“俄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在百尺峡上端有一石洁白如玉,形状似云朵的石头,故名为云头石。游人常驻足观赏,遂成为一景。吴同春《太华双游记》记述,百尺峡“项有巨石若云,上题‘云头石’三字。” 当地人对这段险道有一句俗语叫“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

车箱谷是百尺峡和群仙观之间一道谷贫。二仙桥就设在谷贫两侧的悬崖上,据杨昌《游华山记》中记述,谷西有一块数丈的巨大石,平如刀切,石上纹理很像车箱的木板,因而得名。

华山峪路开通以后,这里是登主峰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段险路。因之,古诗文中记述校多。杜有“ 车箱入谷无归路”的诗句;毕沅的《华岳祈泽记》中说:“谷长数丈车壁,缳轮以行。”

经多年大自然风剥雨蚀和人工凿拓,车箱谷石已有变化,道路也已无险可称,但观其山势,犹可想像车箱谷当年险况。

现在来到的叫“二仙桥”地方,传说是吕洞宾点化何仙姑的地点。走过了二仙桥又到了一座依山借势而建的道观叫“群仙观”。它最初是华山道姑修行的地方,如今供奉的是吕洞宾。在这里是观赏二仙下棋的最佳位置(二仙下棋在青柯坪南山岭上,属华青八景之一)。景本为峰巅一树一石,远望好像云中的两位仙人,面桌对坐,弈战正酣。若遇多云天气观赏,二仙在云中晚隐时现,乍动乍静,形象神奇生动。

过二仙桥,几经崎岖,便可望见一座依山借势、奇特玲珑的庙宇,这就是著名的“群仙观”。“群仙观”又名“媪神洞”。庙前翠松成荫,清风徐徐,是游人休息的理想场所,现在设有旅社在观内。观上有一洞。名叫“洞里瓮”,为华山一绝。原来洞中有一瓮,瓮口大而洞口小,不知瓮是怎样放进去的。当地有一谚语:“洞里瓮、瓮里洞,不知先有洞还是先有瓮”。这就是说的这个地方。遗憾的是,今瓮已毁,加之此处路险难行,故游人很少到此。

现在乘下的这段路是我们登上北峰的最后难关,北峰(云台峰)三面悬绝,唯有一道山岭与南边诸峰相连,极难攀登。在陡峭的石壁中,有一条沟形小路通往山顶,名“老君犁沟”。上行大概两公里就到了北峰了,这里是一条临崖深沟,此沟深不见底,石级依壁临沟而过。

相传这里原来没有路,传说华山脚下有个大财主,有一年他打着给华山上的神修路的幌子,骗取了不少钱财。那些交不起租子的穷苦佃户们则被逼着来华山北峰下修路。由于山势险恶、工程艰难,死伤不计其数,穷佃户们怨气冲天,这股怨气越聚越多,直冲天空。太上老君骑青牛路过华山,被这股怨气挡住了牛头。老君动了恻隐之心,把如意变成铁犁,丝绦作缰绳,架上青牛,犁出一条道来。犁完道,老君让牛卧在一旁休息,把犁挂在北峰后的石壁上,就驾云走了。人们为了感谢老君,便把这条路叫做“老君犁沟”, 又叫“老君离垢”。 用道家的说法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这里地貌复杂,估计是被山水长期冲蚀形成的。也是游人至此,即莅临天庭,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现在“群仙观”上的卧牛石,据说就是老君的青牛所化。现在老君犁沟的石壁上的条条纹路,犹如新翻开的湿土,犁沟也像新开的一样。

由老君犁沟往左行可直到北峰下的“猢狲愁”,往南拐,即来到了聚仙台。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会过神仙,因台建在三面凌空的峰巅,又名叫“空灵峰”。台上有三个大洞,太上老君曾住在这里。台下为王子求仙洞,“王子去求仙,丹成八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就是指的这个洞。传说,华阴县有一个王道村,村里有一名樵夫名叫王柯,一日王柯上山砍柴,不知不觉来到“空灵风”只见几个人围在一起下棋,说天道地,听起来怪有意思,他又是一个棋迷,因看棋入了迷,忘记去砍柴。但见周围树叶一会儿落了,一会儿又绿了,不知是什么缘故,等到他想起回家时去拿挑担,找不见了,却寻斧子,只剩下一个生了厚锈的斧头,根本无法再用了。谁知回到村里,一个人也不认识,连自己的孩子,也无人晓得,枉到村内跑了一次。又返回华山修道,于是,人们就将此村叫枉到村。现称“王道村”。

聚仙台距西峰水帘洞最近,能平视水帘洞胜景,形如图画的“韩湘子赶牛”就在洞口上方。从聚仙台折回北上,也可到北峰(云台峰)的“猢狲愁”。

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三段陡坡,坡度大,坡道长,刚上山时的那种闲情雅致已经全然不见,只剩下大口喘气,挥汗如雨了,擦汗用的一条毛巾已经浸透,不时要拧一拧再用,衣服、裤腰早已经透湿透湿的,爬山的速度明显慢了很多,停住休息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起来。背的几瓶矿泉山和饮料己快喝完了!上面的路还长着呢,还险着呢,更难的还等着我们去争服和克服呢!

经过多回合的休息——攀登——攀爬——再休息——再攀登——再攀爬…… ……终于到达了“猢狲愁”。

猢狲愁在犁沟门上卧牛台以北,因其邓险异常连猴子攀援时都要发愁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中记述:“其峭甚仰,攀折全无石穴。”道旁原有铁猿四只,皱额愁眉,生动形象。传说古时每月的初三、初八日,有千只猴子从大上方出发,结队登主峰,但只有少数能从这里通过,可见昔日路之陡峭。明袁宏道有《猢狲愁》诗:

仄馆东移半尺苔,

如何横度碧崖巍。

上头若有朝三叟,

料得胡孙也喜来。

1984年,华阴县政府对老君犁沟和猢狲愁险道进行了凿拓,从聚仙台到横翠崖的这段路有了明显的改观,路面拓宽,台级增加,并以铁索为拦,游人可安全通过。

聚仙台由老君犁沟南行即到,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会过神仙。因台建在三面凌空的峰巅,又名叫“空灵峰”。台上有三个大洞,太上老君曾住在这里。台下为王子求仙洞,“王子去求仙,丹成八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就是指的这个洞。传说,华阴县有一个王道村,村里有一名樵夫名叫王柯,一日王柯上山砍柴,不知不觉来到“空灵峰”,只见几个人围在一起下棋说天道地,听起来怪有意思,他又是一个棋迷,因看棋入了迷,忘记去砍柴。但见周围树叶一会儿落了,一会儿又绿了,不知是什么缘故,等到他想起回家去拿挑担时,找不见了;去寻斧子,只剩下一个生了厚锈的斧头,根本无法再用了。谁知回到村里,一个人也不认识,连自己的孩子,也无人晓得,枉到村内跑了一次。又返回华山修道,于是,人们就将此村叫枉到村。现称“王道村”。

聚仙台距西峰水帘洞最近,可平视水帘胜景,形如图画的“韩湘子赶牛”就在洞口上方。

聚仙台南绝壁上有二株贴壁并生,枝梢与台齐,因四围别无他木,故名寂寞树。民国初年毁于雷电,今只枯根犹存。

到了“猢狲愁”就基本上算到达北峰了,但我们没有直接去爬北峰,而是往南拐,要去先争服南峰和西峰,因今天的天气这么好,太阳又这么的热情,这两峰是见日落和晚霞的最佳地势。

从北峰下的“猢狲愁”往南行,便开始登上爬涉主峰的道路。继续往上走就能达东、南、西、中峰及东、南、西、中峰周边及付近的其它景点,沿途还要路过不少的道观庙宇。循崖东转,进而折南数步,即“仙人砭”。“仙人砭”与“擦耳崖”相连,这里都是鸟道一线,足垂二分,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先通过一个有些古老的石头门,此门做工很简单,上面只有一些浅浅的浮雕花纹做装饰,基本上也就是两边各一根两米左右高的白色方形石柱,中间一根方形横石梁构成,横梁上刻有“擦耳崖”三个字,字不大,但笔画纤瘦,石门的石头在华山顶上经历了长期的日晒雨淋,表面已经凸凹不平,配上这三个字,整个就显得很沧桑古朴。顺着小道往前就是擦耳崖了,擦耳崖是一块侧立长达几十米的巨石,右侧是崖壁,左侧是悬崖,因为道窄,游人必须从旁边经过,人行至此,唯恐下坠,身体要尽量贴着右边崖壁而行,若不留神,很容易撞上这块巨石,这样不就是擦着耳朵前进了,擦耳崖用在这里是不是非常贴切。袁宏道曾描写过这里有仅贴崖擦耳,甚至连脸皮上也要沾上青苔。诗是这样写的:“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悬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在擦耳崖题刻很多,象是一个面东的天然书法展屏。主要有:“涧壑烟霞”、“千里烟云”、“雄壮山河”、“灵峰耸翠”等等。

相传是当年老君犁沟处是没有路,是老子驾着他的青牛为华山开了一条路,路开通犁沟后,青牛卧在此地休息,看到华山美景就不想走了,天长日久,化作此石。

过卧牛台,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忽见铁链下垂,这就是著名的险路“天梯”。所谓“天梯”,实际上就是在笔直的石壁上凿了36个石级,当人们攀登之时,手扶两侧下垂铁链,如登梯一般。原来这里只有一道天梯,1985年,又新开辟了一条复道,以减少游人的等待时间。这里虽险,但仅有20来米高,所以不仅不觉险峻,反而增加了游览的情趣。

华山以石著名,每一处奇石都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华山天梯几乎是近九十度的一个直上直下的石梯。它也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梯路虽高仅十多米,便因面临万丈绝壑,加之旧时梯下回旋处只有一线之地,就倍增登临的艰险。游人至此,要依靠两条铁链爬上去。爬天梯和现在流行的攀岩运动差不多,身后就是悬崖峭壁,登梯时一定要抓牢镣索,慢慢前行,折身面西揽索登梯,只可屏心静气,不敢回头张望。下梯的行人也多垂索背壑,摸索石阶步步退下,以避免面对深壑头晕目眩。今天的梯下回旋处已辟为平台,而且设置护栏,游人登梯时的安全感大增。华山管理者已对上天梯台阶又进一步凿深加固,又在梯南新辟复道,游人上下已无履险之虑。

