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1

浙江嘉兴乌镇古镇西栅景区游记(之二)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3 月 和谁:夫妻

2014年3月31日,下午,我与夫人一起离开昭明书院,穿过窄窄的石巷,路过一座漂亮的院落,跨越一处月亮圆门,视野突然开阔,眼睛顿时一亮。乌镇,不仅有小桥、溪流、石巷的小巧玲珑,还有大河、高塔、花海的大气壮丽。从小巧中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构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风光,其中还有淡紫色的小花连成一片,让人赏心悦目。让久居城市的游客欣喜若狂,让游人在花海中崭露头角,尽情拍照。这里就是龙形田了,也叫田野花海,水岸的垂柳柔条、繁茂的芦苇花絮随风摇曳,如同婀娜少妇,舒袖曼舞;河畔的民屋长廊、溪上的拱桥平台静静伫立,好像温雅少女,对镜梳洗。

 

从田野花海出来,我们来到了木心美术馆。木心美术馆由贝聿铭弟子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巨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全程历时四年;馆内设计与布展,由设计师法比安主持,为期一年半。全馆建筑坐北朝南,以修长的、高度现代的极简造型,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与水中倒影相伴随,成为乌镇西栅一道宁静而清俊的风景线。美术馆总体占地6,700平方米,外观与木心先生心仪的简约美学相契合。木心先生曾以“风啊、水啊,一顶桥”高度概括并预见了今天建成的美术馆与周边故乡的景致,而“桥”的隐喻,为木心毕生融汇东西方文化与美学的艺术实践,做出了绝佳写照。

 

木心美术馆由木心的学生、画家陈丹青出任馆长。美术馆陈列着木心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及手稿,并辟有小型影视馆。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600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经慎重挑选,陈列画作100件左右,手稿50份左右。美术馆馆致力于纪念和展示画家、作家木心先生的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这不仅是一座收藏过去时的美术馆,而且是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美术馆设五座永久性专馆,长期陈列木心作品,由绘画馆、文学馆、狱中手稿馆及影像厅组成。两座特展馆将推出对木心构成重要影响的世界性艺术家年度特展。木心美术馆以其多重的戏剧性与不可比性,将引领一种未来的、良性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期待的文化事业。

 

序厅,浙江文脉绵长,与乌镇相涉的传奇中,以编选《昭明文选》的梁代太子故事,最为悠远。今位于西栅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石碑,建于明代。二十世纪初,乌镇走出了茅盾先生,新世纪初,画家、诗人木心先生回归故里。七十多年前,童年木心的“嫏嬛福地”,便是茅盾书屋。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木心展厅1:由于历届政治运动,木心的早期绘画悉数散佚,本馆所能展示的画作,成于他的中年和晚年。展厅1的陈列,包括他在文革末期的书法、彩墨肖像、中型风景画,以及旅美初期的人体素描和石版画抽象系列。东西墙案桌的五个展柜,摆放木心的画具笔砚和相关文稿,其中有木心描述梵高画展和他将赴自己画展的诗作原稿,有回忆青年时代美专生涯的《战后嘉年华》手稿,还有木心收藏的塞尚画作图片。

 

木心展厅2:展厅2以大型案桌与超长的展柜,集中展示木心七十二岁至八十三岁期间绘制的微型彩墨风景画,是他晚年的成熟超迈之作,共三十二幅。主管内部设计的法国设计师法比安以其中精选的八幅,置于特质铁柜中,平放案桌,方便观众就近俯瞰,细读画面。木心的画作,生前从未在大陆展示,因此,在诗人与文学家的木心之外,观众将在馆内认识作为画家的木心。木心自己,也从未见过他的画作以这样考究精致的方式,予以展示。

 

木心展厅3:展厅3以四座铁质的围合式展台,展示木心的《狱中手稿》。七十年代初期,木心被数次单独囚禁,关押在积水的防空洞中。他以书写检查为由,获得纸笔,继续埋头于文学创作,写成六十六纸狱中手稿,计一百三十二页,约六十五万字。他将手稿缝入棉裤,日后带出囚室。2001年,耶鲁大学美术馆全部展出了这批手稿,并在芝加哥美术馆、夏威夷美术馆与纽约亚洲协会巡展。由于纸质脆弱,岁月侵蚀,本馆陈列的是狱中手稿的一部分,今后定期更换不同页面。

 

