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上午,我与朋友一起来到了安昌古镇。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安昌、斗门、东浦、柯桥)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古镇形成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古镇依然保持着老旧建筑,老旧街貌,老旧风情,保持着低调,保持着绍兴文化的余味。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是绍兴师爷的故乡。
安昌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安昌繁衍生活,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至两周时期已有众多先民在此聚居落脚。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越王钱镠奉唐王之命,屯兵该地,平董昌之乱后,这里被命名为安昌。历史上的安昌曾经是商品经济发达、贸易地位显赫的越北大市重镇,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绍兴历来就有“金柯桥,银安昌”的说法。在水运业相对鼎盛的时期,安昌镇是浙东航运线上的主要商埠码头。粼粼河水,石板街路,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梁,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极具水乡特色,可以说是一幅典型的水乡“清明上河图”。入口树一牌坊,有红灯笼悬于牌坊下则,透着几点喜庆。牌坊正面刻有匾书“安昌古镇”古体,背则刻有“南国明珠”简体,字迹苍老古朴浑然又因春光而熠熠生辉。
安昌保持了绍兴水乡城镇的传统特色,留存下众多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桥,采用“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风貌迷人,古朴典雅,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禄”、“万安”、“如意”三座古桥犹如镇镇之宝,给镇上的人们带来福气和祥和,古镇人家嫁女儿时,都要走全三桥,以示祈福美满。还有一条长达1747米的沿河老街,数百年来,至今保存完好,棉、布、米集散旺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非常有特色,这条明成化、弘历年间就有的依河长街,黛瓦粉墙,石板小弄,圆月拱桥,古色的店铺、凝重的台门,别具特色的作坊,古朴民宅,“穗康钱庄”、“师爷馆”、“中国银行旧址”这几栋深宅大院深锁其中。戏台也是倚河而建,对面是城隍殿。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为安昌增添了妩媚和风情,真是一派“绿柳如烟照春水”的熟悉的江南水乡韵味。
穿牌坊登两桥而入古街,桥上各建漆红的廊坊,第一座桥谓“清风第一廊”,第二座谓“涂山廊”,廊桥上有石凳可坐可憩,徒添几分古貌与休闲。入古街得过一扇石门,石门上书“商泽遗国”,因商而建,因商而盛可见一斑。入门方始恍若穿越,沿河道青石板小路走一圈,古街、古道、古桥、老房子尽在眼中。河水熠熠,足至两船交叉而行,每每有乌篷船穿行其间,船桨翻飞,咿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河水涟漪,桥影倒垂,荡起多少古往今来悠悠岁月,喜哉,好一番水乡景色。