登上天梯便是“日月崖”,便到了天上仙境了。这是一块凭空凸起的山崖,日月崖的两个崖石,左边的崖石上部有一个圆圆的洞,像太阳,代表“日”,右边石洞的上缘弯弯的,像月亮,代表“月”,一边是黄黄的石壁,像太阳的光芒,另一边又是白白的,像月亮的光辉,真是一幅日月同辉图。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日月崖”。 站在高高崖顶的巨石上,四周无任何遮拦,便置身于万丈绝壁之中,回头可以看到挺拔的北峰和来时的路,向前可以远远看到陡峭的苍龙岭及华山诸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更能清晰地看到传说中的苍龙岭。

这些岩石头好象是那位神仙把它放在山顶上一样,不然为何凭空在山顶上出现这样一块巨大的石头呢?石头有时在夜晚会出现一道非常耀眼的光,说明曾经有人在这里看见过弧光。石头上刻“云天弧光”四个大字,是对耀眼弧光的记载。相传武则天当年上华山走这里,看到这两块形似日月的石头,就别出心栽地给自个儿的字号创造了一个“瞾”字,因为这两块奇石上顶青天,下临空谷,唯我独尊,是光明与权威的象征。

日月岩西南面是念岘台,台的整体形状虽不高大,但却也险峻无比,与东临汉水、南锁襄阳古城的岘山有异曲同工之处,故而得名,登台可披览环周诸峰。台上岩石上镌有“念岘台”三字,疑为晋时镇守襄阳的荆州都督羊祜所题。史书记载,鲁人羊祜镇守襄阳时,爱民如子,也与岘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乐游山水,每到一地,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登台可披览环周诸峰。台东侧为登岳路径,因东临深壑,道仅盈尺,下视千仞,水石不辨,游人经过若临鬼关,故名阎王碥。

在日月岩的崖壁上凿有一个洞,名叫“金天洞”。洞依岩面南而凿,面积约二十多平方米。“金天洞”是道士贺志真开凿的,他用古老的铁锤、铁钎,在华山之上一共开凿了10个大洞,“金天洞”便是其中的一个。洞左侧有华山险道的上天梯,洞的上方就是日月岩。原洞内供奉金天王,也就是白帝少昊的泥胎塑像。因金天王是唐玄宗对华山神的封号,由此可判断洞的开凿年代在唐以后。清谢振定在《登太华记》中记述说,由上天梯顶端折北,有金天洞,金天王的塑像端坐洞中神龛,头戴王冠,冕旒粒粒可数,两边文武侍立,甚是威严,可惜洞中塑像全毁于“文化革命”。

往前面走一点点便有一建筑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的一座庙宇,便是王母宫,里面供奉着王母娘娘,是一九九一年由台湾藉的道教信徒杜善政出资建造的。宫座西面东,依岩而构。其主体建筑材料为就地所取的花岗岩石材,宫的顶部为混凝土结构,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殿内正中堂上供奉王母众像,仪态端庄、威严,座像两边为九天玄女和观单菩萨塑像。因宫的所在位置为登上天梯后的一方平缓地段,游人多在此喘气歇足,故庙内香火甚盛,大家谁有兴趣可以进去拜拜。

还有一处离这儿不远,在王猛台西的山梁上,称王母祠。祠座北向南,小巧玲珑。内供奉王母塑像,雍容华贵,栩栩若生。“文革”前祠建筑保存尚好,现祠、像皆毁废,仅存遗址。

王母宫(祠)在华山还有两处,皆因供奉王母而得名。其一在登大上方的途中,又称瑶池宫,建筑年代不详。因此处与大罗峰相近,史志记,民间传说王母屡现,她穿着金光灿烂的衣服,戴着明光闪亮的帽子,坐在华贵富丽的宝车上金童玉女侍立左右,天兵天将前呼后拥,并说王母曾于此宾至如宴会群仙。今宫的建筑全部坍塌,仅存东西山墙及瓦饰痕迹。另一处原在今玉泉院东北文教招待所院内,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史志标有图例位置,但所有建筑已荡然无存。

这里有一孔大石洞,为人工开凿的石洞,人称“三元洞”,也被称“三官洞”, 所谓“三官”指尧、舜、禹三人。洞依登山路西崖面东而开,高约两米,面积约十余平方米。从洞口有明万历年间题刻分析,洞的开凿年代大约在元末明初时期。它是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三官神像的地方。三元为道教术语,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之气,说三元之气方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则被称为“三官大帝”。但今三元洞中已没有神像,可以看出仍有善男信女们依然在洞外焚香。

过了三元洞,即到“阎王砭”。听其名,就知道是险道无疑;因其地势险峻,人在此行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见到阎王爷了,因此得名。走过阎王砭之后,即来到一段用石栏护起的路称为“御道”,据说是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巡游华山时来到过这里,站到此处看到苍龙岭非常陡峭,便驻足留步,故称“御道”。明初刘伯温诗句中的“石屏御道鸟飞回,汉帝亲封玉简来”,就是指此事。走完御道便是“救苦台”,在此处就可以看到苍龙岭的全景了。在庙旁有一条上山的台阶,那就是苍龙岭的起点,苍龙岭是北峰到其他诸峰的通道,两面是万丈深悬,势陡如壁,形如龙背,所以取名“苍龙岭”。苍龙岭顾名思义,就是苍龙背上凿出的一条小路,远看就象一条悬挂在峭壁上的天梯。

从北峰至金锁关这段路的任何一点,只要你往左东望均可观赏仙人仰卧的石景,实为黄甫峪东王刁岭的侧影。是华山著名石景之一。该石景自岭南而北,山上几仙峰头连接,成卧仙人的形状。最南的一座峰头好像仙人的头部,浓发茂髯,神态安祥;居中的一座峰如仙人的腹部,浑圆隆起;居北一峰,如仙人腿,屈膝侧卧。整体形态,逼真生动。尤在傍晚夕阳照射下,卧仙灿如金铸,非常壮丽。传说卧仙即开山导河的巨灵神,功成后力疲卧此小憩,化为山峰。

都龙庙在苍龙岭下,始建于北魏,南出庙东侧门即苍龙岭。庙依几块巨大片状石壁而建,构思奇巧,建筑风格别致,徒刑大小与岭的险峻相得益彰。庙后为苍龙岭西崖壁,苍松成林,岩花铺锦。庙前与救苦台之间地面平坦,间有伏石,四周环境优美多富变化,加之又是北峰到五云峰之间最大的坪场,很多游人都在此驻足小憩。在庙前有四株千年油松,均高约 20余米,挺拔苍劲,气势宏伟,宛如护守岳神的元帅,故名四大天王树。站立树下,南望苍龙岭蜿蜓入云,西峰千仞绝崖清晰可见,古树奇峰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图画。游人多在此摄影留念。原树已不存,其遗址处已另有几株幼松。

庙始建时称胡趋神寺。《水经注》记述:“化山搦岭,北胡趋寺,神像有童子之容。祠祀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清以后,庙被俗称为都龙庙,又作督龙庙,庙内塑像为龙君,怒目圆睁,须髭飘冉,形象生动威武。庙的更名大凡与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道路、伤了龙脉的传说有关。据民间传,自毕沅开路伤龙脉后,苍龙再无力行云布雨以护农桑,百姓便塑像祭奉香火以示忏悔,祈请并督促苍龙病体康复,佑百姓丰年太平。

出都龙庙的后门,便开始攀登“苍龙岭”了。苍龙岭因其岭脊青黑,蜿蜒盘旋,如同苍龙腾空而得名。它是华山峪和黄莆峪的分水岭。遥望青松白云,耳听呼啸风声,两边山谷,深不可测,另人心惊目眩,不敢侧视,是登东西南中四峰的必经之险道。岭脊上下高差约500米,宽约60厘米左右,山脊坡度都在45度以上,有石阶46台。两旁千丈绝壁,仅有这条石脊通达对岸,行走其间,心惊肉跳。龙的头角是一片已经风化的斜竖着的石头,龙的尾巴是底下的都龙庙,人可以从龙口中穿行。古诗云:“不有神功开鸟道,应无人迹到天门”的描写。苍龙岭的东是“飞鱼岭”,旧时路在两岭之间的一条沟中,因冬季常被冰雪封阻,后改道为走这里岭上。唐代以前,此路初通时,仅凿石窝,两边并未加护栏。登岭多是爬行,下岭则是月委行,如骑龙背。到了明代,此道虽比唐代时好些,但仍然很危险。李攀龙在《太华山记》中载,“岭广尺余,长五百丈。”解放后,特别是1964年,将原岭鱼脊形凿平加栏。1985年又继续下凿尺许,才将岭道拓宽。现在,游人至此便安全无恙了。

苍龙岭如此之险,难怪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哭和笑的有趣故事。据说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大文学家韩愈因阻谏,得罪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吏,在赴任途中曾登华山,当行至苍龙岭时,鼓足勇气爬上了“苍龙岭”,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被困了很长时间还是不能前行半步,又感慨自己的坎坷遭遇,因为害怕无法下山,大惊失色,认为难以生还,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与家人诀别,并纵声痛哭。华阴县令正在苍龙岭下的九天宫道观上香,听说京城里来的大官被困山上,于是赶紧派了山民上来,用酒把韩愈灌醉,抬了下来。后人把这里的逸神岩命名为韩愈投书处,岭上还有好事者刻有“韩退之投书处”。后来陕西有个赵文备老先生听说后认为韩愈太丢文人的脸,不顾百岁高龄,徒步上了华山,在韩愈投书的地方开心的大笑。清代有个叫李柏的人还写了一首诗:“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

历代文人中对韩愈投书事也有表示异议的。明代沉颜提出“仲尼之悲麟,悲不在麟,墨翟之泣丝,泣不在丝”。他认为韩愈之哭一定另有原因,绝不是因为惧怕路险而怜惜性命;明杨嗣昌也认为,韩愈之所以在苍龙岭痛哭,是因为苍龙岭的奇险壮美,实在太令人惊叹了,以他的才华,也不能用笔墨表达出来,只好大哭一声来抒发自愧才疏的心情;清华阴名人王宏嘉在《华山记》中记述到这个故事时说,韩愈面对宪宗皇帝,面无惧色,慷慨陈词,指出皇帝的错误,要皇帝改正,他的胆量是超过一般人的,怎么会在苍龙岭胆怯失态呢?他认为这个传闻一定是人编造的。

不管韩愈是因畏险投书,还是因为感叹手中的笔无法状写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折笑投书,也许是两种原因都兼而有之。而韩愈在华山留下的这段佳话却流传甚广,华阴人更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韩愈肯定是上过华山的,要不他的《古意》诗又怎能把华山的玉井及莲花渲染得那样神奇灵异呢?

