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3

山河风月两万里(三十四)丽江古城 秦巍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8 月 人均:1000 元 和谁:夫妻

云南丽江古城

 

下午三点,我们到达了丽江,第一件事就是找旅馆。丽江古城里有很多客栈,但街道窄,又没有放车的地方。挨着古城就是新城,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一家交通方便,可以停车,离古城步行二十分钟,房间干净,有卫生间的小旅馆,价格不贵,三个人的房间才六十元,完全没有许多旅游地的漫天要价的狰狞,感到很亲切。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盆地中部。

丽江盆地,西有千秋玉龙雪山,南有万亩湖泊拉市海,西南还有一个美丽的镇子束河镇,平畴百里,富饶繁荣,景色如画,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古城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右傍黑龙潭水,座西北而朝东南,利用狮子山挡住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寒风,东南是辽阔平川,春迎朝阳,夏驱热气,藏风聚气,占尽地利。

丽江古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歙县)。据说当年丽江的统治者姓木,木加个框是困,很不吉利,因此,丽江就不设城墙了。

丽江古城没有城墙,随着城市的扩展,古城就成了丽江市区的一部分,也就是以四方街为中心的一片古老的街区,所以丽江古城又称四方街。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丽江古城极高的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

丽江处于茶马古道要冲,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至今仍有30%的居民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有几大看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市繁荣,水系独特,建筑优美,石街古香,桥梁奇特,园林秀丽。

城依水而建,水是丽江古城的灵魂,我们就先从水说起。

古城的水系分别由潭泉井河组成。

玉龙雪山的雪水流下来,象山山脚又有泉水从岩石间喷涌而出,这两股水在象山下汇聚成一个巨大的近百亩的黑龙潭,黑龙潭的水又经玉河,常年不绝流向古城,古城生机勃发生命永续的全部秘密都出自这里。

    玉河水到玉龙桥下,有一个三孔分流水渠,将河水自北向南一分为三,依位置和流向分别为东河、中河和西河三条水系。

中河是古老的自然水系,它沿东大街入城,自北而东南,经密士巷和七一街,最终穿过整个古城,从南门桥出城,把古城自然分为东、西两城区。

    元代纳西族首领阿良阿胡率族入住古城西区,在玉龙桥处开挖一条西河,引入中河水。西河沿新华街入城,经四方街、光义街,在木府的东、南、西三面环流,犹如护城河一般,再一分为二,一条沿兴文巷东南流出城,另一条沿新院巷、忠义巷南流出城。

    东河也是一条人工河。清代丽江改土归流,流官入住古城东区,于玉龙桥处又开挖东河,再次分流东引中河水,沿新义街入城,在小石桥处又一分为二,一条沿五一街东流出城,另一条穿崇仁巷、文华巷南流出城。

    东、西、中是主干河道,无数支渠、毛渠把河水引到古城的角角落落,引到每家的房前屋后,成为古城生命之水,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有的人家就建立在河上,弯下腰就可以舀水到洗衣的大盆里,脱下鞋就可以把脚泡在流水间。

    清晨起来,第一缕阳光落撒到古城居民的屋瓦上,河畔渠边,担水、做饭、洗菜、洗衣,人们就又开始演绎千年来与水的情话。

傍晚,街灯初放,河两岸的酒吧茶馆里,人们陪伴着河水叮咚,歌乐阵阵,金樽美酒,醉眼朦胧,放下一昼的忧愁,畅怀享乐。

    夜晚,月上高楼,叮叮粼粼的河水里,水月相涌,在你眼前会激起片片银光,一只只载满烛光的荷灯缓缓而来,顺流而下,耳旁隐约远处寺庙的晚钟,不由人不沉思起来。

四方街中心有一个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广场,四周6条五彩卵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每到傍晚,暮日醉红,商家收摊关门,人们就把河里的闸门关上,水位渐渐提高,漫入广场,然后顺街而流,最后流入下水道里,把广场,街道冲刷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如此美妙的水与街的结合,中国独家,世界仅有。

水是有生命有灵气的,你沉下心来,会发现古城的水情趣万千。

流经密土巷一带及大石桥附近的中河,水缓河宽,水色清纯明净,汩汩迴旋的水流,漂动的水草,穿梭的小鱼,鲜活而灵动。

光义街一带的西河,因河深水急,流水相激,跳宕碰撞,从街头至巷尾,一路哗哗声不绝于耳,在夜晚便有置身山泉间之感。

......

