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从山城到江城 — 渝、鄂十日游(下)

编辑
天数:10 天 时间:7 月 人均:4000 元 和谁:夫妻

                                                                                      巫峡

        当年陈毅元帅曾诗曰“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游览三峡最好的方式就是坐船,至少现在游巫峡、西陵峡仍是如此,在公路、铁路高度发达的今天,曾经繁荣一时的客船业虽已风光不再,三峡的情况却是个例外,但以价格几千元的豪华游轮居多,千元以下的普通游轮较少,而且大多从重庆始发,从奉节上船的不多,也不是每天都有,我提前联系的旅游网站均无回音,最后通过三峡游轮订票中心推荐,预订“新高湖”号滚装游轮2日游,双人标间早已售罄,只剩下少量二等舱4人间的床位,正常价格是900多元,可能是“尾单”的缘故,现在仅需650元,游览屈原故里、三峡大坝,并含早、中餐,住、行、食、游全包括,还是比较实惠的。傍晚坐105路公交,前往12公里外的奉节港7号码头上船,“新高湖”号是长江三峡第一艘人车同行大型滚装游轮,主要来往于奉节至宜昌之间,船长110米,宽19.2米,上下有4层,最底层为停车场,有停车位100多个,上面3层均为客舱,中间是宽大的走廊,两侧都是客房,床位达600多个,有两人间、四人间和六人间(上下铺)三种房型,每间面积都是23平方米,有电视、卫生间,但无wifi。半夜3点“新高湖”号开航,这也是三峡游轮通行的做法,过瞿塘峡时大家都在睡梦之中,

“新高湖”号滚装游轮
“新高湖”号游轮入口

我在近4点时曾去甲板上察看,外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还好在前两天我们已到过赤甲山和白帝城,从两个角度充分领略了瞿塘峡的雄奇,略为遗憾是未能看到夔门的摩崖石刻。本来在夔门白盐山下有块数十米长、十多米高的绝壁,距江面50米,海拔高度100多米,因色灰白被称为“粉壁堂”,上有篆、隶、楷、行等字体的摩崖石刻13幅,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所书的《中兴圣德颂》,共980字,石刻宽7.2米、高4.2米,“字如碗大,远望可读”,此外还有清代奉节人鄂方(一说为张伯翔)所书的“瞿唐”2字、清代夔州知府刘心源所书的“夔门”2字,以及民国冯玉祥将军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字体最大的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孙元良撰文、其秘书杨开鹏书写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每个字高达3.35米,宽3米,左边还有孙元良参谋长李端浩所题“巍哉夔峡”4个篆体大字,2009年我从宜昌逆流而上过三峡时曾一睹其风采。三峡工程开始后,“夔门”、“瞿唐”等3幅石刻被切割下来,“安装”到下游600米处黄金洞下的绝壁上,其余大部分石刻就地封存,现已全部被江水淹没,而文物价值最高的《中兴圣德颂》则被切割分成8块,现由重庆市三峡博物馆收藏。

夔门的摩崖石刻(网络图片)
夔门的摩崖石刻(网络图片)
夔门的摩崖石刻(网络图片)
夔门的摩崖石刻(网络图片)
夔门的摩崖石刻(网络图片)

凌晨6点天刚亮,船上的广播就把我们叫醒了,“新高湖”已停泊在巫峡的神女溪口,附近还有好几条游轮,早饭后均有一项相同的活动—自费游览神女溪,价格高达240元,是小三峡的近4倍,这几条游轮好几千的游客肯定让神女溪景区赚得盆满钵满,我们昨天已游览过小三峡,二者大同小异,所以就留在船上休息了,在船舷步道漫步观景,长江在此拐了一个大弯,对面北岸的高处就是神女峰,只见一块巨石突兀于青峰之上,其高仅6.4米,看上去比较一般,但其却是大名鼎鼎,传说西天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23个女儿瑶姬,八月十五这天她邀11位姐妹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12条恶龙在此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便出手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后来她们竟忘记回宫,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久而久之便化成巫峡12座奇秀绝美的峰峦,江北、江南各有6座,分别为登龙、圣泉、朝云、松峦、集仙、净坛、起云、飞凤、上升、翠屏、聚鹤和神女峰。