再说韩愈敬畏苍龙岭艰险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隋唐以前,苍龙岭既无阶又无栏,《水经注》里记述,行人走到这个地方,要行在岭口的庙中向神祷告,求神赐云,使两侧云与岭平,以便人望不见岭两边的深渊。尽管如此,行人还不敢站着行走,而是骑在岭上,一寸寸往前移动,因此,人称又称苍龙岭为搦岭。直到唐末,岭脊两侧始设石栏矮墙,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窝。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神祭祀次数增多,整修华山道路有了大的举动,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因此民间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的故事。故事说毕沅让石工凿岭时,长安城里下了三天血雨,原来苍龙岭是条活龙,被毕大人凿死了。据说从此华山断了龙脉,再不会出杨震、杨坚那样的大人物了。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解放后华山管理者又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再于岭上发生拥塞现象,华山管理局于1998年春又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开凿登山复道以保证游人安全上下。

现在的苍龙岭经过多年修葺,有着整齐的石阶,两旁设有铁链,尽管如此面对两侧的绝壁这里仍是华山的一处险关,很难想象当年古人登山之时只能将身体伏在山脊之上匍匐前进。

我们沿石阶拾级而上,每级石阶都很窄,我的脚也得将斜放。石阶两侧都是悬崖,右上左下,手必须抓牢了右侧的铁链,铁链约有指头般粗,一环扣一环,是相当牢固的。爬都如此费力,可想见当初开山者的艰辛。更有往山上运输食品的挑夫,肩负重物,一级一级往上攀,想必生计是艰难的,或许也有其中的乐趣吧!越往上,山风越是猛,其中有一段,不需探头也能看见右侧空空的悬崖,此处又恰好没有铁链,只有两根铁杆,但铁杆安装得太低,必须弓下腰方可握住,但腰身弓下就不便往上攀登了。直恐一阵风吹来,站立不住,随风跌落山崖!战战兢兢通过此段,再往上,石阶两侧还开着华山上特有的白色、金黄色、粉紫的小花,嫩绿的树叶是那么的娇柔,仿佛睡梦中的婴儿,却开在了华山上。脚步此时已显沉重,但心情却越来越轻松快活,终于爬完苍龙岭了。

苍龙岭上端的龙口是人工开凿成的一个约六平方米见方,围以护栏的石坎平台。游人可站立台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北望千峰万壑,拥翠叠彩,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逸,亦可借以小憩,除却攀岭之疲劳。故人又称其为逸神岩。《说铃》记述:“岭尽为龙口,冒以大石,名曰逸神岩。”明吴同春《太华双游记》中也记述说:“至其巅,路忽绝,由岩下凿石折反度。”硬时也曾将此处称为鹞子翻身,以比喻其险绝。相传韩愈投书的趣闻就发生在这里,故岩壁留有“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

过了苍龙岭,前面有一高崖,上黄下黑,名“八公龛”。龛上为“古中峰”,俗称“将军面”,上有一石,名“上马石”。逾石而西,若骑在骟马背上。相传,有一疯颠道人是从此石上马而去。

五云峰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它的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也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别具一格,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每当深秋季节,峰头常有云雾缠绕,而且山峰与云彩融为一体,犹如五色彩云,故称之为“五云峰”。在这里看前面的陡壁上有一个巨大的手掌?这便是“关中八景”第一景“华岳仙掌”。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故峰因此而得名。又因峰位置居东、西、南、北四座主峰中间位置,所以古时也曾经称为中峰。古时峰上须庙宇建筑,亦称五云精舍,庙门上有清道光二年陕西按察使陈枝蕙的题额。据《华岳志》图示,庙宇建筑为四合院式,分前后两殿,左右厢房,规模宏伟壮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遗憾的民国十七(1928年)五云峰下野火突起,峰上林木损失很大,庙也被火焚毁,今仅存遗址。

五云峰自然景观很多,以奇石古松为最。有名的如八公龛、上马石、将军面、单人桥、五老松、夫妻松、卧虎松、锦鸡守玉函等。

八公龛老椴在五云峰八公龛下、山道东侧。传说旧时常有一自称八公龛老段的道士,在华阴各地行医,济世活人,消灾避难。后有人去专访,至八公龛,既无庙宇,又无段姓道人,只发现龛旁有一老椴树,干壮根粗,枝叶繁茂。才明白自称老段的道士,乃是老椴树修炼而成。其后老椴树被人盗斫,道人就再未出现。现八公龛下老椴树余根犹存,今逢盛世,又喜发新枝。

上马石在五云峰鸡换架北,为五云峰上有一马背形巨石。石西为深壑,石侧古松森郁,遇风松涛阵阵如骏马嘶鸣。史志记述说,石好像马的脊梁,光滑平整。有一位疯颠道人来往华山,常坐这块石头上,好像等待着什么。一天,天马降在石畔,道士就从石上乘马而去。又有人称此石为石马,言周武王伐纣班师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马化为化石。

在鸡换架的东侧,有两棵兄弟松或姊妹松。皆为一对乔松,同根连体,粗壮直挺,参天而立,犹如一母双胎之孪生兄弟。

将军面即五将军树五云峰上部的五棵古松。因临近通天门,故又名天门松、五老松。关于此对,明、清时文人游记中多有记述,李攀龙《太华山记》中记述,自苍龙岭“西南上二里,得松林,五树称五将军。崖上者不见杪,崖下者不见本。”尹伸《游西岳记》载:“愈峰始见五松,苍鳞古鬣,摩娑云汉之表,秦号‘大夫’,而此号‘将军’。千百年劲风严霜,须此君贾胜之。”从记中可见树之高大、雄健。范彤弧《苍龙岭》记中载道:“松最古者为将军树,树三人围,荣四而瘁一,南一松尤伟”。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树仅存其二。谢振定《登太华山记》曰:“有古松隐巨石旁,涛声在树。石圆而削其半,曰‘将军面’。松旧有五,曰‘五将军’,今仅存其二矣。”

今天的五将军虽枝叶枯而主干存,巍然挺立,成为华山古松中的五尊化石,以衬托华山的古老与伟岸。宁南轩有《将军树》诗:“太华山上将军树,橚橚参天如有神。万壑风声惊虎阵,千年霜色老龙鳞。端姿深护金天阙,劲节遥清玉寒尘。却怪当关承雨露,霄人阑入不知询”。

夫妻松在五云峰登山路东侧。二古松并立而生,其一高大伟岸,另一稍逊而体态婀娜,两树枝叶交错,如夫妻相拥,故名。俚语也称公母松,1995年母树枯死。

在鸿声石上有一古松,高大雄伟,原叶色浓绿,枝干多弯曲如龙,远枝伸如龙爪,遇风则声如龙吟,气势宏伟,故名龙爪松。明吴同春《太华双游记》中记述之“龙爪树”当是指此,该树于1994年枯死。但主树干还在鸿石石上,依然如故,还能清晰再现当年的雄姿。

在五云峰南望去,也可看见东峰峭壁上黄、白色相同的花岗岩石,形如巨掌,称“华岳仙掌”,仙掌崖为关中著名八景之一。传说古代河神巨灵,左手托起华山,右足蹬去中条山,给黄河劈出一条入海的河道,排放出洪水,拯救了万民,仙人掌即巨灵推山时留下的手印。掌上半轮如月,光可鉴人,题称石月。


往上走了几步就来到华山最后一关,即第五关——“金锁关”。金锁关位于箭栝峰,是金锁关内外的一条北低南高的狭长山脊,如一枝箭头高昂即将离弦的箭矢。又因古时峰上生长着许多笔直高大的桧柏,桧树别名叫栝,故峰被命名为箭栝。峰东深壑为黄甫峪,峰西即三峰口。过去游人入金锁关,沿峰脊小可达东峰顶。杜甫《望岳》诗中有“箭栝通天有一门”即指这里,今攀登东峰无须沿峰脊改帱峰下西侧而行,峰脊原路逐渐废塞,但仍有好奇者履险沿旧路南上,以领略峰上风光。峰上景观主要有通天门、宗土祠、四仙庵等。关于箭栝,明屈大均在《登华记》,称千尺幢两边的山岭为箭栝,以形容千尺幢险峻,后人便有人也认为箭栝峰当指这里,实属误会。

“金锁关”又叫“通天门”,也就是入主峰之口,是登中、东、南、西四峰的大门。在古籍的记载中,都把东峰、南峰和西峰看作是华山的主峰,称为三峰。因为这三个主峰占据东、南、西三面,皆陡峭如削,远望若三峰插天。徐霞客游华山时,一入潼关,便看到“不特三峰秀绝,而东西拥攒峰俱片削成悬”。按此三峰,划归三麓:首麓是峪口,言指山外;次麓是青柯坪,指十里长峪道;三麓是金锁关,指从峰基到岭上的一段路程。华山三麓,高差悬殊很大,自然景色各异。特别是一入金锁关,回首北望,苍龙岭更加险奇,云台峰倍觉秀丽。这里,清风徐来,脚踩万山,白云缭绕,松青鸟鸣,如临仙境。所以才有“一入金锁关,另有一层天”和“苍龙岭,金锁关,登山好比上青天”的说法。

在金锁关南,三叉路口以北,有一株松树树干合围有 4~5米,于两米处突然分而为三,如会山三峰挺立,也可能是今华山主峰最大的一株油松,故称华山油松王。

在金锁关北面,有一松枝叶疏密有致,横枝远出崖外,形象生动,如出画师之手。张大千《华山画影》摄有此松图像并记载说:“道旁一松,刘、李、马、夏用笔正复如此。”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史称宋代四大山水画家,马、夏尤善画岩松,故该松得名马夏松。

“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这里清风徐来,白云缀绕,松青鸟鸣,如临仙境。回头才看见旁边的那块叫“锦鸡守玉函”的石头,锦鸡守玉函石景由两部分构成,一石长约丈余,宽约五尺,厚约六尺,有盖覆其上,形若玉函;另一石在侧,形象宛如锦鸡,有头有尾,羽纹斑谰,两石合成锦鸡守玉函之态。相传,华山有位名阴长生的神仙,撕裂道袍,上书点石成金的丹经秘诀,封于青玉函内,置之金锁关前,着一锦鸡看守。久之,锦鸡与玉函洞化为石。现在匣盖与匣体虽已错落,但却没人能挪动它,所以,也就没有人能知道点石成金的秘诀了。金锁关即通天门,是通往华山三峰(东、南、西峰)的咽喉。往左是东峰,是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往右是南峰和西峰,是看日落和晚霞的最佳山峰,现在的时间己是下午四点过了,所以我们选择了右行,首先去征服西峰。西峰以“秀”闻名,一路上好景连连,树木翁郁,山花烂漫,绿叶滴翠。来到十八潭,十八潭是由于西峰绝壁半腹处有个洞,过去每逢大雨过后全峰雨水顺着流入18个小潭,因积水较多,形成瀑布,飞流直下,状如水帘,故形成一个景观叫“水帘洞”,故名“十八潭”。

