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栖霞胜境——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

编辑
天数:8 天 时间:4 月 人均:8 元 和谁:一个人
题记:
重要旅游景点:
1.栖霞山(红枫、始皇临江处);
2.栖霞寺(始建于南朝,距今1500年以上,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祖庭);
3.栖霞寺千佛岩(最早开凿于南朝时期,距今1500年以上);
4.千佛岩之三圣殿(最早开凿于南朝时期,距今1500年以上);
5.栖霞寺舍利塔(南唐时期,距今1000年以上)。
一、栖霞山
栖霞山(Qixia Mountain),又名摄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区 距南京市城区约22千米,总面积约825.4公顷。栖霞山属宁镇山脉西段北支, 主峰为凤翔峰,海拔286米。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栖霞山天然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将近95%,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 
栖霞山建有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中国佛教 “四大丛林”之一的南朝古寺“栖霞寺”在内的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还拥有15个地质遗迹类资源,是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的一座山脉。 
山名由来
“栖霞”并非山之初名。据说古时山上盛产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即养生)之效,故名“摄山”。栖霞山起初名不见经传,自南朝时起,栖霞山因寺而出名,成为中国佛教圣地。南齐时,平原人明僧绍,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将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也因寺得名“栖霞山”。
人文历史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为众寺之首。《栖霞寺修造记》云:“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昔时山间盛产甘草、野参、当归等养生滋补中草药,皆有摄生之效,故俗称摄山;又因整个摄山自主峰以降,形如雨伞,亦名伞山。二、栖霞寺栖霞寺(Qixia Temple)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又称栖霞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平原居士明僧绍隐居江乘摄山(即栖霞山),因舍宅为栖霞精舍以居之,是为栖霞寺之始;南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朝高祖时期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朝高祖时期时称功德寺,规模宏大,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高宗时期御制明徵君碑,因敕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赐额称栖霞寺;清朝乾隆年间五次南巡,均驻跸栖霞寺,拨币增建法幢,达二千余间,殿阁宏丽,冠绝东南。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栖霞寺舍利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栖霞寺所在的栖霞山风景区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枫叶有不同的品种,每棵枫树也处在不同的时间变红,所以造就了栖霞山枫叶的不同的美。如果细细想想,人也一样,人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事业,也有自己不同的成长期。顺其自然就好。
秋天来栖霞山,以红枫为背景来一张纪念照片也是极好的。红红火火、热热烈烈,不仅年轻人喜欢,老年人也都欢喜。
老者与寺庙的气氛也是融洽的,经历过岁月的洗刷的平静和平和让人舒心、舒服,仿佛一块块石头打磨掉了棱棱角角,温润如玉一般。大和尚们在大雄宝殿集体念诵经文,不知道具体念的啥,但是却被那声音吸引住了,声音洪亮,句句入心,声声入脑。我经常能驻足半个小时在那听着、看着,那种美妙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曾经和一个信佛的朋友聊起,他说我可能有佛缘,我也就呵呵一笑。三、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麓的栖霞寺东,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的整体结构紧凑,雕饰华美,塔八角五檐,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实物,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是南方少见的密檐式塔。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舍利塔后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复修原为五层方形木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十国时期南唐(937~975年)重建。栖霞寺舍利塔是中国现存的古石塔之佳品,代表了南唐时期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栖霞寺舍利塔,是立寺百余年后建设的,原为五层方式木塔,南唐重建时改作石塔。隋仁寿元年(601年),栖霞寺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舍利塔,也就是前面讲到的五层方形木塔。唐武宗时(841~846年)实行灭佛政策,栖霞寺遭废,原已老朽的木结构舍利塔完全倒塌。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栖霞寺虽得以恢复,但未再修建舍利塔。南唐时(937~975年),都城因君主崇佛而佛教兴旺。在皇族支持下,栖霞寺舍利塔在原址上“重起炉灶”。此次建塔,选用了石灰岩和大理石做材料,预先雕凿成各部分构件,再接榫安装,垒砌而成。奉诏主持建设的文官高越、武将林仁肇,一文一武,文武双全,创造性地完成了建塔工程。 20世纪有过4次严谨的维修。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重新设计修复已经完全毁掉的塔顶,以及修补基座损毁部分。