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多彩甘肃 - 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雷台汉墓

编辑
天数:9 天 时间:10 月 和谁:和朋友

      进入武威市区,迎面一匹骏马,八个大字,“天马行空,自在武威”,顿时令人浮想联翩,眼前闪现着梦幻般的画面:昂首嘶鸣的战马,大漠戈壁的孤烟,雄浑激昂的诗句,垂眼沉默的佛陀,还有甘甜多汁的瓜果,和平宁静的绿洲。

      武威,河西走廊四郡最东端的一处绿洲,出土铜奔马,豪迈凉州词,武威的名字铿锵有力,自带霸气,彰显着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

     天梯山石窟到武威市60多公里,13点多进入武威市区, 笔直的迎宾大路,整齐、干净,绿茵成荫。

      凉都大道,武威古称凉州,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自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命名武威,已有2200年的历史。武威地处河西心脏,丝路咽喉,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汇传播之地,历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

      凉州大道旁有一条河,百度地图标上为东干渠,以前叫金塔河。有河就有绿洲,世人逐水而居。

三套车

      路上与司机小G交流,告知我们的想法,午餐从简,节省时间,尽可能吃些快餐类。司机满口应允,说今天中午去品尝武威的三套车。初闻此名,好生奇怪,也颇感兴趣。记得一首在中国传唱不衰的苏联歌曲名为三套车,没想到武威竟然也有三套车,还是当地名吃。

      三套车,是指凉州行面、腊肉、冰糖圆枣茯茶,三位一体,被称为凉州快餐,在河西走廊闻名遐迩。无论外地游客还是凉州居民均爱食用,为大众化的风味佳肴。

     “三套车”,有面、有肉、有茶,还有故事。相传清代名将左宗棠去新疆平叛途经凉州,因连日征战,人困马乏,有位大厨用祖传秘方精制了特色卤肉,配以凉州行面,加上祁连山药材泡出的健身茶,献于将军,左将军食之大喜。曰:此乃我军“三套车”也,缺一不可。用之犒劳三军,令士气大振。

     捋面,下锅前将发饧好的条状面按照食客要求,再捋成宽窄不同的长条。

     腊肉(卤肉),与京城的酱肉相似,味道很好,给的量过大,吃不完。

     武威城里随处可见三套车的招牌,这家还立了一座石牌坊。

     驱车行驶在市内,经过武威步行街,高楼不多,人来车往,建设的很像样,看着很舒服的城市。

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由三组建筑群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孔庙、西为凉州府儒学院(又称“凉州府学”),均对称布局于南北向平行轴线上,保持着原始院落格局,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明清之际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

      山门,面阔三间,门前置有石狮、抱鼓石。

       山门正上方书“斯文主宰”。

       文昌宫戏楼

      文昌宫主体建筑-桂籍殿,寓意蟾宫折桂,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殿前的牌坊悬挂匾额“桂宫傅籙”,殿门正上方悬挂着“万世文宗”匾。

    桂籍殿,始建于明正统2-4年(公元1437-1439年),是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的地方。

     桂籍殿前廊梁架上的匾额为历代文人学士敬献,上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枢”匾,下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内容多为歌颂文昌帝君,其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收入《中华名匾》一书,“贵相太常”匾为清代书画家赵永年题写。

      桂籍殿内供奉着文昌帝君及侍童“天聋”、“地哑”神像。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神祗,相传是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籍禄的司禄。

     桂籍殿廊前立有龟驮石碑。

     桂籍殿前、牌坊两侧东西分别有牛公祠和刘公祠。

    牛公,即牛鉴,号雪樵,(1785年-1858年),是武威历史上官职最高之人。桂籍殿献殿有其所书“天下文明”匾。牛鉴作为地方入仕的杰出代表,被祀于文昌帝君之左,体现了民众对于入仕的渴望。

     刘公,即刘作垣,字星五,武威县刘官寨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曾任安徽舒城县知县,泗州知州,为官公正廉明,勤于职守。去官归里后,先后在肃州书院、凉州书院任山长。刘作垣被祀于文昌帝君之右,主要归功于其在教育领域的作为,反映了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桂籍殿牌坊上有其所书“桂宫传籙”匾。

      刘公祠旁有碑刻陈列,拍了几通名人墨宝石刻。

曾国藩
左宗棠
林则徐

       文昌宫建筑群最后面的崇圣祠,从这里左转进入孔庙建筑群,从后往前观览。

    尊经阁,位于孔庙最北端,是文庙藏书之处,建于高2.8米的砖砌台基上,二层下悬“顶礼文宗”匾额,上悬“尊经阁”匾额;三层檐下均施五彩重翘斗栱,顶部翘角上悬有风铃。

    尊经阁是文庙建筑群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武威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和祭孔的孔庙正殿,其名取自“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殿前有月台及望柱栏杆,为重檐歇山布瓦顶建筑,下悬“万世师表”匾额,上悬“大成殿”匾额。

     