神女溪口
神女溪口
神女溪口

战国末年楚怀王到此巡游,住在一个叫“高唐”的地方,一天午睡时怀王做了一个梦,梦中与瑶姬相爱,醒后怀王无限惆怅,在此建了一座朝云庙,亦称神女庙,以寄托对瑶姬的思念。著名的楚辞名家宋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神女赋》,是描写美女的名篇,此赋序文将“王”与“玉”互讹,梦遇神女的究竟是宋玉还是楚王,自宋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此前宋玉还创作了《高唐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后有关神女的诗词曲赋、戏剧小说层出不穷,数百年后曹植受到此赋激发,以青出于蓝的高妙彩笔创造出洛神形象,唐朝李白、刘禹锡、薛涛、李贺、李商隐,宋代陆游、范成大对神女峰均有歌咏。巫峡谷深狭长,日照时短,峡中湿气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雾,巫山云雨原指神话传说中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人误解其义,用以称男女欢合,巫山神女的形象逐渐发生变化,成为古老中国最多情的一座山峰,唐朝诗人元稹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讲的就是男女爱情。

神女峰
神女峰

长江三峡总长120余公里,但并不相连,其中巫峡是三峡的第二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口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是三峡中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北岸的边域溪为重庆、湖北二省、市的界河,临江处原有清乾隆年间李拔所题的“楚蜀鸿沟”大字石刻,这里也是巫峡东、西两段的连接处,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

巫峡西段
巫峡西段
巫峡西段
巫峡西段
巫峡西段
巫峡西段
巫峡西段
巫峡西段

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两岸奇峰突兀,幽深秀丽,素以“秀”著称,被誉为长江三峡中最美、最精彩的一段,其经典景观是两岸呈斜角插入江中的画面。虽然清代许汝龙诗曰“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但整个巫峡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所以又有古诗云:“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巫峡东段
巫峡东段
巫峡东段
巫峡东段
巫峡东段
巫峡东段
巫峡东段

此外,每到秋季的11月时,巫峡红叶也很有名,在长江三峡红叶中其面积最大、种类最多、景观最美、观赏周期最长,为中国十大最美秋色之一,故有“三峡之美在于秋”之誉。除自然景观外,巫峡中名胜古迹众多,有陆游古洞、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夔巫栈道和秋风亭等,但三峡工程蓄水后,有些古迹如夔巫栈道、“楚蜀鸿沟”题刻等已被水淹没,秋风亭位于巫峡沿线的第一个湖北县城—巴东,为北宋名相寇准19岁时在此任县令时所建。

巫峡红叶(网络图片)
巫峡红叶(网络图片)
巫峡红叶(网络图片)
巫峡红叶(网络图片)

                                                                                    西陵峡

        朦胧中“新高湖”已过重庆、湖北交界,下午1点多船上广播通知:西陵峡到了。西陵峡因宜昌的西陵山而得名,其西起秭归县西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长约66公里,是长江三峡最后也是最长的峡,整个峡区原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其最大特点是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历史上曾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对航道进行了多年治理,三峡大坝建成后水势已趋平缓,但高处景观如旧,岸边景点附近均树有标志。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西陵峡

船过香溪口的秭归长江大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南岸的链子崖,再自西向东依次是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和灯影峡,其中崆岭峡中的崆峪滩,过去曾是三峡中“险滩之冠”,滩中礁石密布,现在此滩及兵书宝剑、牛肝马肺景观均已被江水淹没,相传兵书宝剑是三国时诸葛亮遗物,其实所谓兵书为北岸悬崖石缝中的古代悬棺葬遗物,下面的宝剑只不过是一块崩落的绝壁上的突出的岩块,而牛肝马肺只不过是两块重叠下垂的赭黄色岩石,一块形如牛肝,一块酷似马肺,因为其质地为硅质团块,较难溶解,抗风化能力强,故突出于石灰岩岩壁。

