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浙江舟山普陀山南天门景区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3 月 和谁:一个人

2017年3月26日,我游览了慧济寺景区,最后游览南天门景区,景区由普陀山客运码头、短姑道头、南天门和南海观音大佛等组成。码头区建筑物具有传统特色,附近有广福庵、慈云庵、大观篷等庵院,短姑道头、海岸牌坊、回澜亭、南天门、妙庄严路等,自然景观优美,且有大量古人题刻。

 

南海观音禅林位于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之东南的龙湾岗巅。此处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莲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卫;双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频传。身临其境,如临极乐国土,尘念顿消。左有西方净苑、紫竹禅林,右为南天门短姑圣迹,乃八吉祥六殊胜地。

 

观音菩萨脸如满月,妙相端庄,眉目清秀,显现大慈大悲相,左手托法轮,右手结施无畏印,金光闪烁,高入云霄,光耀天日,壮丽无比,完美地烘托了观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这一尊南海观音铜像净高20米,莲座高2米,底座双层大厅,与铜像合一,总高33米。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像身采用96块优质仿金铜焊接而成,重70余吨,乃当今观音铜像之最,也是海天佛国的象征。

 

佛像基层是面积1000多平方的功德厅,上层供奉500尊形态各异的观音铜像,下层大厅饰有观音灵异故事的大型黄杨木雕和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色为题材的彩玉浮雕,精美绝仑。莲座下为两层方形殿堂,外墙用灰白色细磨花岗岩包饰,正面和两侧紫铜拱门精雕各色花卉图案。像前礼佛广场三面围以灰白色细磨花岗岩栏杆,广场前台基两重,雕栏玉砌,气势宏伟。

 

殿堂底层功德厅内大圆柱有观音、文殊、梵王、舞乐飞天等铜雕;大厅两边饰有“蓝公护法”、“飞沙填岙”等4幅巨型黄杨木雕;南墙饰“朝阳涌日”、“莲池夜月”两幅巨型彩玉浮雕;北墙壁间镌捐建善信姓名。大厅上层为“五百观音堂”,外壁“南海观音”四个大金字为赵朴初书。堂内中间大圆柱铜雕释迦牟尼说法图,两旁有阿难、迦叶、千手观音、地藏、人天供养、歌乐天女等图案。堂四周佛龛中供奉500尊造形各异的铜铸鎏金观音化身宝像。

 

功德厅正门左右两座石狮高3米;广场两边石砌亭堡连接花岗岩游廊,廊间分别镜“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青石连环浮雕。广场南面两侧站立4尊高3.9米的“四大天王”和“二大金刚”石像。广场前临阶矗立一座高10.5米的三门四柱石牌坊,气势非凡。

 

广场前后两边花岗岩筑成照壁,前壁中间镌《华严经》偈,后照壁为高4米、宽30余米的“大士海会”特大型青石浮雕,中间端坐南海观音像,两旁文殊、普贤、罗汉、明王、诸天等群像,工艺精湛。广场外东侧有一段长约200米香道,路面每隔3米琢莲花一朵,形状各异,香道濒海石栏板间雕镂丰子恺所绘戒杀放生图案200余帧。

 

南海观音禅林四周万木竟秀,霞光映波,梵音宝像,遥相呼应。礼佛广场上香烟缭绕,香游客终年不绝,置身其间,恍入仙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南海观音菩萨立像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成为海天佛国的象征。“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众的信仰核心。“南海观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西方净苑位于南海观音禅林附近,东南濒海处。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记载,清末民国初,僧福升创建西方庵,民国九年(1920)毁于火,福升不辞劳苦,募缘重建,后改额“西方净苑。”殿宇两重,第一重天王殿内雕唐式汉白玉四天王立像,别具一格。对面照壁镌“南无阿弥陀佛”。第二重圆通宝殿中供高2米汉白玉持经观音座像,妙相端严;两侧绘工笔重彩十八罗汉,神态逼真。

 

东为客楼、库房;西为寮房及“慧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唐式桧木祖师像、日本圣观音铜像、日本观音灵场会巡礼普陀山印绶锦幡、踏沙纪念品等文物,堂东有香光阁。大殿西侧小院内建念佛堂,堂内七彩莲花闪光玻璃铺地,中间供奉阿弥陀佛立像。堂外是一处幽雅的小型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建有七宝莲池,池间有汉白玉小拱桥,雕栏玉砌,十分雅致;西南一带游廊环绕,廊壁间琢青石和汉白玉西方净土大型浮雕4帧。净苑僧众每天坚持念佛修持,堂内佛号不绝,为本山专修净土之伽蓝。

