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疫后湘西、鄂西自驾游(续十)

编辑
天数:28 天 时间:8 月 人均:6500 元 和谁:夫妻

总行程第十五天  9月12日 周六   游览茶峒古镇;从 湖南花垣县边城镇 经龙山县 至 重庆酉阳县大溪镇

实际行程:

茶峒古镇→捞车村→大溪镇

住宿:大溪酒店

9月12日行程示意图,车行里程157.0公里

上午的安排是游览茶峒古镇。

茶峒镇(茶峒古镇是茶峒镇的一部分)现在已改名为边城镇,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的“边城”并不在凤凰,而是在茶峒。2005年7月小说《边城》出版后引起轰动,茶峒镇也随之名声鹊起,随改名为“边城镇”。但因为《边城》一文的名气和旧有称呼的习惯,现在还有不少人依然把这里叫“茶峒”。

边城镇位于湘西州花垣县西部,是湖南省的西大门,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交界处(重庆立为直辖市后,严格意义上说是湖南、贵州、重庆的交界处),西与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和重庆市秀山县的洪安镇接壤,北与重庆市秀山县的峨蓉乡隔河相望,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小镇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 年),和湘西四大古镇之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描写的解放前的边城城墙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解放后,白塔虽毁,但古风依存,又新修楼房、大桥和农贸市场等,为边城茶峒增添新景,《连心坝》、《边城》等影片,均在边城拍摄外景。

古镇位于清水江两岸,江的东边是茶峒古镇,是湖南的地盘,江的西岸是重庆的地界,却有另一个名字“洪安古镇”,也把自己叫做“边城”。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茶峒才改了名,先下手为强嘛。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茶峒这个名字好,有历史沉淀、有风土韵味。

其实,我们住的民宿并不在茶峒镇,而正是在清水江对岸的洪安古镇的老街上,但游客一般不会去仔细区分两个古镇的那些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把两者作为同一个景区游玩。

老渡口
老渡口上的语录塔
老渡口

在老渡口可乘坐游船游览清水江。

“一脚跨三省 石碑

其实,这只是个景点,并非真正的界碑。真正的界碑需乘游船才能到。

横跨清水江的洪安茶峒大桥
官方的三省界碑
官方的三省界碑
官方的三省界碑
乌龟石
乌龟石
乌龟石,这个角度有点像。
乌龟石
一个水利工程纪念碑
返程
翠翠岛

翠翠是沈从文笔下《边城》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岛坐落在茶峒原三不管的洲上。从拉拉渡口沿着古镇河岸石板路往河的下游方向走约一百米,在河的中心就是翠翠岛。由著名画家黄永玉于2005年设计打造。翠翠岛占地15亩,外形似一条古老的渡船,静静地停泊在清水江中。

翠翠岛上的翠翠雕像

翠翠塑像屹立在船尾,永远等待着心上人归来。汉白玉塑像高9米,重达180吨,由黄永玉大师设计,广东雕塑院雕刻。在群山环抱中,“翠翠岛”上的“翠翠”苍庶而美丽,仿佛在讲述《边城》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她默默地等着二佬回来,陪着她的还是那条黄狗。爱情是世界上最不可捉摸的东西,懵懂年少的翠翠还不知道爱是什么,已无意中让两兄弟黯然神伤。一个为她而死,一个为她流落他乡。不管二佬会不会回来,遗憾都无法弥补了。这不是谁的错,只是缘分的错,也因为错误,故事愈发凄美长存。就如塑像翠翠的美丽眼睛,痴痴地望着远方,在时间的长河中化成思念的永恒。

翠翠岛可以上去游览,需另外购票。考虑到这是个纯粹的人造景点,就没去花那个冤枉钱。

茶峒古镇
左面是翠翠岛,前方是白塔。
白塔

沈从文笔下《边城》中的撑渡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就住在白塔脚下。

茶峒古镇
对面是洪安古镇
从洪安古镇到“三不管”岛去的廊桥,岛上有宾馆可住宿。
老渡口(从江东茶峒古镇看过去)
拉拉渡

拉拉渡是湘西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渡口一根1厘米粗细、离水面近两米的钢丝横跨江(河)面,渡船不靠划桨,不靠撑篙,掌船人用一只特制的凹口短木棒搭在钢缆上一拉一拉,船就缓缓驶向对岸,当地人称这为“拉拉渡”。