由于“三峰”的自然水源主要是靠岩石渗水和雨水,近几年来因华山缺水,自然水源断流,这里已是雨天蓄水,旱天取水用,“水帘洞”这个景观已经很难看见了。” 经过“十八潭桥”又到了三峰之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大莲花坪”,三峰之水汇于坪中,小洼地积水而成。每逢雨季,玉井的水在东西两峰间溢流而出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成为华山的一大胜景之一,但也很难见到了。在攀上西峰之前这里还有一段险道——“铁绳坡”,也属华山险道之一。路开凿在裸露的岩石上,陡峭多曲。昔时石阶浅窄,多处地段仅有一些容足的石窝,路侧置有铁索,不挽索则无法攀援,故称铁绳坡。由于人攀铁索非常吃力,铁索撞击岩石的声响很大,于是西峰庙里的道士一听铁索响,便知有人登西峰了,就提前准备好茶点迎接客人。

往西峰的路比从上来的路相对好走了一点,但经长时间的攀登后体力消耗也很大,走走停停,最后的登峰就是耗耐力了,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过一会儿,我们就踏上了西峰南侧一条与南峰相连的一条长约300余米的山脊通道,山脊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们称之为屈岭,俗称青龙背,也称小苍龙岭,该通道西临绝壑,深不见底,一边是斜坡,多风季节或阴雨天气,人行其上,看云雾涌谷,听风声嘶鸣,犹如驭龙登天,故被列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现在路面已凿宽,台阶也凿深且以铁索为栏,无论什么天气,游人都可安全通过。下午四点钟,我们终于第一次登上华山的主要山峰——西峰。

西峰,又称莲花峰,海拔2082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翠云宫前右侧的那块巨石其形如莲花,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华山永》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登西峰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霞四披,周野屏开,黄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乡神府,万种俗念,一扫而空。宋名隐士陈抟在他的《西峰》诗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的名句。

西峰上景观比比皆是,有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场将军亲笔题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书法家王铎手迹。最醒目的一建筑那就是华山气象站。

古今文人吟咏西峰的诗文很多,唐代乔师对有《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明代书画家王履有《始入华山至西峰记》,甚至唐代国子监殿试也以莲花峰为题。唐刘得仁的一首《监试莲花峰》诗写道:

太华万余重,岧峣只此峰。

当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翠拔千寻直,青危一朵秾。

气分毛女秀,灵有羽人踪。

倒影便关路,流香激庙松。

尘埃终不及,车马自幢幢。

这里风光无限,放眼望去,群山叠障,一切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油然而生。我在西峰上肆意地高叫着,第一次登华山西峰,这样的心境也是前所未有过的。站在峰顶向北望去,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向南可眺望南峰,西北临空,绝壁悬崖如刀削锯截。东南陡坡下松柏苍翠,清泉如琴。

翠云宫为西峰上的主要建筑,翠云宫又称西峰大殿。始建于清初,但形制较小。后庙内主持周静观在此释经布道,由于分的博学与才华,吸引得四方信徒纷至沓来,庙内香火大盛,甚至于超过了诸峰各庙观,宫也由此而扩建重修。特别是藏经楼里所蓄的道教真经是华山道教研究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全部建筑与所有经卷全毁于火患。民国二十二年重修,解放后又经多次修葺方成今制。重修的翠云宫为木石结构,依崖就势而筑。外廊明柱,雕梁画栋,镂花门窗,其风格秀丽典雅。宫分前后两殿,上下两层四合院形式,东西各建有配殿,将前后两殿沟通连为一体。后殿门额悬有翠云宫牌匾,殿内供奉众星之母斗姥神位,塑像神态威严端庄,这里为华山的主要景点之一,所以也是道教长期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每年到这里朝山的人士来往不断,香火极为旺盛,是山上现在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所建筑。前殿作为旅社,西殿为工作人员住宿办公之用。东殿是解放前《智取华山》时,伪保安六旅旅长韩子佩逃上华山后,以西峰为指挥部,他本人和主要随从就住在东殿的房间里,现在还有他住过的大床及用品。

顺着殿后往西有一小门,出门是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被齐整整的截成了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300多斤重的月牙铁斧。相传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巨石上还刻有“斧劈石”三个大字。这就是神话故事《宝莲灯》中三圣母被压的地方。从这里沿铁链上去,在斧劈石下,人钻其内可看到一巨型人模,头、胳膊、乳房、腿等都很明显,说这是三圣母被压在此留下的印迹。“开山斧”长约两米五左右,上铸“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予沉香,劈山救母”十六个字。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王母娘娘寿诞,大摆蟠桃会,天上的各路神仙都来赴宴、拜寿。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三圣母和殿前金童也来了,拜寿期间,他俩互相笑了一下。庄严的蟠桃会,怎容得这种轻薄的行为? 众仙议论纷纷,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把三圣母贬到西岳庙旁的雪映宫去了,金童也被打下凡间。

金童托生在一个姓刘的家中,起名刘玺,字彦昌。刘家非常喜爱刘昌,每天叫他攻读经文,20岁时他便中了秀才。那年皇王开科,刘玺上京赶考,路过华阴,闻听三圣母十分灵验,遂进庙求签,问问前程。他望着三圣母秀丽、端庄的塑像,不仅肃然起敬,便恭恭敬敬地遥摇签筒。事不凑巧,适逢三圣母外出赴宴,看门童子不敢贸然赐签。刘玺虔诚的抽出了第一签,一看是个白板空签,心中有点诧异。抽了第二支,还是空签。他惶恐地去抽第三支,把签筒摇了又摇簸了又簸,久久不敢去抽,第三支签落在地上,不看则刻,一看他满腹希望顿时化为乌有,全身瘫软。原来还是一支空签。刘玺顶了定神,看了看三圣母像,提笔在墙上写道:“刘玺提笔气满腔,怒怨圣母三娘娘。连抽三签无灵验,枉受香烟在此间。”写罢,扬长而去。

三圣母赴宴完毕,脚踏祥云,高高兴兴地回到宫里,看门童子侍奉之后,将刚才地事情讲了一遍。她看了看墙上的提诗,又羞又怒,不由得骂道:“胆大的狂生,竟敢如此,不给他一点教训,怎知我厉害!”于是他唤来风伯、雨师,兴起雷电交加地狂风暴雨。刘玺正在赶路,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四起,雷鸣电闪,大雨倾盆。一软弱书生怎经得起风吹雨浇,他踉踉跄跄,挣扎前行,终因雨大路滑,体力不支,倒在泥水之中。这时,三圣母透过云层,看见刘玺相貌堂堂,一表人材,便产生了爱慕之心,马上收起了雷雨,点化一座山庄与刘玺结为夫妻。

一日,三圣母下嫁刘玺一怀有身孕的事传到二郎神杨戬的耳朵里,这位玉皇大帝的儿子,怎容得皇妹干出这种有失体面的事。便提起他的三刃两尖刀,匆匆向华山脚下的雪映宫奔去。

三圣母见哥哥来势很凶,急忙施礼问安,端茶让座,杨戬劈头就问是否婚配凡人刘玺之事。三圣母怎敢承认?这时,杨戬拿出闪闪发光、寒气逼人的宝刀,要求三圣母在宝刀上吹一口气,三圣母吓的颤缠嗦嗦的吹了一下。杨戬一看,果然怀了孕,大骂三圣母不知羞耻,私配凡人,违犯天条,有失仙体,马上把她压到华山西峰顶上的一块大石头下面。

刘彦昌和三圣母结为夫妇,数日之后,上京考了进士,做了洛州知县。可怜三圣母在那块石头下,受尽了各种苦难,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沉香。她怕二郎神害了沉香,包好婴儿,写了血书,交给丫鬟灵芝,让她送往洛州。

沉香长到10岁时,一天秦国舅的儿子秦官保,讥笑沉香没有亲娘,是个私生子。沉香大怒,失手打死秦保官,跑回家去,向父亲说了闯祸的根源,刘彦昌只得讲出真实情况。沉香听后,决心到华山救出母亲,匆匆逃出洛州。

那日,吕祖在蒲团闭目静坐,忽觉心中翻腾,屈指一算,沉香要来华山救母,心想这是一桩义事,我要助她一举成功。吕祖便亲自前往山下等候。沉香来到山下,见了一位道长,急忙施礼:“请问道长这山可是华山?”

道长:“问华山做什么?”

沉香答:“救我母亲。”

道长再问:“你母亲是何人,现在在哪里?”

沉香再答道:“我母亲是玉帝小女儿三圣母,被舅舅杨戬压在山上的石头下,故到此来救。”  

道长赶紧说:“去不得!去不得!杨戬乃是天上凶神,心毒手狠,武艺高强,你小小年纪,岂是他的对手,劝你罢了此念!”

沉香大瞪两眼,说:“为了救我母亲,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和他较量一番。”   

“有志气!”吕祖向沉香说:“如不嫌弃,我愿给你传授武艺,不知意下如何?”

沉香听罢,满心欢喜,急忙上前跪拜师父。从此,便在吕祖门下学艺。他每天起早贪黑精心学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天,吕祖外出,嘱咐沉香好好习艺。沉香闭了庙门舞枪弄棒,用心练习,饭时,不见师父回来,他又练了起来。一直练到太阳偏西,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才去厨房做饭。他进了厨房,发现笼里有用面做的九头牛和二只虎,觉得有些奇怪,但饥饿难忍,顾不得许多,就吃完九牛二虎,马上觉得力大无比。来到院中拿起平时用的武器,轻飘飘的不应手。他东张西望,见墙角放一碗口粗、八尺长的铁杵,用手一抓,不轻不重便挥舞起来。正在这时,吕祖回来了,他哈哈大笑,说:“好了!好了!”沉香收起铁杵,双漆跪下,吕祖对他说:“你的武艺学成,可以上山救母了。开山钥匙在你舅父杨戬那儿放着,他有一犬一鹰,十分厉害。我赐你药丸二枚,圆的伏犬,长的伏鹰,到时自有用处。”沉香听罢,便提着铁杵,上山去找杨戬。

他到了天门,看到许多天将簇拥着一位威风凛凛、傲气十足的大神,便打躬说道:“我叫沉香,前来救母,找我舅父要开山钥匙。”

杨戬听了,双眉竖起,大瞪两眼,吼道:“大胆畜生,竟敢放肆,早早滚开,免你一死!”

