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8

浙江嘉兴乌镇古镇东栅景区游记(之二)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3 月 和谁:夫妻

2014年3月31日,下午,我与夫人在乌镇古镇的东栅沿着古巷前行,随着人群走进了江南木雕陈列馆。江南木雕馆位于乌镇东栅老街,房屋主人原为徐霭,系绍兴上虞人,靠酿酒发家,后又开了酒店、米行、粉坊等,发家后就建起了这座豪宅,乌镇人称“徐家厅”。徐家厅是一座四开间江南传统豪宅,东侧有沿街店面和二进楼厅,后进有附属房舍,东厢水廊下有平房。西侧沿街为石库墙门,内有3间楼房和两楼厅。徐家厅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建筑物上的精美木雕,几乎整座楼的木构件都有雕刻,尤其是梁柱、窗户等木构件雕刻更是精细,因此也有人称其为“百花厅”,在这里设木雕馆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从徐家厅的石库门进入江南木雕馆门厅,迎面就是一组雕刻精细的屏风和陈列馆的简介,屏风背面是一对紫黑色的椴木龙凤柱,柱高约2米,两根柱子上分别雕有盘龙飞凤,取龙凤呈祥之意,龙凤柱构图缜密,姿态万千,惟妙惟肖。一般说来龙凤形象只能作为帝王宫殿的装饰物,而在江南民间是十分罕见的,只能作为装饰品或收藏品,因此这对龙凤柱就显得弥足珍贵。这类柱子在古代被称为仪式柱,旧时,家中若有红白喜事,正厅之上都要悬挂中堂,这对柱子便是置于中堂两侧。由于柱子价值极高,一般人家都是在需要时才去租用,用完即还。木雕是在木器或者木制品上雕刻图案与花纹,进行艺术加工,以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浮雕和线雕等表现手法展示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江南木雕馆以它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民俗个性在中国木雕中独领风骚。场景有官场宴饮的,有战场征伐的多种.人物个个神态传神,栩栩如生,让人不患上不叹服。

 

走过天井进入徐家厅的第二进,这里是木雕馆的主要陈列室,当地人称为百花厅,长窗,牛腿、挑头、垂柱、月梁等等,到处是精美的花纹,廊前的牛腿上是圆雕的明暗八仙,称它为百花厅是毫不夸张的。门口有一架巨大的香樟木雕花掮梁,原是一祠堂中的旧物,长约4米,宽约50厘米,重达300多公斤,正面所雕的场景为“郭子仪拜寿”的“全家福”,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上面雕刻了郭子仪、郭夫人、七子八胥及四名丫环,三位同朝大臣等二十四人,每一个人物神态各异,姿势不同,栩栩如生,表现得甚是细腻、精巧。另外展厅中还有“彩云神箭”,这是由圆柱、雀替、牛腿、梁垫等建筑木雕构件组合而成,构件中卷草龙的雕花图案寓意聚集而成的白云,边上还有历史典故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三开间陈列大厅建筑本身就是雕刻艺术馆,4根大柱上的大梁是轻盈的镂空花篮,顶上是4个花篮附在横梁上,分别为梅、兰、牡丹、菊花,更是美仑美奂,可谓是木雕工艺中的精品。

 

穿过一小天井来到徐家厅的第三进建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龙门骨架,倒置的梁垫、翘角的雀替,有的造型简洁,构思独特,有的纤巧隽秀,功能与审美十分和谐,堪称江南木雕精品。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两根异常粗大的木雕柱子,雕有兽面人身,这两根柱子雕有兽面人身,直径5米,需三人才能合抱。两根柱子上,一面上方刻有一威武的狮子,下端则是一女孩。另一面,上端是一男孩,下方则是一高大的大象。它既没有希腊雕刻的古风,也没有中国佛教的静穆、超然,令人不解,甚至有几分恐惧的神秘和威严之感。这两根柱子显然不属于江南木雕,是属于东南亚一带的图腾柱,一般是立于大型寺庙之前,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据说,此柱可能于徐州一带,据载在古代中国,时常有民族大迁徙,明末时,有一少数民族从南方往北迁徙过程中,保留了古老的本民族传统风俗,并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这两根柱子便是该族原始图腾柱,是丰收与兴旺的象征。

 

