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5

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济禅寺景区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3 月 和谁:一个人

2017年3月26日,我随着西天门人群一直沿着山路游览了西天门景区,就开始进入到普济禅寺景区。普济寺景区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之中枢,景区范围及景点在灵鹫峰下,以普济寺为中心,东到百步沙法华洞、东天门、仙人井朝阳洞,西北至达摩峰,南接妙庄严路,东南多宝塔,玉堂街南段贯串其中,为海天佛国中枢。景区由普济寺、海印池御碑亭、多宝塔、菩萨墙、下马坊、香华街、梵山亭、百步沙、仙人井、朝阳洞、法华灵洞、东天门等景点组成。主要景点由普济禅寺、海印池、多宝塔、法华洞、百步沙、朝阳洞等组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和谐。

 

普济禅寺又名“前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是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第一大寺,坐落在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寺院规模宏大,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之称,全寺殿堂六进,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普济禅寺正山门平时关闭,僧人游客均从东山门出入,僧人圆寂后由西山门出寺。

 

普济禅寺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观音院”,传为真歇禅师初住之寺,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后有慧辉、普济、怀信、祖铭等相继主持,几经兴废。宋朝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专供观音菩萨,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之寺院,同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实行海禁,朱元璋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庆年间(1522-1566年),普陀山寺院再次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

 

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寺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朝廷拨款敕建圆通宝殿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院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使普济寺成为当时江南规模最大的寺院。清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1689年海疆平息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下旨重新修缮、扩大规模,又敕建佛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寺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扩建殿堂及用房,寺院因之规模宏大,前所未有,有殿阁堂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

 

普济禅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和“莲花池”,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太监张随所建,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海印”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汇聚百川之水,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宇宙万法。古石桥横卧水波,远处耸立着一座古刹,疏朗雄伟中透出股灵秀,真如人间仙境,美轮美奂。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季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家称极乐世界为“莲邦”,以为彼土众生以莲花为居所,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烦恼所困扰,没有显发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陷在生死烦恼的污泥之中。莲花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观世音菩萨就是普渡众生往生莲邦的“莲花部主”。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莲池夜月”就是指的海印池的月夜景色。

 

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桥面平阔,故称平桥。平桥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人行其上,如履波间。桥中有一座湖心亭,又称八角亭,亭顶黄色琉璃瓦和亭墙橙黄色,御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平桥南面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清雍正九年(1731)所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可谓双绝。

 

平桥东面是一座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3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

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墙旁刻有《心经》,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平桥西面是一座长堍拱桥,又名瑶池桥,以喻光明洁白,由方石垒成。四隅镂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 

 

进入普济禅寺,要穿过一个山门,山门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高约20米,柱上横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

 

在普济禅寺石牌坊的旁边,树有一块石牌,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

 

站在莲花池的平桥上,就可以看见御碑殿了,御碑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殿正上方持有“普济禅寺”匾额,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1987年莅山时所题。殿门两边悬挂“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对联。此联指的是普陀山自开山以来,在海内外影响之大,其中“五朝恩赐”指的是唐、宋、元、明、清五朝统治阶层的重视程度;“四海尊崇”是指普陀山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社会各阶层人们心中所占的地位。御碑殿里有明万历、清康熙时的御碑三块,正中一块刻的是普济禅寺历史沿革,立于3.5吨重的赑屃上。

 

山门东侧是钟楼,重檐歇山山顶,内悬大铜钟一口,重3500公斤,铸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西侧有鼓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即“晨钟暮鼓”。

 

天王殿。亦称金刚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进门迎面是一弥勒菩萨,光首、笑脸、袒胸、盘坐,一手拿一只布袋。据说他能将世人一切苦难装入布袋之中。佛像两旁有一副对联:“慈颜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以劝人们慈悲大度为怀,用乐观态度对待风雨变幻的生活。

 

弥勒菩萨后面的塑像是韦驮菩萨,昂然挺立,手持宝杵,据传韦驮是神将之首,常于东、南、西三州巡游,守护伽蓝,属护法神。两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卫士在维护法门,他们是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天王,各自手里拿着法器。殿后有香樟八株,直径0.8-2米多,枝茂盖庭。

 

大圆通殿是普济禅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圆通”是观音菩萨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殿前的“圆通宝殿”匾额为皇帝所赐,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铜鼎炉,高约四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实鼎”、“光绪辛丑(即1901年)冬月吉旦”等字样。殿内正中供奉高8.8米(毗卢观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毗卢观音,毗卢观音为菩萨正身法像,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门徒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东西两壁又各塑有十六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加上中间供的观音佛身。这种塑法是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主殿两旁建有配殿。两侧庑廊是罗汉堂,塑十八罗汉堂。