拉拉渡
拉拉渡

位于号称“一脚踏三省”湘西边城的拉拉渡(又名“千年古渡”、“洪茶渡口”)系清水江上一渡口,连接清水江两岸的湖南边城镇(茶峒镇)和重庆洪安镇,已具有近千年历史。

拉拉渡

千百年来,四川人、贵州人、湖南人,以及外地来赶场的,背着棉花、棉纱、布匹、杂货、海味等货物从彼岸而来,交易后,带着上好的药材、山货、桐油、五棓子等产品满载而归。如今,清水江上已架起了大桥,但渡口仍停有方头渡船,有一位老人守着渡船,接送居民和游客过河。

坐拉拉渡返回洪安镇
拉拉渡船横渡100多米宽的江面
即将靠岸
回到下榻的民宿,结账走人
古戏台傍边就是通往三不管岛酒店的廊桥入口
洪安老街,我们住的民宿就在老街靠河一段。
在边城小厨吃午饭,然后出发

离开茶峒古镇,前往湘西州龙山县的捞车村。

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起伏,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纵横其间。

龙山建县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属龙,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名龙山县。

龙山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较为著名的景点有:里耶古镇、乌龙山大峡谷、洛塔石林、捞车村、洗车河等。

里耶古城

途经里耶古城,在河对岸。

里耶古城

看上去比较新,不高兴绕个圈子过河,决定放弃。原来还打算去八面山,后听当地人说尚未开发,自己去找不到上山的路,得当地向导带领方可,也放弃。

捞车村地处酉水河支流洗车河流域的龙山县苗儿滩镇,是个古风古韵的土家族古村寨。

捞车村坐落在群山环绕的盆地之中,靠山面河,田园似锦、山水如画。碧蓝清澈、能见河底的捞车河,依顺着凸凹弯曲的山脚,时而变成平潭,时而水流湍急,犹似天仙自天际撒下的蓝色彩带。两侧河岸绿荫葱茏,古树参天,构绘出一幅巨大的山清水秀美丽画卷。

景区入口。

不过,村子在河对岸,要想进村得先买门票,然后才能过桥。

景区入口。
凉亭桥头

凉亭桥造型奇特,它不是一字型,而是Y字形。左面的分支通往古村,右面的分支通往一个影视基地,叫做“惹巴拉”。

先向右去惹巴拉影视基地。

“惹巴拉”影视基地正门

“惹巴拉”是个人造景点,不过占地面积巨大,仿古建筑群颇具规模,还是蛮有气势的,可以看看。

图腾柱
摆手堂
冲天楼
白果亭

出惹巴拉宫,返回凉亭桥,再向左去村里。

捞车村
村子里的摆手堂原汁原味
捞车村里的冲天楼

捞车村里有明清民国建筑287座。各个时期的土家族转角楼,冲天楼让人一览无余。被授予土家建筑博物馆名副其实。

捞车村,古风轻抚脸颊,古韵浸人心田,平静又安详。与右岸的惹巴拉的嘈杂喧闹形成鲜明对照,因为旅游团只去惹巴拉,极少会进村。除了我们四人外,只遇到一个旅游团,还是个定制小团,只有七八个人。

走凉亭桥返回

出景区后选下一个目的地颇费了一番思量。本想去乌龙山大峡谷,查了一下路程有80公里,走的是县道。县道顾名思义就是小路,百度导航地图显示需两小时一刻钟。这时天色已晚,即使去了也不可能进景区了,需找住宿。查了一下大峡谷附近的住宿,没有合心意的,决定放弃,直接去湖北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住宿,准备第二天游览落印潭。