 

西方净苑沿陡峭的山径而下,只见海岸尽处斜置一岩石,其大如屋,上镌“观音跳”大字。岩巅有一只长42厘米、宽14厘米的天然大脚印,深陷入石。相传是观音菩萨从洛迦山纵身一跃跳到普陀山开辟道场所留下留下的圣迹,故名。站在石上跳望,四周山海奇观悉入眼帘,故又称“观音眺”,乃本山东南隅一大景观。观音跳一带风光旖旎,环境清幽,到此参访,往往会产生一种隔绝尘寰、置身世外之感觉。

 

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是当年慧锷法师供奉不肯去观音的地方,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发源地。正殿3间,供奉仿唐式十一面“不肯去观音”座像,寺院西侧建“中日友好三十三观音长廊”,长廊内排列仿造日本33座观音寺院石雕主尊立像。

 

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至五台山中台精舍,见观音像妙相端严,恳请迎归本国。舟过莲花洋,遇风浪,洋现铁莲花阻舟不得行,漂至潮音洞畔,因菩萨不肯东去,遂与新罗商贾一起留像于洞侧,山上居民张氏目睹此情,舍所居双峰山(今普济寺后山麓)之宅供奉,俗呼为“不肯去观音”。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清代名士裘琏题诗《佛指名山》,诗云:“海外奇峰翠入天,峰头朵朵削青莲。名山如此不肯去,成佛应在灵云前。”

 

1980年,为纪念当年慧锷等人请观音像事迹,在潮音洞西上建“不肯去观音院”。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赋《谒金门》词一首:“不肯去,甘禁万劫风雨。此土缘深非妄许,悲心周广宇。从此名山钟毓,无尽妙华慧炬。宝筏不辞千手与,度普天儿女!”

 

不肯去观音院的东面是潮音洞,登洞顶观看,洞体延入海中,崖壁高50余米,宽3至5米,洞壁镌“潮音洞”三个大字,系清康熙帝手书。洞内裂石嶙峋,海潮撞击,洪涛昼夜舂撞,声如轰雷,来泻飞瀑,回溅明珠,惊心动魄,相传观世音菩萨在此灵现种种宝相,与梵音洞并称两洞潮声,是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传说此处原来题字为“现身处”,古代信徒们叩求观音大士现身者多在此膜拜。据记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圣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菩萨现身赐福,其中常有人在此跳海舍身,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曾有人在此燃指,以求菩萨灵验。到明代时明令禁止在此跳海燃指,明万历年间参将董永燧在此建“莫捨(舍)身”亭以戒舍身燃指者;都督李分、参将陈九恩竖“禁止捨身燃指”碑于亭中,现在亭已毁坏,碑犹在。

 

“潮音洞”这个名称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声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涛不绝,声如观音讲经说法,又如千僧诵经,妙响洗尘,故名。潮音洞为山石裂隙所成,从崖至脚高数十米,半浸于海中。洞有二门,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驰入洞,浪石相激,声如轰雷。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声若雷鸣;晴天时洞内七彩霓虹闪现,蔚为奇观。

 

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处旧名“甘露潭”,山民称“慧泉”,佛家信众常在此祈求圣水以疗眼疾。据说明正德年间,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疗眼疾,得以康复,遂改名为“光明池”。潮音洞旁还有一小洞,名善财龙女洞,相传是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所居之处。

 

紫竹禅林(补怛紫竹林)位于潮音洞西面,梅檀岭麓下,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因称紫竹石。后人也在此栽有紫竹。紫竹禅林正对波光潋滟的莲花洋,与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古朴典雅,其庵额“补袒紫竹林”字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亲笔所题。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汉白玉紫竹观音像,应化各异形象,启得种种善根。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广阔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揽胜朝拜者必到之处。

 

据宋代《云麓漫钞》记载,南宋年间(1127-1279),这里建有“观音岩寺”,后圮。明正德年间(1506-1521),因宝陀寺久废,僧淡斋在此建正殿5间、方丈殿5间,恢复大寺,后又毁于寇乱。万历(1573-1619)末,僧炤宁在原基创听潮庵,定海知县樊王家有诗赞日:“宝刹凌空路转深,洪涛舂雪见丛林。波光倒影窥明镜,晩籁含风响暗琴。寂寂香云成法界,离离紫竹见禅心。名山应有神灵护,龙气长吹落日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额挂此。雍正九年(1731),僧广记奉帑金重修殿宇。道光二年(1822),借仁亮同徒圣觉大修。光绪十年(1884),僧净守同徒广学、广权续建。民国八年(1919)康有为题额“补怛紫竹林”。

