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行走天府之国(11)最具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大足石刻-北山

天数:13 天 时间:5 月 和谁:和朋友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2024年5月15日,车流滚滚中告别酒城泸州,驱车前往大足石刻景区,大约120公里。

     策划行程时,对于是否来看大足石刻曾有过犹豫。从泸州去往阆中,360多公里,恰好是中途路过。作为世界遗产地,若擦肩而过,实在可惜。况且我们并不作面面俱到观,仅参观北山石刻一处景区,时间应该足够充裕。

    大足区,隶属于重庆市,始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取“大丰大足、丰衣足食”之意。重庆市是一直想去的城市,但若进重庆,少说也得多出三五天时间,整个行程拉的过长,过于疲累,只能再找机会了。

   北山,古名龙岗山,其摩崖造像为唐末昌州刺史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后有官绅、民众、僧尼等相继营建,经五代至南宋末年(1162年),历时250余年,方具现存规模,为中国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

   大足石刻植根于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典范。

    这里没有景区交通车,只需步行一段台阶路上行,距离不很长,周围树林、翠竹密布,林荫大道,满目葱茏,环境清幽,赏心悦目。

    北山石刻以佛湾为中心,计有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坡等处,造像近万尊。佛湾长达里许,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编为290号,展示了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以精美雅典著称于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

     应该不是旺季,游客适中,不多不少,与旅行团拉开点距离,全然不觉拥挤。

   毗沙门天王,此龛是韦君靖据《毗沙门天王经》镌造,通编为第5号。唐景福元年(892年),韦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王之意。

     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位列龛正中,身材魁伟,顶盔贯甲,双眉倒竖,怒目圆睁,威武强悍;天王两侧力士,面目狰狞,勇不可挡;男、女侍者贤淑端庄,衣饰贴体,线条道劲流畅。

     通编第3号龛,毗沙门天王,五代早期的造像,属于5号龛的简化版。

     通编第51号龛,三世佛龛,唐光化二年(899年),龛正中刻释迦、迦叶、弥勒“三世佛”,左右壁刻文殊、普贤及天龙八部等,刻像共41尊。

      网上看到一张图片:1940年,梁思成先生在北山石窟留影,背景似乎就是三世佛龛。

    释迦说法龛, 通编第10号,892-895年,正壁刻释迦佛坐像,左右侍立大势至、观音、天王、护法等像。其中二菩萨像端庄丰满、薄衣贴体、颇具盛唐遗风。

    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出生于今印度尼泊尔境内,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后为寻得人生真谛而出家,经过六年的修行,最后悟道成佛。

     通编第9号,千手观音龛,892-895年,刻像44尊,正壁刻千手观音宝冠、天衣,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右两壁对称刻十佛,文殊、普贤、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像。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普观世界。

     这张千手观音图片看的更清楚。

   北山佛湾的观世音菩萨是大足石刻中最集中、最多、最精美的。人们敬仰观音,视观音为“美神”,因此,北山佛湾有“美神荟萃的艺术宫殿”之说。

    北山石刻分为南北两段,中间稍有距离,林荫步道相连。

   孝经亭

     通编第133号龛,水月观音龛,南宋绍兴年间。正壁观音遍体璎珞珠串,左侧善财立像长眉隆颊,满面皱纹,长髯挂腮,形象夸张生动,左右壁四大金刚,粗犷豪放。

     通编第130龛,摩利支天女龛,宋代,龛正壁刻摩利支天女,作三头六臂状,手持诸般兵器,立于战车上,为佛教神通广大的护法神。左右壁刻八大护法金刚。

      通编第136号窟,转轮经藏窟,南宋绍兴年间,作者为河南颍川人胥安。窟内的“转轮经藏”由地及顶,立于窟之中央,雕像镌于东、南、北三面壁上。其布局形式是东壁刻一佛二僧二菩萨,南、北壁对称各凿三组造像。

     通编第149号窟,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壁刻如意轮菩萨、观音等像,左右壁浮雕诸天神像。造像精雕细刻,保存完好。

     通编第155号窟,孔雀明王窟,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两侧壁遍刻千佛,与孔雀雄姿辉映成趣。

      通编第177号龛,泗州大圣龛,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万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表徵。

     通编第180号龛,十三观音变相龛,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

    梁思成当年对这一龛造像有文字描述:“再南一龛,中镌观音半伽坐像,丰神丽容,宛若少妇。其左右仕像各五尊,皆靓装冶容,如暮春花发,夏柳枝低,极逸宕之美,佛像至此,可谓已入魔道矣”。

     通编第245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唐末,刻像578尊,经幢和楼阁等建筑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为中心,上部为“净土”盛景,下部雕刻“三品九生”及“末生怨”故事,左右沿凿“十六观”。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刻工精湛,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同类题材造像之最。

    编第253号龛,观音地藏龛,五代,正壁并立观音、地藏,既有唐代造像的富丽堂皇,又有宋代造像的窈窕秀丽,反映了从唐到宋的过渡风格。观音地藏合龛仅在北山石刻里出现。

      通编第281号龛,药师净土变相龛,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刻像67尊,龛左侧刻陀罗尼经幢,龛右刻药师佛及日光、月光菩萨。

     通编第288号窟,林俊像,主像为明正德四年(1509年),始任蜀总制的林俊,头戴乌纱,身着圆领朝服,足蹬高靴,双手于胸前捧笏,窟外楣上方横刻“大明蜀总制林公之像”九字。此窟原为“千手观音洞”,初建于北宋大观元年,明嘉靖三年(1524)改建为林俊生祠。

  

,添加图片描述

   虽然是走马观花,用时不足一小时,但也从容不迫,从头至尾,观赏了一遍,感觉值得一看,不虚此行。之前参观过云岗、麦积山、龙门等著名石窟,今日又看过大足石刻,可谓拾遗补缺,增长见识。

    大足石刻,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北山景区青山秀丽,环境超赞,俨然森林公园,在此散步、闲坐,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石窟艺术源于古印度,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行走天府之国(11)最具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大足石刻-北山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