楼上也陈列着各种木雕构件,有劳作工具、梁垫、挂落、斗拱、飞檐、栏杆、门楣、窗棂、裙板,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馆内的门窗、牛腿、麻替、挑头、垂柱、月梁等各种木构件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图案,木雕艺术品雕题材丰富,以古朴的气势派头,形象生动刀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图案有历史人物、戏曲故事、花鸟鱼虫、山水景观,如“八仙过海”、“岳飞传”、“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和合二仙”、“福寿如意”,“渔樵耕读”、“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龙凤呈祥”、“西厢记”等,整个木雕馆数百件木雕珍品,大多为建筑物上的装饰件,形式各异,可谓巧夺天工。在展厅的天花板上还有很多的装饰,是雕刻好以后贴粘上去的,当中的牡丹花是中国古代的国花代表了富贵,两边还雕刻了凤,凤穿牡丹代表了大富大贵了。在两边的橱窗里还展出的是由沈墨宁先生个人收藏的清朝初与清朝末之间的木雕作品。

 

走过东大街,在茅盾故居东侧一幢古老的民居内,开设着一家特殊的“银行”,这就是被誉为“江南有钱人”的余榴梁钱币馆。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纲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人称“万国银行”。乌镇余榴梁钱币馆所陈列的钱币,只是他全部藏品中的一部分。

 

余榴梁最初在江南造船厂技校读书、教学,学的和教的是铸造专业,而古钱币是体现我国古代铸造技术水平的最好的实物见证。为让学生能从中国古代钱币的浇铸过程中,了解我国铸造工艺的历史,就从家中找出小时候外婆给他玩的古钱币,充作教具进行浇铸实验。当家中古钱币不能满足需求时,便到废品收购站去收购。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使他走上了钱币收藏的道路, 在以后40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仅收藏钱币而且也研究钱币,成为了钱币收藏界的佼佼者,被评为“全国十佳收藏家”之一。

 

展厅所陈列的是中国花钱,即古时的纪念币。在收藏过程中,他不仅深入阅读研究有关钱币方面的着作,还广泛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收藏、阅读、研究三结合,使他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先后撰写论文500多篇,专着10多部,其中《中国花钱》是我国第一本“花钱”专集,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展厅中有一枚古钱十分珍贵,南宋时期的大宋河山,是开炉钱中的一种,开炉钱是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地区偶而有所发现,但从来没有批量发现。据传“大宋河山”当时存世仅五枚,其它四枚或早已流落国外,或湮灭不知所终。在橱壁上所展示的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纸币,省内内部发行所用,出省就毫无价值,相当于地方粮票的作用。其中有一张面额最大的纸币,新疆银行发行的六千万元,但当时只可换来一个大饼,可叹民国时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他所收藏的中国古钱币,上溯商朝,下至现代,绵延三千年,多达近万种。其中有最古老的商代鎏金铜贝钱;有珍稀的汉代错版半两和清咸丰的琉璃币;有最宝贵的“圣宋通宝”当五钱。据传“圣宋通宝”当五钱,存世仅有5枚,其他3枚流落国外,1枚湮没民间。八十年代初,当新华社发表了他藏有这枚稀古珍品的消息后,世界上有18个国家转发了这条消息。他所收藏的我国历朝历代的各种古钱币,文化内涵丰富,每样钱币都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康熙通宝”是康熙皇帝六十岁做寿时铸造的祝寿钱,当时称“万寿钱”。据传,至道光年间,杭州净寺整修时,庙中一个和尚偶然从一尊罗汉的“佛肚”内发现一串“康熙通宝”古钱。和尚为开辟缘路,趁机宣扬说,这种钱是从罗汉肚里取出来的“罗汉钱”,佩在身上有罗汉保佑,可驱邪避祸,太平吉祥,于是信奉者纷纷募款索取此钱。从此,这种“康熙通宝”阔边小铜钱,就成了青年人的定情物“罗汉钱”。

 

这是三进展览厅前面的天井,漂亮的瓦档、雕刻精美的立柱斜撑、屋檐下木裙板保养的非常好。余榴梁钱币馆内三进天井花园内的两颗桂花树,是余榴梁亲手栽培的,已经被乌镇列为古树名木保护目录。余榴梁不仅是位钱币收藏家,而且还是位研究钱币文化的学者。数十年来,他先后在国内《中国钱币》、《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香港《钱币研究》、台湾《钱币世界》和美国《珍藏》等报刊发表文章700多篇。编著出版《中国花钱》、《世界流通铸币》、《钱币学纲要》、《中国民间收藏》、《钱币漫话》、《世界钱币大辞典》等专著10多部,为弘扬中国钱币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余先生的收藏的货币总价值达数千万元,因此亦被称为“江南有钱人”。