秭归长江大桥

过南岸的九畹溪口不久,下午3点时船靠秭归港,我们开始上岸游览,先乘大巴前往屈原故里景区,门口虽有郭沫若所题的“屈原故里”4字,实际上导游只带我们参观屈原祠。屈原(公元前340—278年)出生于秭归乐平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也是“楚辞”文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被誉为“楚辞之祖”、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和汉代的赋作家大都受到屈原的影响,鲁迅称其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此后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屈原曾任楚国左徒等要职,后因奸人的排挤陷害被两次放逐,时间长达21年,公元前278年秦国攻下楚国都城郢都,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5月5日投汨罗江自尽,终年62岁,这一天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端午节。

九畹溪口
屈原故里

屈原祠原坐落于归州古城,据《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归的“秭”就是由“姊”演变而来,屈原死后其姊将尸体安葬于城东5里的屈原沱。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建筑面积仅350平方米,北宋时改名为清烈公祠,元、明、清屡圮屡修,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其迁移,在秭归县东1.5公里的向家坪按原貌重建,占地面积激增至13700多平方米,距离县城也越来越近了。三峡工程兴建时屈原祠再次迁移,于2006年搬到新县城东的凤凰山上,坐北朝南,倚山面江,占地面积扩大至2万平方米,山门建筑风格独特,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通高达20米,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三个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正中,不管几次搬迁,面积如何扩大,这山门始终如一,最后我们登上祠堂最高处,放眼南望,风光无限,远处正是三峡大坝的迎水面,凤凰山的位置和风水的确不错。

屈原祠山门
屈原祠日月窗
屈原祠
屈原祠
屈原像
屈原祠南望

在此我想起西汉的王昭君,杜甫有诗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王昭君原本也是秭归人,从西陵峡起点的香溪上溯可达其故乡兴山,从西汉起兴山曾长期属于秭归,清雍正时才最终划出,在秭归县现还立有两块清代石碑,一碑题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另一为“汉昭君王嫱故里”,故郭沫若有诗曰“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回到大巴上,我们从大坝西侧公路下行,中间还穿过武警守卫的核心区,估计旅行社事先都已申报,所以很快就能通过,跨过西陵长江大桥来到大坝的东面,最后登上景区最高处的坛子岭,虽然烈日高悬,天气炎热,这里却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早在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在此兴建水利工程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毛泽东1956年巡视武汉时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坛子岭
三峡坝址基石
万年江底奇石

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1994年开工,2009年全面竣工,历时长达15年,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提前1年完成初步设计建设任务,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工程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际总投资1849亿元,其中50%用于百万移民。三峡大坝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长3035米,高185米,最大蓄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其调蓄能力使荆江地区可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2020年8月三峡水利枢纽迎来建库后最大洪峰,入库流量达7.5万立方米每秒,水位161.81米,三峡大坝安然无恙。这里现已建成旅游区,中国人可免费游览,仅收交通费35元,其实我们仅坐了几段上行的电动扶梯,最后一段路的电瓶车还另外收费10元,这交通费还真不便宜,而且只能看到部分坝体,我记得早年来时可基本一览无余,现在已被一幢巨大的长方型建筑挡住视线,经询问导游那就是前几年建成的升船机,以前曾处于停工状态,与大坝等高。

现在看大坝
当年看大坝

由于三峡双向五级船闸的设计通过能力为1亿吨,普通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近4小时,游轮多在秭归转运乘客,三峡船闸通过能力和速度与长江上下游水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升船机的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三峡升船机是世界上技术难度和规模最大的,设计定位主要为3000吨级大型客轮、游轮等,最大提升高度为113米、最大提升重量超过1.55万吨,二者均为世界之最,过坝时间将缩短为约40分钟,经6年半奋战于2016年9月开始进入试通航阶段,但在升船机建成后,机房高达218米,超过185米的大坝,所以坛子岭现在已不是观赏三峡大坝的最佳位置,在185观景台也只能看大坝迎水面,如要充分领略三峡大坝正面的雄姿,应到大坝西侧下方的截流纪念园,那里可以看到大坝正面,而且没有任何遮挡,如遇开闸泄洪场面更是壮观。