古城之泉潭除了城边的玉泉,还有狮乳泉、义尚、甘泽泉等散布于古城。

狮乳泉位于狮子山南麓,古城西侧,泉水甘洁清纯,从不枯竭,流入白马龙潭,水面面积近百平方米。甘泽泉位于古城东面的金虹山麓,水面面积有几十平方米,水质十分纯净。

当地人把水量大的泉叫泉,水量小的,用于饮用就叫井。所以古城之井,形是井状,实则地下喷涌而出的泉水。

    人们在泉水出处用石条或砖砌一个护栏,把泉水围成一个潭,便于生活取用。井水或喷涌而出,或汨汨涓流,或串串气泡,或静如平镜,给古城增添了许多趣味。

传统的古城井泉,一般都是三潭井,即依水势流向,分别由高向低串联起三个有圆形护栏的水潭。第一潭为泉水源头,无杂质无污染,为饮水专用;第二潭紧接泉水源下流之水,水质干净,为洗菜专用;第三潭承前潭之水,专用于洗衣物。三潭串联,各有其用,古风民俗,相约而成。

    古城的井,多集中在中河水旁、狮子山及金虹山脚。著名的有:沿中河水一线,分别有密士巷的溢璨井,七一街的上八河井和石榴井,狮子山东南麓有光碧巷三眼井和白马龙潭三眼井,金虹山南麓有文明巷的甘泽井等。

溢璨井,沿新义街入城,在密士巷中段的一个缓坡处,你能很轻易地找到它。护围着井泉的小石栏上,赫然“溢璨”二字,泉水如珠涌现,晶莹洁净,名实相符。溢璨泉与古城传统的三眼井不同,它是单眼井,为饮水专用。让人回味的是井旁树立的民风古朴的《护井公约》石碑,还有给人以方便的泉边小碗。你可自取舀饮,甘甜清冽的感觉如古城民风一样醇厚。

    甘泽井,是古城最大的三眼井,位于沿五一街东行约一公里,文明巷尽头的东河水旁。因为喷涌量大,甘泽泉水旺人多,往来用水之人井然有序。护井公约墙、乡规民约碑以及泉边的村公所大院,与甘泽泉融为一体。泉边劝民的古老习俗传承至今。

“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外垂杨柳”是丽江的风貌写照。有河就有桥,丽江有个说法,“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就会有多少桥”。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桥造型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便把两户人家连起来了;最漂亮最有气派的多孔圆形拱桥,桥洞半个圆,倒影水中半个圆,远远望去又合成一个完满的圆,还有木板桥、单孔桥、石板桥,可以躲避风雨的廊桥……

位于五一街一座石拱桥,古时候桥上有卖鸡豆的,也称卖鸡豆桥。

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他们不同的形状叫出来的,震龙桥、娘娘桥跟民间传说有关系,如意桥,是从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于还”中撷取而来的。

最负盛名的是大石桥,它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砌成,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桥栏石柱上。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

一家院落门口有一座“烟雨平桥”。看到这名字,就会猜到在阴雨绵绵的季节,这里肯定有如诗如画的景色。桥是由石头砌成,木质的栏杆,摸上去亲切温暖;木栏柱头上调饰的小动物,意为一种有进无出的吉祥物,象征着财富只进不出,源源不断。桥下是清澈的流水,有一群群金鱼游来游去,站在小桥上,很自然地想起“小桥流水人家”。

“烟柳平桥”,开春时节,杨柳依依,桥畔的杨柳长出新芽,翠烟朦胧,桥下碧波荡漾,柳绿碧水,相映成辉,景色非常美。

聚福泉水上横跨有一条小桥叫“安桥”。幸福和平安相依相从,这多有哲理啊!

 丽江有的桥还有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万子桥有一个传说,杨姓夫妇久不得子,便积德修桥,过桥万千人,然后得子,给该桥取名万子桥。因为它远离古城中心,游人较少至此。桥身青苔斑驳,显得格外苍桑。

万寿桥,传说明代此桥原为木桥,清时桥边年氏家族父子两代人岁数都过百,父享年108岁,子104岁,于是,把木桥改为石拱桥以志纪念。

古城较著名的还有锁翠桥、南门桥、马鞍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有趣的是,桥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隶或楷,或草或篆,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桥栏上的雕刻,有汉族的样式,也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兽,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站在这一座座风雨沧桑,青苔斑斑的古桥上,感慨生发。这里是路与河的交点,可以体会水流与人流、人流与人流、今人与古人心灵之间交流碰触的火花。

丽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势,顺水流而建,四方街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是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古老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1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广场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四方街四周,摊贩云集,百货琳琅满目。撑开的布蓬和黄油纸大伞以及传统货摊,形成集市一大景观。西段多各种古旧手工品,翻弄这些古物,犹如翻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东段又多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硕大的草帽当锅盖,铜打的瓢勺、茶壶......