木心展厅4:由于展事需要,展厅4临时辟为《尼采与木心》特展展厅。尼采译作进入中国,早在清末,自王国维、梁启超一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均曾对尼采有过论述。木心于“五四运动”八年后出生,此后半个多世纪,他的精神取向与迥然独立,深受尼采影响。经中国驻德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先生协助交涉,德国古典基金会、魏玛歌德与席勒档案馆、安娜·阿玛利亚公爵夫人图书馆、尼采文献中心,联袂出借尼采手稿五份、十九世纪尼采初版著作二十件,尼采肖像八件,尼采面模一件,是为尼采文献与文物首次来亚洲国家展示。为配合尼采文献展,魏玛尼采学院院长史密斯策划导演的情境朗诵节目,将在开馆当晚和翌日,演出两场,由德国男演员扮演尼采,中国著名译音演员丁建华扮演莎乐美,朗诵尼采和莎乐美的对话,旅德钢琴家谢亚双子弹奏尼采谱写的钢琴作品。

 

木心展厅5:展厅5为文学馆。木心生前在两岸出版散文、小说、杂论、随笔、俳句、诗集共三十余种,逾数百万字,身后遗留手稿稿本四十余册,散页不可计数。本馆分设十五张桌面,二十枚展柜,陈列木心早年阅读的民国版书籍、文革前私下写作的幸存手稿、旅美与归国后积存的部分手稿,其中最珍贵的是木心早年的曲谱、话剧稿、文革中后期的“言论交代”与申诉书等。晚年手稿中,以《诗经演》、《我纷纷的情欲》、《巴珑》、《伪所罗门书》、《文学回忆录》讲席的稿本,为最完整。另有木心旅美期间的未完成稿《三号防空洞》,记述了他在七十年代被囚禁的经历。

 

三寸金莲馆位于西栅景区内,是少有的以裹足历史为主题的陈列馆,展出了历史上中国各地的缠足鞋825双,还有众多的图片及缠足用具,并配有详实的文字说明。馆内有单鞋、皮鞋等等不同样式的三寸金莲,给我们全面、系统的展示了古代缠足文化。那蹒跚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小脚早就已经彻底消失了,乌镇的三寸金莲展馆提供一个了解金莲历史的窗口。不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不看到这些三寸甚至不足三寸的鞋子,现代的人也许永远无法理解千年间中国女人曾经的欢笑和泪水。游人们来到三寸金莲馆,或是赞叹于金莲上精致的绣工,更多的是对那段病态的裹足史的唏嘘感叹。

 

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褒贬不一。“金莲”原指缠足妇女的纤足。缠足是将女子的脚用布帛缠裹,使其变得又尖又小,史称“金莲”。若能小至三寸,便称“三寸金莲”,后也泛称缠足鞋。缠足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流行的女性身体改造行为,是一段中国女性追求美、追求幸福、追求自我表现的畸形历程,它反映了一种超越自然美及重塑人体美的社会现象。其生发、高涨到逐渐消亡,跨越了近千年的历史,有数亿妇女曾经缠足,形成了一系列“金莲文化”。

 

国乐剧院位于西栅老街的北侧,是古代特色的那种结构,比较有民俗曲艺的氛围。周围房子都是古建筑的样式,古色古香,很有江南小镇的质朴生活感觉。剧院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沉稳秀逸。在改建后,保留一切珍贵的木雕,将原户外形式的传统戏台转化为室内,成为传统戏曲与当代剧场独特的表演空间。观众区和舞台形成一室,表演舞台前后通透,台中屋顶藻井更是金碧辉煌,精美异常。露天电影院就在院里面,门口的黑板上会写出当天放映影片的信息。

 

唐朝时候的乌镇就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乌镇有着悠久的邮政历史。元朝正式有了马驿和水驿之分,在乌镇镜内设置的大部分为水驿,就是用船运传递公文岂,驿站内设有固定船户,负责传递官方文书。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乌镇成立老协兴民信局,民信局以营利为目的,但邮资比较低,业务很广,不仅可以传递国内的信件,还可以传递海外的华侨和家属之间的通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决定“裁驿归邮”,开办“大清邮政”。乌镇邮局创办于清光绪 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九日,当时只经营信函业务,后逐步兼营包裹,汇兑等业务。那时候开办邮政,仅配备一些简单的工具,邮运业务是靠邮差凭借双脚,艰苦跋涉出来的,步行的邮差肩挑邮件,打着绑腿,风尘仆仆地行走在邮路上。不过由于乌镇水路交通发达,所以乌镇的邮运方式更多是以船只代运的。砖瓦结构的建筑、西式的铁门,透着厚重的历史感。