185观景台看大坝
185观景台看大坝
截流纪念园看大坝(网络图片)
大坝开闸泄洪(网络图片)

告别三峡大坝,大巴前往宜昌,多数人拉上窗帘昏昏欲睡,其实西陵峡才走一半,下半段仍有不少美景,三峡工程建成后,西陵峡从大坝到南津关的30多公里未被淹没,仍保存着原始风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江对岸远方高处的山巅上,有一类似金佛山北坡陡崖的景观,如一道城墙逶迤蜿蜒,岩壁灰白,非常醒目,在屈原祠和坛子岭上南望时均能看到,但当时距离较远,现在在江边看比较近,这应该是地质上的峰墙地貌。

远望山巅峰墙
近看山巅峰墙

沿三峡专用公路南下,途中在车上就能看到对岸奇峰耸立,风景旖旎,那里应该也是一个景区,当年李白从奉节去江陵,走的就是这条水路,为何未留下歌咏的诗篇?大巴过南津关广场向东,至此才算是走完了西陵峡下半段,从地图上看附近还有三游洞、鸣翠谷、西陵画廊等景点,我原以为此峡景致一般,现在看来丝毫不输巫峡,

西陵峡风光

难怪当年欧阳修诗曰“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并称“西陵山水天下佳”,陈毅元帅在诗中也赞道:“西陵甲三峡,忘返兴犹稠”。傍晚7点我们到达宜昌游客中心,“新高湖”2日游到此散团,本来宜昌还有三峡大坝的升船机半日游,但报名参团后旅行社称无法成团,最后只好取消计划,次日我们将乘动车前往荆州。

                                                                                   古城荆州

       荆州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名,为古代天下九州之一,“荆”也是古代楚国的别称,曾有20个楚王以此作为都城,历时长达400多年,故古时荆、楚通用,此后又有11个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公元前278年,秦将这里作为江陵县的治所,所以荆州又称江陵,其后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指的就是这里,但大多数人知道这座城市的名字,应该是源于三国时期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三国志》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占据天时地利,为兵家必争之地,对魏、蜀、吴三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魏、蜀、吴荆州之争构成了三国历史发展的主轴,无论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还是魏、蜀、吴霸业的兴衰,无不跟荆州的得失相关。诸葛在隆中对时已经明确要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荆州逐渐成为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因此,刘备借到荆州后,谁来镇守显得尤为重要,赵云似乎是最早考虑的人选,但刘备似乎不太放心,最后竟将如此重任交给关羽,但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发动袭击,导致荆州沦陷,蜀军断了退路,这不能不说是关羽的一大致命的失误,只得败走荆州附近的麦城,被吴军俘虏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并引发一串连锁反应,导致吴、蜀联盟关系破裂,刘备为报仇出击吴军,夷陵之战爆发,这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结果刘备大败,退守白帝城,最后病死托孤,蜀国从此走下坡路,因此,失荆州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得失,而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现在常用“大意失荆州”来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荆州古城中刘关张和诸葛亮、赵云群像

说到荆州不能不提荆江,荆江是长江自荆州上游的枝城至湖南岳阳城陵矶段的别称,因属于古代的荆州而得名,全长331公里,其中公安县藕池口以下河道蜿蜒曲折,80公里的直线距离河流绕了16个大弯,有“九曲回肠”之称,河弯曲折率平均为3,在我国的河道中居于首位。由于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而两岸都是地势低洼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米以下,东晋时开始筑堤防水,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河床高出两岸平原,成为“地上河”,极易溃堤成灾,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大堤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险要的堤段,从公元1385年到1937年的500多年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而在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几乎年年遭灾。虽然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治理并设分洪区,但未根本解决问题,每次特大洪水时荆州河段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大片乡村和农田。有关论证预测,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如果上游发生每秒1.1万立方米的洪水,万一发生溃口,水头将高达12米多,江汉平原将有2000平方公里水深达到2米,按当时人口密度死亡人数至少50万,甚至长江都有可能因此改道,三峡工程投用后,彻底解决了荆江水患,可以说荆州是三峡工程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荆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荆州古城总面积4.6平方公里,分为三层,最外层为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其中砖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墙体保持完整,形制比较完备,在中国七大古城墙中排名第二,是荆州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