沉香看他那股神气,料是杨戬,便先礼后兵地说:“请你把开山钥匙给我,以便放我母亲出来”。

“孽障!不给你点颜色,怎知我神威!”杨戬拿出三尖二刃刀,朝着沉香脑袋劈下来。沉香举起铁杵,奋力一扬,只听“咔嚓”一声,那把刀断为两节,上半截朝天空飞去。二郎神又气又急,一声咆哮,叫来了哮天犬。哮天犬张着血盆大口,腾空扑来。沉香抛出圆形药丸,哮天犬张口吞下,霎时牙关紧闭,躺在地上打滚。杨戬见哮天犬死去,放出神鹰。神鹰双翅一展,遮天掩地,两只利抓,犹如尖刀。沉香又抛出长型药丸,把那神鹰地两只翅膀都定在空中,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来。这时,威风一世的二郎神满脸紫青,头疼身软,坐在一块石头上。沉香向前,索要开山钥匙,他只得命天将取出。沉香一看,原来是一柄闪闪发光的月牙斧。

沉香提着月牙斧:“娘啊!娘啊!”北峰喊道南峰,南峰又喊到东峰,这边叫,那边应,始终找不到娘在哪里。他心想,纵然有了开山钥匙,找不见娘的住处,也难以救出娘来。于是,他便放声大哭,直哭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位山神听见沉香的哭声,深深感动,跑来说:“孝顺的孩子啊,你的娘在西峰”。沉香这才抖数精神,迈步登上西峰,大喊一声:“娘呀!”立即听到“儿呀,娘在这里”的回声。沉香腾空越起,高举铁斧,朝着峰顶上奋力劈下,只见万道金光一闪,霹雳之声震天,峰顶被劈开一道缝子,三圣母徐徐走了出来。

刘彦昌在洛州听说沉香救出了三圣母,便弃官不做,来到华山,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早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已被搬上戏剧舞台,秦腔剧“劈山救母”,京剧“宝莲灯”等都是根据这一故事改编创作的。


斧劈石的北边有一巨石名“摘星石”,石高数米,顶部面积约 20多平方米,形状丰隆平整,伫立其上,顿有青天在握之感。站在此处可以举手摘下星星。所以这里石刻颇多,以“青天在握”、“高可留云”、“独立振衣”等最著。明清隆庆年间举人王来宾游华山至此时,留下了《登摘星石》诗,诗曰:“我来共上摘星石,奇石凌峰应上台。举手欲摇星斗近,云堆石下即蓬莱。” 但过去游到此处时,游客必须是垂索登石,举步维艰,致此诸多游人到这里,望而生畏。今天,摘星石上安装了气象设施,石侧已凿石为阶,增置铁索,游人尽可放心地登上石顶,高瞻远瞩,一览众山之小。另外,夏秋之际,听说这里也是观赏地球阴影的最佳位置。

北边为“守身崖”,又名“舍身崖”,“守身崖”三字是米万钟书写,李人龙雕刻的。最北边是杨虎城将军1931年来华山时建的杨公塔,塔身六面,分别书有“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俊拔在寥廓”、“西镇何崇穷”、“如此方为岳”。在杨公塔西侧,绝崖边缘有一巨石,形态如龟,都叫龟石。呈翘首远望态。古游记中对石多有记述。石西为万丈深谷,每当多云时节,云自谷出,涌动翻滚与峰齐,石龟如浮海上,时隐时现,异常生动。游人中胆大者常坐在石上留影,称“驾龟渡海”。

西峰,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这里是华山的精华部分,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此峰最高处是“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听说,在这西峰下的绝壁上有一个洞叫“西玄洞”,是一个很迷色彩很浓的天然石洞,为华山四大洞之一。据《云芨七鉴》卷二十七载,华山西玄洞为到道教十大洞天中之第四洞天,称三元极真之天。《十大洞天记》云,西玄洞周回三千里,名极真洞天,其洞中天地高大,日月星辰,风云草木与洞外没有什么区别,只唯日月并不东升西落,总是光辉照耀,朗接太空,昼夜通明,四季如春,形成长春之境。洞内宫阙楼台,尽是玉七宝做成,旁边长满紫树芳花,玉髓金津俯拾皆是,完全可以和蓬菜,瀛洲相媲美。

唐牛僧儒《续玄怪录》中记述,贞观年间华山云台刘法师因每年设三员斋招待出家人,由此与华山现任张公弼相识,一日,他应张公弼之邀来到西玄洞,见洞中日月煊赫朗照,另人眩目。张公弼用到圭粉和仙水招待他,他感到此水香甜甘洌,饮之饥渴全消。张公弼换以水喷东谷,招徕苍龙百象对舞,威风彩鸾对歌。舞姿优美,歌音清丽,使刘法师醉如痴。这一传说更增添了西玄洞的神秘色彩。华山素灵真人有诗赞其洞曰:

异果奇花不可名,寻真何用到蓬瀛。

  碧云天地洞中列,白玉楼台象外生。

  万壑芝兰盘峭拔,千峰岚霭耸峥嵘。

  八公曾此分金液,服尽全家上太清。

传说,西玄洞只有神仙和有仙缘的人才能到达。在北斗坪处用望远镜可观赏。

站在顶峰不是很宽的摘星台上,头皮发麻,脚底在痒。这儿悬绝异常,犹如站在高入云端的塔尖上,也是另一种享受。登上峰顶的人们相争着在那几块标志物抢着拍照留念。我们完成了拍照已是快5点钟了,准备马上赶往南峰。我们又重走了刚才上来时走的那条南峰相连的300余米的山脊通道,在去南峰的路上要经过巨灵足、炼丹炉和孝子峰等。

巨灵足位于西峰屈岭南端西侧,崖畔有一天然石臼,形若足迹。明王履《始入华山至西峰记》记述:“冈稍南,大迹一冈上,深可三寸,长四尺余,旁镌‘巨灵足’三字。”相传为劈山导河的巨灵神留下的足迹。

孝子峰在南峰以西侧,为南峰的一个小峰头。神话传说三圣母因私结人间姻缘被二郎神压在西峰巨石下,她的儿子沉香执神斧前来救母,因不知母亲被压的具体位置,便站在这里哭喊母亲。山神被他的孝心感动,指点迷津,沉香终于劈开山石,母子团圆。于是后人便称此峰为孝子峰。传说如今更深夜静时,站在峰头依然可年到沉香哭喊母亲的声音。

炼丹炉在孝子峰西北处,相传为太上老君炼制金丹的地方,故峰又称丹峰,也有人将孝子峰直呼为炼丹炉等。峰西崖石间为龛,传说是道阴长生遇神仙雕凿玉钟的地方。龛壁上有记述其事的蝌蚪文字,依稀可辨。旧有庙宇建筑,但规模较小,庙前设有铁制丹炉一座,氢《三才图会》载,“炉径丈余,高可六尺。”《玄怪录》中所载的浪子杜子春丹房奇遇的神话故事即发生于此。原庙宇建筑毁于民国年间及“文革”时期,铁制丹炉也被推入沟壑。现规模宏伟,风格别致的庙宇建筑为一九八九年重新建造的。现庙前石雕丹炉,径三尺,高丈余,刻工精美,风格古朴。庙宇四围多五角红枫,每当秋深霜浓时节,片片红叶与丹炉相映成趣,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且此处南望,又是观金龟朝三公的最佳位置,游人常于此留连忘返,驻足不前。明时王来宾有《炼丹炉》诗:外药原来与内同,仙人炼气此岩中。千年丹灶依然在,一窍能通造化工。

在炼丹炉侧边,有一石头因石浑圆如鼓而得名鼓石。传说鼓常常不击自鸣,甚为奇异,被神为华山灵物。古史志对此多有记述,说华山高出云表,重岭峻秀,多生灵异之物。上有石池,不盈不沮。北有石鼓,不击自鸣。还说当地父老经常有听见鼓鸣的人。据传鼓石在华山有两个,另一个在东石楼峰,同属白帝钏鼓楼内之物。

因孝子峰峰顶建有炼丹炉,所以也有人将孝子峰直呼为炼丹炉等。峰西崖石间为龛,传说是道阴长生遇神仙雕凿玉钟的地方。龛壁上有记述其事的蝌蚪文字,依稀可辨。

从西峰到南峰大约要爬了40分钟。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也是五岳最高峰,比西峰又高了近100米,海拔2160.5米,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形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这是说的小范围。

从大范围来看,东峰和西峰,屹立在它北面的两侧,很似一人正襟危坐的双膝。四周山峰,如踩脚下。“一揽众山小”、“诸峰罗列似儿孙”等诗句的意境,在此体验得尤为真切。唐代李白当年登临绝顶,不禁感慨地说:“此处最高,呼吸之间相通帝座。”明朝人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一书中记述南峰形象说:“如人危坐而引双膝。”

落雁峰名称的来由,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的文人们往往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给后世诗文记述颇多。峰顶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冯贽在他的《云仙杂记》中记述唐诗人李白登上南峰感叹说:“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宋代名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落雁峰周围还有许多景观,最高处有仰天池、黑龙潭,西南悬崖上有安育真人龛、迎客松等。松桧峰稍低于落雁峰,而面积大一地落雁峰。峰顶乔松巨桧参天蔽日,因而叫松桧峰。华阴名儒王宏撰称松桧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宫,是华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庙。因庙内主殿屋顶覆以铁瓦,也有称其铁瓦殿的。松桧峰周围许多景观,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门、朝元洞、长空栈道、全真岩、避诏岩、鹰翅石、杨公亭等。

历代状写华山南峰的诗文很多,明书画家王履有《南峰顶》诗:

搔闻问青天,曾离李谪仙。

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

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

茅龙如何借,直到五城边。

在登南峰的路上,山间松林迤俪数里,杂以桧柏,浓荫匝地。南峰顶上有老君洞,相传道家始祖老子隐居于此。南峰顶最高处的岩石上有“真源”两个大字,南峰上的这些景点都与老子的传说有关。老君洞北有太上泉,东流涧下,今称“仰天池”,泉水终年碧绿。在其东面崖下有“南天门”石坊。南峰上还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宫,又名白帝祠,供奉的是华山神少昊。在从南峰到东峰的山路上还有两处景点:一是“避诏崖”,著名道士陈抟,为躲避皇帝征召曾避居此处的山洞中;另一处是长空栈道,栈道依悬崖开凿,游人需手扶铁索木栏而过,是华山上又一险处。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来到这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这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

