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曾到浙江9日游,神龙谷看瀑,千岛湖戏水,海宁观潮,乌镇遇雨,过杭州湾大桥,走西湖苏堤,游西溪湿地。由于浙江旅游资源丰富,一次出行难以完成,有的景点也与秋季不合,所以分割成两次进行。今年5月,天台山大瀑布景区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于是我们再次启动浙江游,计划10天时间走9个景点,主要在铁路沿线,具体走向是先从温州向西至云和,北上杭州后再折返绍兴,由此东进至宁波,然后一路南下,在浙江全省实实在在地逛一大圈。6月14日启程,乘动车到达温州南站,出站口紧邻汽车站,我们转坐前往文成县的班车,70多公里路程1个半小时,下午4点到达位于文成老城区的城南汽车站。
文成百丈漈
文成是个山区小县,地形与福建尤溪相似,泗溪河穿城而过,两边都是山,平地并不多,但这里城市规划得好,没有尤溪的逼仄和拥挤,河面和岸壁均经过整治,新城区在两侧次弟展开,道路平宽,高楼林立,夜景更是迷人,红枫古道入口也在河北岸附近,
而城北9公里处就是著名的百丈漈景区,7年前在《厦门晚报》“看晚报,游浙江”专版上首次看到百丈漈的照片,心驰神往已多年。由于文成县距铁路主干线较远,我在拟定计划时曾一度考虑放弃,最终还是难以割舍,并将百丈漈阶梯型瀑布群作为此行的首站。次日上午来到城西客运总站旁的游客中心,建筑宏伟,名头也很大—“刘伯温故里”,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是文成人,但我主要是冲着百丈漈来的。景区官网称百丈漈阶是文成十景中的支柱景点
位于县城西北部长1.2公里长的深山峡谷中,由一、二、三漈组成,自古人就有一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宽之说,其特色是“一漈雄,二漈奇,三漈幽”,据说一漈高207米,二漈高85米,三漈高12米,合计304米,如属实则百丈漈居全国高瀑第11位,居多级瀑布第6位。峡谷中的一帆峰、笔尖峰、金猫洞、老鹰峰、将军崖等与碧潭瀑布相映成趣,还有观音洞、三圣殿、八仙岩、刘伯温观瀑台和陶然亭、观瀑亭、凌云阁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百丈漈2013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中国单体落差最高的瀑布(常年流水)”,同时入选“中国十大名瀑”,但网上对百丈三漈的高度说法不一,文成旅游网也语焉不详,只有一漈的207米是确定的,主要问题出现在二、三漈上,其中二漈有68米和85米两种说法,此外,搜狗百度称三漈高12米,但我在实地看应该不会超过5米,此事还需景区作出明确结论,但从百丈漈的名称也可初见端倪,古时的1丈比现在的短,如唐代1丈仅为3.07米,百丈约合为307米,似乎与304米的说法较为接近。
在游客中心咨询得知,浙江省为鼓励旅游,各景区6月底前每周一免门票,但文成景区官网显示的每半小时1班的景交车却不落实,9点过才发车1辆,乘客仅我们4人,而且回程车无法确定。9点半车到景区南门,只见门可罗雀,没有1个游客,再问景区工作人员,也说这里没有回程车,但这并未影响我们的游兴,沿溪上行,一路清凉,地势也较平,很快见到三漈。三漈虽然不高,但漈口宽达80余米,流水分2组呈4股飞泻,下有一湾浅潭,潭边一棵大树如撑起一把巨伞,是游人纳凉的好去处,也符合“三漈幽”之特色。
离开三漈沿右侧山路继续向上,在此也可以欣赏三漈的侧面,远处有一小亭隐藏在绿树丛中。
三漈之上是八仙岩,这里河床变宽,8块巨石形态各异,散布在河道左右两侧,好似吕洞宾、铁拐李等人在此聚会,在这里也有一瀑,但未命名,我们见到了一些往外走的游客。
过枫情园、飞雪亭后是一道规模较大的人工横瀑,
再右拐向前不远,一、二双漈一并跃入眼帘,只见远处一匹白练分成三折,高悬于山巅岩前,气势不凡,夺人眼球,百丈漈的游程进入高潮。很多人误以为三折为同一瀑布,其实中、下两折为二漈,上折为一漈,二漈与一漈还有一段距离,但由于视觉关系看上去却形同一瀑,10点半时瀑前还有水上独竹漂的表演。
我们走近二漈,只见水流从悬崖上奔泻而来,撞上一片巨岩台地后飞珠溅玉,再流向下方水雾笼罩的深潭,故形成两折,这里是拍照的好地点,在两折旁的台地上留影的游客不少,
