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应县汽车站,下车后我通过微信付款60元,迅速拿上行李走向路对面的汽车站,事后回想起来,我们还应该感谢这个的士司机,是他把我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如果他一开始就报价100元,我们也会同意的。回来后研究了地图,从山阴到应县还有更近的两条路,都不经过薛圐圙,在那里等到班车的可能性几近于无,班车司机误导了我们。在应县汽车站了解到去浑源的最后一班车是5点半,现在是近2点,可放心大胆地玩,便在车站旁坐2路公交直奔应县木塔。山西是文物大省,被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现存古建筑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宋代以前古建筑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县木塔也是其中之一,在《航拍中国》的镜头下,木塔风姿绰约,分外动人。应县木塔正规的名称是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城区中心地段,距汽车站不远,公交只有几站路,对应县木塔我早有耳闻,早在61年前的1958年就上了邮票,但亲眼所见后还是对其高度和规模感到吃惊,甚至很多砖塔、石塔都无法比拟,在我印象中似乎只有杭州六和塔与其相似,但六和塔高才60米,外部木结构部位重建于1899年,至今才120年。由于释迦塔的高大,游人在景区外的“浮图宝刹”牌坊处就能一览无余,而60岁以上游客免门票。释迦塔建于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木构塔式
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释迦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红松木料达3000立方米,重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一层还供着释迦牟尼巨像,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过去游人可以登楼观赏,据说近几年楼上梁柱出现移位,无法修复,为保护文物已禁止上楼,但可进入一层近距离观赏佛像。木塔建成至今已960多年,历经了狂风暴雨、强烈地震,据说当年日寇占领应县时曾炮轰木塔,使塔身弹痕累累,至今仍可看见嵌进去的弹头。木塔之所以能屹立至今,除了全塔采用多达54种斗拱外,还和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有关,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
我在游览中发现,释迦塔还应再加上一个中国之最,那就是匾额最多的塔,塔的八角形也给悬挂匾额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从上到下,或横或竖,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是木塔另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网上有多篇专题文章,其中《应县木塔匾额书法欣赏》一文称,应县木塔共有匾额48块,其中最著名的两块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军在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而最古老的匾额是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的“释迦塔”,至今已有825年历史。按年代,明代7块:竣极神工、望嵩、玩海、拱辰、天下奇观、天柱地轴、释迦塔,清代则多达38块(仅康熙六十一年就有20多块),其他年代3块。
恋恋不舍地离开木塔,回到汽车站将近3点,买了最近1班4点半去浑源县的票,本以为此去浑源仅40多公里,1个小时即可到达,但途中又遇堵车,运煤重卡排成的长队一眼望不到头,还好客车司机熟悉地况,急中生智掉头拐下乡村小路,穿街过巷,还涉过1条无桥的小河,等回到公路时已近县城,他却在一转盘处不走了,要我们自己设法进城,车门口立即围上几个司机揽客,其他乘客已纷纷下车走人,正当我们焦急之时,突然冒出1位交警,司机连忙堆起笑容关门开车,但才开一小段又停住,见交警又要走过来,司机才继续把车开到车站,下车时乘客只有我们,其实这段路只有1公里左右,这个司机也不守规矩。