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墙还是中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的古城垣,最早可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而且从三国起,荆州古城墙的位置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动,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北宋末、元初、明末荆州古城多次被毁,现存砖城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筑,周长10.5公里,砖城逶迤挺拔、完整,是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城墙高9米左右,城墙厚10米左右,现在两侧均已绿化,形成一条绕墙林带。

荆州古城墙

古城原有东门(寅宾门)、小东门( 公安门、水门)、大北门(拱极门)、小北门( 远安门)、西门(安澜门)、南门(南纪门)6座城门,除小东门外,其它五座城门均建有瓮城,由两道门组成,但不是规则的马鞍形,瓮城墙角不弧,两门也不相对,而且向左偏,而现代新开的3个城门均无瓮城。老六门中现只有东门和大北门两处有城楼,因此,游览古城墙风采,最好的去处就是东门和大北门,东门又称寅宾门,城楼为宾阳楼,始建于明代,后因战乱损毁,现城楼为1988年重建。

荆州古城东门
荆州古城东门城墙

我们首先来到东门旁的张居正故居,张居正为明朝中后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张居正为荆州人,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生于古城东门外的草市,曾为裕王朱载垕讲读学士,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朱载垕即位为明穆宗,张居正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年仅十多岁的朱翊钧继位后,张居正担任首辅,实行长达10年的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一系列新政改革,这是继商鞅变法后直至近代我国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梁启超誉其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但张居正病逝后被抄家并削尽封号,还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在世时所用官员或削职或弃市,直到40年后天启皇帝才为张居正平反。由于历史原因,张居正故居早已毁于战乱,2007年荆州按其生前居住的老屋原型布局重建,为明清风格四合院、小花园风格。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塑像

张居正故居的后门就是古城的寅宾门,虽然烈日炎炎,这里仍有不少游客,还有电瓶车往返于明月公园和东门之间,在登城的马道上即可见到已采取保护措施的文字砖,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其中最早的文字砖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比明长城上万历年间的文字砖早204年。

张居正故居北门
寅宾门
寅宾门
寅宾门马道
文字砖
文字砖
文字砖
文字砖

大北门又称拱极门,取众星拱卫北极星之意,其城楼为朝宗楼,取《书经》中“江汉朝宗于海”之意,古代时这里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驿道出口,人们在这里送亲友远行,折柳相赠,祝福平安,但现在大北门的位置比较偏僻,城门内是冷清的小巷,城外附近也没有公交车经过,几乎不见一个游客,与东门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拱极门导游图
拱极门内侧
拱极门门洞
拱极门内侧

实际上荆州6座古城楼中的5栋均已毁于战乱,仅存拱极门上的朝宗楼,为古城墙上唯一尚存的城楼老建筑,城楼脊枋下方书有此楼重建的时间,为大清道光十八年,至今也有180多年历史了,但荆州古城的景区设置有些问题,未将门洞和瓮城一并纳入景区,现在不论东门还是大北门,都只是上城楼才收费,其实城上并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而城楼地面部分的门洞和瓮城则可随意通行。