    大成殿正中塑孔子像,旁边塑“四配像”,两侧塑“十二哲”像,这些塑像已非原物。

       戟门

      孔子行教像

       棂星门后

       棂星门

      状元桥和泮池。

武威西夏博物馆

      武威西夏博物馆,位于文庙门前,座东向西,为"回"字型仿古框架结构建筑,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

    西夏历史文物陈列,用大型浮雕、文物图片、壁画、背景画相结合的手法,真实生动了反映了西夏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公元11-13世纪,在我国西北大地上曾经崛起过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大夏“政权,与宋、辽、金鼎足而立,长达190年。1227年在蒙古军队打击下,这个创造了辉煌而独特文明的王朝,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这就是神秘的西夏王国。

    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 地方两万余里。”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

     夏开国,凉为辅郡。作为西夏辅郡(陪都)的西凉府(今武威),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这里发现的西夏文物数量众多,且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西夏碑“、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木缘塔、金碗、银锭等都是国内所藏西夏文物中绝无仅有的。

     李继迁,银州人,西夏开国的奠基者。

      李继迁塑像,李继迁采取联辽攻宋的策略,征战二十多载,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夺取了西北重镇灵州,为大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孙李元昊称帝后,追谥其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

       黑釉剔牡丹纹瓷罐,1991年武威古城塔儿湾出土。

      西夏瓷器残片,“光定四年”铭文褐釉剔花残瓷罐。

        西夏王朝值得一书的成就,是创建了自己的文字,并广泛使用。当时的西凉府是西夏西部地区的文化中心。

      西夏文字与汉字对照。

      泥活字的使用也是西夏王朝历史上了不起的成绩。

     西夏木缘塔,1977年出土于武威市西夏墓,属国宝级文物,由塔座、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整体工艺精细、牢固稳定、色彩柔和、美观大方,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由108座藏传佛教宝塔组成的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屹立在宁夏黄河青铜峡,塔群随着山势呈阶梯向上,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大型塔群,别具匠心,风格独特,寓意佛教莲花藏世界。

     1919年所摄的2张老照片,武威古城,建筑齐整,城垣绵延。根据史料记载,古凉州城池规整雄大,东西南北均有大小卫城及护城河。汉唐时期,凉州城仅次于古长安城,城门楼的东门,气势和规模上超越了长安东门,比长安的城墙更厚、更雄伟壮观。

    凉州地处丝路要冲,各路商贾云集,四方风物荟萃,明清时期是一座相当繁华的重镇,素有“梦幻凉州”、“西北首府,凉国故地”等美称。

     武威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还有雪域高原、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晚餐

       酒店附近去寻觅晚餐,步行几分钟,有恒大绿洲住宅小区,高楼底层有若干餐厅,先入一家餐厅,服务员沏茶后点餐,却只有炒面,没有炒菜。于是乎道歉后退出,走入这家东乡老春台餐厅。

      灯火通明,食客众多,来对了地方。

      虽然是清真餐馆,但菜肴丰富,点了手抓羊肉、清蒸鲈鱼、几样青菜,吃的极满意。

      别看就是一盘削成块的白萝卜,未配任何调料,但口感极佳,想起一句老话:萝卜赛梨。

     下榻威建隆大酒店,坐落于老城区外围,马路宽,楼房高。 酒店自介绍:避开闹市的喧嚣,傲然独立于城市一隅,左揽高等级公路,右扶天马湖观光休闲区,前瞻城市新型商业集合体,后和区域高科技工业中心。

     房间很大,处于把角,两面墙都是大落地窗,很担心晚间会冷,但感觉还好。

       窗外景致

       早餐还可以。

        房间翻拍一张图片,武威市在甘肃省的位置。

雷台汉墓

     早餐后出发,去参观雷台汉墓。到达目的地,正在修路,周围立起围挡,怎么也找不见入口。几经问询,方知需走另一个门。

       雷台汉墓,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272号,约建于东汉晚期,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于世。

      进入大门,目光立刻被一座高大的马踏飞燕雕塑所吸引。

     雕塑基座约有20米高,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踩踏飞鸟,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展现着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奔马下方四个大字:马踏飞燕,地面上一块大石上镌刻着:天下第一马。

     虽然现在统称为铜奔马,但还是觉得叫“马踏飞燕”更耐听、更上口。

     雷台汉墓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文物230多件,古钱币3万余枚。其中铜器127件(部分有铭文),铸造最为精致的是铜车马仪仗队,仪仗俑99件,而工艺水平最高当属那件铜奔马。

    整体放大6倍制作的铜车马仪仗队群雕,威武雄壮,气势逼人,领衔之马仍为马踏飞燕,真是非它莫属。

    仔细观察,仪仗俑中有一头牛拉的牛车

    铜车马仪仗俑简介:出土共计99件,由39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因在一处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数百年来香火不绝。1969年,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

     雷台汉墓的三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武威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东汉晚期的186—219年之间。

      景区后院这栋建筑中有凉州词陈列展,选一首王之涣名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离开武威,去往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古称甘州,自汉代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

     当地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很广,还有“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不一而足,但各种说法中,“金张掖"稳居榜首,一成不变。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多彩甘肃 - 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雷台汉墓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