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0

浙江杭州岳王庙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2 月 和谁:一个人

2014年2月28日,下午,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栖霞岭南麓,有一组古朴雄伟、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岳王庙。这里背枕青山,面临西湖,是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长眠之地,也是我国规模较大的纪念岳飞的名胜古迹之一。800多年来,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斗志。南宋隆兴元(1163年),孝宗皇帝赵慎下诏为岳飞昭雪,将岳飞遗体从九曲从祠迁出,以“孤仪”(即一品礼)改葬于栖霞岭下。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宋宁宗皇帝将岳飞墓傍的智果观音院改建为功德院,初称“褒忠衍福禅寺”,以表彰岳飞的功德。明朝天顺年间改额“忠烈庙”,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现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岳飞墓庙总体布局可分为忠烈祠区、墓园区和启忠祠区三大部分。忠烈祠区由岳庙主体建筑忠烈祠和祠前庭院、“岳王庙”门楼等组成。

 

岳王庙大门,正对西湖五大水面之一的岳湖,岳王庙门楼两侧连接八字形赭红色围墙。墓庙与岳湖之间,高耸着一座青石四柱三门三楼,歇山顶建筑,高8.88米,宽8.16米,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拨款重修岳飞墓庙,于庙门神道前重建石牌坊,上额题刻“碧血丹心”四个绿色大字,下额题刻“光绪丙戌季夏署理浙江巡抚许应鑅补立”额之上下方及中间分别雕刻双龙戏珠图案,两边雕刻走兽、花卉图案,雕功细腻, 工艺精致。

 

牌坊后的岳飞青铜雕像,左手按剑,右手握拳,颔首凝思。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相州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岳王庙门楼是一座清代重檐歇山顶木结构的两层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进,带前后副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檐角飞翘、斗拱叠彩。正中间有一块龙凤盘绕,黑底镏金的竖匾,上面写着“岳王庙”。这座建筑有十二根红漆柱子,中间两根上写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于岳飞的《满江红》。大门两侧联:“名胜非藏纳之区,对此忠骸,可废西湖祠墓;时勢且权奸能造,微公涅背,谁活南渡君臣。”大门前檐柱侧面楹联:“乾坤正气,忠孝完人,树千古英雄模范;庙貌重新,湖山生色,写百代道德文章。”大门前檐柱,侧面楹联:“奉诏班师,怅南守偏安,结此一局;尽忠报国,壮西湖遗迹,范我千秋。”大门口一对石狮,是明代的旧物。

 

岳王庙正门门楼内的木匾:“壮怀激烈”,出自岳飞《满江红》词句。大门后檐柱,侧面楹联:“正气炳人寰,风雨灵旗一抔土;苦忠溯往迹,湖山俎豆万斯年。”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除夕,于国于民立下汗马功劳的抗金大元  帅被权奸合谋杀害于临安杭州)大理寺狱中,年仅39岁。当时,有一个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尸体背出,埋葬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并以岳飞平时佩带的玉环加以陪葬。墓旁立石假称“贾宜人坟”作掩护,躲过秦桧及其党羽的搜索。隗顺弥留之际,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儿子。隗顺说:“岳元帅死得冤枉,若干年后,必被平反,以礼改葬。待到朝廷昭雪之时,必访求其尸,可告之”。

 

出门厅,是一个天井院落,庭院内的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巍峨屹立的六百年樟树既是岳飞墓庙八百年历史沧桑的最好见证,又是杭州市的市树。中间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甬道,甬道长23米,尽处为正殿。正殿忠烈祠重檐中间悬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岳王庙的兴衰与政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早在宋孝宗时,为了抗金斗争的需要,也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顺应民心,修了岳飞墓。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又辟建了功德寺(岳庙)。宋亡后,岳庙毁于兵火。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九江的岳飞后裔联合宜兴岳氏重新修建。经五年的努力,恢复墓、寺旧貌。此后岳飞墓、庙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建屡修。

 