落雁峰名称的来由,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的文人们往往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给后世诗文记述颇多。峰顶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冯贽在他的《云仙杂记》中记述唐诗人李白登上南峰感叹说:“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宋代名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落雁峰周围还有许多景观,最高处有仰天池、黑龙潭,西南悬崖上有安育真人龛、迎客松等。

仰天池在华山南峰绝顶,也就是华山海拔的最高处,因站在池畔,仰望青天若在咫尺而得名。池为岩石上一然石凹,呈不规则形,深约1米,池水面积约3平方米,水色清澈,略呈绿色。由于池水涝不盈溢,游人常叹奇异,故又被列为华山十大谜之一。又因池距太上老君相近,传说太上老君常汲此水炼制金丹,所以又称池为太乙池、太上泉。

仰天池畔岩石上题刻琳琅满目,如“太华峰头”、“沐浴日月”、“登峰造极”、“顶天立地”、“袖拂天星”等,而且多出自名家手笔,袁宏道、米友石等都在这儿留有墨迹,书画爱好者可在此一饱眼福。

峰的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站在仰天池畔南眺,三公山、三凤山被万丈深壑隔断。站在山巅,有摇摇欲坠之感。近在眼前,蓝天白云仰在头顶。唐诗人李白曾在此嗟叹“此处最高,呼吸之气可通帝座,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明书画家王履也有《南峰绝顶》诗:

搔首问青天,曾闻李谪仙。

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

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

茅龙如可借,直到五城边。

三公山在南峰的西南方,海拔2000米,与华山南峰隔壑相望。因山上三个峰头矗立一长方形巨石,统观其形态如三位面华山主峰而立的老人,故名。明代湖广巡抚魏光绪《华游记》中记述,南峰绝顶,背临绝壑,壑外有三座峰头,与南峰等高,名三公山。三公山两则,千峰林立,如一片片青莲花瓣,拥护围绕着华山主峰。

三公山最西一座峰头的西北,有一块酷似金龟般的巨石紧紧贴伏在峰壁上,有时在风吹云动的映衬下,金龟的动感若朝拜之状,称金龟朝三公。

三公山北麓,有隐约可见的一条峡谷,如一柄青锋宝剑直指峰脚,古时风水先生叫它金线葫芦,说它是华山之命脉。

三公山山势险峻,危石林立,没有固定的攀登道路,很少有到达。古时也只有少数修炼的道士隐居在此。今峰顶留有两个石洞,一个叫燕公石室,一个叫焦公石室。

燕公石室是汉明帝时道士燕济的修身处。燕济,字仲微,传说传说他受仙人裴君指点,精研《玉佩金铛经》、《石精金光符》及《太微黄书》等,隐栖山洞,绝粒避谷,只食苍术与黄精,还传说他的梳妆打扮也与众道不同,从不戴道士事发的混元巾,披头散发,不修边幅,人,只有农因的每月初一,才将散发束起来。

燕济在石室中修身打坐,也鼓瑟弹琴,吟咏诗文。传说他居住珠地方,常有五色祥云在环周飘浮。据史料记述,燕济最初在三公山石室居住时,常有毒蛇猛兽侵扰,他只好下山住到华阴县城附近的一座茅庵里。一天,有三位道士登门拜访燕济,并把香的配方题写在洞的石壁上。燕济后来才知那位道长就是清灵真人裴元仁,所赐奇香名叫三神香,此香能开天门、启地户、通神灵,还能免除刀兵瘟疫灾祸等。燕济得到配方,后来果然修成神仙。

焦公石室是晋时道士焦先的隐居处。焦先,字孝然,常煮石为食。传说他煮的白石如熟芋,还经常邀贫苦人一同分享。又传说焦先喜砍柴,每每将柴担下山分与农人,但却从不与人交谈,就连太守去看望他,他也一言不发。焦先在崖下自造茅屋,无论酷暑寒冬,他都只穿一套单衣住在里面。一次,茅庵被野火燃着,他端坐其中,纹丝不动,直到大火把茅庵烧成灰烬,他才坦然站起,那件单衣依然穿在身上。又传说一年冬天,大风大雪,村里人赶到山上看望他,见茅庵被埋在雪下,以为他早被冻死,急忙刨雪拆庵寻找,只见他熟睡雪中,通身上下热气蒸腾,如同醉酒。大家认为他肯定是仙人,纷纷来投师学道,可他却说:“我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会。”传说他的容貌忽老忽少,后来离开华山,不知去向。

古代描写三公山的诗文很多,王又旦有《三公山》诗:

三山如列豆,绝壁何嶙峋。

传闻金天帝,设此觞百神。

万松奏瑶瑟,高归乐无垠。

我欲献新词,座上娱仙宾。

一弹云气合,逸响迥秋旻。

老翁垂绿发,携我游汉津。

此事颇茫昧,谁见罗八珍。

日夕隔大壑,远望还逡巡。

三凤山在南峰南壑外三公山的东面,于东峰、落雁峰、孝子峰均可观望。但古代对三凤山位置说法不一,明杨翤昌《太华山记》记述:“三公山稍西,巅各一石起立,如危栏相依环三峰者,层樊细皴如千叶宝莲。”清鄂海《修西岳庙并修山记》中记述“三公山障其西南。”李榕《华岳志图说》中,三凤山位置标在三公山东。三凤山究竟在三公山之东还是之西,上述各文记述不同,但今天我们只要站立南峰,仔细观察壑外各山峰的形态就会分辨清楚,杨嗣昌将三凤山和三公山混为一谈。鄂海有关三凤山方位的记述有误。唯李榕所标三凤山在三公山之东是正确的。

三凤山峰峦嵯峨,林木葱郁,秀美若凤。因地处壑外,无固定攀峰道路,过去仅有羽客樵夫经黄甫峪攀登。今登攀者甚少,故植被保护较好,且多有原始的韵味。黄甫峪进山公路开通后,三凤山将是黄甫峪旅游环线中很有开发前景的游览胜地。

黑龙潭在华山南峰仰天池南崖下,潭深尺余,面积约一平方米,常年积水,大旱不涸,而且水色多有变化。史志记述,天旱时,百姓常来此祈雨,多获灵验。因此,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朝廷封潭为显润候。《说铃》一书记述,潭中有黑龙居住,龙在则水 黑,龙去则水清,所以当地人称水为华山的顶门水。由于潭涝不溢、旱不涸,水色变化无常,人们不得其解,所以成为华山十大谜之一。

据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九月,正逢下种时节,陕西大旱,庄稼种不下去,百姓心急如焚,陕西巡抚毕沅便登山到南峰金天宫和黑龙潭祀神祈雨,果然陕西普降甘霖两昼夜,严重的旱象得以解除。毕沅下山后看到沿途百姓扶老携幼一片欢呼,便写了一个,派使臣 明圣上,请求赐颁御书匾额,以答谢岳神遣龙行雨的澍荫之美。十一月差役回来禀报说乾隆皇帝赐字“岳莲灵澍”,毕沅立即率文武同僚到郊外跪迎,并立石刻碑,将四字镶以纯金,置西岳庙御书房内,这就是陕西最大的卧碑。

安育真人龛在仰天池西南冲霄崖绝壁,是一孔人工凿刻之石洞,洞内面积约2平方米。自仰天池西数步南折,过栈道挽索而上,可入洞内。因元初安西王的乳母在此修真养性、自号安育真人而得名。王履《南峰记》中记述,他与书僮数人登上南峰时,书僮曾攀入龛内,见安育真人的肉身依然端坐,宛如生人,龛额镌刻着“安西王乳母修真处”八个大字。此处南临绝壑,下视无底,足踏独木栈道,晃若浮云,游人多不敢攀。

华山迎客松在南峰仰天池西。一松孤立崖上,枝干苍劲多曲,形如躬身伸臂作迎客状,故名。迎客松是华山所有树木中生长地最高者。王履《南峰记》载: “最高处,一松孓立,余依松望,信乎‘诸峰罗列似儿孙’矣!”即指此。今游人喜依树干留影,壑外诸峰尽入画中。

桧峰稍低于落雁峰,而面积大一地落雁峰。峰顶乔松巨桧参天蔽日,因而叫松桧峰。华阴名儒王宏撰称松桧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宫,是华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庙。因庙内主殿屋顶覆以铁瓦,也有称其铁瓦殿的。松桧峰周围许多景观,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门、朝元洞、长空栈道、全真岩、避诏岩、鹰翅石、杨公亭等。

历代状写华山南峰的诗文很多,看见明书画家王履有《南峰顶》诗句:

搔闻问青天,曾离李谪仙。

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

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

茅龙如何借,直到五城边。

现在唯一感受和最大的体会就是累。华山是以她的“险”而著称,这个险到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华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可能是我们身在此山中,看不到其他三面险峻和挺拔。道是上山的那唯一的一条山路,那可是累跨了半数人马啊。到了“金锁门”有很多人就在此下山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后面的路就没有上来的路那么陡一点,那么险一点,那么难一点了.在五峰之间行走,其实是件很惬意的的活动,有茂密的树荫,帮你遮当炎炎烈日,平缓宽敞的石阶路,增强了你的安全感。但我感觉沿途没有更多或特别之处让游人取景留影的奇石异树,只是那些远处的风景却是让人留恋,我就在山顶上留了几张影,抓紧时间拍下了那个立在华山之顶的由国家测绘局、建设部监制,国务院批准的重要地理数据:华山(南峰)高度2154.9米的花岗岩石碑。现在已是下午6点钟了,准备马上下山到镇岳宫去找住宿的地点,也为明天早晨能很快上西峰看日出方便的考虑的。下山的路上就是那么好走,那么轻松,那样的快,象放剑一样,短短的几分钟就到青龙背了。

从南峰赶往镇岳宫的一路上,有很多名叫五粒松的松树,树高大参天,古不知年份。据传说是树下曾发现过松柏树脂的化石,淡黄色或红褐色,质脆,燃烧时有香气,磨擦时生电,其名曰琥珀。古人王处一《西岳华山志》记述: “岳顶西南峰上有五粒松,平如偃盖。上有青萝长百尺,下生茯苓,具如人形。时生琥珀,夜即有光如荷花。昼如牛目,服之遐举矣。夜可书字。”李攀龙《宿玉井楼》诗中有“琥珀侵灯出,莲花傍枕生”句,即记述了自己晚上在玉井楼,看到五粒松下琥珀闪闪发光的情景。