在二漈后有一条高2.7米、深8米、长50余米的天然岩廊,人在廊中观瀑,水流如帘,飘飘洒洒,是名符其实的水帘洞,我通过时也被扑面而来的水雾淋湿了半身,而“二漈百丈深”指的是瀑下石潭深不可测,据说有人放下百米长绳仍未到底,二漈果然神奇。
登上二漈顶部,看下方台地上人小如蝼蚁,听水声如雷轰鸣,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已被完全征服了。
再向前不远就是一漈了,峡谷在此也到尽头,只见水流从山顶奔腾而下,浩浩荡荡,如排山倒海,银河天降,那气势怎一个“雄”字了得,奇乎!壮哉!游程再次达到高潮。一阵山风吹来,卷起漫天水雾扑面而来,人都有些站不稳了,镜头也蒙上了水雾,拍照也十分困难,而左侧的观瀑亭早已满地是水,山风过后才能靠近。
此时已过11点半,我们在附近找个地方简单吃了些干粮权当午餐,休息后从一漈左侧登山道上山,路牌显示到北门有1.2公里路程,而且全是上行的阶梯,此时正值中午,骄阳似火,还好山道有林荫蔽日,途中有不少游客从山上下来,看来大部分人是北门进、南门出的走法,只有我们是最科学的自下而上,路边有刘伯温观瀑台,当年他也常到此游。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山顶的北门游客中心,经询问这里也无回城车,只有半小时1班往返景区南门的中巴。这里是篁庄村,有几家餐饮、民宿,附近还有个很大的飞云湖,所以百丈漈是不缺水的,但这里距公路主干线的路口还有近1公里,去刘基故里南田镇要去大路边等过路车,我们只好叫了1辆私家车,报价100元略贵,这里去南田镇仅14公里,比城里去要近一半。南田镇给我的印象也不错,道路宽敞,房屋齐整,而且环境很安静,没有一般农村乡镇的拥挤和杂乱,到此我们主要游览刘基庙。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在史上与诸葛亮齐名,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辅佐朱元璋平天下,是明朝建立的重要谋臣、朱元璋手下最为出色的谋士,也是一位文学家,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晚年激流勇退,归隐回乡,避开了朱元璋滥杀功巨之祸,死后谥号文成,这也是该县名的由来。走进景区,环境清静,中间是立有刘伯温塑像的大广场,左侧是刘伯温纪念馆,右侧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基庙。
刘基庙又称诚意伯庙,建于明朝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分“王佐”、“帝师”两坊和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五重,正厅有刘基及其子刘琏、刘璟坐像三尊,内有明、清、民国、现代名人,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大学士刘权之、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林森、沙孟海等人书题的匾额楹联,匾额云集,此庙可能最近维修不久,看上去很新。
回到镇中心的车站,这里有每15分钟1趟的901路公交可以直接进城。901路公交是去年刚开通的线路,这几年文成乡镇交通公交化的工作做得不错,在这方面福建就显得落后许多,乡镇交通很不方便,1天只有几班车,多集中在上午,下午车次很少。文成这个浙南山区小县给我们的印象很好,闽北、闽西众多县城均无法与之相比。
云和梯田
下一站云和县,行前攻略时曾在网上查询到有上午8:50点直达云和的车,实际上文成至云和并无直达车,需经景宁县转,这是文城至云和的唯一捷径,网上显示去景宁的车1天两班,第2班12点半,但这些都是过时的老信息,12点半这班因客源少现已取消,携程上仅有上午8点这班,并可提前预订,因此,在汽车客运方面,如网上说法不一,应以携程网为准。文成至景宁80公里,全程山路,车速较慢,但一路青翠,景色宜人,两县交界处的坡顶还设旅客休息站,建有凉亭、厕所等设施。上午10点半到达景宁汽车站,这里是畲族自治县,虽没什么旅游景点,但从经过的城区街景看,有几座桥还很有特色,此去云和仅29公里。云和县位于丽水市中部、瓯江上游,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分丽水县浮云、元和乡设新县,取名云和,其面积、人口和GDP均为全国的万分之一。景宁去云和班车每半小时1班,全程高速公路,仅需25分钟,到云和汽车站后再坐县城至梅源梯田景区的班车,网上称20分钟1班,但从车站时刻表看,上午10点前是半小时1班,10点后是40分钟1班。班车到达山下的崇头镇,这里是景区游客中心所在地,距县城仅11公里,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城区行驶,到祟头镇时司机会主动问车上的游客住哪家民宿,让你就近下车。