位于恒山脚下的悬空寺名气也不小,二景区相隔不远,但《航拍中国》只拍悬空寺不去恒山,可见对前者青睐有加。悬空寺始建于公元491年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均有修缮,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儒、道、佛三教在此合一,全国唯有这一处。我关注的是它的地理环境和建筑艺术,悬空寺的选址非常巧妙,该寺位于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下,紧贴崖壁,浑然一体,全部建筑都藏在崖壁凹进去的地方,上方突出的部分好像一道长檐,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而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此外位置也比较高,距地面高约80米,山中的洪水泛滥时不会被淹,后因历年河床淤积仅剩58米,近几年来恒山景区管理部门结合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对悬空寺大力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清除恒山水库、恒山隧道施工遗留的工程废渣废料及经年河床淤泥20万立方米,悬空寺距离谷底的高度重新“回”到80米,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整个寺院布局上分为三个组横向从低向高排列,第一组是二层长廊带左右两侧钟鼓楼,第二、三组均为三层,之间有栈桥相连,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真是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悬空寺共有大大小小多达41个房间,包括寺院、禅房、佛堂、鼓楼、钟楼,供有铜、铁、石、泥佛像80多尊,这里既有佛教的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迦殿、雷音殿,也有道教的纯阳宫、太乙殿,甚至还有关帝庙以及三教合于一堂的三官殿、三教殿等,此外,屋檐的格式也很丰富,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奇怪的是悬空寺并非皇家道场,房顶却用黄、绿琉璃瓦。悬空寺还有一奇是,虽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和边塞民族融合之地的恒山,在长期金戈铁马的战争环境中,始建以来1500多年均未遭到破坏,我想可能因为悬空寺三教合一的缘故,历代统治者都加以维修、完善,现存的是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修缮后的基本原貌。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走遍天下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叹其为“天下巨观”,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世界十大奇险建筑之一,因此,我早已将此地列入游览计划。
上午近11时,车到路口左拐进景区,这里山高谷宽,一条河流从中穿过,悬空寺就在河对岸的岩壁上,峡谷尽
头处似有大坝及涵洞,相距如此之近有些煞风景。下车时大雨滂沱,但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撑着一把小伞、趟着一地雨水,过吊桥,登石阶,急急奔向悬空寺,一是观景心切,二是为了避雨,因为寺院位于岩壁内凹,游客进去后就基本淋不到雨。来到山门前,右侧立一黑色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赫然入目。
我们沿下层进、上层出的路线行进,走廊狭窄拥挤,栏杆却非常低矮,不知为何却不加高,万一游客翻下去可不得了,上下时有几处关口则更加狭小,经过时要手脚并用,由于一路忙着拍照摄像,经过最惊险的栈桥时并未感到紧张,甚至有些不知不觉,我们一直走到最边缘、最高处、离地面90米高的三教殿。
寺院建筑底部虽然只有细细的木柱支撑,但我并不为安全担忧。悬空寺看似危楼,实际上安如磐石,建寺者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半插横梁入石为托,在其上再铺板立柱,那些横梁是用当地特产铁杉木制成,浸过桐油可防腐防蛀,所以插在岩石里千年也无妨,倒是那些立柱并不受力,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但奇怪的是这里并非皇家道场,屋顶却覆以黄、绿琉璃瓦,建筑等级似乎很高。我们在游人中还见到了一批老外,看来他们也对悬空寺感兴趣。欧美游客还是很有品味的,一般景点他们不会去,在故宫和长城就可经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悬空寺的游览并不宽松,几乎是边看表边游览,甚至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细细浏览一下整个峡谷的景色,也不知峡谷尽头大坝和涵洞的作用。返回途中,雨势渐小,补拍了几张悬空寺的正面全景和山脚巨石上李白题字石刻,强烈的寒风从南面的峡口吹进来,令人感到阵阵凉意。我们返回河东走向停车场,再次远望对岸的悬空寺,感到仍意犹未尽。