 

茅盾故居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深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为清代江南民居,总面积450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10 年春离乡求学,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茅盾故居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共16间,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

 

茅盾故居这所楼房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因此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都门、路相通,浑成一体。前楼四间临街。底层自东至西第一间为大门和通道,第二间为家塾,是当年沈氏子弟就学之处。第三、四间联成一大间,为当年全家的饭堂。楼上自东第一间是茅盾祖父的卧室,第二间是其父母的卧室,茅盾及其弟沈泽民即诞生在这间房内。第三间、第四间当年曾是茅盾两位叔祖的卧室。自前楼底层通过天井或自楼上经过通道即至后进楼房。后楼底层四间自东起依次客堂、厨房、通前后的过道及全家的起居室。楼上四间自东起依次为茅盾姑母的卧室、女仆丫头的卧室及茅盾曾祖父母的卧室。以上这些房舍至今仍保持百年前的规制未变。

 

茅盾故居两进楼房后面是一个约半亩地的园子,茅盾曾祖父曾在这里盖平房三间,多年来堆积杂物。民国22年(1933)夏,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自抗战爆发后,茅盾即未回故乡。重修后的茅盾故居仍以前楼下最东一间为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前后楼上下各室器物按照当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当年旧物。前楼上茅盾父 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一座衣橱,几叠衣箱,临窗有书桌放着文房四宝。茅盾在这里诞生、养育,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度过少年时代。楼下西边原为家塾的房内放着几张桌椅,茅盾幼年时期和几个堂兄弟在这里读书,由祖父沈思培教授。后园中的三间平房,南向有走廊,墙壁上挂着叶圣陶写的“茅盾故居”匾额。这所平房30年代经翻修后上筑天花板,下铺地板,南北两壁均装设西式玻璃长窗,窗明几净,环境幽静。

 

东边一大间朝南开门,前半间为通向中室过道,后半间是储藏室。中室前半间客堂与后半间卧室之间隔以中式长窗,卧室中有一张铜床和桌椅等用具。西边一间中以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1935年(民国24年)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平屋外面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民国23年秋,茅盾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茅盾故居建立后曾设7间陈列室,陈列茅盾的150幅照片和反映他的生平及业绩的实物。故居共有珍藏品276件,茅盾照片400余件,当代名家的书画200余件。已移至立志书院展出。

 

乌镇东栅观前街兴华桥堍有一家名叫“林家铺子”的商店,茅盾故居就在铺子的对面。《林家铺子》是茅盾创作于1932年6月的一部小说。主人公林老板是个谨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在市场萧条、生意清淡的情况下,他却利用“一二八”战争从上海逃难来的顾客的需要,大卖“一元货”,获得成功。当然,他还善于施用旧社会小商人惯用的诸如以次充好等伎俩。但是,因为大时代环境的不善,林家铺子还是无可避免地倒闭了。电影中的“林家铺子”有卖布和绸缎的柜台,进门的货架前还挂了不少花花绿绿的东洋伞及其他东洋物品。而今天的林家铺子,卖的几乎全是乌镇自己的地方特色产品,像乌镇白酒、姑嫂饼、杭白菊、荷叶老鸭等食品以及蓝印花布制成的衣裙鞋袄等各种服饰等。

 

立志书院坐落于乌镇茅盾故居东侧。书院是清代官府资助地方绅士兴办的一种学馆。它不分班级,课程,以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为主,教学重视自学,实为一种科举考试的准备场所。立志书院的前身为坐落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的分水书院。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同治4年(1865),邑绅严辰等人倡议重建书院。严辰出生乌镇,清咸丰九年(1859)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代在翰林院设庶常馆,每科进士殿试后选文行兼优之士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后再经御试,分发任用。严辰在三年后的御试中,因在文章里用了“女中尧舜”词语,触怒了慈禧太后,被降职任用。

 