 

大圆通殿两旁建有配殿,东首是文殊殿,供奉应化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首是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各塑九尊共十八尊罗汉。法堂面宽五间,重檐歇山,楼下是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收藏着万卷经书。两侧又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这样排列,把中国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宾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主佛观音菩萨显得更为突出。两侧是接待香客和外来僧人、接洽佛事的客堂。方丈殿五开间,殿内陈设清净,简朴大方。殿东首为库房,殿西现为普陀山佛教协会办公室。

 

普济寺东南,海印池旁立有“多宝塔”,也称宝佛塔,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钵江南,见姑苏盛产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情信,浙江奉化人,天历二年(1329年)迁住帝陀山。元顺帝曾赐号“广慧妙悟智空宏教禅师”。他住持宝陀观音寺十四年,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太子宣让王等出资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彻成,呈方形,共5层,高18米,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定名。多宝塔边角雕塑四天王立像,沿栏饰观音二十四圆通浮雕,栏下四周有龙首二十只,塔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气韵古雅,尤其是第三层四周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小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其独特的宝箧印式造型为全国罕见,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石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第二层之蟋龙柱,体态雄健,纹饰线条流畅。

 

多宝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四周栏下雕有四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雨天水从龙口流溢,如龙垂涎。整座建筑造型别致辞,雕工精巧,融元代建筑风格与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观音道场特色为一体,像这样的元塔,全国罕见,被称为普陀山的三宝之一。清晨时分,日出海上,站在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和百步沙海滩的澎湃潮响,两声互相应和,激荡心胸,令人神清不已,故得“宝塔闻钟”之美名,为普陀十二景之一。塔院内还有诸多古迹、题刻,康有为到普陀山时曾在塔院内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四字。在宝塔内还曾发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聊城御史傅光宅所撰、余姚俞近旸所书的《普陀山太子塔下藏零牙志》。

 

天华禅院位于海印池东南侧,原名天华堂。旧为静室,名青莲台。清咸丰间(1851-1860)僧福珍拆建为庵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毁于火,徒月德建复之,规制胜昔。现在经过大修,与百子堂打通,为普陀山佛教博物馆配套庵院。

 

百子堂位于海印池东南侧,毗邻天华堂。清康熙初鄞县僧心一结茅于此,取名“六合庵”。康熙年间(1662-1722)末徒孙广博、续静等增建大悲阁于庵右,改名“柏子庵”。同治元年(1862)僧月空同徒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僧极得建外山门。民国十二年(1923)春,增建送子观音殿、楼房,改名百子堂。重修之后与天华堂打通,成为佛教博物馆配套庵院。百子堂布局规整,建筑精细,古朴典雅,基本保持原貌。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位于海印池东南侧,多宝塔院内,前身位于悦岭庵普陀山文物馆。馆内各项功能设施均按现代化标准配置,其中恒温、恒湿、暖通设备、消防给水系统和电子监控设备等均为国内先进标准。房屋立面为仿宋建筑,上下两层,设9个展厅。2011年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隆重开馆。新馆收藏佛教文物1200余件,分展7个展厅,其中底层3个展厅,上层4个展厅,中间为前后2个集散厅。前厅正中壁框内供奉一尊净高1.58米、厚35厘米、重800余公斤的十八臂翡翠观音,采用整块白绿色翡翠雕成,观音18只手皆各持宝器,晶莹剔透,巧夺天工。

 

入门大厅左侧第一展厅为“普陀山佛教历史厅”,展出文物51件。底层大厅后面第二展厅为“普陀山佛教法器展厅”,展出文物55件。底层大厅右侧第三厅为“普陀山文物精品厅”,展出文物38件。上层楼梯左侧第四厅为“普陀山佛像精品展厅”,展出佛、菩萨像44尊。上层大厅后左侧第五厅为“普陀山历代书法精品厅”,展出书法精品33件。上层大厅右侧第六厅为“普陀山历代佛像画精品厅”,展出佛像画精品22件。上层大厅左侧第七厅为“普陀山历代绘画精品厅”,展出绘画精品33件。

 

锡麟堂位于普济寺西,旧名仁德堂。明末僧如宏筑室居此。清康熙间(1662-1722)僧广成修,归普济寺西寮,殿内供奉送子观音。嘉庆末,颓圮。道光四年(1824),十四世孙昌荫得定海绅士钱镜之母资助,重建殿宇,由观音洞僧山静、山觉居住。光绪(1875-1908)末,十六世孙了余建大悲楼、祖堂、客寮、方丈室,渐臻完备。民国三年(1914)高僧太虚闭关于此,自题关房日:“遁无闷庐”。现为普陀山佛教协会会本部驻地。