人说天下师爷出绍兴,但很少有人知道,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安昌是绍兴师爷故里,400年间由这里出去的师爷据说不下一万人。今天的河道两侧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众多的师爷故居。绍兴师爷博物馆依托娄心田师爷的故居开辟,展示“绍兴师爷”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上特殊的社会群体、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娄心田的宅院临河而建,是座典型的绍式黑漆台门。门斗简朴,庭院幽深,前后分四进,高院墙,缕花窗。前厅名“斯干堂”,堂前站着2米高的绍兴师爷青铜像一尊,他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握折扇,一副昂头赶路的样子,意在“师爷”为衣食而奔走。
娄心田( 1875 - 1944 ),原名同书,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慈母糊纸锭和娄氏宗祠义米抚养度日。娄心田从小聪明好学,勤练书法。光绪晚期,他在山阴院试第名成痒生,后随堂兄娄同轨学幕,荐至东北奉天府( 今沈阳 )作幕宾。民国初年,娄心田任东北马占山督军府秘书。“九一八”事变后,马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黑龙江省副司令时,娄心田殚精竭虑地为马出谋策划,在嫩江铁桥抗击日军,这是中国军队抗日的最先枪声。
绍兴师爷活跃于明清政治舞台400年,其主流秉承“仁厚忠恕”,“尽心尽言”“勤事慎事”的准则,寓修身于佐治,兼谋生与济民,对当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师爷是明清时期,主官私聘的智囊、助手,按照幕僚惯例,称作幕友、幕宾。幕友虽非官吏,但因其参与机要,代写奏疏,处理案卷,掌握钱谷,联络官员而身份特殊,主官对之敬若上宾,称为“老夫子”、“西宾”。府内衙役、家中仆人称主官为“老爷”,敬称幕宾为“师老爷”,简称“师爷”。师爷的出现于明中晚期,历清一代,讫于民国初年。绍兴师爷是历史的悲剧,是清王朝对江南知识分子不重视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清王朝对文化的践踏,对文人的蔑视;大批的绍兴师爷最终促成清帝国灭亡的导火索。
做师爷者,以绍兴人居多,清《清稗类钞》记载,绍兴师爷上至督抚,下至州县,凡官府皆有此席,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绍兴多出师爷与其独特的人文和区域环境有关,一是绍兴素为文化之邦,文人荟萃而仕进有限,地狭人稠,在乡谋生农艰商轻,读书无成者,学幕为其一大出路。二是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辞令,尤适于做师爷。三是做师爷的专业知识近于家传手艺,绍兴人家族观念重,同乡情谊浓,外出做官为幕者,出于亲情乡谊尔引吾荐,遂使绍兴师爷群体蔚为大观,有的一家十几个人从事师爷职业。一个地方的观念,意识,看来与历史传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任时代发展,有些传统的观念却已经注定将永远流淌在绍兴人的血液里。安昌的过去是沉重的,师爷辛酸的经历打造了安昌的过去和现在,在人杰地灵,重视读书的氛围下,安昌不断发挥知识的力量,不仅成为旅游景点,也让我们现代社会发展奠定重要基石。
博物馆内详细介绍了师爷的种类、工作、生活、学幕概要与著名师爷的简历,师爷的典故,师爷的职业道德,展品有师爷的工具书、作品、手稿,多为当世绝品。在师爷馆内有一组彩塑作品,表现了清代地方衙门的官员升堂审案时的情景,原被告跪在堂前,三班衙役持棒伺候。 明镜高悬,正襟危坐,惊堂木一敲威风八面,喝令一声地动山摇,但是且住,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坐在堂后的师爷;因为没有官方身份,所以师爷只能坐在后面听审,一旦发现当事人的证供有问题,就差人递条子,遇到大老爷意气用事,更要及时提醒。绍兴师爷立身格言:“尽心尽言,立品洁身,仁恕求主,不合则去。”