在百度地图导航软件上设好目的地,挑选软件推荐的路线驱车出发。没想到没走多远百度就把我们导进了大山,坡陡弯多,道路狭窄,好在路面还行。在山里转了很长时间,终于把我们导进了一个小山村,进而导进了一家村民的院子。然后告诉我们说现在在无信息道路上,接下来不吭声了。没法子,只能一边问路一边开车,可隔着一个省,当地人哪能搞得清楚。最后还是一个村政府的人有点见识,让我们先开到大的公路上再说。按照他的指点开了好一阵,总算开到省道上,这时百度也开始工作了,原来根本就没离开湖南!眼看天黑下来,在这茫茫群山之中走夜路可不是闹着玩的。按照导航的指示,沿省道行驶。走到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天已完全黑了,只好先住下来再说。找了一家叫做“大溪酒店”的旅馆一问,才知道这里是重庆市酉阳县大溪镇。原来,从湖南到湖北居然要绕道重庆!

总行程第十六天  9月13日 周日   从 重庆酉阳县大溪镇 经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 至 湖北恩施州宣恩县

实际行程:

大溪镇→落印潭→仙佛寺→宣恩县城

住宿:宣恩君华商务宾馆

9月13日行程示意图,车行里程170.5公里。

昨天完成了在湘西的行程,离开湖南省。今天将进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境,开始在鄂西的旅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最西部,南毗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

恩施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半分田"。地貌以高原型山地为主体,兼有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峡谷与溶蚀盆地,砂岩组成的低中山宽谷及山间红色盆地,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最高处位于巴东靠神农架主峰的大窝坑(3032米)。境内地形复杂,具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大河、小溪成树枝状展布,有"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随处可见。

著名景点有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梭布垭石林,坪坝营,神农溪,土司城等。

我们从位于恩施州西南角的来凤县入境。

来凤县位于酉水上游,在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西南邻重庆市酉阳县,东南邻湖南省龙山县。乾隆元年 (1736年)建县,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

来凤县以凤凰飞临的传说得名,境内武陵山绵延,酉水河纵贯。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著名景点有:仙佛寺、落印潭、塘口库区、新峡库区、贵帽山、胡家坪林场等。

第一站:落印潭

落印潭位于来凤县城南41公里百福司镇的宣抚堡山下,属冷僻景点,没有深度开发,故路不太好走。从主路到景点有几公里的乡村公路只有一条车道,对面来车就得停车避让。弯虽不算多,但上下坡频繁,而且很陡,尤其是下坡,感觉像坐滑滑梯。

落印潭

美丽的酉水河发源于恩施州宣恩县,流经此地时受群山阻挡形成一段景色秀美的深潭——落印潭。在落印潭的尽头,河水奋力冲破高山的拦阻,穿越卯洞,从湖北流往湖南,曲流回转,宛若游龙,是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

潭水如镜,奇峰竞秀。

落印潭并无正式的景区管理机构,而是由一位本地老板开的卯洞落印潭旅游农庄承包管理。所谓承包,也就是造了个小码头,搞了三艘游船,一艘木船、一艘铁船,还有一艘快艇。但据老板说,当地政府打算收回承包权搞旅游开发,正在找投资商,因此不但不准他扩大规模,还不让他三艘船同时运营,说是怕污染环境。

老板的三艘船

开到停车场,只有一辆大巴停在那里,找到旅游农庄老板才知道那是一个单位包了他农庄搞团建拓展活动,真正的游客只有我们四人。游览落印潭没有徒步路线,只能乘船,而且要包船,不按人头算。我们人少,就包快艇,300元,还算公道。 

落印潭宽数十米,渊深莫测,水色深碧,中近墨黑。除了那清澈而透亮、宛若游龙的潭水外,两岸更是奇峰俊秀,高耸云表、幽邃无际,尤以峭壁嵌洞、怪石耸立、古树附攀,更富诗情画意。穿行在潭水中,两岸翠绿优美的景色让您是应接不暇,微风刮起,水面荡起一层层的涟漪,那是如此的惬意。

