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4

太原双塔寺纪游

编辑
天数:2 天

2023年8月13日下午,我结束晋祠游览后,用罢午餐,打的前往双塔寺。

双塔寺是俗称,正式的名称是永祚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最初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仅建了一座宣文塔,也称文峰塔,俗称东塔,用以补辅太原府城“西北高东南低”而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不足,从而“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宣文塔所在寺院名为永明寺,规模不大。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太原的晋穆王朱敏淳觉得寺和塔规模简陋,延请五台山显通寺高僧佛登和尚到太原主持扩建寺院殿宇,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另建一新塔文佛塔,因塔内藏有佛舍利子,又称舍利塔,俗称西塔。两塔相距仅60米,形成双塔奇观,扩建后寺院,易名永祚寺。

走进位于高坡上的永祚寺,双塔寺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寺院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

进入前院,迎面就是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配殿。皆系无梁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

院中有明代牡丹紫霞仙,可惜已过花期,若是春夏之际,牡丹盛开该是一幅姹紫嫣红的美景。

进入后院,那里有座面阔三间的三圣祠,原名观音阁。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是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三圣祠殿阁顶部的砖雕藻井,被认为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

 

楼顶上看不远处的双塔,很是醒目。

离开三圣祠,转往塔院。

塔院位于寺之东南,也是寺最高之处。塔院除双塔之外,还有过殿和后殿等附属建筑。

首先来到近前的文佛塔,也就是舍利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舍利塔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中的优秀作品。

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添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来到文佛塔前,进入塔底层的塔门,沿着陡峭的梯踏道砖梯拾级而上,沿途欣赏明代空心砖塔塔心空券层层有塔室的建筑风格和技艺,饱览券进式楼阁宝塔的内部结构。

来到塔顶,透过小窗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透过文佛塔顶看对面的宣文塔,别有一番意趣。

走下文佛塔,来到宣文塔下。宣文塔不能登塔,只能外观。

永祚寺双塔同属于明代中叶,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平面都是八角形状,砖筑楼阁式,塔表仿木结构,用砖磨刻成斗拱、坊和檐椽,塔表面用精美的砖雕、斗供、琉璃、飞檐装饰,飞檐上嵌饰各色鸟兽、花卉、人物,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两塔都是十三层建筑,高度基本相同,斗拱的结构、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

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两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相映成趣,有“凌霄双塔”和“文笔双峰”的雅称,被誉为“晋阳奇观”,是太原的标志性建筑,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八景之一,吸引着每一个专访和途经太原的宾客。其影响之大,甚至使得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被“双塔寺”所取代。此次太原之行,晋祠、双塔寺皆履及,也算圆满。

离开双塔寺来到柳巷钟楼街附近用晚餐,眼前这座重檐宏甍,椽拱飞扬,十字结顶的太原城钟楼应该是复建的。钟楼匾额“凫氏洪声”,凫氏是《周礼》中的官名,管理制钟诸项事务,倒是合乎钟楼的本意。

太原五一广场那里还有座近年新复建的太原城南门城楼,入夜的城楼很是璀璨,城楼上“锦绣太原”匾额的称谓恰到好处。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太原双塔寺纪游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