在绍兴师爷中,除了刑名师爷外,还有帮助官员处理财政赋税事务的钱谷师爷:有负责起草官府公文和官场应酬信承的书启师爷;还有负责稽察与考征赋税的征比师爷。专司内衙银钱出入的帐房师爷和处理分发各类公文、筹办各种应酬的挂号师爷等等。按清代规定,做师爷须回避本府,一般都到外省、外府入幕,许多师爷只能离妻别子,在外当差。当时要当一名师爷也确实不易,千人学幕,成者不过百人,入幕者只几十而已。做刑名、钱谷师爷年薪在千两左右,而其他师爷不过百两内外,馆内师爷陈设简朴的单人床,藤篮、棕箱等,足见师爷幕馆生活的清贫。师爷馆内,还展出有安昌馆10位著名绍兴师爷的画像、传记及有关实物。如《洗冤录》、《大清律例》、《六部轩尺牍》等明清断案的法律条文;还有师爷们遗留的蝇头小楷等手稿原件,分“告渝吏民”、“执掌钱谷”、“司理刑名”、“案牍公务”、“官场交际”、“入仕之梦”等方方面面,足见绍兴师爷勤政佐治的真功夫。
穗康钱庄从1850年至1949年经营将近百年,而这里的接待人员正是开创此钱庄的於氏第三代传人。从於氏第三代传人得知,开创经营钱庄的於氏父子(接待人员的祖父和父亲)不仅仅是个商人,同时也是个文人,不仅能写而且会画。钱庄里不仅陈列了一些古钱币,更有父子两人的书画作品。钱庄的财神与现代的财神截然不同,左手托着三个叠放的元宝,右手握拳平举于右胸,身穿上红下蓝的古装端坐于太师椅上面带微笑。原本它是被安放于面对正门的一个神龛内,神龛下写有“克存信义”四字。
当时,安昌是越北绍兴萧山边界的商贸易金融中心,棉花集散、蚕茧收购、资金周转很活跃,钱业就应需而生,钱庄共有21家。1926年曾有报道称:“安昌市面,以钱业为首领,故往年获利,累累几万。”后受钱业风潮和银行兴起影响,加之日寇侵犯,各钱庄陆续停业,仅穗康、信泰两钱庄一度复业,到1949年钱庄全部退出历史。这个穗康钱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梅林於氏投资经营,是安昌的百年商号,见证了安昌曾经的繁荣。穗康钱庄最后一任经理於信候(1901-1975),是安昌镇东北七里梅林村人。早年就入钱庄习业,后继父亲主掌钱庄。博学多才,擅画,有儒商之风。现穗康台门仍由於氏后人居住。展馆得到於氏后人的大力协助,提供情况、赠先祖於信候遗像、赠於信候次子手绘的“江南春”立轴一幅、捐赠家藏的钱庄旧物等。
石雕馆展示了上始李唐、下迄近代的200余件珍贵石雕物件。有各个不同年代的石狮、石窗、石池、磨、桌、礅、臼等石件,有嵌镶在壁上的唐、宋、元、明、清代的13块墓志铭,有明嘉靖年间修绍兴府古小学的碑记,更有学界泰斗蔡元培题书的“宗君子修暨配陈孺人墓”碑等10多块。这些石件物品造型别致,形态各异、书法遒劲、巧夺天工。
大诗人陆游是越州山阴即现绍兴人,关于其先祖陆氏来自何方、后世支派又散于何处?在展馆一角有两块石碑,碑文详载了山阴陆氏源流、建祠经过、祠产情况,这是研究古代宗祠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也有助于对陆游的研究。
安昌“花行堡”是绍兴最早的棉业中心,农家兼营纺织土布,布质实细匀,誉为“南沙哔叽”。于是在南沙哔叽分馆内展有各种土纺土织工具、土布衣饰,并配以清乾隆三十年题《御题棉织图》十二幅。五彩缤纷的花轿、富丽堂皇的喜堂、复杂纷繁的嫁妆陈列,充分地展示了绍兴的传统婚俗。新娘房中半拔铺床,制作研究,工艺精良,为富贵人家传世之家当。
安昌中国银行旧址位于古镇东市南岸,旧址门楣上,古朴苍劲的“中国银行”四个隶书大字赫然在目。大门旁边的两桥很有特色,跨河而建成八字型,虽不相连,倒也别有情趣。天井右侧墙上镌刻着旧址简介:本址为清代赵氏所建,曾开设赵正源花行、通汇花行。清末民初易主周家,名復慎堂,开设同春花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银行在此开设安昌办事分处。主要为当地丝绸业提供贷款服务。后设金库,面貌留存至今。后上海绸业银行、浙江地方银行相继开设于此。建国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驻安昌之所。是安昌古镇中国金融业的重要历史旧址。