在正殿所在院落的西南角,有一倚墙而建的单檐攒尖顶半亭,名曰“精忠柏亭”,这看上去仅剩半个的亭子,民间有喻意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之说。亭内陈列八段柏树的化石,据传是生长在风波亭畔的一株大柏树。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后,这株柏树也跟着枯萎,变为化石,僵而不倒达600余年。后人把这些化石惧起来,建亭陈列,让它永远陪伴着岳飞的忠魂。精忠柏亭前还有一座“精忠柏台图”碑,碑高126厘米,宽65厘米,上面是清同治年间司狱吴廷康亲自绘镌的精忠柏图。碑刻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碑阳刻吴廷康篆书“精忠柏台图”、彭玉麟与吴廷康撰书赞。碑阴有清代著名经学大师、教育家俞樾撰稿并书写的“精忠柏台记”。

 

岳王庙门楼西侧有一碑廊,石碑上刻有岳飞的诗词,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首词写于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忠烈祠是岳王庙的主体建筑,是清代重檐歇山顶建筑,居高台而建。殿飞檐斗拱,庄严雄伟,面积500多平方米。檐前悬挂着的一块“心昭天日”横匾,出自叶剑英的手笔。据传岳飞被害前,大理寺官吏逼他在假供词上画押,岳飞悲恨之极,提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以表尽忠报国之心,万古不朽,可昭天日。忠烈祠大门楹联:“不爱钱,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将名言,贪婪者跽跪; 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律,保民保国,正气壮湖山。”

 

大殿正中是新塑的岳飞戎装座像,像高4.75m,岳飞头戴红缨帅盔,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握剑,态度严正,英气勃勃,正气凛然、胸怀韬略、尽忠报国名将的非凡气慨。坐像上端悬挂着岳飞亲笔手书“还我河山”四字横匾,表示出这位民族英雄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殿内还有许多匾联都是出自当代书法家之手,象沙孟海、启功、刘海粟等,他们从各个角度赞扬了这位民族英雄。殿内柱楹联:“遗烈镇栖霞,酾酒重瞻新庙貌;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蒋益澧题岳王庙,启功重书。

 

在大殿后面的墙上,绘有1981年创作的九幅大型彩色壁画,记录了岳飞气壮山河的一生,它们分别是岳飞少年时代的“勤学苦练”;岳飞以收复中原为毕生追求的“还我河山”;岳家军第四次北伐中的辉煌胜利“郾城大捷”;收复中原胜利在望却终为投降派所破坏的“被迫班师”;岳飞面对权贵诬陷迫害而不屈不挠的“风波冤狱”;体现岳飞杰出军事思想的“联结河朔”;传说中的“岳母刺字”;描绘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锦绣大地的“大好河山”。“岳母刺字”讲的是岳飞早年丧父,都是由母亲抚养长大,在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微钦二帝被俘虏的时候,岳母送他去参军,临别前,为了让岳飞牢记爱国家、爱人民,在岳飞身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忠烈祠西庑是祭祀牛皋的辅文侯祠,楹联:“云旗风马,生死相从,部曲有同心,想见随军依鄂国;桂醑椒浆,英灵来格,墓门求近地,惜难筑冢象祁连。”清朝诰授资政大夫,朱明亮题岳王庙牛皋祠。现代书法家余正重书于湖上。牛皋(1087~1147),南宋抗金将领。字伯远,汝州鲁山人(今属河南鲁山县熊背乡石碑沟村人)。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牛皋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么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埋在杭州西湖栖露岭北的剑门关畔,墓前立碑一通,其碑文为“宋辅文候牛皋之墓”。

 

忠烈祠东庑是祭祀张宪的烈文侯祠,楹联:“在当年从难,碧血埋幽,蜚语何来哀太尉;以列校奋身,丹心亘古,瓣香有托吊英雄。”张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从微相随,以列校奋身,官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宋孝宗即位后,张宪冤狱得以昭雪,被追复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追赠宁远军承宣使。

 

从精忠柏亭南侧的拱门进去,来到了庭园,甬道两边种植松柏,南北各有一条碑廊,陈列着岳飞手迹和后人凭吊岳飞的诗词碑刻127块,这些碑刻大多为历代所留下的,也有部分是根据拓片新刻的。院落东面照壁上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仍为明代浙江参政洪珠所书。这个国字恰恰少了一点,是当时南宋国土尚不完整,所以洪珠才故意漏写了这一点。