 

徐昌酩画院位于西栅老街的中段,紧邻乌镇邮局,是著名画家、上海美协副主席徐昌酩的旧宅。徐家世代经营米业,“徐鼎和”曾是享誉乌镇的大米行。后来昌酩的父亲徐殿丞在日寇屠杀中罹难,徐鼎和失去顶梁柱,步入衰微。徐昌酩曾在这个老宅中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直至17岁时赴沪求学。现在的徐家厅在遗留老宅的基础上稍作修复,除第二进玻璃天顶展厅外基本维持原貌。画苑特辟出一部分空间为来乌镇的书画家提供创作和沙龙场所,此外主要功能是作徐昌酩画作和收藏的展示。玻璃大厅的国画展,展出徐昌酩四尺整张、对开和三开三种尺寸的水墨动物画共22幅。徐昌酩是一位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画家,最长于画动物,而在众多的动物之中,他又最喜画鸡。他笔下的动物千姿百态、活泼灵动、各具神韵。国画大师程十发曾评论:“昌酩将美术设计的概念带进了国画领域,传统的笔墨中洋溢着图案和装饰美。让古老的走兽翎毛呈现一种现代美感。三进二楼是漫画小品展,有先生作于七十年代的一些讽刺漫画,针砭时弊,于幽默中见辛辣,颇具智者风范;还有一些画羊的小品,寓意吉“祥”,可谓大家小画,举重若轻,饶有风趣。徐昌酩,男,1929年生,浙江桐乡市乌镇人。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乌镇的药业也有很长的历史,旧时乌镇有中药铺数十家,规模较大的有东栅香山堂、西栅的恒益堂,南栅的三多堂,北栅的人寿丰以及中市的阮恒德等。恒益堂中药店原来是乌镇的费家厅,费家原本是开酱园和腊烛店的,曾与青镇的徐东号齐名,可以说是当时乌镇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了。民国18年,西栅的一场火烧毁了酱园和腊烛的店面。大火过后,店主重建店面,并改换行业,开起了“恒益堂”中药店。

 

店铺建有一堵临街的风火墙,称之为萧墙,这是费家在重建时特别将原来的靠街店面改建的,用于防范大火再次殃及,同时因为店内存放有许多非常名贵的中药材,所以它又起到了防盗的作用。这也是乌镇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萧墙。药店左边柜台里摆放的是一些保健药酒,全都是用祖传秘方制作而成的。右边柜台里摆放的是一些补品膏药,大部分是给老年人保健养生用的。中堂的桌子是老中医坐堂门诊的地方,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病人,开出药方,病人拿着药方就可以到后面的柜台里抓药。

 

朱家厅是乌镇一个朱姓大户人家的宅院,乌镇人都喜欢称其为“厅上厅”。水乡古镇乌镇自南宋以来,厅堂楼宅代有所建,其影响较大者有东栅徐家厅,南栅张家厅,西栅桂家厅、宋家厅和朱家厅,北栅陈家厅等。这些房子大多始建于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别致,厅堂雕刻精美。朱家厅不仅汇集了这些大宅院的特色,而且也是乌镇独一无二的一个厅,它的特点就是“厅上有厅”。

 

朱家厅座落于乌镇西大街西段,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古老民居,于清光绪年间始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三开间门面的三幢楼房纵向叠排组成,俗称三开三进。头进面临西栅大街,此为店厅,中间设大门作过道,两边为店堂。大门上方的额枋上,雕有双凤戏牡丹和双狮抢绣球之图案。二进为客厅,是接待客人的。此进楼房已于民国十八年 (1929) 遭邻火烧毁。主人为防火灾再次殃及,遂于当年在宅前东侧大街上建起一座跨街拱形风火墙,墙基立有石碑,上书:“肇庆堂朱墙界”。整个朱家厅建筑,古朴淡雅,结构别致,实为不可多得的江南水乡古民居。

 

