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31

第6117回:千棕榈绿洲人工河,赫塔拉斯节水灌溉

天数:1 天 时间:3 月 人均:400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人文,穷游

发表于 2024-03-31 20:34

【黃劍博采風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6117回:千棕榈绿洲人工河,赫塔拉斯节水灌溉

©原创图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部分文字可能源于公共网络。

跟以色列的“将水用到极致”对比,摩洛哥对水的利用率并不高,污水回收还没有提升到作为水管理的战略地位。

缺水是制约北非和中东农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北非和中东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境内河流较少,无流区和内流区面积广大且蒸发强烈,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属严重缺水的地区。为了将水资源利用到极致,沙漠绿洲的农民只能大力开展节水农业,最终化腐朽为神奇。

相比于很多土地大国粗放的种植方式,北非和中东小国更注重精准化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比如依托政策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以色列将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作为主要种植目标,

在蔬果的种植和生产上,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如以色列的番茄产量为每公顷300吨,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倍;柑橘产量也达每公顷262吨,高于欧洲平均值211吨。

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灌溉系统非常重要,相比于漫灌和喷灌,滴灌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精准灌溉到植物根系。这种方式没有下渗和蒸发损失,节水效果非常明显。虽然现代滴灌技术最早起源于欧洲,但中东和北非的科学家却是它当之无愧的“推广大使”。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无一不引领着小国农业走向更广阔的高地。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农业,都离不开灌溉系统。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也是一个灌溉经验丰富的国家,2021年我国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省潦河灌区、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3个工程全部申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26项。

“里运河-高邮灌区”工程,始建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连通了江苏省高邮湖和高邮灌区,兼顾了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工程引用京杭运河(里运河高邮段)自流灌溉,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大型灌区之一。

潦河灌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工程始建于唐代。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下游修筑蒲陂,开渠导水,灌溉农田千余亩,是江南丘陵地区典型的古代引水灌溉的系统工程。延续至今,工程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地处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为了能充分有效利用水资源,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先民克服了高海拔、高寒冷等困难,顺势而为,逐步在冲曲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历经几个世纪的修建,灌溉系统的利用和管理体系已趋完善。

对不缺水的大国而言,灌溉通常是以漫灌为主,比如印度,中国和阿根廷这样的土地大国,漫灌要挖沟渠,以前用人工,后来用牲畜、拖拉机,后来最先进的用激光测距的先进机械,取决于经济和地理条件,例如需要灌溉的地域面积大小,有什么可用的技术,人工费用等。植物在畦和陇沟中排成行或在苗床上生长,水沿着渠道进入农田,顺着陇沟或苗床边沿流入。也可以在田中用硬塑料管或金属管引水,在管上间隔距离开孔灌溉,用虹吸管连接渠道。

但由于漫灌比较浪费水资源,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并且容易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因此使土壤盐碱化,在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被淘汰。但由于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和技术,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中仍然被广泛使用,目前摩洛哥很多农民依然使用漫灌技术,包括沙漠绿洲也是这样,从水井中抽水朝田地漫灌,但一旦水井枯竭,农民就悲催了。

喷灌是由管道将水送到位于田地中的喷头中喷出,有高压和低压的区别,也可以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固定式喷头安装在固定的地方,有的喷头安装在地表面高度,主要用于需要美观的地方,如高尔夫球场、


跑马场草地灌溉、公园、墓地

等。喷灌的缺点是由于蒸发也会损失许多水,尤其在有风的天气时,而且不容易均匀地灌溉整个灌溉面积,水存留在叶面上容易造成霉菌的繁殖,如果灌溉水中有化肥的话,在炎热阳光强烈的天气会造成叶面灼伤,所以摩洛哥农民较少使用喷灌技术。

微喷灌是利用折射、旋转、或辐射式微型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到作物枝叶等区域的灌水形式,隶属于微灌范畴。 微喷灌的工作压力低,流量小,既可以定时定量的增加土壤水分,又能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果园、药材种植场所,以及扦插育苗、饲养场所等区域的加湿降温,这种方式也不适用于摩洛哥山区。