云和梯田景区实际上分为九曲云环和白银谷两部分,后者主要看峡谷、古村,距崇头12公里,而前者就是梯田景观,也是云和梯田的核心景区,距祟头仅5公里,我们只计划游览九曲云环。云和梯田始建于唐初,由福建迁来的畲民最先开垦,后兴于元、明,由附近银矿矿工扩建而成,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梯田跨越高山、丘陵、谷地3个地质景观带,最多达1000多层,海拔跨度为200—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故有千年历史、千层梯田、千米落差的“三千”之称,梯田总面积达51平方公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居全国前三位。云和梯田主要散布在崇头镇周围高山上,由南山、吴坪、下垟、叶垟、梅竹5大梯田群及相关村落组成,虽不及云南元阳梯田、广阔龙胜梯田那般成片相连,规模宏大,却以玲珑纤巧、妩媚柔畅著称,被摄影界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也称梅源梯田,但我对后者感到不解,梅源村位于山下并无梯田,景区游客中心也不设在梅源,如此叫法似乎是张冠李戴了,我认为还是叫崇头梯田为宜。我们在游客中心附近的民宿住下,稍事休息后准备上山,县城前往张家地村每小时1班的农客正好从民宿前经过,一路上山,过梅源、吴坪后很快来到九曲云环景区门口,下车时询问司机,得知下山的最后1班车是4点。刚走进小小的检票口,透过小竹林就已看到梯田,走下一小段石阶,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行云流水般的曼妙曲线在下方铺展开来,一直蜿蜒伸展到右边远处,梯田整体地形坐西朝东呈W状,下方的村庄就是下垟村。
崇头梯田虽有5大梯田群,但这一片和刚才路过的吴坪村是主要拍摄点,其景观比福建联合梯田好多了,而九曲云环这个名字也起得真好,比龙胜梯田的“西山韶乐”更形象、更贴切。6月5日是云和梯田的开犁节,现在田里已插过秧了,但青草离离的田埂却为层层梯田镶上翡翠绿边,使夏季的梯田更具诗意风情,这种景观在冬春时节是看不到的。
九曲云环的步道建在梯田的上部,约有1公里长,中间设有多个观景台及小商店、休息站,还有一条直路可下至梯田低处,但观赏梯田应从上往下看,我沿着上部步道一路向右,还看到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志,据说此可看日出。
虽然下午3点多是烈日正毒之时,但由于有背后山体的遮挡,步道基本处于阴处,游人可以免受日晒之苦,所以下午应是游览九曲云环的最佳时段,除非你要早起看日出。近4点时我们回到景区门口,在等车的半个小时中,并未见到网友所说的来往于各景点的景交车,门口的工作人员告之,游客也可以坐景区4点半的通勤车下山,但不久就有1辆张家地去县城的车从山上下来,回到崇头镇不到5点,看来上下山的交通主要还是靠县城至张家地的农客,不知到旅游旺季或黄金周时是否有景交车。崇头镇正在建设旅游小镇,新的游客中心已在山脚下拔地而起,镇里有条小溪景色也不错,两岸建有步行道和廊桥,溪中也有些水景,住在镇里的游客晚饭后可以去溪畔走走。
古堰画乡