恒山为五岳中的北岳,有一本书是这样说的:“有108座山峰,东西绵延150公里,主峰海拔2017米,为五岳之冠”,但随后话锋一转,“如果特别喜欢欣赏新建的道观建筑或向往恒山名气,有钱也有闲,可以到此游。”可见作者评价不高,但已到山脚不上去拜访一番也说不过去。恒山山脉始于太行山,东连燕山,西至雁门,横跨山西宁武、朔州、代县、应县、繁峙、山阴、浑源、灵丘等县,但恒山景区位于浑源。其实古代的北岳并非在此,而是河北阜平的常山,明朝移都北京后,有人提出常山位于北京的南面,作为北岳不妥,多次争议无果,直到清顺治皇帝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后才有定论,因此恒山作为北岳才359年历史。行前上网攻略时发现,恒山景区离浑源县城并不远,但两地的交通并不方便,前几年有一趟8路公交来往,后来修路停开了,路修好后也不恢复,看来浑源县旅游配套不佳,汽车站也地处偏僻,是城西最边缘的建筑物,只有路的斜对面有排店铺,进城要坐公交,我订的酒店就在这排店铺中,距车站约200多米,听店老板说店对面的山就是恒山,我不禁大吃一惊,北岳竟然这么矮?店老板还称这里距恒山仅3—4公里,确无公交车,的士报价一般是20元。第二天还未吃早饭,就发现有的士司机等在门口,一问价果然是20元,8点后上车出发,但上车伊始司机便滔滔不绝,大意是20元是到恒山脚下大门口的价,山脚到半山沿途无景可看,游客一般是从半山停车场开始登山,但山脚到半山停车场有82道弯,另需计价,如送到半山,返程在缆车下站接回酒店则需140元,下车后付款,我们不了解情况,只能任其宰割。途中悬空寺在公路下方的峡谷对面一掠而过,很快到达恒山半山停车场,看上去恒山的主峰天峰岭的确不高,也不知当初是怎么被确立为北岳的,和我印象中的恒山的印象相去甚远,据说半天游览时间足够。我们没走多久就看见前方山崖下“恒宗”两个红色大字的摩崖石刻,其中下面的“宗”字被树木遮住了一半,但不知什么原因路已封闭,无法近前,只能另找个较高处拍摄,“宗”字的下半部分仍被遮住一些。“恒宗”两字为竖写,工整刚劲,遒劲有力,系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张升手笔,每个字高约13米,应是恒山最大的摩崖石刻,也是恒山数以千计的铭文石刻中最具特色的题刻,所在的山湾因此而被人称作“大字湾”,此景成为1991年恒山邮票四图之一。
继续向上,道路宽敞且不陡峭,一路有悬根松、虎风口、白云洞、果老岭等小景,但未看到四大夫松,在经过一因维修而封闭的路口时也未在意,很快就到了核心景点庙群区,恒山门票30元,但进庙群区还需另补17元,恒山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明朝中期出现北岳改祀争论之后有人先建起北岳庙,清代时这里已经寺庙成群,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但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走进崇灵门迎面就是陡峭达40多度的103级石阶,上面就是恒宗殿,恒宗殿又称贞元殿,是恒山的主庙,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
年)奉孝宗皇帝的圣旨而修建的,其规模宏伟,气势雄浑,进深三间,面宽五间,凤字形匾悬挂中间额上,北岳大帝端坐于正中,头戴平天冠,身披朱绫,目光微启,庄严威武,一派帝王气概,清康熙 皇帝御匾“化垂悠久”四个大字悬挂神座上方。殿外左有振衣楼,右有藏经楼,
在此眺望对面山崖,才发现刚才因维修而封闭的路口正是通向北岳寝宫,该建筑位置很特别,座落在两面90度直角的岩壁下,后面高耸的石崖上,隐约可见“云中胜迹”4个大字,但现在已被施工的铁架绿网遮住,此景也是恒山邮票四图之一,但眼下只能远观、无法近前了。
继续上行,很快就到了会仙府,后面上方的崖壁上,摩崖石刻众多,字体硕大,左边是“壁立万仞”、“天地大观”,右边是“天山名山”、“绝地通天”,还有小一些的“灵山耸秀”、“苍翠常新”等,无不充溢着对恒山的赞美之词,
庙前也确有两棵高高的青松临风挺立。游览至此已约1个半小时,攀登难度的确比其他四岳小得多。
如由会仙府向左进凌极门,过姐妹松可达海拔2016米的恒顶,但此时晴空万里,烈日正毒,我们就此打住,向西横穿过关帝庙、文昌庙、九天宫,坐缆车直接下山了。游罢恒山,除中岳嵩山只到山下少林寺、中岳庙外,我已走遍五岳,要论登山难度应属泰山和华山为最,衡山可行车至山顶,恒山则最易,但恒山并不以奇峰异石见长,主要景观还是道观建筑,而我则更喜欢这里的摩崖石刻。回到酒店还未11点半,提起打车经历,酒店老板这时才说恒山售票处至半山停车场仅6公里,实际上有景交车往返,票价每人10元,但他昨天却未讲明,而的士司机更是有意隐瞒此事,山西人似乎并不厚道。
午饭后直奔大同,雨渐渐地停了。大同古称平城,曾是北魏的都城,北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即南北朝的“北朝”,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南方的宋朝并立,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以鲜卑山名作为族名,开国皇帝为拓跋珪,其子拓跋嗣、其孙拓跋焘经过近2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北魏原定都内蒙古和林格尔,公元398年迁都平城,15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的中心,据说这里还盛产美女,素有“皇后之乡”的美誉,历史上曾出过25个皇后、9个妃子。