穿过天井是旧址陈列室,摆设力图还原当时的工作场景:左边占据三分之二的地方是大柜台:柜台内几张桌子上摆放一盏台灯、一些帐簿、一把算盘等,靠墙而立的旧橱旁,是一只挂钟和挂钟下的老电话。墙上的镜框里张贴的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利率通告。后面一进是金库重地。库房有铁门,高1.9米,宽0.74米,据介绍:该处库房高2.9米,宽3.5米,长4.7米。双层实砌砖墙,上下装铸铁气眼网板,四周铺木地板,以通风防潮。上覆钢筋混凝土弧形顶,外铺50厘米厚黄沙层,以防火。旁边还有一展厅,介绍古镇的商市情况和财政状况。
城隍殿建于明朝晚期,殿宇轩敞,前后三进,建筑雄伟,飞檐翘角,气势恢弘。头进五间,山门石柱刻联:“雪趁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云乘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正殿三间,殿宇高大,屋脊饰“云龙”,中置铜镜,两旁“国泰民安”四字,翘角飞檐,檐下悬立花边直式蓝底金字“勒封永镇侯李”直匾。殿内石柱下鼓石、浮雕精细。左右大柱上有双龙作舞爪悬空盘旋状。殿正中置方桌,上坐城隍“永镇侯李”;旁有其子行宫坐像,塑像威严、正气凛然;殿旁倚墙有待从立像。城隍殿对面是倚河而建的古戏台,上有清雍正乙己年(公元1725年)“古今鉴”匾额。
古镇里有一家安昌民俗风情馆,安昌历史悠久,民风雅俗丰厚,民俗馆依托于“走马楼”式宝树堂,辟展室十五个。把很多早被人们遗忘的生产、生活、礼仪、岁时、社会等习俗,通过各种方式一一呈现。 她展示了往昔岁月的陈迹。典型地道、丰富多姿的风情旧俗,展示了昔日安昌的生活风味和历史文化的回顾。馆内有乾隆三十年图文并茂的御题棉织图十二幅及古时纺织器具、织布机、花轿、宝树堂、新娘的嫁妆、救火水龙、土灶等等,还有山阴、会稽两县最盛大的迎神会—安昌城隍庙会泥塑偶象。
自从2000年开始,在每年的腊月都要举行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风情节期间,安昌镇上将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古镇游,游人可以逛老街,坐乌篷船游古镇,看各式石桥、青石小弄、城隍殿、穗康钱庄、民俗风情馆、师爷馆等。老街东市段,是古镇民俗风味最集中的地方,当地人将展示各种特色活动:箍桶、竹编、打铁、纳鞋、挑花边、纺棉花等。风情节期间,游人可以真实地看到古镇人迎接新年的热闹景象:搡年糕、裹粽子、灌腊肠、扯白糖等。此外,社戏、莲花落、腰鼓、猜谜、水乡婚礼、水乡寿宴,都透着醇厚的水乡民俗味儿。
安昌古镇最迷人的美味莫过于这里的腊肠,街河如旧,腊肠、腊鱼和酱鸭常新,本应该用来晾晒衣服的廊檐下、廊柱间,挂满了一串串红得发亮的腊肠、一只只风干的鳊鱼、酱鸭,成为暗香飘浮、撩人肠胃的长廊。无论闲坐在乌篷船上,还是行走在石板路上,总要被这样的舌尖诱惑缠绕着。腊肠是安昌的特产,四季都有,又以冬季所制的为佳。好的腊肠要求肠衣应选优质猪小肠,灌以猪后腿精瘦肉制成的肉糜。腊肠都是当地居民手工制作,香肠灌好后就挂在自家房前的河边,这里通风,可以很快吹干水份,便于保存。一到了腊月里,一串串腊肠挂在门前,自然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了。
安昌古镇的水阁桥南,有一座高达三四米的高墙,上面赫然写着已经历百余年风雨的四个大字“仁昌酱园”。安昌人十分会用酱油,有一种古镇特产的仁昌酱油最为出名,香肠的调味品就是它。仁昌酱园创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仁昌酱园是一家专业生产酱油、米醋、腐乳为主的调味品企业,国家首批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公司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酱缸500余只,木榨十余具。以传统手工制作,配以天然独特小舜江水,酿造成独具风味的酱油、米醋,曾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等其他多家媒体报道,经《舌尖上的中国》 栏目播出后更使其名闻遐迩,产品销往上海、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及本省各市县。