告别云和后将一路北上,行前攻略时发现云和至丽水途中有个景点古堰画乡,云和至古堰画乡的交通也较为方便,于是将其列入行程计划。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西南部20公里处,浙江第二大河瓯江从中穿过,将景区分为古堰和画乡两大块,其中古堰景区有建于南北朝时期(公元505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以及古村、古街、古樟树群。堰就是挡水的堤坝,是中国古代对一种水利工程的称谓,如四川都江堰等,通济堰与都江堰的原理一样,均为筑坝引水用于灌溉,是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至今仍然发挥着灌溉效能,但通济堰是世界首座拱形拦水坝,大大减少了水流对坝体的冲击力,迄今已1500多年仍屹立不倒,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画乡景区则突出其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是国内著名的美术写生、摄影创作和油画生产基地,我们游览的重点是瓯江对面的古堰景区。上午早餐后坐梅源至云和的班车进城,再坐每小时1班车41公里至大港头镇即画乡所在地,在终点站旁的小店寄存行李后,向前300米后左拐就是游船码头,横渡瓯江后拐进松荫溪,很快到达古堰景区码头,下船后沿左侧临水的林荫小道前行,可见刘廷玑雕像、汤显祖文化碑、范成大雕像等,一路红叶绿树夹道,遇一小溪时路向右拐,不远处就是位于堰头的石函,一条水渠正从溪流下方穿过。此函看上去其貌不扬,却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也有900多年历史了,当年为解决山溪水发砂石淤积堵塞渠道问题,在水渠上加建石函,溪水、渠水相交又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是我国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也是世界上最老的“水上立交桥”,至今仍在使用,时任丽水知县的王褆塑像也立在石函旁,以志纪念。
由此向西是一条与古渠相伴的古街,有文昌阁、节孝流芳坊、南山映秀砖雕等古迹,还有一尊饱经沧桑已面目不清的古代武将石像,
尤其是渠边两岸的10株千年古樟,遒干苍劲,满枝青翠,据说这是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古樟树群,最老的已有1500多岁,其中1株树干中空能容数人,此树生命力极为顽强,曾遭多次雷击火烧,后又奇迹般生还复活,虽然树心已烂,现仅存树皮,但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被当地人尊称为“舍利树”。
走走停停间古街将到尽头,前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左拐一看,前方游人如织,原来已到通济古堰。走进建在通济闸上的观堰亭,只见一道长270多米的弧形石坝横亘在宽阔的河面上,据说每天拦下20万立方的河水,通过这里流向丽水市西南碧湖平原的3万多亩农田。从附近1张《通济堰水系图》可知,通济堰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由干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组成,其中干渠长22.5公里,分支渠48条、毛渠321条,大小概闸72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大型水利灌溉系统,而通济闸作为紧靠拦水坝的第一道闸,控制着堰渠总水流量,为全渠道的灌溉枢纽。
通济堰自创建以来,历代皆比较重视修护和管理,有一套自成系统且完整的管理方法,自古就留有堰史、堰规,其中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处州(丽水的古称)太守范大成所制订的堰规为最早,独树一帜,科学全面,一直延用了6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常为后人仿效,且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通济堰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对筑堰、护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宋代范成大、明代汤显祖等都曾为通济堰树碑撰文,现存的历代碑刻18通主要集中在大坝北岸的司马庙中,其中就有范成大的《重修通济堰规碑》,因此在进来的路上看到汤显祖文化碑、范成大雕像就不足为奇了。时近中午,我们在古街一家小店就餐后,坐游船返回对岸画乡,前往丽水市区的203路公交起点站就在云和至古堰画乡班车终点站的下车处,真正是无缝对接了,于是坐上203路公交前往丽水站,我们在此重回铁路线。