乌镇的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虽有“墙倒屋不垮”的优点,但火灾始终是一大隐患。有鉴于此,朱家厅在二楼楼板上铺设了一层青砖,避免烛火掉落引发火灾的危险;同时,铺了青砖后在楼上行走时的声响较直接在木地板上更轻,可以不影响楼下生意。这种“厅上有厅”的建筑形式是十分罕见的,听说它是主人聘请当时建筑宫廷的高手所建,建成后为检验楼板的牢固程度,曾在楼上放了石臼捶打年糕,而楼板丝毫未损,充分反映了当时建筑工匠的智慧和主人的用心。

 

朱家厅的正堂名肇庆堂,屋主弃官从商后做起了珠宝生意,并把珠宝行取名为“肇庆堂”。由于朱家的珠宝做工精细,质量可靠,当时在江南一带,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当地百姓筹备婚事,必购“肇庆堂”珠宝饰品。如今的朱家厅里,还展出有许多珍藏至今的金银饰品,其精美工艺与现代机械加工的饰物相比毫不逊色。

 

第三进为正厅,现保存完好。厅前一道高高的风火墙,中有石框大门,大门内侧上方贴有砖雕垂檐。进门石板庭院,两边厢廊隔院相对。厢廊为单披屋顶,有栏板跟庭院相隔,廊前有小门通向墙外,雨天从小门进来经厢廊,可直达楼厅。此楼宽约14公尺,深约10公尺,三开间、九架壁,楼上楼下厅屋均用方砖铺地,形成上下两座厅堂,故有“厅上厅”之称。楼下厅堂正面一排落地堂窗,堂窗面板上雕有岳传故事及花卉图案。楼檐下梁柱连接处的雀替上,雕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三国故事。所雕花卉人物,雕工精细,形态生动,令人叫绝。楼上前后均有雕花矮窗。上下楼厅的4根立柱,底部有鼓形础石作垫,上部以黑漆麻布包裹。楼厅后面有一狭长小天井,最后又是一道高高的风火墙。墙中开门,门楣上嵌有砖刻匾额一块,上书“光前裕后”四字。据说,原来后面还有灶间和柴间,现已无存。

 

乌镇的佛教传入较早,在南梁时期就已出现一定规模的寺庙建筑,在乌镇历史上寺、庵、庙、祠最多的时候有53处之多。乌镇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一观是指东栅的修真观,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莲塔寺。白莲塔原称金莲塔院,后称白莲塔寺,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原位于乌镇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呼它为西宝塔,这是由于它与东栅的寿圣塔遥相呼应,故在乌镇有东西宝塔之说。

 

白莲塔寺九开间,有三进深,它的正殿建在高有二米多的平台上,显得非常雄伟。原有的白莲塔,高有七级,高十六丈,元朝末年毁于朱元璋与张士诚在乌镇的战争。几百年来经历过多次损毁重建,光绪年间,有多位僧人经过辛苦的募捐,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成山门、前殿、后殿和僧寮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僧人募捐,铸成大钟一座,重达千斤。2005年,白莲塔在西栅大运河畔环河岛得以原样易地复建。现在的白莲塔高有七级,塔高51.75米,为乌镇最高建筑,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莲广场,广场中有放生池,东侧河岸边有一条石舫。从运河坐船来乌镇,远远的望见白莲塔雄伟的身姿,就知道乌镇到了。

 

白莲塔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纵观其塔,外观呈梭状,实际上塔的平面是成正方形的,塔基也是一个二十四乘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而成。整个塔体由第一层起向内逐渐收拢,登高远眺,运河和乌镇风光尽收眼底,入夜时,塔身被灯光照耀得通体剔透,美不胜收。据镇志所记载,张俊原先的生祠也建在原白莲塔寺内。后来,秦桧案发,张俊受到株连,生祠于是就被废了。

 

如意桥位于白莲塔下,西接升莲广场,东连茶艺街。这是西栅造型最为特别的一座桥,在白莲塔上俯视,整座桥呈一个C型,桥东西两头各建有亭,整体看来象极了一柄流畅的如意,故有其名,如意桥是座木质廊桥,桥形曲折,可遮阳,可蔽雨,镇人常在此闲坐聊天。如意桥的北侧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时有一长列的货运拖船从运河经过,两岸垂柳依依,水乡风情尽收眼底。

 