滴灌是将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植物根系附近土壤中的灌溉形式,滴水流量小,水滴缓慢入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蒸发损失,如果再加上地膜覆盖,可以进一步减少蒸发,滴灌条件下除紧靠滴头下面的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外,其它部位的土壤水分均处于非饱和状态,土壤水分主要借助毛管张力作用入渗和扩散,这类技术在中东的以色列比较普及,但在摩洛哥并不常用,可能是因为滴灌需要很多前期投入。

还有一些灌溉方式在发达国家比较常用,但摩洛哥贫穷地区依然是负担不起,比如:渗灌技术(该技术已经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应用许多年了,是人工将地下水位抬高,直接从底下为植物根系供水的方法),

调亏灌溉(在作物的非临界期减少灌水,处于干旱胁迫状态,减少蒸腾耗水和延缓营养生长,而把有限的水量集中供给给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满足生殖器官形成和生长的要求)和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等。

除了上面这些通用的灌溉系统,世界上有一些地区还发明了自己独特的灌溉方法,比如伊朗的坎儿井,中非的载艺节水灌溉以及巴厘岛的奇葩苏巴克灌溉技术。


苏巴克(灌溉Subak) 是一个传统的生态可持续的灌溉系统,水的管理由水寺的僧侣管理,他们修习三日多卡拉那哲学,一种自我描述的人、地、神之间的关系。Tri Hita Karana 将精神领域、人类世界和自然结合在一起。

整个苏巴克灌溉系统体现了这一哲学原理。水神庙仪式通过人们积极参与强调依赖自然世界维持生命的力量的仪式概念,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大米被视为上帝的礼物,而苏巴克系统是寺庙文化的一部分。

苏巴克灌溉系统组成部分是保护供水的森林、梯田景观、由运河、隧道和堰系统连接的稻田,村庄,以及大小和重要性不同的寺庙,它们标志着水的来源或在下坡灌溉苏巴克土地的途中穿过寺庙的通道。水稻是种植水稻所需的水,而苏巴克是控制水资源的合作运河系统,在过去的千年中共同塑造了景观。

泉水和运河的水流经寺庙,流入稻田。巴厘岛总共有大约 1,200 个供水集体,有 50 到 400 名农民从一个水源管理供水。该物业由五个地点组成,这些地点体现了传统苏巴克系统相互关联的自然、宗教和文化组成部分。


另外印度也有一些奇葩的灌溉系统,但因为具有生态破坏性,我就不描述了,只是告诉大家,表面看印度似乎是一个容易产生洪涝灾害的国家,何以印度也会缺水呢?其实从2016年开始,印度29个邦中就有10个邦进入缺水的紧急状态,印度丧心病狂地抽取地下水,导致水质恶化。

雨季来临时印度的洪水排入大海,旱季来临时印度的土地出现干裂。为什么说印度是奇葩呢?他们在修建新城或住宅小区时,什么都会规划好,唯独不会考虑供水的问题,结果用水成了印度人每天的梦魇。其实我更建议印度佬去非洲学习一下如何挖掘节水灌溉系统。


印度60%以上的灌溉农业和85%的饮用水都依赖打井汲水,1978年印度特赫里坝第一期工程开始建设,30年之后的2006年才建成使用,期间中国已经修建了十万座大坝,印度效率之低可见一斑。

老莫在2014年就承诺模仿中国修建一条15000公里长的水渠,理论上可以将农业土地面积扩大三分之一,想法是好的,但至今没有看到行动。

当乘客在北京五棵松地铁站候车时,他们不会想到站台之下仅3.7米处有来自千里之外的滔滔江水经由两条巨大的管道奔腾北上。


养育近二亿人的华北平原是亚洲最缺水的地方,甚至比印度还缺水,但今天京津冀地区的人每天都能喝到湖北丹江口的水,为什么?