今古松犹存,琥珀则不常见。《博物志》载 “松脂沦入地中千年化为茯苓,又千个化为琥珀。”《五代史·一行传》亦载:“华山五粒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药,能去三尸。”此记述虽无科学根据,但却说出了琥珀难求的道理。

说来也是奇怪,刚才还见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的,到了去镇岳宫的路上,基本上就没什么人了,有时甚至长长的一段都见不都两个人,有一段下坡路,走起来非常舒服,而且幽静,两边的山坡上长了很多好看的树,空气清新,绿绿的很是舒服,如果能有一点儿雾,就会象童话里的森林了。不一会儿就到了镇岳庙的大门了,进了庙门一看,这庙观里一边是供着的菩萨,另一边是旅店和餐馆,餐馆的门窗下的笼子里关了很多的小动物山鸡、野兔家兔等,大概道教是不忌杀生的原故吧?我们就在里面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了解了一点有关镇岳宫的历史和一些知识等等。

镇岳宫处在中峰、西峰、南峰的中央位置,即在玉女、莲花和落雁峰之间的一片山谷中。宫依西峰东麓而筑,随崖就势,构筑独特。宫前地势平坦,四周奇峰耸天,苍松挺翠,溪水环绕,繁花布锦,瑶草结环,松涛声和流水声交融在一起,甚是清雅,是一处环境幽美的宫观建筑。镇岳宫旧名叫上宫,依峭壁而筑,单进一院落,正殿为三开间木构。看得出镇岳宫是近年来才修整过的,宫为一楼一殿,正殿供奉镇守华岳之神,即“西岳大帝”,宫内有一大石洞,内供“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洞外崖壁上镌刻有:“华庙观上院镇岳宫”八个大字。宫内有一眼负有盛名的井叫“玉井”,所以,镇岳宫古称“玉井庵”,井水甘醇而闻名。清代扩建殿堂,改称“镇岳宫”。西侧有药王洞,供奉药王神像。镇岳宫为玉泉院下院,属全真道士修真之处,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华山之神西岳大帝乃五岳之一,西岳大帝的来历,《恒岳志》:“西岳华山,终华、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羌,讳。东方朔《神异经》又云:神姓善,讳 。《龙鱼河图》又云:“西方华山君神,姓诰名郁狩”诰即是昊。

《隶释》卷二东汉光和二年《樊毅修华岳碑》载:“谓之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其德体明,则有恢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降。因该祭地,岳以配天。”

西岳大帝的神职是:《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云发七签》:少笑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秦之分野。《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岳所化,敕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宝五金之属,陶铸坑冶,兼羽毛飞禽之类。”

他的形象是“称华山神眼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领仙官王女四千一百人。

宋大中祥符中,追尊为“金天顺圣帝”,配享肃明皇后。民间流传有华山神之子华山三郎的故事。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又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又称玉皇大帝简称玉皇。道经中全称作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严净乐国王与宝月光皇后所生之子。出生之时,身宝光焰,充满王国。幼而敏慧,长而慈仁,将国中库藏财宝,尽散施穷乏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靠、饥馑残疾的一切众生。净乐国王驾崩后,太子治政有方,告敕大臣,俯含众生,遂舍国赴普明香岩山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初号自然觉皇,又经亿劫,始证玉帝。宋微宗和宋徽宗都上有圣号。宋真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是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为万神之帝。玉皇有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白居易有诗称“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

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故玉皇为三才主宰,总执天道,掌天地人之均轴。玉皇大帝遣紫微北极大帝掌天地经纬,遣勾陈上宫大帝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遣后土皇地执掌阴阳生育、大地山河。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道教神仙体系中的玉皇大帝来历有几种说法.玉皇大帝是天庭的最高领袖,相当于地上的皇帝,但地位低于三清。后来与四大天王平起平坐,儒教则称昊天上帝。

玉皇大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这皇玉井的深有30余米,井水清澈甘冽,《雍胜略》记述其“深可十丈,圆径半之”,并记述金大定乙亥年(1179)井旁曾建有玉井楼。楼周巨松乔桧林立。传说夜间登楼,可以见到五粒松下的琥珀闪闪发光。

传说,玉井与山下玉泉院潜通,金仙公主经常用此井水洗头。更奇异的是,井内还生长着一种千叶白莲,吃了白莲人可以升仙。韩愈写《古意》诗称赞道:“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明代范守已也观看过玉井,并写《观玉井》诗一首:“玉井穿何岁,源通大液津。藕藏十丈种,花发几千春。古秋银床冷,澄波玉体新。令人思太乙,莲叶卧高真。”看来这里生长白莲是无疑的了。华山形如莲花,西峰又有莲花石叶,玉井又长千叶白莲,真是名副其实的花山了。因而玉井也被称为白莲池。又传唐玄宗金仙公主在华山隐居时,对井梳妆,不慎将金簪掉入井内,后来发现金簪自山麓的玉泉院水处流生,于是人们便得出了玉井与山泉潜通的结论,华山峪中的泉水也就有了玉泉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后来道士贾得升在峪口为师傅陈抟建造祠院,因玉泉流经院内,祠院也因此得名——玉泉院。

由于各种神话传说,玉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登华山的人都想亲口品尝一下玉井水的甘甜,玉井便遂之而成为华山的有名景观。名人争相赋诗题字颂咏。井畔原有碑石,上刻“真源”二安,是明万历十年(1582)陕西监察御史龚懋龙所题。明书画家王履因登山时没有找到玉井,非常生气,还写了一首诗,说玉井及白莲的传闻全是假的。诗这样写道:“玉井十丈花,欺我亦已久。巅池千尺莲,寻池复何有。果是莲峰望或开,主者之辞又为谬。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洼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伪何需证。世羊图谋多耳听,未知吾眼真搜冥。”玉井中生长千叶白莲的事确属传说,也查无实据,但玉井却千真万确的存在,王履没有找见就大发议论,看来实在是有些失态了。

镇岳宫东北侧沿溪有28个小石洼,每洼清水澄澈,好似一长串明珠,相传为仙人戏珠遗物。因天上有28宿,恰同这里二十八潭相对,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二十八宿潭”。从一些资料记载来看,这里原有一片荷塘,因此也叫“莲花坪”(小莲花坪)。每峰盛夏莲花恕放,加之周围群峰环抱,松林茂密,景色格外迷人。若能恢复旧貌,那将会使华山更富魅力。从莲花坪再向北,有两股溪流汇合在一起,它就是从山外看到西峰水帘瀑布的源头,清初王士正在诗中写道:“二十八潭,飞瀑从天下。”就是指这个地方。在水帘洞口的悬崖上,有颇象飘然而行的两位神仙,这就是“和合二仙”,此景只有在青柯坪才能看得真切。

药王洞是药王孙思邈老先生在华山隐居时的住处,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生于公元五四一年,卒于公元六八二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他的一生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十四个皇帝。他的高尚医德和辉煌业绩至今仍是海风外广为流传。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 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 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 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 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 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 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 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 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 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 首用胎盘粉治病;

19、 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 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 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 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当我们游转到镇岳宫门口时,看到那间旅店生意不是有那么好,时间已6点过了,也是该找住宿的时候了,正在讨价还价时,又上来了一对男女,看上去都有35岁左右,他们很亲热,女的是一个胖婆,可能是两夫妻吧?我们大家也一起杀价,最后没有搞定,经商量后,我们决定与他们结伙一起返回西峰看日落和晚霞,在赶往东峰找住处,也便于明天早晨看日出。

当我们再次爬上西峰几分钟后,天空慢慢出现了一些金黄色的彩霞,太阳也慢慢变成了一块红饼,耀眼的光芒四射。大家都开始兴奋起来,“开始落了!太阳开始落山了”!!……开始落……!!!。大家用最快的时间抓拍下了太阳落山的情景。然后太阳就开始直线下掉,三五分钟之后就不见了,速度真是快啊!

金黄色的晚霞也慢慢变成了红色,最后变成了灰色……夜幕降临了。我们便开始从西峰用最快的速度往东峰赶,才走一半多点路程时天就黑下来了,到达东峰时时间已是7点半过钟了。


东峰,海拔2090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头斜削,绝壁千丈,山势壮丽,古松参天。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又是游人观赏华山日出的最佳位置,故名。东峰也因此被称为朝阳峰。峰上有三茅洞,洞内有陈抟像,洞外有甘露池。

东峰由一主三仆由个峰头组成,朝阳台所在的峰头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居东,博台偏南,宾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称华山三峰,指的是东西南三峰,玉女峰则是东峰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人将玉女峰称为中峰,使其亦作为华山主峰单独存在。古时称登东峰道路艰险,《三才图会》记述说:山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数十丈,上面仅凿了几个足窝,两边又无树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岗石上,脚手并用才能到达峰巅。今已开辟并拓宽几条登峰台阶路,游人可安全到达。

峰顶生满巨桧乔松,浓荫蔽日,环境非常清幽。游人自松林间穿行,上有团才绿荫,如伞如盖,耳畔阵阵松涛,如吟如咏,顿觉心旷神怡,超然物外。明书画家王履在《东峰记》中谈他的体会说:高大的桧松荫蔽峰顶,树下石径清爽幽静,风穿林间,松涛涌动更添一段音乐般的韵致,其节律,此起彼伏,好象吹弹丝竹,敲击金石,多么美妙啊。

东峰有景观数十余处,有朝阳台,朝阳台为东峰绝顶,登临而上,可以观东海日出。每当晴天破晓之际,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水面上闪烁着万道霞光。台面积约十平方米,因崖势向外悬空伸出,从远处望去,如同鹰嘴。游人行其上,往往有心旌神摇之感。台上苍松林立,浓荫蔽天,站林荫间向东望去,视野开阔,山岭连绵,千重翠浪尽收眼底。极目处,黄河如带,沃野无垠。游人每登华山,都将在处观赏日出作为第一幸事。

这奇幻而瑰丽的景色曾使多少登临者陶醉啊!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到许多名胜、景物。华岳仙掌是东峰奇景之一。掌迹在东北处的仙掌崖上,在东峰是看不见的,“在华山车站附近才会看得真切,它五指具备,宛如左掌。关于“仙掌”的来历,还有一段奇妙的传说: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阻挡。于是华山下的华阴、潼关、朝邑等县,便成了一个湖泊。是巨灵神右手推首阳山,左手推华山,才将两山推开一条狭谷,黄河水便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左手印留在华山上,所以称为“华岳仙掌”。当然,仙掌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带有仙气。但它作为关中八景之首,的确是可任人观赏的一处美景。