落印潭得名是有传说的,据清同治《来凤县志》载:“五代时,有向伯林者,漫水土司弟也,夜盗其兄所佩印,口衔渡河,其兄觉而追之,印惊落于潭。伯林逃他沙,不敢归,故其水曰落印潭”。这个解说干巴巴的,没一点传奇色彩,而农庄老板娓娓道来的故事就要精彩得多。首先土司兄弟矛盾并非历史上常有的争夺权力的宫廷内斗,兄长是一贤王,体恤民情,立志改革传统土司统治制度中的一些恶习,比如初夜权等。其弟反对无果,故偷盗兄之金印,以求自立为王。当追兵逼近时,向伯林慌不择路,将金印叼在嘴里,跳入潭中想逃到对岸。不料在泅渡途中,被追兵一箭射中屁股,负痛惨叫,嘴一张,金印落入水中。土司王失落金印,终日闷闷不乐。一日遇一道人,告知金印必会失而复得。又一日,一渔翁捕得一尾大鱼,献给土司。厨子剖开鱼腹,金印现。农庄老板总结道“好人有好报”。

老板介绍说这座悬崖顶上有土司王城遗址
这个形状奇特的山洞长在一个形状更奇特的石峰上,两者组合活脱脱一个炼铁高炉。

落印潭两岸悬崖石壁上有各种形态的洞穴十八个,镶嵌在奇峰异山之中。每个山洞都有故事,可惜记性不好,听过就忘了。这个洞原来是敬菩萨的,后来被当地土匪占据,土匪头子的大老婆就住在这个洞里。洞口的石墙就是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当年解放军剿匪时,是从山顶上用绳子吊着下来,往洞里扔手榴弹,才攻破此洞。

这里又有一个山洞
又是一个山洞
土匪洞

这个山洞被当地人称为“土匪洞”,是土匪头子和他的主力部下的住所,据老板说还有一个出口,两个洞口之间长达数千米,洞内宽敞幽深,有各种形态的钟乳石,有的犹如观音,有的如同莲花,有的犹如凤凰展翅,有的如同龟鳖爬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当地政府计划的开发项目也包括这个洞。

土匪洞

洞口很大,也有防御工事的残垣断壁。

再往前,宣堡山的悬崖像一堵巨大的石墙挡住了酉河水的去路,完全看不见出口在哪里。

转过弯去,发现悬崖下部出现一个黑洞。那就是号称天下奇观的卯洞! 

卯洞是一个骑跨在酉水河上的大伏流洞(地质学名词),犹如一座雄伟的石拱桥,拦腰跨在滚滚酉水河上。洞高38米,宽58米,长220米。它贪婪地吞噬着酉河水,形似“卧龙吞江”,气势恢宏、壮观雄伟,令人称口叫绝。汛期最大洪水时,每秒三千四百立方米的河水从洞中穿行而过,涛吼声轰鸣惊人。拱桥形的洞背上是一座高达数百米的气势磅礴的山岳,企图挡住酉水的去路,然而,“五岳当涂也枉然”,滚滚酉水汹涌奔腾,无情地穿过二百一十五米厚的山石,一泻千里,劈千山而入洞庭。

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教授如此评价卯洞:“在鄂西,水从山底下流过形成伏流,多得很,不稀奇,但象卯洞这样的奇观,别处还没有,从一定意义讲,卯洞也是世界第一”。

卯洞洞口上方百余米高处的一个小洞,名仙人洞。那里是刀切似的悬崖绝壁。由下仰望,洞口如置有栏杆。可那栏杆到底是什么东西,二百三十年前,来凤县第七任知县林异池写了《卯洞记》,文中写了仙人洞及其珠栏,可他也没弄清是什么东西。二百三十年后的今天,洞口的栏杆仍然可见,可至今还是一大神秘。据同治五年编纂的《来凤县志》记载:“相传,汉、唐时,有径可入。中有金环玉箸,借之者望空中诚心祷求即得。后来,有人以铜杯和锡杯还给,于是仙径隔断,可望而不可及”。