丽水至缙云36公里,动车仅需13分钟,出站后可直接下到底层的公交、的士发车点,又是一个无缝对接,本想在此坐5路公交到汽车站再转6路公交去城仙都景区,但发现这里还有每天8班发往仙都景区的直通车,无需再坐公交中转,极大方便了外地游客,我在服务台拍下了直通车时刻表备用。坐直通车前往仙都游客中心,全程仅需15分钟,且票价极为便宜,只要1.5元。
仙都景区位于缙云县城北6公里处,分布在长约10公里的练溪两岸,由鼎湖峰、朱潭山、倪翁洞、小赤壁、仙都观5大景点组成,共计有72座奇峰、18处名胜古迹,故人称九曲练溪十里画廊,《阿诗玛》、《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许多影视剧均在此拍摄,是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仙都的名称可不是现代人起的,景区自隋代起就闻名于世,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刺史苗奉倩以彩云仙乐出现于缙云而上报朝廷,唐玄宗惊叹道:“是仙人荟萃之都也!”遂亲书“仙都”二字,其名一直沿用至今,但近年来景区主打黄帝牌,称仙都为黄帝文化名山,对唐玄宗却甚少提及,其实黄帝在此炼丹仅仅是个传说,并无实证,而唐玄宗的命名于史有据。我们住在游客中心附近的民宿,以便于第二天的游览,为赶清晨凉爽,也期望遇见云雾,我们起了个大早,景区7点半开门迎客,我们7:25点就在门前等候,游客中心行李寄存采用超市的寄存方式,既方便又省事,在国内还是首次见到。凭门票坐上景交车,直达景区核心的鼎湖峰站,跟着熙熙攘攘的游人,很快见到练溪东岸的鼎湖峰,只见一峰独立,拔地而起,据说高约170米,是中国最高石柱,顶部有一小湖,泉水清澈,但四面陡峭,直上直下,至今无路可登
只有药农上去采药过。鼎湖峰,又称“天柱峰”,相传轩辕黄帝曾置炉于峰顶炼丹,丹成黄帝跨赤龙升天时,丹鼎坠落而积水成湖,故名鼎湖,峰亦因之,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十朋有诗云:“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但从桥上往北看,鼎湖峰显得臃肿壮硕,并无照片上常见的清秀姿态,经询问桥头的保安,得知最佳角度要沿溪上行,于是我们继续前进,在仰止亭有一个三叉路口,大部分游客在此右拐向东去看里面的黄帝祠宇,其实原祠清顺治年间已毁,现在的是1998年新建,我们不感兴趣,而是过鼎湖峰脚沿溪西去,一路人少景美,
很快来到仙水洞,洞顶有泉水渗出,清冽甘淳,故名仙水,此洞不深不大,高、宽、深仅3至4米,但洞口却立一块醒目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都摩崖题记”石碑,洞壁密密麻麻刻满历代题记,其中宋代的就有30处,谢灵运、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沈括、徐霞客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墨翰,看来这个小小洞窟也不简单。
离开仙水洞继续前行,我们一直走到景区西门,在此回望鼎湖峰,似乎比刚才苗条一些,但下部却被林木挡住,
检票员称要再走600米到朱潭山一带才是最佳地点,我想起刚才景交车上工作人员称终点就是朱潭山站,于是原路返回鼎湖峰站,坐景交车来到朱潭山,路边的介绍牌称:当年朱熹讲学于仙都,闲暇时常到此泛舟碧潭,后人遂称为朱潭,潭边之山也命名为朱潭山,朱熹号晦翁,故山上有晦翁岩、晦翁洞和晦翁阁,这里游客寥寥,非常清静,但我们不上山,只走潭边鹅卵石长堤,首先看到的是溪上的板堰矴步桥,河边的介绍牌称:此桥建于清道光戊子年(公元1828年),先拦溪建矮石坝,再在坝上架桥,全长115米,宽0.6米,高0.8米,条石直立为柱,柱后再用条石斜撑,为75孔低水位单梁石板桥。
我们沿岸边仙堤行至望峰亭,亭前就是拍摄鼎湖峰倒影的最佳位置,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著名摄影家吴品禾获得国际摄影大奖的作品《仙境》就是产生于此,仙都马上红遍全国,该照片现已成为仙都景区的标志,如图:
许多恋人来此拍婚纱照,让鼎湖峰见证他们的爱情,这里还是影视剧导演钟爱之地,《仙剑奇侠传》、《绝代双娇》、《道士下山》等多部影视剧均在此取景。我们在此南望,远处鼎湖峰临水而立,体态苗条,近处一桥横卧,波光粼粼,今天虽无云雾,也无倒影,未体现出鼎湖峰的最佳形态,但已让我们十分满足,纷纷在此留影。
告别朱潭美景,再坐景交车出来,我们在倪翁洞站下车,走不多远就看见路边仙女峰,奇石列阵相迎,
到一三叉路口左拐,很快来到初阳山下的倪翁洞,此洞系原岩坡多易风化的团块状浆屑,经练溪水流冲蚀所致,相传范蠡的老师倪子助越灭吴后曾隐居于此,故名。洞口向东,看上去很一般,但登至上层却如入幽谷,每日朝阳初升时首先照射到这里,故名初阳谷,届时一缕阳光直接穿过不同方位的3个洞,又称“阳谷三窍”,最北边的“初阳谷”摩崖石刻为颜真卿所书,其中“初”字缺1点,是书法家有意为之,当阳光射进时即可补上。
此地虽不大,但洞中有亭,并形成三洞并连、大洞套小洞、前洞通后洞的奇景,洞中、亭内还存有历代摩崖60处,书体齐全,书艺精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都摩崖题记”的精华所在,篆圣李阳冰的“倪翁洞”3字石刻尤为珍品,但不知仙水洞前那块“国保”碑为何未立于此。
游完倪翁洞已10点半,还有个景点是小赤壁,工作人员称游览仅需50分钟,但想到真正的赤壁也很一般,小赤壁应该不怎么样,便打消了前往一游的念头,坐景交车直达景区大门口,在等待去缙云西站直通车时,游客中心播放的宣传片显示的画面,小赤壁似乎也可一看,等车的时间也足够游览了,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遗憾。眼看12点已过,直通车时刻表显示的11点这班车一直未来,连常规的6路公交车也不见踪影,最后只能网约了1辆的士,看来即便是服务台的直通车时刻表也不靠谱,还好路不远,车程仅20分钟,缙云西站应是全国距城区最近的高铁站,而仙都也可能是距县城最近的景区。
良渚古城遗址
缙云西站至杭州东站,动车仅1个半小时,杭州东站是全国十大高铁站,并且是高铁、地铁综合体,不出站即可乘坐地铁,便于我们这两天的出行,站内还有餐饮、住宿等,功能齐全。3年前我们已来过杭州,这次就不进主城区了,主要在北部的余杭区活动,良渚古城遗址是其中的重点。良渚古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所处年代为公元前3300至2300年间,这是继二十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特殊价值在于它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实证。其实中华文明五千年说产生于近代,系孙中山和同盟会创办的《民报》首次提出,当时主要是作为政治宣传,并无具体依据,国际上也基本不予认可,他们认为中国有据可考的历史最多只有3600年,即商朝初年。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多源自传说,非常简略,也未明确黄帝的具体年代,我国传世文献记载的确切纪年只到公元前841年。1999年11月,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历经200多名专家学者5年努力,终于完成《夏商周年表》,并通过国家验收,将我国历史纪年前推1200多年,即夏代始年的公元前2070年,这个结论具有足够的权威性,但尚需通过更新的考古发现进行实证。良渚古城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并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其外围水利系统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历史,将中国水利史由春秋战国时期提前了1000年。虽然国内对遗址仍有争议,但异议学者绝大部分是非田野考古工作者,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西北部,在地铁2号线终点良渚站D出口旁的公交场站内,有公交可达遗址公园南门,