 

北面碑廊陈列的是岳飞的诗词、奏札等手迹。岳飞在公元1138年八月十五日,带兵过南阳,去拜谒诸葛亮,并写下《出师表》。前有跋语:“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前出师表,碑共20石,每石高60厘米,宽64厘米。碑据河南汤阴岳飞庙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后出师表,碑共17石,每石高62厘米,宽64厘米。碑据河南汤阴岳飞庙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

 

南面碑廊是历代修庙的记录以及历代名人凭吊岳飞的诗词,明朝文征明满江红词碑。碑高203厘米,宽115厘米,文征明撰并书,刻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碑曾断裂,现碑中间一小段系1979年据拓片复刻补残。碑文:“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右题宋思陵与岳武穆手敕墨本 嘉靖九年十月二日书 徵明” 

 

岳飞墓园区位于整组建筑群的西南部,呈东西向轴线对称排列,东端为“尽忠报国”照壁,南、北两侧各有碑廊一列,是珍贵的石质史料库。精忠柏亭南侧拱门进去的庭院,中间是甬道,庭园中间有一石桥名精忠桥,桥是青石栏板,二侧雕刻精美,过精忠桥便是墓阙,墓阙为重门,前为拱门后为方门。墓阙后重门旁有对联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非隶非篆、出自陆维钊先生手笔的楹联,道出了百姓们爱憎分明的心声。

 

进墓阙重门就是岳飞墓园,墓阙后面两侧分列秦桧等4人的铸铁跪像,供人唾骂,遗臭万年。明正德八年(1513)都指挥李隆以铜浇铸当年诬陷、残害岳飞父子的秦桧、王氏、万候卨三像,跪于岳飞墓前。不久就被游人义愤击碎。万历二十二年(1594),按察副使范涞以铁重铸跪像,并增铸张俊像,后来巡抚王汝训因与王氏同宗,偷偷将王氏、张俊二像沉于西湖,激起公众的愤怒,传说人们曾用渔网把铁像打捞上来。当范涞复任浙江藩司时,遂将四铁像恢复。以后铁像屡毁屡铸,八百年来达12次之多。现在墓前的四个跪像,是1979年修复岳坟时依据河南汤阴县岳飞纪念馆的铁像重新铸造的。

 

墓道两旁陈列三对明代石刻翁仲和两组牺牲 (马、羊、虎) 。这是源于《周礼》一书,说是要驱赶一种名叫“方良”的动物,唯有种柏树和塑老虎才能达到目的。到了秦代,有一位将军阮翁仲,打仗所向无敌,人们为借助他的勇猛用以守卫墓地,所以墓地才有石翁仲和牺牲。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马、羊、虎、狗分别代表忠、孝、节、义,岳飞墓前缺少狗 (义) ,是因为他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其实,从封建等级制度来看,宋代有过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坟前只能有石人、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都是明代的遗物。

 

岳飞墓坐西朝东,墓上封土圆形,用条石砌砖圈,泥顶上青草离离。墓前立“宋岳鄂王墓”碑。岳飞生前是湖北武昌的宣抚使,那里简称“鄂州”,“鄂王”是南宋嘉泰四年朝延追封的爵号,现存的墓碑为明朝的遗物。石望柱是最近重修的,上面刻有古人的名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重书。

 

岳飞墓园以北,忠烈祠以西为启忠祠区,由启忠祠一正两庑建筑和精忠园组成,绿树掩映,池石花木点缀其间,是一组颇有园林风格的庭院建筑。启忠祠现在辟为岳飞纪念馆。南枝巢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现为举办纪念岳飞各种活动和展览场所。“南枝巣”之名源于民间“南枝柏”传说。一般的树木枝叶都是向四周伸展,可岳飞墓的柏树树枝却偏偏向南伸展。相传,一天宋孝宗乘龙舟在西湖游玩,突然湖面狂风大作,宋孝宗见栖霞岭上空,岳飞和将士们立于云中,怒目而视,吓得孝宗心惊胆颤。大臣忙解释,那不过是岳坟周围的柏树枝条。宋孝宗还是不信,说那不是柏树枝条,是岳元帅指责我寻欢作乐,忘了中原父老。从此,岳坟的柏树都向南直指皇宫。进入南枝巣展厅,是《岳王庙老照片展》。