新华街是一条织麻、制革和理发的街,木柱、木门、木花窗以及木柜台古色古香连成一片,古街上悠闲遛鸟的老人,身着纳西服饰正在织麻的老妈妈,都是你镜头中一幅幅宁静而优雅的风俗画。在这里你还可以买到闻名遐迩的丽江皮鞋。

    新义街是古城“洋人街”,又情调多样。西式餐饮,毗邻林立,古店洋味,别有情趣 ;纳西餐馆,当仁不让,传统手艺,美味纷呈。

积善巷工艺品种类繁多,有字画、服饰、木雕、图片、土陶等。积善巷的“布农小屋”、“纳西窗芯木雕”,密士巷的“清溪艺苑”、“风光图片”、“东巴木盘”都值得进去一看。

四方街东行至大石桥一段,为古城的饮食一条街。在不足百米的街市上,店铺相连,锅碗瓢勺之声相闻,平添了古城浓浓的生活气息。在这里你还能尝到纳西族老妈妈做的传统凉粉,还有当地小吃沙锅饭 、沙锅米线、丽江粑粑和酥油茶等。

很多街市傍河,小桥垂柳,饭馆茶屋,字画古玩。你可一路欣赏一路品味,尽情享受“悠哉悠哉、神定气闲、发呆犯困”这些丽江特有的,为游客所称道和追求的韵味。

踏进古城,你注意到脚下的石板路面吗,它与一般的石板路不同,磨光的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像是由众多不同色彩的小石头融聚而成,这是当地一种天然石料——五花石。这种石板材料全采自于丽江坝周围的山里,材质细腻,清亮光洁,质感沉厚,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石板路面深浅不匀、凸凹不平,那是经历了几百年来,人踏马踩而留下的痕迹。丽江位于茶马古道,南方的茶叶、丝绸、水果运往北方,北方的皮毛、盐巴、畜产品运往南方,久而久之,丽江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最重要最繁忙的商贸重镇。丽江为了体现这一历史传统,古街上时有装扮的马帮商人,他们戴着礼帽,身着膻气十足的羊皮板大马甲,脚穿沾满尘土的大皮靴,背着火枪,腰挎长刀,脸庞棱角分明,目光坚毅,满脸饱经风霜的古铜色,牵着铃声叮咚的马队穿街而过,使人一下子恍如回到当年。

有街就有建筑。至今,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纳西族人民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纳西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饰精美雅致。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

纳西民居在原始的井干式木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

民居建筑一般是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土坯墙、瓦屋顶。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厦、骑楼、蛮楼、闷楼、雨面厦等七大类。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最典型。

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一般正房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东西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不论城乡,家家户户屋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纳西族人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

丽江民居注重房屋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

    丽江民居非常重视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门楼的形式有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式样。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镶嵌大理石画。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鸟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对梁枋、柱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如大过梁的梁头雕成兽头,俗称“狮子头”,柱础亦雕成圆鼓形、瓶形等。

古城民居的庭院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鸟鱼虫、八卦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唯美。

走遍古城,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都因地制宜,不拘一格,自由布局,构造巧妙,细部精到,没有一处雷同。古城依山傍水,无数股河流穿梭于古城内各街巷,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河道弯弯曲曲,时宽时窄;古街上上下下,时高时低;院落、桥梁、商铺、河道、古街、树木、花草,各具千秋又和谐完美。

步入古城,处处呈现出目不暇接的景致,点点都是匠心独到的精美:石桥边的一蓬迎春花,临水沾雨;粉墙头的一坡三角梅,与日争辉;院墙一孔玻璃窗,透露出院里的茵茵草坪和一只古旧的小石磨;青青柳色中,沿河酒吧的美人靠栏杆,依偎着呆滞的醉眼;街道石板上一段深深的车辙,映照着夕阳余晖的光影;酒吧木楼的雕窗外,粉紫红黄的三角梅一直把五彩缤纷浸入河水里;精致的雕花门旁是两堵土坯砌的门垛,木纹粗犷的大车轮,做了石桥的护栏;垂柳的浓荫下流淌着清澈的小河,纳西妇女沿石阶而下,蹲在河边洗涮衣物;楼上居住的人打开花格窗扇,用绳子放入河里一只小桶取水……

古城的商铺匾额、家户对联、旅馆招牌、酒吧寄语、饭馆菜牌也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一家小旅馆门口,几根朽木挂起一块牌子,上面书写着“一亩田,三分园,花也凭天,果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待也安然,行也安然。雨过晴天驾小船,鱼也舷边,酒也舷边。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语,古也有语。日上三竿我独眠,进也天下,退也田园。”寥寥几字,胸襟旷达,家国从容!

“鼠窝”、“云南十八怪”是饭店,“星期八”、“一米阳光”、“好久不见”、“不见不散”是酒吧,“后街5号”、“巴伐利亚”是咖啡馆,“马帮大店”、“桃花岛”,“千里走单骑”是旅馆。“小巴黎”是西餐厅,每个名字都让人浮想联翩,韵味无穷。

还有一些是用东巴文写的对联,似字似画,颇费琢磨。有个小旅店干脆用英文字母写的对联,既不是英文单词,也不是汉语拼音,简直莫名其妙,不过莫名其妙也是一种乐趣。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山河风月两万里(三十四)丽江古城 秦巍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