因怀才不遇,他便辞去官职,返回乡里。严辰回到乌镇后,热心倡办教育。在筹划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已无法使用,当时正巧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居宅,被清廷作为敌产查封。严辰等人就上书官府,要求将这幢房子划出作为书院院舍,并请求拨款扩建讲堂。经过4年大兴土木,书院于同治七年(1868)建成。因地址已迁,不能再用旧名,严辰就借用乡贤、陈朱理学家张杨园先生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取名立志书院,自认书院山长。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离开茅盾故居西行,隔兴华路便是乌镇中市的观前街。这里是乌镇的石板广场,十分开阔,它是旧时乌镇的文化娱乐中心,也是人们迎庙会,看神戏、唠家常、曝日头的绝佳所在。广场上的戏台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所以称其为古戏台。古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 。戏台为歇山顶式屋顶,叠梁式结构,飞檐翘角,尤其是梁柱上的木雕,非常的精细、形象,庄重中闪烁着灵秀,古朴里飘逸着精致,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均非同一般,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古建建筑。古戏台为两层,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8时起到晚上10时都有定时演出,上演的是当地的地方戏曲桐乡花鼓戏,用地方方言演唱,上演的都是一些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的地方戏剧,如《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亦趣亦谐,雅俗共赏。桐乡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修真观位于乌镇东栅西头的现名观前街,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青墩镇结庐并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据传,修真观落成时,有青鸾飞临,翔跃于观的上空,镇上的居民以为是神仙光临,由此修真观名气大增。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终日香火不断,吸引了远方来客的顶礼膜拜。据载,初建时修真观有三大殿,后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在乌镇争战,观被毁,明朝洪武修复;清康熙十五年,得裕亲王青睐,赐题“修真观”额。乾隆十四年(1749),增建山门和戏台。至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光绪十一年(1885),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而今,布局宏阔、气势轩昂的修真观正延循着历史的格局重放着光彩。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

 

修真观的仪门为五开间,大门正中上悬一个大算盘,有两颗算珠不上不下,寓意:“人之善只在一闪念间。”两侧有楹联。上联是:“人有千算”,下联是:“天则一算”。楹联告诉了人们“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所以这大算盘就代表了老天爷,极具警世意味。正门西侧和中间的大门紧闭,从东侧的门验票进入道观。山门仪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一位门神,左为青龙君,右为白虎君,为道观护法神将。青龙白虎二位神将恪尽职守,日夜守卫着修真观。过了山门,在两边均有配殿,右边配殿是十殿阎王和文武判官的塑绘,正中间一位端坐着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与观音、文殊、普贤为佛教四大菩萨,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每年的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诞辰,所以那天晚上乌镇这一带就有插地藏香的习俗。

 

十殿阎王第一殿,秦广王蒋,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第二殿,楚江王历,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第三殿,宋帝王余,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第四殿,五官王吕,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殿,阎罗天子包,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第六殿,卞城王毕,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第七殿,泰山王董,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第八殿,都市王黄,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第九殿,平等王陆,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第十殿,转轮王薛,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山门大厅右侧的偏殿,内供道教中的三清尊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他们三位在道教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为“主持天界之祖”。太上道君是一位道家的天神,三清尊神之第二位。道教宫观多有供奉,塑像抱坎离匡廓图,象征阴阳初判之“混元”世纪。武财神赵公明,名朗,字公明。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

 

过山门,进入修真观第一进庭院,迎面为飞檐翘角歇山顶式的建筑东岳大殿。进入“东岳大殿”,里面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和泰山娘娘”。相传东岳大帝是主管人间生死的,人们非常敬畏他,所以地方上都有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其诞辰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奠和庙会。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泰山娘娘是东岳大帝之女,又称“泰山玉女”,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世称娘娘。

 

在东岳大帝和泰山娘娘两旁,供奉着高2米的道教十二生肖元神像。很多游客到了这里都会主动跟自己的生肖对号入座,投入一些钱币,然后留影纪念。十二生肖道教守护十二元辰神:子生屬鼠,神后元辰。丑生屬牛,大吉元辰。寅生屬虎,功曹元辰。卯生屬兔,太沖元辰。辰生屬龍,天罡元辰。巳生屬蛇,太乙元辰。午生屬馬,勝光元辰。未生屬羊,小吉元辰。申生屬猴,傳送元辰。酉生屬雞,從魁元辰。戌生屬犬,河魁元辰。亥生屬豬,登明元辰。在左右配殿内供奉的是城隍菩萨和瘟都元帅,每年的五月十五、七月十五乌镇都有迎瘟元帅、城隍菩萨的活动。只不过这里却难以进入,只有掏出大把的银两,道士才能引你入内为你批卦。

 