“南水北调”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韶山人在黄河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三峡问题暂时不考虑开工,我只是先摸个底,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

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和“西电东送”并称人类新世纪四大工程,这类工程能实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目前非洲没有国家敢实施类似“南水北调”的工程。

很多在发达国家有效的灌溉技术,到了非洲就会水土不服,所以非洲本地人还是喜欢沿用他们祖先的节水灌溉方式。

总而言之,对于北非和中东这类缺水的地区,传统的节水灌溉是无奈之举。


传统中延续和革新的简单节水方法,因为适应了非洲当地的生态,取得了比西方先进设备更好的实际效果,农产品产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张瑾介绍,“塔萨”或称“载艺”是非洲传统的灌溉方法,其操作方式是通过挖掘20到30厘米宽、20到30厘米深且保持间距为90厘米的坑洞,来进行节水灌溉种植。采用“载艺”方法挖好小洞后,把植被或作物放在小洞里,随后在田地四周修筑小型水坝,把水和肥料集中施作在洞里,以恢复退化的旱地肥力全部供养植被。

“载艺”的节水灌溉方法非常讲究时令。一般情况下,坑洞需在雨季之前挖掘,以备在降雨时储水。因此,非洲农民需要掌握一些本土的气候知识,尤其是何种天气特征最容易下雨,以备更好地开凿坑洞种植作物。同时,还需要了解简单的地形勘测、病虫害处理等技术,对坑洞和植被做充分的前期处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障这些坑洞的质量。

采用传统的“载艺”节水方法灌溉时,水分可以集中在植物专属坑洞里,直到收获季节。萨赫勒地带比较典型的长根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基本可以实现供给。像西撒哈拉和尼日尔这样的非洲地区,其75%土地被沙漠覆盖,使用这种节水灌溉的方法已达几个世纪。

非洲土地松软、有机物含量多,但它却是全球粮食自给率最低的地区。

摩洛哥的特殊地理位置制约了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其降水量、蓄水量,但相对好于北非的其他国家,比如它的死对头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位于非洲大陆西北端,西濒大西洋,北临地中海,但其降雨量主要是受大西洋气候的影响。其境内的阿特拉斯、里夫山脉两大天然屏障挡住了西部多雨雪的温湿气候进入其东部地区,也遮挡了西部平原不受干燥的东风和西风的影响。上述山脉是摩境内水源的形成地,由此形成了密集的水利网络。

北部地区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有丰沛但不规律的降雨。整个摩洛哥来说,通常年景80%的地区年均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但每一年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

在降雨量不足干旱的年份和降雨量过剩洪水泛滥的年份,摩洛哥面临的旱涝形势都非常严峻。又因其极不规律的水文地理体系,决定了其不可能拥有丰富的地表水储藏量。

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业作物的生长、保障国民粮食供应的安全、稳定和改善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条件。从很久以来摩洛哥的农业相关部门就通过各种办法,努力整治水源、增加引水工程、建立渠道网,使土地更加肥沃,但一直到故去的哈桑二世时代才有了摩洛哥灌溉的历史记载。

摩洛哥可用于水利的资源估计达200亿立方米,其中40亿立方米为地下水。摩洛哥的农业耕作面积达上千万公顷,占全部面积7100万公顷的13%。常年灌溉面积达140万公顷,另有33万公顷的是季节性灌溉面积。在根据对水资源不同需求和利用的基础上,水利规划制定了饮用水、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等不同用途和在各个层面上可资利用的水资源的整治工程。

灌溉农业面积在摩洛哥尽管仅占全部种植面积的10%,但其产量占每年农业平均总产量的44%,在干旱年份,农业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其成果更为显著,占到70%,农村劳动力的使用占到三分之一,农产品出口占有率达70%。灌区在乡村和地区发展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粮食保障、减少旱灾损失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