昨晚下了此行的第一场雨,一扫5日以来的晴热,上午是个阴天,凉风习习,正适宜游览,在访客中心坐上电瓶车,这一带地势平坦,沿途处处水田,点点白鹭,还有一池荷花正在绽放,田园风光也成了一景,据说是田是雇附近村民耕种的,我们先到南城墙站,从遗址现场土层的剖面看,良渚时期位于最下层。
继续向前,我们在雉山站下车,雉山只是一座小山包,但登上山顶观景台可看遗址全景,山上的竹林也很养眼。
下一站是莫角山,山也不高,上有巨型土台,是当年古城的中央和制高点,也是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现场有位中年志愿者免费为我们认真讲解,这在我的游历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是个好做法,应该向全国推广,据其介绍,良渚古城接近长方形,总面积631公顷,外城墙周长约6公里,设8处水城门和1处陆城门,内城面积280公顷,宫殿区面积39公顷,现场的示意图和模型可一窥古城全貌,古代北京的外、内城和故宫的结构与此极其相似。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其家乡良渚镇首先发现了良渚遗址。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其实良渚遗址的核心位于现余杭区的瓶窑镇,良渚镇只是其外围,但后来未再改名。告别志愿者,下一站是反山王陵,11个长方形浅坑就是墓穴,其中最高统治者的墓穴比其他10个也大不了多少,看上去非常一般,但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琮王”就出土自这里,实物现收藏于良渚文化博物馆。
琮是一种古代玉器,外边八角,中有圆孔,常用作祭地的礼器,良渚遗址已出土玉琮300多件,多有人兽组合图案,“琮王”的四面就上下各琢刻4组8个人兽面纹图像,我们在附近的展示馆看到了“琮王”放大的照片,其做工之精细、构图之完美、工艺之精湛令人乍舌称奇,据说最细的线条仅为0.07毫米,只有借助放大镜才能清晰可辨。
走出展馆,天又下起雨来,还好今天的游览已经结束,我们坐电瓶车返回,但终点并不是访客中心,下车后还要再走200米才到出口,如下雨和大晴天游客很不方便,应予改进。
此次来杭,还计划游览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其终点就是止于拱宸桥,“拱”是拱手接驾的意思,“宸”指帝王,拱辰桥在古代就是迎接帝王的地方,当年康熙、乾隆南巡都是从拱宸桥下船后进入杭州的。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原为木桥,清初倾塌后改建为石桥,全长92米,为3孔拱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下船只来往,水运繁忙。
早在清朝同治年间,桥西就是繁盛的水陆码头,现仍保存有最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等,现已开辟为步行街;桥东是运河广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便是中国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河畔立有“京杭大运河南端”的石碑。这座桥梁见证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也见证了杭州的百年沉浮,
人称“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如今,这里周围高楼林立,拍照的最佳角度是桥东的南侧。
杭州的最后一站是阿里巴巴总部,也位于余杭区,马云在此花了3 年打造阿里新总部大楼,聘请的总设计师是曾设计过亚马逊总部和三星总部的业界大咖、澳大利亚人 Eric,但这次既不是摩天大楼,也不是奇葩建筑,而是以低层建筑为主,每幢楼仅7层高,外观上白色的钢结构网架的设计理念来自中国的窗花艺术,并延伸为网络的概念,现附上几张网上照片供大家欣赏。
因此,不管是作为建筑爱好者,还是淘宝老买家,我都应该去前去拜访,但门卫称园区不对外开放,我只拍到门口的照片。
杭州行程全部结束,此次浙江行已时间过半、景点过半,接下来将折返南下转入东线。(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