 

积善堂位于普济寺西侧,旧名玉峰房。明万历(1573-1619)末僧玉峰(名性宝,曾为普济寺住持)创。清康熙间(1662-1722)六世孙通恩修,八世孙源恒重修。原属普济寺西寮,清末始自立门户。民国元年(1912)由伴山庵僧了信嗣法,四出募缘,修葺一新,北与晏坐堂打通,东有边门通普济寺,现为普陀山佛教协会僧寮。

 

息耒禅院位于普济寺西,旧名息耒庵。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普济寺僧心明建为其师潮音退居处。三十八年(1699),中丞王鸿绪、学士高士奇捐建万寿殿,顶盖黄瓦,内挂钦赐“万寿龙幛”。康熙四十九年皇太子诚亲王书赐“众香精舍”额,五十八年御赐“海月常辉”额。至民国八年(1919),历久失修,庵产归报本堂僧莹照,增建方丈室及楼房、客寮,改建天王殿,规制一新。现为普陀山学戒堂,专精戒律学习与研究之用,未对外开放。

 

普济寺后湾有真歇庵遗址,为开山祖师真歇和尚修静处,其东无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镌“海天春晓”、“空有镜”,并有一对联“宝区照瑞相,刹海遍潮因”。石巅过去有歇禅师塔。西侧另有一岩,俨如狻猊,作跳跃状,无数为“猴岩”。另外,普济寺后还有一石,宛如三扇门板并竖,状如宝鸟,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明朝会稽人陶望龄的题词:“鹫岭慈云”。石隙间有泉流入寺中,清洌有香气,明朝丁继嗣诗中“皈衣来宝地,蹑足上慈云。泉流穿橱入,昙香满院闻。何幸逢林远,幽控绝世氛”,说的正是慈云石当年的盛况。

 

法华楼位于百步沙西上山麓间法华洞侧,原名法华洞庵。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普陀寺执事僧源正因募建大寺有功,经住持普周许可,于此建楼3间。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官顾问行奉诏进香游此,见洞壑清邃,移旧楼于平坡。未几,前寺常住又建新楼三楹于旧址,为顾生祠。五十三年(1714),北京大佛堂正音老和尚朝山,群议以法华楼供其卓锡。其徒杭州织造孙文成捐银百两,增建寮房5间。后五世孙普照重建,七世孙梦桂、隆德大修。光绪年间(1875-1908),僧慧石、慧莲再建。

 

法华楼旁边崖间有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这里景观奇特,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处,有的狭隘低迫,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明洪陈赋诗云:“游山须选峰,峰峰必造极。试问何处佳,法华最奇特。”洞前建妙善老和尚纪念堂,洞东麓巅新建法华楼,小楼3间,前有平台,白玉护栏,下临百步沙,遥观南海观音露天铜像,远眺洛迦山,景色如画。

 

在普陀山观日出,以朝阳洞为先,故有“朝阳涌日”之说,是普陀十二景之一。朝阳洞在普陀山几宝岭的尽头、延伸于海中的山崖上,因旭日东升,先映此洞,所以得名朝阳洞。过仙人井,登几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以东临海处有一天然洞窟朝阳洞,朝阳洞外巨石参差,洞口面朝东海,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朝阳洞是观赏海上日出绝佳处,每当东方破晓,云彩生辉,波光烁金,只见一轮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前贤想曾光耀心目。”景色之壮观,令人堪叹观止。正所谓:晨曦出海,万道霞光如碎金铺海;惊涛拍岸,隆隆潮音似战鼓齐鸣。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卷,其壮观可与泰山日出相媲美。

 

   朝阳洞还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身处此庵,浪涛轰呜而下,如千百种乐器交相迭奏,动人魂魄,激荡心胸。作家王鲁彦夫妇曾偕郁达夫在朝阳庵中下榻,写了一篇名为《听潮的故事》的散文,其中写道:“海潮之音如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象千军万马混战起来”郁达夫也在诗中写道:“雪涛怒击玲球石,洗尽人间丝竹音。”后来朝阳庵毁于战火,现已在原址修建了观日阁。古色古香的观日阁又称朝阳阁,坐落在朝阳洞正上方,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濒临东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蔚为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设购物、休憩、观海三个大厅,四壁陈列“三十二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有根雕佛像百余尊。朝阳洞左侧平台的摊霞亭又称朝阳亭,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是观赏日出东海、夕阳霞飞的好地方。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济禅寺景区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