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复原了基座石栏杆,并安装避雷设施。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此次增设了铁栅护栏。这三次维修,都是经过建筑师刘敦桢等人科学地规划与实施。1993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对舍利塔组织维修,首次将以往受风化而遭雷击脱落的8块石构件恢复到原处,以增其完整性。综述栖霞寺舍利塔是中国现存的古石塔之佳品,代表了南唐时期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栖霞寺舍利塔为密檐式,五级八面。自下而上分为塔座、塔身和塔刹3部分,通高18米,全用白色石灰岩石砌造。这种设台座的密檐式塔为现存石塔中最早的实例。塔座栖霞寺舍利塔塔座3层,自下而上为基座、须弥座和仰莲座。基座平面雕刻游于海水和祥云之中的龙、凤、鱼、鳖等纹饰,侧面雕石榴、凤凰图案。须弥座上下叠涩部分,侧面雕覆莲及石榴、狮子、凤凰纹饰,中间束腰部分作八面体,8个转角处均雕作半圆形角柱,柱上浮雕力士和立龙形象,柱间浮雕释伽牟尼“八相成道图”。须弥座上置有三层莲瓣的仰莲座,以承塔身。栖霞寺舍利塔改变了唐代的密檐塔只有一层低低的素平台基的做法,吸取了唐代某些小塔的造型方式,开创了以后密檐塔逐渐华丽的先风。 塔身栖霞寺舍利塔塔身5层,每层均出檐深远,檐口呈曲线,上刻莲纹圆形瓦当和重唇滴水,背端饰龙头。第一层较高,约3米,撩檐石立雕飞天形象,八面转角雕作仿木倚柱,柱上设阑额,东西两面正中分别浮雕文殊、普贤像,南北两面雕石门,门柱镌刻经文,其余四面各雕一尊天王像。第二层高约1米,再上各层高度逐层减低。不设门,各层的8面都雕出两座圆拱状石龛,龛内浮雕一坐佛。 
塔刹栖霞寺舍利塔塔刹5层,塔顶刹柱原为由鼓墩和莲瓣组成的相轮,后改为数层石莲花叠成的宝顶。整体比例匀称,造型雄健。四、千佛岩
千佛岩位于南京栖霞山栖霞寺东北侧山崖上,是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 -511年)逐渐开凿而成。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现存515尊,佛龛294个,号称千佛岩。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据史料考查,南京市栖霞山千佛岩的石窟佛像,较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迟三十一年,但比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早十七年,故千佛岩被誉为“江南云冈”名闻中外。而名人石刻始于南朝,其分布相对集中于凤翔峰,中峰、东峰的诸景点。千佛岩中“三圣殿”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据古文献记载,这里曾有过一尊很精致的佛像,堪与云冈和龙门石窟媲美。但由于这里的石质属石英砂岩,易于风化,致使这里佛像的艺术价值有所折扣。清咸丰年间,千佛崖遭严重破坏。1925年,栖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部分造像涂缮,并“施唇以朱,画眼以墨”,以便观瞻。“文化大革命”中,千佛岩又遭破坏。现存造像515尊,约有200尊左右、佛龛100座左右完好外,部分已残缺。
五、三圣殿
历史沿革三圣殿是明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1600—1606年)对千佛崖石窟佛全龛和佛像全面修缮时重建的”。从盛时泰《栖霞小志》:“而岩龛庄严之处犹在”、“然上下洞中,有旧人题名者,多泯没矣。今洞止有乔司马题名云‘李瀚、乔宇同游’”的记载可以看出,嘉靖时期,无梁殿的确未曾修建。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春日所立《栖霞寺修造记》碑中,出现了“三圣殿”的名称。在三圣殿穹顶的上方,有一通石额,曰:“三圣殿”,下款数字,只可识得一“朱”字,其余字无法辨识。这一通石刻,由于位置较高,不便拓印,故《南京栖霞山贞石录》及《佛光——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瞻礼》均无记载。在清代及民国文献中,也不见记载。建筑规模三圣殿位于栖霞寺舍利塔东面,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开凿。三圣殿宽11.20米,高15.50米,进深9.70米。殿内佛像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窟之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石碑文字三圣殿的正中部位镶嵌了一块碑,上书“三圣殿”三个大字,字体酣畅浑厚,笔势雄健洒脱,但一直以来不知道是由谁书写,史书也从无记载。题有“三圣殿”三个大字的石碑镶嵌在佛龛上,离地面约6米,远望三个大字清晰可见,除了“三圣殿”三个大字外,在该拓片的左上角,从上到下排列着三个字,最上方是一个“朱”字,中间一个有些模糊,第三个字隐约可见是个“蕃”字,除此以外,在左下角和右上方还发现了两枚印章,分别是“状元及第”和“定觉”的篆书字样。经考证,碑文是明朝状元朱之蕃题写。圣殿玄光一千五百年前,三圣殿建造之初,佛像眉心有颗宝石,当时洞前没有遮挡,光线可以直接照进来,阳光折射在宝石上形成五彩光芒。后来宝石掉了,从此这种景象就看不到了。到了宋代,佛像前方建了一堵墙,为了采光,上面开了三个洞。但因为宝石已经掉了,谁也没发现这些采光孔和佛像之间会有什么“秘密”。2009年,栖霞山在佛像眉心处又镶了一颗水晶球,试图恢复玄光景观。但因为光线被墙挡住,开始并没有。直到11月22日,奇观出现。自从2009年发现了栖霞山三圣殿奇妙“玄光”,每年11月底,不少感兴趣的游客就会格外关注“玄光”何时出现。 2016年11月24日下午三点一刻左右,三圣殿正中佛像无量寿佛面部的右脸颊上出现一条细长的光斑,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光斑逐渐向上移动,光斑的形状、大小和亮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三点四十分左右,光斑达到佛像眉心部位,并通过眉心部位的水晶球折射出五彩光芒,三点四十五分左右,光斑突然消失,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半个小时。经过长期研究,从11月20日到1月21日,只要阳光充足,每天都能看到。这段时间太阳高度变化并不大,每天出现的时间都是下午3点10分或15分左右,到3点45分左右结束。
六、山顶和山下
除了枫叶,还能看到其他的秋色。还能看到长江和四桥。江面上跑的船不少啊,基本都是货船。
隆相法师的书法也是很具有艺术欣赏性的,他每年过年也会给社会上写些春联。小楷质朴圆融,立体感很强。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游记目录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栖霞胜境——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