仁昌酱园至今保留着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采用面粉、黄豆做成酱饼,通过蒸熟、发酵、摊晒,然后将酱饼捣碎和盐汤盛入七石缸,再经5-6个月日晒夜露,待酱料完全熟化,再进行压榨过滤。生产的酱油为天然发酵酿制品,真正的绿色食品。
走进仁昌酱园,来到后院,可以看到几百只酱缸整齐排列迎送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空气里面弥漫着好闻的酱香味道。由于产品天然酿造、绿色环保,深受消费者欢迎,“仁昌记”商标是“绍兴市著名商标”。产品被评为“浙江省绿色放心营养标志产品”、“省名优特畅销农产品”、“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品牌”。
绍兴宣卷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汉族说唱艺术,主要用于祀神祈福。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有的与戏曲同目,与绍兴调腔同目的有《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玉镜》等,与绍剧或越剧同目的有《三官堂》、《凤凰图》、《碧玉簪》、《龙凤锁》、《双金花》、《卖花龙图》、《卖水龙图》、《割麦龙图》等,与苏州弹词、绍兴词调同目或来自汉族民间传说故事的有《玉蜻蜓》、《珍珠塔》、《玉鸳鸯》、《碧玉钗》等。宝卷的格局,有唱有白,韵文与散文相间而以韵文为主。一个卷本分成若干回。回书中表唱、表白较少,故相当接近于戏剧剧本,唯开首多例唱"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降凡来",结尾多有大段勉世劝善之辞。
绍兴宣卷的唱调,还吸收其他戏曲腔调,来自调腔的有〔阴四平〕、〔佛莲花〕、〔启奏调〕等,均未保留原曲牌名称,辞格及唱法亦宣卷化;来自绍剧的有〔正宫调二凡〕、〔耍孩儿〕;来自汉族民间小调俗曲的有《单双》、《阴世调》、《行聘词》。这类腔调的吸收引用,各班不尽相同。唱辞的基本格式为七字齐言对偶或十字齐言对偶。唱调音乐亦以上、下句为一组合,自下句末三字始,则有帮唱,末三字之后,必接以"南无阿弥陀佛"为辞的腔。〔宣卷调〕有一种类似〔快板〕形式的唱法,用于情节紧张、冲突激烈之处。
宣卷,为的是祀神祈福,故有一定仪式。演唱之前,例须焚香,开首即唱《庆寿》,以后才是正本。正本书分为多回,长的可唱十余小时。每当某神诞辰,宣卷往往通宵达旦。一般徒歌清唱,称平卷,若加丝弦(二胡、三弦、月琴)伴奏,则称"花卷"。演唱平卷,最少须三人,分任生、旦、净、丑诸脚色,一人须兼数种不同行当。演唱时围桌而坐,一人面南,称“禄位”,亦称“书位”,其职为翻卷本,多任旦角;一人东向,称“福位”,亦称“鱼位”,以高音木鱼击节,多任杂色;一人西向,称"寿位",亦称"醒位",击醒木以助演唱声势,亦以示唱调转换或结束,多任生脚。若有四人演唱时,则尚有“茶位”,与“书位”并坐,司斟茶。三人演唱,则斟茶由“书位”或“醒位”兼劳。宣卷虽分生旦净丑各种脚色演唱,但〔宣卷调〕无行当及男女腔之分,主要运用不同音色表现各种人物。当其中任一人“起脚色”敷唱文辞时,另两人则帮唱“南无阿弥陀佛”。
旧时,宣卷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均非专业,行中有“父不传子”之习。〔宣卷调〕简明流畅,易于上口,演唱时,可翻阅卷本,照本宣科,无记诵背读之劳,爱好者稍有基础即可应邀演出,所以,宣卷艺人并无严格的师承关系。宣卷班以“鱼位”为首,多系自愿组合成班,于神诞、庆寿、贺迁、祭奠时演唱。1950年起,宣卷班时聚时散,演唱活动时行时止,大率多在乡间。