节水灌溉是灌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越来越频繁的旱灾引起水资源的短缺,但对新区域灌溉扩展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摩洛哥灌溉系统得到改善。

自1980年代以来,一个多方位的宣传节水灌溉的方案得到实施,改善了农业开发地区事务局的工作效能;重新恢复灌溉网络;调整了灌溉用水的税则;国家给予技术及财政援助。

大型灌区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灌溉及使用适当的精选种子、肥料和提高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大规模地提高了农业生产量。从1960年起,灌区的农产品产量平均每年增加8%。在农业生产方面,灌区生产的重要性和稳定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以前在伊朗研学时接触过波斯坎儿井,它是一处位于伊朗的世界文化遗产。坎儿井利用重力,将上游河谷的水通过长达数千米的地下暗渠引到下游。波斯坎儿井(The Persian Qanat),

被认为是波斯人的伟大发明,波斯人将沙漠中寻到的水源,通过地下水渠引到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地。据统计,伊朗目前仍有22000条“坎儿井”被使用,总长度达274000公里。

坎儿井作为一种蓄水方式具有许多益处。首先,这条水渠大部分水在地下流淌,从而减少了蒸发和渗入土壤中所带来的损失。其次,借助引力确保了系统能力无需抽水泵。最后便是利用了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

根据考古挖掘及陶瓷样品,最古老的坎儿井遗址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今天伊朗戈纳巴德镇现存且使用的坎儿井水渠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然而考虑到地区的气候条件,位于戈纳巴德镇北部平原的古代居民区的人们通过坎儿井技术提取地下水是唯一确保所需水资源的途径。因此,伊朗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坎儿井文明。

摩洛哥也有类似坎儿井的灌溉系统,很显然是从伊朗借鉴的。


气候变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水资源对于摩洛哥旱区农村社区的生存越来越重要。

黄剑博在摩洛哥参观过一些赫塔拉斯灌溉系统,酷似坎儿井,但大多数已经废弃,目前有一些村民使用水井取水灌溉。

当我在斯库拉旅游的时候,我有机会探索绿洲特有的、传统的灌溉系统。这个灌溉系统名为科荷塔哈坎儿井灌溉系统(Khettara)。这个灌溉系统是一条从位于几公里外的阿特拉斯山脉两侧挖成的、名副其实的地下渠道。是波斯人首先发明了这种灌溉系统。


在罗马帝国时期,这种灌溉技术被传播到突尼斯。在阿尔摩拉维德王朝统治者的推动下,这种灌溉技术被传播到西班牙和摩洛哥。这种古老的灌溉网把绿洲所需的水排放到地下,然后,使用定期钻探的水井确保珍贵的水资源能够很好地流动。如果没有这种灌溉系统,那么,这里就不会有这么郁郁葱葱的棕榈林,也不会有庄稼。

赫塔拉斯(khettaras)本质上是一个液压系统,用于通过重力将水从地下水位移动到地表,以灌溉绿洲中的田地。这个系统在北非相当普遍,特别是在阿尔及利亚(foggara)和摩洛哥(khettaras),几个世纪前被引入摩洛哥东南部的绿洲,尽管存在各种自然和人为的限制,但今天这个赫塔拉斯仍然继续运行。

基于这些巧妙的和千年的水力系统,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连续文明已经能够建立管理和调动自然资源,特别是水的法律和法规。事实上,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系统,用户必须遵守旨在保护、促进和维护系统以增强其可持续性的规则,

近年来,这些水力系统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气候多变性(严重干旱)以及当地居民对此类开发不感兴趣。因此,黄剑博不幸地目睹了该地区不同后继文明开发的具有千年历史的当地祖传知识的流失。

几个世纪以来,赫塔拉斯排水廊道一直是摩洛哥干旱地区最有效管理水资源的巧妙系统。从词源上讲,赫塔拉斯一词的意思是“使水在地下水管中通过重力流动”。这项技术很古老,被描述为波斯人的发明,可以追溯到 2500 多年前的阿尔摩拉维德时代。