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著名的煤矿生产基地,是山西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但我们车过大同新城区时,却见高楼林立,街道整洁,没有一点煤灰的痕迹,其实这次从太原一路过来,也没有看到拉煤的卡车、弥漫的黑尘、污染的地面,与以往的印象完全不同,当然吸引我来大同的可不是城区新貌,而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止,前后60多年,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辽金时期皇室曾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10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但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明末时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清代云冈寺院得以部分修复,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新中国成立后,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石窟即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公元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官方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蔓延起来,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云冈石窟早、中期为官方或皇家工程,晚期则是民间或地方工程。
云冈石窟位于市区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经过一段旌旗飘展的新路,便是景区入口处,整体建筑规模庞大,富丽堂皇,进入大门后是一大片园林,绿化得很好,适合当地市民郊游。走了一大段路,最后才来到石窟前,此时雨已停了,游览和照相均未受影响,实际上如果是晴天也不适合,石窟前空旷无树荫,烈日高照,也要把人晒煞。这是一段与敦煌、龙门相似的石崖,但并不太高,长度也较短,大约只有一公里左右,一眼就可望到尽头,岩壁上布满大大小小各种样式的洞窟,景点非常集中。据说云冈石窟的诞生也很有传奇色彩,公元453年,苦行僧昙曜来到大同,路遇文成皇帝郊游,皇帝御马咬住昙曜的衣角不放,文成帝认为马识善人,便任命昙曜为沙门统,即主持佛教的僧官,享受帝式待遇。昙曜选中云冈开窟造像,从此拉开长达40多年浩大工程的序幕,参与开凿者多达4万余人,直到公元495年迁都洛阳才逐渐停止。云冈石窟现存53个洞窟,造像5.1万余尊,分东、中、西三个区,其中5-20号窟的中区是游览的重点,第5-14号窟多为双窟式,即对外开有上下两个洞,在开凿时间上为二期,但仅比一期晚5年而已,我们也是从第5号窟开始游览的,前4窟的东区直接省去了。第5号窟中的主佛像高17米,端坐于洞窟正中上部,是云冈石窟5万多尊佛像中规模最大的,下部是雕琢精美繁复的四面佛龛,龛内还有中佛,洞窟四壁从下到上乃至顶部全是数不胜数的小佛像,这要费多少人工啊!
站在佛像前,我们只能仰视其脸部,但《航拍中国》可用无人机升至上窟洞口,正面近距端详佛像的面庞。第5、6窟之间仅隔薄薄一层石壁,有一处竟有小洞可见对面的亮光。按规定窟里禁止照相,但并未真正执行,保安都呆在外面聊天,空有指示牌上的禁令文字,难以约束游客的行为,洞内闪光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我也不能免俗地随了大流了,记得敦煌是很严格的,连照相机都要寄存,不能带进景点。第5—8号窟已实施保护工程,在窟外洞口建成门楼遮阳挡雨,但9—15窟全都围了起来整修,不见庐山真面目,只是在围挡上用图片充数。
第16—20窟便是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昙曜五窟”,5尊大佛俱以北魏开国的5位君主为原型,体量巨大,外型壮硕,气势宏伟,其中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充分体现了鲜卑民族粗旷雄浑的气质和力量,雕刻技艺和细节表现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为云冈石窟艺术之精华,其中第20窟是露天结跏跌坐的白佛爷洞,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而保存完好,面形丰圆,神情肃穆,背秃浮雕十分华美,它是云冈石窟的象征和代表,最适合照相留影了,因此拍照者络绎不绝,
我也狂拍了不少。据像前木牌文字介绍,此窟开凿历时十年,原也有窟,并建有门楼保护,后毁于兵火,石窟也风化崩塌,由洞窟佛变成露天佛了,两边原各有一佛护卫,左边的已毁,但主佛像保存完好,线条清晰,轮廓完整,特别是脸部的鼻子,那鼻尖之尖令人怀疑是否经过修复。
游程到此已是高潮,也基本是尾声,再往后便是西区,都是一些小窟且风化破损严重,匆匆一掠便返回了。此次游过云冈石窟,中国三大石窟我算看全了,敦煌石窟主要是壁画和泥塑,而龙门和云冈石窟都是石雕,但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实际上龙门石窟也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只是时间上要晚于云冈石窟,风格则趋向南方化。敦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壁画的五彩缤纷,龙门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而云冈则是第20窟的白佛爷,其恢宏的规模和气势令人震撼。(全文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