朝宗楼
瓮城偏向左,两门不相对
拱极门外侧

                                                                                     汉口 · 武昌

        武汉我已来过多次,归元寺、琴台、东湖、武大、黄鹤楼、长江大桥均已游遍。武汉的江城之称始于隋唐,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时武昌和汉阳就已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明代出现新兴的汉口镇后来居上,与朱仙、景德、佛山并称中国四大名镇,并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后,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先后开辟了英、法、日等6国租界,20世纪初的汉口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其商业中心逐渐下移至长江岸边,1927年我国收回汉口英租界后,此路以街头的江汉关而得名江汉路,在此前后这一带兴建了不少银行大楼,至今仍遗留下13幢近代历史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一应俱全,可以说江汉路就是武汉20世纪建筑博物馆,这段1210米长、南北向的路,现已成为观光休闲的步行街,

江汉路步行街
江汉路步行街
江汉路步行街

我们起了个大早来江汉路,主要就是看这些百年老建筑。江汉路60号的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建于192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属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地上四层外部为麻石雕花门墙,底层正面五开间,现为工商银行,也是江汉路上我们看到的唯一有详细文字说明的老建筑。

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文字说明

位于中山大道十字路口的中国银行汉口分行,为清朝设立的大清银行旧址,1911年大清银行改名为中国银行,汉口大清银行也变为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是武汉100多年来唯一一直开门营业的百年老行,此楼建于1915年,高5层,外墙麻石砌筑,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立面采用三段式手法,底层是厚重的花岗岩基座,中部为拱券、柱廊。

中国银行汉口分行
中国银行汉口分行

在江汉一路路口的国货公司大楼建于1928年,造型呈L型,一派欧陆风格,端庄恢宏,大气轩昂,现为璇宫饭店和中心百货。江汉路21号为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为日本创办,建于1915年,高4层,也是外墙麻石到顶,正面三段式构图,底层中间和两侧入口均为半圆拱门,上部为柱廊,现为中国人民银行。

国货公司大楼
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在江汉路还可以领略简洁、纯净、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数分别建成于1934、1936年的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位于江汉路45号的四明银行,为上海的宁波商帮领袖创办的中资银行,是典型的早期现代主义作品,地上有五层(局部七层),浅色调,个颀长,立面构图强调竖向,简化的壁柱直通顶部,上部两侧为渐次收进的阶梯状塔楼,这是中国建筑师在汉设计的第一座钢混结构建筑,也是武汉在租界以外修建的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对武汉近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明银行旧址

位于与洞庭街交叉口的中国实业银行旧址,两翼各六层,中间九层塔楼,外观简练挺拔,简洁明快,底层黑色大理石外墙、中上层褚红色外墙直通尖顶,在江汉路灰色老建筑中独树一帜,并以48.5米的高度在数十年里领武汉高楼之最,是武汉现代派建筑典范,现为中信银行。

中国实业银行旧址

此外还有位于与胜利街的转角处的中南银行旧址,建于1920年,为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底层是现代风格的简洁,二、三层却有典型古典主义的精美,中南银行是具有钞票发行权的中资银行,主要投资者为福建归侨黄奕柱,现已改作商场。

中南银行旧址

江汉路南段尾部的日清洋行大楼旧址,建于1928年,地上五层,高36米,文艺复兴式风格,采用横三纵三的立面三段式构图,在两街交汇处的拐角另设分入口,顶层建有拜占庭风格的穹楼,日清洋行曾是日本政府主导的航运公司,统筹日本航运企业在长江流域的船运,此楼现为美仑酒店。紧邻日清洋行的是日信银行旧址,远远看去两座建筑浑然一体,相似的建筑造型,相同的麻石砌筑,相承的柱廊节律,

日清洋行大楼拐角
日清洋行大楼西侧
日清洋行大楼局部
日信银行旧址
日清洋行、日信银行侧面

而最南端的江汉关建于1924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海关大楼之一,是武汉近代标志性建筑,一度为武汉最高建筑物,大楼坐南朝北,通高41米,由4层主楼及其顶部的钟楼组成,四周由数量不等、风格独特的廊柱环绕装饰,为英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外墙为花岗石,墙面、山花、窗楣以及大门入口处均采取艺术造型处理,在大门左侧还有当年奠基之日所立的石碑,“江汉关”3个字则由时任湖北教育厅厅长的宗彝题字,2001年6月江汉关大楼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现为建筑博物馆。