在中世纪,在伊斯兰征服期间,坎儿井的艺术传播到整个地中海南部。由于这种地下水管理系统需要熟练的劳动力维护,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顺利运行,因此它的推广在历史上得到了阿拉伯学派水力科学的支持。赫塔拉斯系统不仅是一条用于灌溉的地下隧道,而且还用于饮用水。


赫塔拉斯是一个基于重力的可持续灌溉系统。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赫塔拉斯(阿尔及利亚叫福加拉)正逐渐失修和被遗弃。黄剑博认为新一代北非农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灌溉遗产。

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或塌陷,现有的赫塔拉斯坎儿井灌溉系统已经被严重破坏了,残存的赫塔拉斯分为有水和无水两种类型,目前斯库拉棕榈林区域的赫塔拉斯坎儿井灌溉系统已经面临严重的危机,大量坍塌的坑道已经开始对人畜照成了危险,比如夜行的人很容易掉入坍塌的坎儿井中,我甚至见过一些狗掉进坎儿井之后就再也爬不出来的案例。

在干燥恶劣的环境中找到纯净水并创造出良田绿洲,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伊朗人却找到了长久有效的方法,古伊朗工程坎儿孜或坎儿井(qanat),摩洛哥人借鉴了坎儿井技术并发扬光大,沙漠绿洲的坎儿井是一条地下水道,将高处山地水源引向海拔较低处,用来灌溉农田。这是山地解决干旱问题的绝佳方法。通过山脚的扇形堆积体找到可能的水源(降雨或湿地),再向下挖掘”蚁穴”似的竖井,连接到水源。

有些竖井不需要挖太深,有些则深达三百多米。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蚁穴似的竖井,数量非常多,排出土壤的同时为掏土工人提供新鲜空气。坎儿井的长度对它的出水量也有影响,相比自然条件也有所不同。这些自然条件取悦于地面的坡度和竖井的深度。另一方面,地下水位越低,竖井就要挖的越深。坎儿井的长度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地面坡度。地面坡度越小,坎儿井就需要修的越长。


相反,地面坡度越大,坎儿井的长度就越短。更加困难的是,坎儿井的坡度需要经过准确计算:坡度太大,水流会侵蚀坎儿井;太过平缓,水流又难以流动,所以维修和维护坎儿井灌溉系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跑到城里找工作了,那么摩洛哥农村地区的坎儿井就很容易因缺乏维护而废弃。

我们居住的酒店周边就分布着很多崩塌的坎儿井,平常村里就经常有狗或鸡鸭掉进坎儿井内,很多废弃的坎儿井变成了垃圾场,非常可惜。

如果使用无人机航拍,我们可以看到赫塔拉斯就像是坎儿井组成的灌溉长城,蜿蜒行进,地下可以挖到几米深,人可以直接在地道行走,但因为是夯土结构,并不稳定,较容易崩塌成坑道。


我预测摩洛哥沙漠绿洲的坎儿井跟当地的筑垒村堡一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相比摩洛哥,利比亚的缺水情况更严重,但利比亚并没有积极推广传统的坎儿井项目,转而寻求投资巨大的高风险工程,最终可能导致民不聊活,负债累累。

在“【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3206:世界第八大奇迹大人工河项目GMMRP。”,我们讲过利比亚是如何解决用水问题的,收集雨水费力,海水淡化费钱,利比亚还能从哪儿找水呢?答案是地下。


利比亚还拥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之最”。它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工程大人工河项目。利比亚南部沙漠地区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其储存量相当于尼罗河200年的总流量。为了解决人口饮水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 卡炸菲决定开采地下水,计划投入250亿美元巨资修建大人工河项目。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国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16位。虽然面积相当于52个海南岛,也拥有狭长的海岸线,但是90%以上的国土都被沙漠和半沙漠覆盖,既没有常年河流,天然湖泊也很少,地表水资源十分有限。未来包括150万儿童在内,超过400万利比亚人将面临严峻的用水问题。