南塘桥位于西栅大街西端,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北面与白莲街相连,南面则与水上剧场相通,与仁济桥隔河相望。南塘桥是一座五孔石板平桥,全长28.2米,桥上用长条石联结成桥栏,南北两侧桥耳上刻有莲花、万字、道教太极图等图纹,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桥面中央刻有一个“六道轮回”的图案。“轮回”是佛教用语,也叫“生死轮回”、“轮转”,意思是众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有如车轮回旋不停。佛教宣扬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善恶终有报,今生善恶会导致自己来世的罪恶报应,因此,古代人们就在桥面上刻上“轮回”的图案,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在民间的具体反映,可以让人们在过桥时,经常能看到“轮回”的图案,让人们记住今生要多行善事,广积功德。

 

乌镇是一个二水二街六分田的古镇,千百年来,就是靠种桑、养蚕和种水稻维持生计,早在2000多年前,蚕桑业就是是乌镇乡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谋生手段。在明代中期,乌镇就已经有了缫丝业,到了清代中晚期,镇上丝绸业愈加鼎盛,其中不乏有丁同和、胡同盛、姚德泰等著名丝号,“益大丝号”,就是一家包括养蚕,种桑,缫丝,制丝,造锦为一体的民间大作坊。

 

益大丝号的正厅称为万和堂,是取万事和谐之意。布置比一般的民宅明显是宽敞而豪华了许多,天棚板上雕有鱼跃龙门,四季花卉的图案,象征财源广进的含义。左手边有个圆桌,是主人与客人洽谈生意时用的,正厅的右侧偏房,是丝号的自家店铺,出售本家生产的乌锦、丝绵等物品。正厅的左侧偏房,是接待大客户谈生意时用的休息室,里面放置有藤塌,看得出沈家对经商确实有门道,各方面的细节都很是讲究。在墙上陈列着早期有关益大丝号的照片和工人工作的照片。

 

益大丝号还有介绍乌镇蚕桑历史、蚕丝图、以及蚕茧的标本。蚁蚕、从一龄蚕到五龄蚕、以及蚕蛹、蚕蛾等。在第二个展台里看到了养蚕需的工具:有蚕筷、鹅毛、蚕网、叶刀等。前面三,四,五,六个展台看到缫丝时所需的工具。里面陈列磁无宝、磁眼、长板刷、丝碗等。这些工具都是平时缫丝所用的必备工具。在第七个柜陈列着一些植物,有茜草、槟榔、红花,石榴皮等。全是天然植物,在染丝时所需用到的。还有蚕乡蚕农和丝绸业商人供奉蚕花娘娘的蚕神亭,蚕神亭香火最旺的时候是每年的腊月十二,即蚕花娘娘生日时,以及清明前后,每年养春蚕的开始季节,广东蚕农在这里焚香上烛,敬献蚕花、求赐蚕花圣水等,以求当年蚕茧有个好收成。

 

1923年,沈永昌的大儿子沈学文继承父业后,为摆脱传统木机绵绸在市场上滞销的窘境,经多方考察后决定,以织锦产品代替传统产品。亲自选拔十余位学徒分赴杭州、苏州、南京等地学习织锦技术。经几年辛苦,反复试制,终于造出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大花楼织布机,由1974个部件,100多道工序组成。大花楼织布机,从绘制意匠图到时成品,耗时三月有余,一天仅能织5—6厘米,所谓的“寸锦寸金”就是这个理,这里所织成的锦缎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纹彩华丽,充分显示出了华贵的气派,形成了具有乌镇地方特色的提花锦缎当地人称为“乌锦”。有200多个丝、绸、锦的产品。

 

益大丝号前面是卖丝织品的,后面工作坊让游客参观,工作坊是木质的,走上去还会塔塔响,最让人赞的是女工的手艺,望着桌子上图案,用不同颜色的蚕丝拼成图,一架木机由两个人控制,上面女工摆放蚕丝,下面女工按照图片编制,一双巧手,成就了一幅幅精美的蚕丝画。一颗颗蚕茧泡在热水中,然后就变成了滚轮上的白丝线,再变成漂亮纯洁的乌锦,就像丑小鸭在你面前,突然长成了白天鹅般的那种超美的感觉。

 