在东峰东南,有一座秀丽的孤峰,顶端原有一朱红色小亭,在奇石翠柏的映衬下,格外显得别致,这就是“博台”。它虽属东峰的一部分,但却与东峰隔绝,三面凌空,四面群山环抱,非人间之地。“鹞子翻身”是东峰到“博台”的一段绝壁险道,欲达博台,必须从房子东面的绝壁悬崖处垂链直下十余丈,游者攀链沿阶而下,此处叫“鹞子翻身”,崖高十余丈,手攀铁索,脚踩石窝,附壁而下。要行到尽头处,必须侧足转身而过,所以取名“鹞子翻身”。当到尽头时,这便就是清虚洞前的一孤峰,这孤峰三面悬崖、孑然独立的小山峰,过此奇险,又从怪石林立中间穿折曲行,就到了“博台”。上面原建有铁亭一座,旁边还放置着棋盘,铁棋一枰,游人一看便知是“下棋亭”。

相传汉武帝时,叔卿修道于华山,武帝命使臣及其子度世到华山去召还,见叔卿与几个人博戏于石台上,因而又名这里为“博台”。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在这里和陈抟下棋,棋败后,将华山输给陈抟,亭遂得名“赌棋亭”。

关于“博台”有这样的传说,相传,赵匡胤还未当皇帝前,有一年闯了祸被官府通缉,逃难到华阴。华山道士陈抟正在玉泉院隐居修道,算得赵匡胤日后有天子之运,这天要来华山峪谷避难,便化作一个卖桃老汉,点化他入正道,劝他说:“柴荣目前正在潼关招兵,你这么个堂堂大丈夫,为啥不去吃粮当兵,谋个长久之计呢?”赵匡胤依言投奔柴荣,深受赏识,不久便当上了总兵。他想这全是卖桃老汉帮他出主意的结果,便去华阴向卖桃老汉道谢。

赵匡胤在华山玉泉院碰到了陈抟,看到陈抟桌上有棋盘,瘾瘾发作,把寻卖桃老汉的事忘在脑后,便同陈抟下棋赌起输赢来。陈抟引着赵匡胤到东峰东南角的“博台”(又名棋盘台)下棋,赵匡胤盘盘皆输,连军刀、战马都输了,实在没有可输的东西了,一着急信口说出:“我输华山!”陈抟说:“那要立个文约为凭。”赵匡胤心想,这老头八成是疯癫了,华山又不是我家的,便写了个文约。这盘赵匡胤又输了,他还想下,陈抟不愿下,拿起赢来的军刀,拉上赢来的马就跑,赵匡胤在后面追赶,眼看要赶上了,可隔着一道沟,怎么也过不去。赵匡胤急了,大喊起来:“除非你是大罗神仙(天上最高的神位),我才不赶你哩!”陈抟正等着这句话呢,赶忙说道:“谢主龙恩!”赵匡胤十分惊讶,说:“你怎么这么称呼呢?”陈抟说:“因为你日后有九五之尊!”赵匡胤醒悟过来,后悔立了文约,正想抢夺,不料伸手“啪”的一掌,反落了一个手印。“仙掌”崖上的“仙掌”就是这一掌留下的。又伸手去抢,陈抟嘘了一口气,将文约吹到对面三公山石壁上去了。后来这地方就叫贴文约处,从前还可瞅见上面一道道的草字。赵匡胤见文书已飞贴到石崖上,只好认可了。

后来没多久,赵匡胤果然黄袍加身,坐了江山。赵匡胤做皇帝后几次派人去召请陈抟进京,陈抟都不应诏。最后一次使臣好不容易在南峰落雁峰东边一个石洞里找到陈抟,陈抟作了这详一首诗:“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以表自己归隐之心。此后这个石洞就被称为“避诏崖”,崖上还有传为陈抟所书的“避诏崖”三字。

又传说,赵匡胤为感谢华山道士指导,做官后来华山寻找卖桃老汉。又遇见道士陈抟,见有棋盘棋子放置于桌上,便打赌下棋,第一盘结束后,二人便来到“博台”继续下棋,两盘棋赵匡胤便输光了所带钱物,第三盘真的又把华山给输了,所以有后来的“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着”的说法。后来为纪念此事,后人就在这里建一铁亭,称“博台” 或“下棋亭”和“赌棋亭”。十年文革时期,铁亭被毁。1985年,在原处又建造一石亭,白石配绿树,更加美观。亭中还是有一石桌,桌上有当年赵匡胤与陈抟下棋时的残局,桌旁有四个石凳。另据载,在汉代以前,游人便从东侧的黄神谷开始爬山,先登上“博台”,然后由这里过“鹞子翻身”,然后游览华山各峰。

其实,这一传说并无根据。史书记载,陈抟和赵匡胤之间并无甚来往,而同宋太宗赵光义有瓜葛。从《华岳志》记载来看,陈抟生于五代末,国家战乱不息。陈抟不得志,为避战乱才过上隐居逍遥的生活。但他却是位学者,精心研究易学,盼望国家统一。所以当赵匡胤登基时节,陈抟曾骑驴背拍手称快:“天下从此定矣。”在明康海的诗中有“夫子若无驱背笑,陈桥谁知大风歌”的诗句,这是指这件事情。赵匡胤赌棋输华山的故事,大概就是从此引伸而来的。

“博台” 原传说是秦昭王施钩梯登华山与神仙在这里下过棋,所以称“博台”。后汉卫叔卿常在这里下棋,又名“下棋亭”。明代袁宏道的诗“云中转转施钩梯,棋路分别似界畦。便欲于君修一局,只愁石烂水流西。”便是根据这一记载写的。

卫叔卿,中山人,华山道士,极喜欢下棋,因服云母而成了仙。汉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乘坐白鹿驾着的云车,来到汉武帝的殿前。汉武帝问:“你是何人?”答:“中山卫叔卿。”武帝吃了惊:“你若是卫叔卿,还是朕的臣呢……”便走下殿来,欲与卫叔卿谈话,等武帝近前,卫叔卿突然不见了,武帝悔恨莫及。想再会这位仙人,于是便让人打听,谁可以请得叔卿来。有人说,叔卿的儿子度世还在家中,可宣度世前往,于是,武帝便遣度世去寻找他的父亲。

度世在华山到处寻找,一日,只见数人围在这一孤峰巅的石上玩棋,度世认出父亲,磕头下拜,将自己来的原因作了说明,并说:“武帝一心想见你有话要说,为什么不言不语的就走了呢?”叔卿对儿子说:“我为太上所遣,欲戒帝以大灾之期,其救困之法,只有强梁而自贵。臣我是不足于与他说的,所以我便走了。”

并且劝子:“回去后不要作汉室的官,也不要回复我的话。”度世辞去父亲后,也服云母而成了神仙。后来,人们为祭祀这件事,在此建亭,称为“下棋亭”。

在下棋亭处是观赏猴子观文约为最佳位置。景在壑南三凤山崖壁前由两部分组成。其中西侧有一石方正平滑,形如一碑。其东一峰顶有巨石若猴子作蹲坐之态,二石遥相呼应,组成猴子观文约之势。传说这是赵匡胤与陈抟在“博台”对弈时以华山为赌注立下文约,赵匡胤棋败欲毁约,陈抟便一口仙气将文约吹贴在壑外崖壁,并令一神猴守护。久之,猴与文约同化为石。据说游人细观,石上文约字迹隐约可辨。

杨公塔在东峰的北端。1931年春,杨虎城游览了华山,下山后对游华山诸景赞不绝口,老夫人听后对游华山也表示了极大兴趣。于是杨虎城着手整修山路,于险处皆加索置栏。秋后陪同母亲登临太华览胜。为了纪念此游,杨于落雁峰上修亭一座,人称杨公亭,并与东峰、西峰各建塔一座,人呼杨公塔。东峰塔为四面,东面有杨虎城亲笔书写的“拓迹巍峨”,南面是“高掌远跟”,北面是“万象森罗”、西面是“众山之长”。它与西峰之巅 “杨公塔”遥相呼应。每当人们观赏巍峨之塔,不由想起了这位“双十二”事变的主要人物。

此外,东峰还有青龙潭、甘露池、三芧洞、清虚洞、八景宫、太极东元门等。遗憾的是有些景观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废,现仅存遗址。迎阳洞,由东峰西下而南,有一明万历年间开凿的崖洞,洞口朝东,名“迎阳洞”。洞前有小楼三间,依崖临壑,风清气爽,环境幽雅,院落整洁,可惜的是1989年楼房被火烧毁。虽然有部分景观逐步得以修复,如险道重新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原毁于火患的八景宫旧址上重新矗立起一栋两层木石楼阁一座,那就是东峰宾馆,我们今晚就住宿在这里了!

上午十点半从玉泉院开始攀登华山起,经华山牌坊、五龙桥、五里关、毛女洞、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到北峰,又从北峰出发经天梯、老君犁沟、苍龙岭、金锁关攀登至东峰。到达东峰后转玩去了长空栈道、仰天池、南天门抵达南峰,在南峰看看沉香劈山救母、沉香殿、斧劈石等景点,又从南峰经鲫鱼背到西峰,西峰是华山最危险要的山峰,风光也最美的。到达西峰又从西峰转到中锋再到了东峰,到现在基本上用了十二个小时的时间。

天!十个人的上下铺房间每位要八十元,还是优惠价了,还不分男女老少的混合住在同一房里。天黑尽了,风也越来越大,吹的呼呼着响。等了近半个小时终于才等到开房,因为这个时段找住宿的人比较多。在这个宾馆的食堂里消费实在让人承受不了,物价高的惊人。泡一碗方便面开价10元,购一瓶矿泉水也要8元,一碗饭也要10元等等。

肚子装饱后,大家陆陆续续进了房间,在屋里相互聊起了今天的爬山经历,聊天中才知道,与我们从镇岳宫一路到西峰后又转到东峰的那对男女并不是俩口子,男的三、四十多岁,地址不详,女的二十多一、二岁,北京人,在校学生,而是在山下刚认识不到一天的游伴,他俩很投缘,而且是那样的亲热,就连吃饭和在外上厕所都要邀着一路,晚上还一同出去转森林。他俩真象一对情侣,看的出他们己成了一对野鸳鸯了。我们脸脚也没有洗,因为当我们需要洗漱时没有水了。这里需要说明:华山上洗漱都用的是泉水,水很少,但特凉,冻手,但水质特好。为了明天看日出,大家不到十点就睡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华山2007
2007陕西旅游(游记,二十二)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上山)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华山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华山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华山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华山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华阴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