利比亚力压沙特、阿联酋等国,在全球水资源压力最大的国家中排名第6。可见,缺乏可再生饮用水来源对利比亚来说,确实是件大事。作为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利比亚全国只有5%的土地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南部的很多地区降水量甚至只有10毫米。虽然不多,但利比亚还是用尽心思来收集雨水。

上世纪50年代,利比亚陆续发现了大量优质石油,一夜之间逆袭成为非洲土富豪。在石油勘探过程中,误打误撞在利比亚东南部的努比亚地下砂岩含水层中发现了大量地下水。


努比亚地下砂岩含水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石含水层,覆盖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储存有15万立方千米的淡水资源,是撒哈拉沙漠给予人们的大水库。这一大发现对缺水的利比亚来说无疑是一桩天大的好事。


但上帝喜欢开玩笑:虽然水有了,但离需要水的人实在太远。利比亚90%的人居住在不到5%的吉法拉平原和沿海地区。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1人,而这些干净的水资源却埋藏在南部沙漠的地下。


如是当时的卡炸菲衙门立下雄心壮志,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土木工程。


利比亚解决缺水的办法基本上只有两个,一种是来自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可再生浅层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北部的Jiffarah平原系统、Jabal al Akhdar地区和Al-Hamada al-Hamra高原。

另一种则是不可再生的深层含水层。这些“化石水”主要分布在利比亚南部广阔的撒哈拉沙漠地带。努比亚砂岩含水层系统(NSAS)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


野史记载,五万年前的撒哈拉沙漠还是一片广袤的草原,时常受到猛烈的暴雨侵袭,雨水渗进了努比亚砂岩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含水层,面积达到惊人的200万平方公里,厚度从140米到230米不等。这一地下淡水海就隐藏在如今的埃及、利比亚、乍得及苏丹的沙漠下面,是当今世界上同类水源中面积最大的。它蕴含了大约15万到37.5万立方公里的“化石”水源。


据说这一淡水海是北美五大湖淡水总含量(约22560立方公里)的6到16倍,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加尔湖,总量也只有23615立方公里。事实上,地球上除了南北极冰川和冰山之外,努比亚砂岩含水层的淡水量比地球表面所有淡水湖、河的总量还要多,后者约为12.5万立方公里。

1983年,卡炸菲控制下的衙门通过了关于大人工河项目的最终方案,按照此方案,50年时间里要建造长2485英里的混凝土管道,组成一个巨大的水道系统,从1300口水井中将淡水引到北方400英里以外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在随后50年里,工程分为5个阶段,总造价接近250亿美元——所有费用都由利比亚衙门承担,不需要国外援助。


1984年“大人工河”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经完成前3个阶段的施工。1989到1991年,大约1500英里长的管道将淡水引向了3个巨大的水库,1996年将淡水引到了的黎波里,2007年则到达盖尔扬的东北部城镇。该工程每天可运输大约650万立方米的水用于农业及人类消耗,折合起来,每人每年可消耗2.37立方米的淡水。如果这种消耗速度维持不变,利比亚的含水层理论上可以供应这种“化石”水长达1000年。

尽管利比亚国内的慌张局势有可能威胁该工程的进展,但“大人工河”项目的最后两阶段还是会按计划在今后的20年内完成,连接之前已铺设好的各个子系统以及剩余城市,整个系统建成后能为382850英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这将使卡炸菲猝死前许下的将沙漠变绿洲的宏伟誓言变为现实,我们拭目以待。


第6118回:骆驼歇脚商队补给,夯土版筑黄色肌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游记提到的目的地

1/1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第6117回:千棕榈绿洲人工河,赫塔拉斯节水灌溉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利比亚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利比亚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利比亚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利比亚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非洲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非洲旅游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