“扯白糖”是浙江绍兴传统的地方小吃。在当地习俗中颇受欢迎,据说起源于明朝年间。扯白糖在上海被称作麦芽糖,是用饴糖(麦芽糖)与白糖溶解后熬成拔丝状,然后趁糖还未硬化时拉扯而做成的一种糖果。由于在糖中溶入了清淡而有鲜味的饴糖,甜而不腻,又富有营养价值。扯白糖需要相当的力气,一般扯糖的师傅舀一斗雪白的砂糖,倒进锅里,也有的可再放入一点饴糖,加热、搅拌,砂糖渐渐就变成了糖浆,将滚烫已成为拔丝状的糖浆捞起,飞快地拉又过来扯过去,拉扯过程中糖浆由黄渐渐变白,由短渐渐娈长,由原来粗粗的一大条变成了像银丝缠绕的线团一样。粗大滚烫的糖条在师傅手里上下翻飞,自如得像是绕着毛线,最后切成小块,放入口中含着,如蜜一般的甜。
街河的水是老的,与大禹治水时的河流没什么分别,与明清时舟楫林立的河流没什么不同;安昌古镇也是老的,没有太多的粉饰,即使廊棚有点漏雨,即使河埠有些青苔,即使游客有点喧闹,古镇人依然过着闲适的小日子。街河由西向东流贯着小镇,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有古桥相连。街河上最著名的是福禄、万安、如意三座桥,古镇人嫁女儿时都要走全三桥。说起来,古镇人大多都是见过世面的。他们祖上阔过,哪怕现在不阔了,可是富家子弟的那份淡定和对酒当歌的从容依然沿袭下来,成了古镇的一种气质。
那些纵横相连、阡陌交错的河道水巷轻灵地飘过乌篷船影,水气着衣时依然能闻到淡淡的酒香。岁月如水,古镇人最明白顺水推舟的道理。他们像驾驭乌篷船似的驾驭生活之舟,手脚并用,让本来很累的活儿变得悠闲惬意起来,变得祥和美丽起来。安昌总是悠远、静谧的。街河的水盈盈的,只有在乌篷船划过时才会荡起涟漪,轻轻地拍击着厮守已久的石板路基和三五相间的河埠。那份平和与冷清恍若醇酽的诗意,很容易就在人们的心底生出根来,以至离开了安昌,也会时时想起,与它互望时的那一份说不清的迷醉。
安昌,一个相对小众的江南古镇,位于浙江绍兴。它很小,一条街,一段河,几座小桥,但透着江南水乡的风情和韵味。它不收费,也不繁华,小桥流水,黑瓦白墙,一个纯粹的简简单单的古镇。坐拥水乡,倾听桨楫,漫步古街,浸润在这满满的江南风光里。不管是盛名的江南六大古镇,还是静安一隅的安昌小镇,那些斑驳的檐瓦下,都沉淀着浓厚的人文意蕴和历史沧桑。每一次涉足,总是或多或少会沾染其中的韵味,使旅者如在绿堤漫步,如坐亭榭品茶,如沐春风般惬意。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大抵如此。亲近它,不分大小,不分季节,唯有感受。安昌的悠远静谧本身就有醇酽的诗意,像一场古老的社戏,把每个人的心都唱得像喝了一坛女儿红。
走了一圈儿找个茶馆坐下来喝杯茶,春风江南花红柳绿时节,能有个休闲的时光,品品茶,享受静谧的光阴很是舒服。眼前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古屋歪斜,白墙斑驳,狗儿趴在石板路旁,鸟叫虫鸣,微风拂面,人语声嘻笑声,声入耳而静入心。与我而言,旅途匆忙,喧嚣刺激,能得浮生半日闲,甚是惬意,在这片刻的安宁中不免向往后半生都可以这样的生活。其实不过厌倦了一种日子,偶尔尝试不免新奇,真要日复一日长此以往,必定又羡慕起别处的景色和生活来了。是我走的太匆忙,我跟不上我的脚步,原本应该从容欣赏的风景,细品的风情,咀嚼的味道,享受的时光,都被脚步踩碎了。
有些时候走的地方越多,心反而越乱,风景不但要眼见更要心观。心能安住才能发现细节的韵味,平常的美。相对于当地人而言不过平常景色,对于他处游客而言皆是美不胜收。忽略因为匆忙,那些应该做的而不情愿做的都变成负担和叹息。忽略因为心里没有,从未走入心里的都不会留下痕迹。忽略因为梦想别处的风景,因为厌倦,厌倦的何止是环境,厌倦的也许是自己,厌倦自己走不出去,厌倦自己不能安于平淡。没有勇气走也许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心,不知道他处风景给你的是愉快还是令你更怀念现在。能说出的人生都是自以为是的解读,自己想否认的恰恰是自己拥有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独坐到天明,尘土空门人已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