江汉关
江汉关侧面
江汉关奠基石
江汉关

除江汉路外,我发现住处附近的汉口站也很有特色,与东北沈阳站一样,其外观为我国火车站中少见的欧洲古典风格,有两座对称的高度达47米多的站房钟塔和弧形拱顶中央大厅,其墙面、窗、檐都以线条和几何图形雕塑装饰,据说是中国最大的欧式火车站。我上网一查其外观近似于1903年的大智门老火车站,大智门站为汉口站的前身,为清政府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京汉铁路的终点站,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初,后被现汉口站取代,2008年该站改造时回归大智门站的欧式风格,现为武汉旅客发送量最多的高铁站,其下方的地铁汉口站客流量也非常大

汉口站
大智门老火车站(网络图片)

如果说江北汉口的亮点是江汉路,江南武昌的看点则是首义广场,广场呈长条状,南面是V字造型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中段是“走向共和”群雕,最北面为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又称红楼,原为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面阔73米,进深42米,上层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楼矗立,主楼两侧各有一排红砖平房,使整体建筑呈U形布局。在中国近代史上,武汉曾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这是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但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偶然性,当时同盟会已四分互裂,孙中山也不在国内,事先对此也不知情,实际上武昌首义系湖北新军低层军官自发所为。

辛亥革命博物馆
“走向共和”群雕
鄂军都督府旧址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牌
鄂军都督府侧楼
鄂军都督府旧址

1911年10月10日傍晚,新军工程营二排班长金兆龙等与清方营官等人在发生冲突,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攻占楚望台军械库,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也纷纷响应,参与人数多达3千多人,湖广总督瑞瀓仓皇离开总督署,从长江坐船逃走,统制张彪也被迫撤退,整个武昌很快为起义军所掌控。次日起义军聚集在红楼,商讨组建湖北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起义军临时总指挥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相当于旅长)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革命党人也因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也表示同意,随后新军士兵包围黎元洪住处,强迫其“主持大计”,并在安民布告上代其签上“黎”字,后又以其名义发布一系列电文,加快了各省的响应进度,导致清统治集团分化,陕西、云南、江苏、福建、广东、四川等十余省宣布独立。同年12月20日孙中山回国,经17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选举,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可以说是坐享其成了。黄鹤楼距首义公园不远,最后我们也不能免俗,前去重游了一番,在我国四大名楼中,实际上唯有岳阳楼为古建筑,黄鹤楼

黄鹤楼牌坊
黄鹤楼
黄鹤楼远眺长江大桥

和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运城鹳雀楼均为现代所建,倒是黄鹤楼景区南门内侧的胜像白塔属于真正的古迹,而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是武汉现存唯一的一座喇嘛塔,也是这里最古老的建筑,但多数游客直奔1985年建成的黄鹤楼,并未在此驻足停留。从我们此次武汉行程看,亦可称之为建筑之旅,我本还想从武汉继续向东至黄冈,去苏轼的“文赤壁”看看,领略一番“大江东去”,但从网上图片看景致一般而作罢

胜像白塔
文保碑

         

黄冈“赤壁”(网络图片)

        此行为期10天,基本按原定计划,正值我国大部分省市遭遇40年来7月同期最高温,重庆的温度竟在40度以上,在车船上和室内还好,露天阳光下就酷热无比了,但晴天总比阴雨便于旅游,蓝天的拍摄效果也比较好。与5月的湖南相比,重庆和湖北的防疫措施进一步放宽,除汉口外各高铁站均不再设核酸检测点,要想检测只能去当地的指定医院,这一点略感不便,我们在湖南做了5次检测,此行只做2次,而且在区、县乘公交无需戴口罩,在游船上也是如此,进景区只看绿码,沿途基本可以畅通无阻,再加上正值暑假,各景区人流量较大,我国旅游市场正在复苏之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从山城到江城 — 渝、鄂十日游(下)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