蚕圣桥位于西式栅区域西式南角,蚕丝作坊区内,跨西市河支流,北接蚕丝作坊区,南通蚕丝作坊附属区。此桥全长13.6米,净跨4.6米,桥面宽7.7米。该桥最大的特点是桥上建有一幢木结构的歇山顶建筑。歇山顶是我过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格式,其他的格式还有庑殿顶、硬山顶、攒尖顶等。此桥的名字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相传很久以前,有位白马将军战场厮杀,由于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到了江南。由于连日的饥饿,士兵们都已无法再战。将军忍痛割爱把白马杀了,给士兵们充饥,好让他们恢复体力再战。将军把马皮带在身上,想在战后好好埋葬,然而由于敌我兵力太过悬殊,最后只剩下遍体鳞伤的将军一人。将军想,与其被敌人俘虏,还不如自己了断,于是便将马革裹在身上,自刎而亡了。后来敌人在乌镇地面上,发现了一个用白马皮包的大包裹,打开一看,成千上万只飞蛾腾空而起。这飞蛾就在这一带的桑树上产卵繁殖后代,人们知道这是将军与白马变的天虫。后来螺姑将天虫驯化成了家蚕,从此蚕宝宝就为人类吐出无穷无尽的真丝。人们了为了纪念这白马将军,便将他奉为“蚕神”,并建这座桥以做纪念。因为“神“和“圣”音相近,所以叫做蚕圣桥。每年到养蚕季节,蚕农们都会来这里祭祀膜拜,以祈求蚕茧好收成。

 

通济桥位于西大街西段,呈东西走向。东连西大街,西通白莲街。当地俗称西高桥,其所跨港湾也被称为西高桥港。高有28级石阶,全桥长29.4米,桥身净跨11.8米,桥面宽3.5米。历史上,桥下曾经是苏杭间的粮船通道。这座古桥的始建于何年,已经无从查考了,可查知的最早重建年代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后来,又经历了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乾隆九年(1744年),咸丰年间和同治六年(1867年)的五次重修。现存的石桥是同治六年重建的。

 

石桥为半圆单拱桥,拱圆的砌置方式是纵平分节并列式,桥面以条石联结成桥栏。桥洞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副桥联。南面的桥联是“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胜地;夕阳帆处,是吴兴几点远山”。北侧的桥联是“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南侧联中的“寒树”泛指秋后的树,“夕阳”是指傍晚的太阳。古诗词中,常常以这两种景象象征凄凉萧瑟之景。“乌戌”是乌镇的古称,“六朝”,相传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即昭明太子,曾经随师就读于乌镇,后人在其读书处建了一座石坊,上面题“六朝遗胜”。所以联中称“六朝胜地”,是喻示乌镇的历史悠久。“吴兴”是因乌镇西栅与吴兴县(今湖州市市郊)接壤故称。北侧联中的“霅”是溪名。是一条从镇西方向流入乌镇的河流,乌镇在古代是江南五大镇之一,人口有数万之多,所以称“通霅门开数万之家”。“浙水”是指杭州至太湖水系,此水从乌镇西端绕镇而过,所以称“西环浙水”。“题桥”:据《华阳国志.蜀志》:“司马相如初如长安,过升仙桥,题桥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后来人们就以此作为誓志功名的典故,如韦庄《东阳赠别》诗:“去时此地题桥去,归日何年佩印归。”“燕京”是指北京,乌镇距北京约为三千多里,故称“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这两副文笔优美的桥联,给人留下了这样一副图画:近观,在寒树淡烟中,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远眺,在夕阳余晖下,透过片片白帆,可以看见远处吴兴境内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这座古镇上,人气地气都十分旺盛,镇里的人具有崇高的志向。整个联意不仅交代了古桥所在的历史地理环境,又表达了乌镇人志高心远的胸怀。

 

仁济桥位于西大街西段,呈南北走向,北通茶市街,南连丝作街。是一座半圆单拱的石拱桥,全桥长22.6米,高2.8米,有26级石阶,净跨8.5米。因为在以前桥下的水中设有木头栅门,白天开启,晚上关闭,以防盗贼从水上进镇,是乌镇西北水道的第一道关口,所以仁济桥俗名又叫栅桥。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改建成石环桥,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建,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年间重建。现在的这座桥就是同治年间重建的。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现存30多座古桥大多始建或者重建于明清时期,有些桥还题有桥联。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时分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以重复,这个习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的时候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称“走十桥”或“去百病”。至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当地人就特别喜爱到通济桥仁济桥这两座桥上走一走,以讨个福寿双全的吉利。西栅最有名的桥就是“桥里桥,桥中桥”了,因为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因此无论站在哪一边,都可以通过一个桥洞看到另一座桥。通济桥和仁济桥组成了乌镇古镇绝美的桥里桥双桥佳景。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嘉兴乌镇古镇西栅景区游记(之二)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