关于卯洞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鲁班率弟子仙游路过来凤,看见来凤仍是一片汪洋,当地人民深受水患之苦,顿生为来凤造福之念。于是,师徒二人分工,由鲁班修建佛潭(在仙佛寺),以保佑来凤人民幸福安康;弟子凿开飞龙山排水,以消除来凤民众水患之忧,并约定鸡叫天明完工。鲁班完成佛潭修建后十分担心弟子开山的进展,便急忙赶去查看,却发现弟子在偷懒睡觉,飞龙山并没有开通。此时,鸡已叫三遍,天快亮了,于是鲁班灵机一动,用手中铁尺(一说是拐杖)朝山石一戳,捅穿了飞龙山数十丈厚的山石,河水方从洞中流出,这时正是卯时,故名卯洞。拿起手中的拐棍在上戳了一个洞(因是卯时,此洞故名卯洞)。

进入卯洞之前,农庄老板叫我们向上看。

卯洞的外观,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悬崖不是墙壁形,而是环形。这是卯洞的奇绝之一。

卯洞洞口环形的悬崖,从耸入云端的山顶垂至河床,犹如利斧劈下似的,非常险俊,非常雄伟,这是卯洞的奇绝之二。

进入卯洞

长二百多米的卯洞洞顶是平展展的,平得象是现代建筑的现浇板一样。洞壁也如墙壁垂直,这是卯洞的奇绝之三。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驶出卯洞

过了卯洞就到了湖南,想想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从湖南到湖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费数个小时在崇山峻岭之间转悠,而今天短短几分钟就回到了湖南,真不可思议!

刀劈斧剁般的
从湖南这边回看卯洞洞口

准备回程时,快艇发动机出了故障。老板打电话叫铁壳船前来救援。

观音洞

下一站仙佛寺。

仙佛寺入口。正在整修施工。

美丽的酉水河曲曲弯弯流淌在鄂西崇山峻岭之间,沿岸景点众多,仙佛寺便是其中重要的景点之一。

仙佛寺在来凤县城东7公里、酉水河边的佛潭岩上。石窟始凿于(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建凿于公元335年,是我国开凿年代久远的石窟寺之一。也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现存唯一的大型摩岩石窟,造像艺术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两湖地区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为研究当时鄂西与中原之间和川鄂湘之间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藏经阁

购票入内,左侧石壁凿窟数孔,皆塑有佛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右侧有一新建的藏经楼。

继续前行,左侧又现石窟数孔,前有水池,池中有观音头像。

九龙浴佛

此佛像来历出于佛教传说:“佛陀诞生,九龙浴灌沐”。

继续上行,便到了翰墨碑林,镌历代文人诗刻,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数高僧所留回文诗: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宜人留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出翰墨碑林,向下走到河边,便到了仙佛寺。

仙佛寺正门

仙佛寺建在酉水河边上,陷栖佛潭西岸的一道长约200米的崖壁之中。依壁建阁,重檐三叠,干栏式庙宇直伸河沿。整个寺庙为三层全木结构。

这道绝壁长约200米,在其中凹进去约40米长的位置,由北向南,雕凿大龛三个,中龛一个,小龛18个,共有31尊佛、菩萨的造像,三尊大佛高5米有余。可惜寺内禁止摄影,没有留下照片。

感觉寺庙是为了保护石窟佛像而后建的,原先应该是露天的。

从河边看藏经阁

离开仙佛寺,原打算去宣恩县的彭家寨。在百度地图上输入目的地后没有仔细检查,结果被导到了宣恩县城,原来那个地点是宣恩县城到彭家寨一日游的上车点。没办法,也只能将错就错,就在县城找家旅馆住下。

晚上找了家当地特色餐厅
宣恩县城夜景
宣恩县城夜景
宣恩县城夜景
宣恩县城夜景
宣恩县城夜景
宣恩县城夜景

未完待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疫后湘西、鄂西自驾游(续十)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