 

正气轩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前浙江省长张载阳募集民间资金数万,主持重修,从正殿、两庑、启忠左右各祠,到岳飞父子墓,都修整一新,并于精忠泉南、碑廊之北添筑两座轩亭式建筑之一。正气轩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环廊,轩内横枋上悬“正气轩”匾额。正气轩为不断更新内容的临时展览场所。

 

启忠祠前一条道路,路两边栽桂花树,路的东西对峙两座轩亭式建筑南枝巢、正气轩,南端是岳飞纪念馆。路的尽头是一半圆形的泮池。泮池,是位于泮宫东西门以南的水池,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型制和专用名称,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它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之意。古时凡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制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明伦堂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岳王庙设有泮池则有特殊的含义,神圣而庄重的。

 

泮池后面是启忠祠,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是祭祀岳飞父母及其五子(云、雷、霖、震、霭)、五媳及玉女银瓶的祠堂,1984年辟为岳飞纪念馆,以实物、图片等介绍岳飞气贯日月的一生和巨大影响。启忠祠的外墙外上,都是反映岳飞抗金故事浮雕画。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下令大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后高宗对他好言相劝,岳飞方受。此后岳飞上表,“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高宗没有采纳。

 

启忠祠后面有一碑,“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名言碑。碑高290厘米,宽96厘米。碑据河南汤阴岳飞庙吴钟英所立石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明朝末年,吴钟英志士仰慕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他从武穆文书言论中,选取最能反映岳飞高尚品德和伟大情操的至理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勒巨石碑立于汤阴岳飞庙之中,供世人瞻仰。

 

岳飞纪念馆的门楣上是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民族之光”牌匾,门柱楹联:“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纪念馆利用实物、照片、图表等多种陈列形式,分三个展室六个部分,展示民族英雄岳飞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

 

中兴,就是中道复兴的意思,一般王朝衰微或者经过变乱后再次出现兴旺,就叫中兴,历史上著名的中兴有东汉的“光武中兴”,唐代的“元和中兴”等。北宋被金攻灭后,康王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多次南下,宋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遏制了金兵南侵,最终双方订立和议,以淮河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为界,形成了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历史上就把这段时间称为宋室的“中兴”。中兴四将是指宋室南渡之后,朝中将领以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战功最为卓著,他们在抵抗金兵、保证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被誉为“中兴四将”。中兴四将图卷,绘南宋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90.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宋朝以金牌发送公文,始於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宋夏战争,兰州有紧急状态,当地政府官员用一尺长的木制通信檄牌,刻有朱漆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驿吏不得在驿站内交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故能日行500里,昼夜不停。时人形容金字牌“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途中如有延误,必受严惩,“稽留一天罪至配流”。宋朝绍兴十年(1140年),抗金名将岳飞在一日内被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

 

绍兴和议是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黄河以南土地归还南宋后,高宗、秦桧不准岳飞、韩世忠接管,甚至不许祭扫黄陵。

 

岳飞纪念馆由正殿和东、西两个配殿组成,全面展示岳飞生平、主要事迹和后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追思和缅怀。十二世纪初叶,世居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推翻辽王朝,建立金国,不断举兵南侵,对宋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所掳,“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同年5月,赵构在应天称帝,史称南宋,金军继续南侵后,南宋定都杭州。尚处于早期奴隶制社会的女真进入中原后,给高度发展的宋朝封建文明带来了极度大的破坏,部分被占地区甚至出现了经济、文化的大倒退,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不甘忍受奴役和蹂躏纷起反抗,从黄河流域到大江南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在宋金两国之间燃起民族战争的时候,出身寒微的岳飞以“尽忠报国、还我河山”为一生心愿,积极投身于抗金保家的卫国战争,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杭州岳王庙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