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文物 | 陕西咸阳洪渎原“集中公墓”:揭示礼制上的延续和变化

编辑

中国考古史上从未有过在同一墓地发掘墓葬数量如此之大、延续时间如此之长的先例,今后恐怕也很难突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明介绍,2020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和北杜街道发掘了战国至明清古墓葬3648座,墓葬时代从战国至清代,时间跨度长达2200余年,出土文物1.6万余件(组)。

发掘地点位于汉、唐长安城北的“洪渎原”墓地,是这个时期除陪葬帝陵外等级最高的墓地,埋葬的墓主多数系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并见诸史籍。

 

洪渎原墓葬成任墓地m3001唐代大墓发掘现场

 

有专家表示,对洪渎原东汉至唐代家族墓地的大规模揭露和细致清理,发现了北朝隋唐家族墓园的完整发展轨迹,使北朝隋唐高等级墓葬的围沟兆域初次形成序列,对当时人的等级观念和思想意识,以及深层次的社会背景都有所反映。

中大型墓葬和纪年墓葬占比大

洪渎原的考古发掘始于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对咸阳机场建设工地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北周、隋、唐时代的高等级墓葬。1999年至2000年,咸阳机场第一次扩建时,勘探发现北周冀国公宇文通墓和北周冀国太夫人乌六浑显玉墓。2008年至2011年,咸阳机场二期扩建时,考古发掘了一批有围沟兆域的北朝隋唐墓,如隋鹿善暨妻刘氏墓、隋元威夫妇墓、唐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墓等。

 

唐康善达墓墓道西壁壁画胡人驯马图

 

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17个月的发掘中,中大型墓葬占比大,纪年墓葬数量多,出土文物丰富。共发现战国晚期王陵(王后陵)及其陪葬墓地1处、西汉早期墓地1处、东汉家族墓地12处、西晋家族墓地3处、十六国家族墓地3处、十六国至隋代公共墓地1处、北朝隋唐墓园77座及大量的宋、明、清平民墓葬,出土文物1.6万余件(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收获。

目前发掘工作仍在持续开展。李明说:“如果将洪渎原墓葬整体纳入2200年的历史时期古代墓葬发展体系,那么它实际上是一处‘集中公墓’,它集中的是秦咸阳城、西汉至北周长安城、隋唐长安城、宋代以后的咸阳城及其周边县城居民的墓葬。”结合近年来在洪渎原发现的北周豆卢恩家族墓园、隋王韶家族墓园、唐苏同家族墓园等北朝隋唐家族墓园,可以形成完整的中古时期家族墓园的发展序列和类型特征,为北朝隋唐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全新视角,对推动该时期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洪渎原墓葬上召窑墓地战国秦墓出土陶茧形壶

 

“围沟兆域”的墓园规划在隋唐地位显现

墓园内外有多座家族成员墓葬,类型丰富。咸阳洪渎原在战国和西汉时期流行“集中公墓”,即居民在一处大型墓地内集中安葬,个别墓葬有很小的围沟兆域,并不体现家族意识。东汉、西晋、十六国时期,流行成排分布的家族墓地,即家族成员以家庭墓葬为单位有规律地集中葬于一处家族墓地内,不设围沟兆域,相互以地域空间作为分隔。

十六国至隋代墓地密集分布有65座墓葬,虽然没有经过集中规划,但未见打破关系。咸阳洪渎原北朝隋唐墓葬中以墓园最具特色,目前已发现北朝隋唐墓园77座,其中有纪年的23座,显示出围沟兆域和家族墓园在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以围沟兆域为特征的墓园规划整齐、互不影响,由单人墓葬、夫妇合葬或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发展为子祔父葬,直至孙辈归葬祖茔,墓地使用时间甚至跨越历史朝代而延续数百年。这种丧葬礼制上的延续和变化,体现了古人在地下世界凝聚家族合力从而延续至现实世界的期许,是中古门阀观念的物化体现,同时也是奉亲尽孝、乡土思想、法律制度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文物 | 陕西咸阳洪渎原“集中公墓”:揭示礼制上的延续和变化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