第三进大殿玉皇阁分两层,下层为“慈航殿”,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红日无私,贫富一般照顾;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对待”。对联极具警世意味,不管你是否贵贱太阳都一样眷顾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慈航殿内供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其左右两边站立的是善财童子和小龙女。上层玉皇阁供有玉皇大帝塑像,两边有高8米宽3米的两幅壁画,分别是太乙诸神上朝图和西王母出游图。但不知何故,玉皇阁未开,难以一睹壁画风采。修真观的一大特点是佛道合一,从理论上说佛、道虽各有教义和宗旨,其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时有融合、渗透,两者都是劝人为善的,所以老百姓看来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把它们混同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夏同善的翰林第位于乌镇中市观后街,规模不大,所幸屋宇齐全,经整修后,厅房结构紧凑,俨然一江南小户人家,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夏家翰林第原是一般的民居,占地不多。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才得以扩展而稍具规模。有关夏家和翰林第,那是一则“学而优则仕”并因此荣宗耀里的故事,但却是乌镇历史上的事实,更是百姓口中的骄傲。夏同善洗冤的故事 1873年,浙江发生了“杨(乃武)葛(小白菜)冤案”,省,府,县三级七番,屈成冤案。第二年,杨的妻子和姐姐赴京城告状,要求伸冤。夏同善会同28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获慈禧太后恩准。两年后,杨葛冤案真相大白,与冤案有牵连的数十名贪官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查办,天下皆知。乌镇是夏同善外婆家,他读书全赖外祖父所藏典籍,故1856年当他进士及第,钦点翰林时,便将“翰林第”匾挂在了外婆家的大厅上。由于夏同善是参与此事中官职较高者,又是关键人物,一时名震江南。

 

传说杨葛冤案昭雪后,裕亲王十好奇,一个小小女子,竟将大清朝数十名官员革去顶戴,便要刑部带小白菜来面察。那小白菜脸色虽憔悴,却难掩风姿,裕亲王起了同情之心,问她可有要求,小白菜便说出了在牢里许下的心愿:谁为我洗清冤情,情愿服侍他终生。这话可难住了裕亲王,因为皇上有旨,小白菜应进庵堂了却余生。裕亲王想了一下,就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让小白菜赴乌镇翰林第侍候夏同善母亲三个月,但要不见天日的来去。三个月后,进庵堂了却余生。乌镇东栅翰林第有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后门连着长廊,就是为小白菜“不见天日”地来去而修建的。

 

夏同善旧宅地的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整修后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来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中间部分是主轴线,三间三进。大门前有一对大理石滚墩石,显示出夏家的不同凡响。进门厅的第一道门,可见门楣上有横“顶栋”,即5个雕花短木,门槛奇高,跨越不易,但中间一截可以卸下,称为“德槛”。平时不开正门,进出有两旁边门。再往里是第三道门,即头墙门,过了此门是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这是第一进。跨过天井是正厅,为第二进。正厅是平厅,梁上供着珍藏有圣旨诰命的两个大红镂金漆木盒。在后面紧接着的两厢是楼房,靠墙有渠道相连。这种结构别处少见,大概与地基逼仄有关。再往里过二墙门,是三进的后小楼厅。

 

东翼二间二进,有灶间、庭院,风格平庸,是下人居处。西翼,与门厅并列的是三间花厅,又称“接官厅”,装饰精美华丽。过花厅,进入一庭院,有假山、水池,植时花异木,小巧,雅致,煞是可爱,这便是“肖家花园”。再往里,复有正厅和后楼厅,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闲、读书、娱乐的地方。夏同善,字子松,仁和人。咸丰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吏部侍郎。谥文敬。鲜有人知夏同善何许人也,但却无人不知杨乃武与小白菜,当年杨葛冤案震惊朝野,最后便是这位夏翰林为小白菜翻的案。夏同善曾官居兵部左侍郎,也是翰林院士。由于杨葛案他得罪朝中众多权臣,最终难为所容,五十岁告老还乡,可惜终未及在这水乡境地好好怡享天年,五十一岁便辞世。

 

拳船又称船拳,相传始于南宋时期,在太湖流域十分盛行。旧时乌镇水系发达,而太湖湖匪盛行,官府又往往肃匪无措,无力保障地方平安。因此船民、渔民自备民刃,聘请武师,公开练武,既练武强身,又抵御湖匪。逐渐发展而成拳船。现代在的拳船已不复练武防匪之效,但在船上习武健身,却已作为一项传统活动,流传至如今。乌镇的拳船已嫡传五代,所练武功源属少林北派功夫,拳法多样,有少林拳、少林棍板凳拳等50多套套路。拳师们每天在这里舞枪弄棍,以弘扬“以武会友、强身健体”的宗旨,也为游览乌镇的八方来客送上一道乡土味十足的武术大餐。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嘉兴乌镇古镇东栅景区游记(之二)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