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细数一个城市的历史渊源,仅有卷宗典籍上的文字记录是单薄且不够直观的,与之相对地,历史建筑物的留存才具有不言自明的说服力。
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样,武汉也有自己的小楼深巷的建筑体,老武汉人称之为“里份”。
老武汉人喜欢用“里”给建筑命名,三德里便是其中之一。
提供旅拍服务,专业的当地导游,摄影,让你有着不一样的旅行体验~~欢迎咨询~
“清末民初,由三兄弟合资建房成里,并开设三德堂商号,故名三德里。”
这是三德里名称的由来,它是武汉最老的里份,于1901年建成,至今已经119岁。
三德里以主巷道为轴,左右各有6排石库门二层楼房,共76栋,是武汉最大里巷之一,仍保存着完整的格局。
曾经的法租界,地处老汉口最繁华地段,靠近大智门火车站,三德里占尽地利之便。
整齐划一的巷子里住满了各路名门显贵,黄包车进出络绎不绝,夜晚华灯璀璨,人声鼎沸。
三德里建筑风格参照上海石库门,清一色的两层砖木结构,红砖瓦顶,白色外墙,还有漆的亮闪闪的铁大门,几百户人家在小巷中联排式分布,场景堪比上海的淮海坊。
这里曾是武汉数一数二的“高档小区”,盛极一时。
这条老里份最广人所知的是向警予故居。
现今铁门紧锁,风云过往,也只能从门前的纪念牌上窥见一二了。
三德里就位于中山大道的临街一边,圆拱门的扇形牌匾上,“三德里”三个字远远就可以瞧见。
从拱门拐进去,入眼便是一条贯通前后的巷子,巷子由宽及窄,电线穿插在其中,地面上不同颜色的地砖像一块块补丁,将巷子里的故事重新织缝起来。
除了颇具历史气息的红木窗,从窗户延出的晾衣架也具有代表性,细长的晾衣架探出二楼的阳台,框出了一个瘦长的矩形。
生活在巷子里的原驻民总是不慌不忙,衣物飘扬的巷道里,婆婆和爹爹们正搬了木椅子晒太阳。不必匆匆,这里自有生活节奏。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回来端个碗过早,巷子口跨天的大叔大妈围坐一团。
历经风雨的友益大楼依然矗立,墙壁泛着历史照片的质感。
傍晚乘凉的藤椅蒲扇、凤凰牌的老自行车、以及被天然气和太阳能所取代的煤气坛子...武汉人记忆中的老物件,在三德里还能看得见。
一个年代久远的老里份,修护多次,还是要跟常驻民说再见了。
随着三德里原驻民的腾退,三德里,最终会成为汉口历史文化风情街区的一部分。
巷道里流转的光阴故事大概只能口口传诵,唯有从依然留存的建筑里找寻出些许当年生活的影子,倒是再难在三德里寻觅到老武汉的市井烟火气了。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湖北荆楚大地,记得我们曾经有约 73692
- 民宿、酒店、军帐、房车营地、星空泡泡屋…武汉黄陂旅行住宿攻略 14251
- 武汉周边带娃亲子旅行地推荐,儿童节、小长假,攻略请收好 2527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