 

殿台三重,第一重天王殿,东对莲花洋,殿外台基雕栏玉砌。第二重圆通宝殿,台基石栏护卫,殿内供奉缅甸白玉紫竹观音座像。大殿右楼房为客房;两边厢房为寮房和库房。第三重大悲殿,楼上供奉香檀木雕贴金千手观音座像;楼下供奉汉白玉卧佛,亦来自缅甸。大悲楼左为念佛堂,内供阿弥陀佛。楼上右为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座像;左为药师殿,供奉“东方三圣”;两殿壁间悬挂“十六观经”、“药师如来施药图”等大型铜雕4帧。后面为斋堂。

 

南天门是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观山海景色最佳去处之一,南天门为濒海巨岩累成,在南天门远眺,对面的朱家尖群山峥嵘突兀,仿佛卧龙伏虎,新罗礁孤悬石牛港口,如神鳌浮水。南天门孤悬入海,处于普陀山最南端,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南天门。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

 

南天门内群岩耸秀,门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众多,门侧有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师曾结茅于此。

 

大观篷位手南天门东南隅,狮子岩旁。殿宇濒临莲花洋,南对石牛港、新罗礁,东眺洛迦山,风光旖旎。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记载,清康熙中期(1690-1698)普济寺住持潮音建,民国初尚存,后倾圮。后在原址重建圆通宝殿4间,中供汉白玉持莲观音立像,两边泥塑“八仙过海”彩像,形态逼真,妙善方丈书楹联云:“巧塑群仙依神话;为人真谛顺俗情。”庭院西建厢房及伙房,山门外筑平台,围以石栏。旁镌“重修普陀山大观篷记”,僧觉正撰,妙善书。右为狮子岩,上有清康熙间定海总兵蓝理书“山海大观”等摩崖石刻多处。

 

短姑圣迹与南天门隔水相对,也是普陀十二景之一。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石头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短姑圣迹古代为天然的石埠,是朝山船舶停靠的唯一码头。船到短姑码头边,但无法靠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现在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修建客运码头后,短姑道头成为人们游览怀古的圣迹。现存道头长20米,两侧散布形态各异的岩石,镌有题刻。相传有姑嫂二人渡莲花洋来朝山进香,船靠码头时,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责备的意思)其无福朝圣,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独自进山拜佛去了。时近中午,潮水大涨,小船与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饿得发慌。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拎着饭篮走到码头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石块来到小巧玲珑姑船上,说是其嫂进香托她捎来的,说罢,放下饭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起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了一片,心里顿有所悟,原来这是观世音菩萨做的善事。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脚的石块,称为“短姑圣迹”。

 

隐秀讲院原名隐秀庵,位于白华山西麓雨华岙。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明万历末(1605-1607),督造内官张随为表彰山僧如秀禅师徒性昙监造普陀禅寺辛劳,许建庵院修净于此,题额“隐秀”。清顺治十八年(1661),本庵养源寂童禅师出任普陀寺住持,徒孙普授率广懋、广盛、续昌等集资重建。康熙十年(1671)迁僧内陆,庵宇荒废。二十三年驰禁,普授率徒广君等回山重兴故土,改建大悲阁于正殿之后,规制胜昔。《山志》称其“林石幽秀,梵宇精严,为西南之冠”、“署额题联倶大雅不群”。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火,僧宝树、隆障远赴福建募化重建。清释铁莲《游隐秀庵》诗云:“烟树全遮一院深,胜灵肩辟费多金。谈玄拂麈香飘袖,坐石观花翠滴襟。重登楼台依峭壁,嵯峨殿阁起幽林。上方绝少凡人迹,欲扣云扉不可寻。”与白华、海岸、净土、磐陀、梅福诸庵并称“前山六大房”。院内建筑精致,梵相庄严,陈设高雅。天王殿供奉仿清雍和宫韦驮、弥勒及四天王像。大雄宝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法身)、卢舍那佛(报身)、释迦牟尼佛(应身),合称“三身佛”,两边仿宋十二圆觉像,后为仿明水月观音壁画。藏经楼貯《乾隆大藏经》、巨幅唐卡等。院额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书题。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设此。

 

白华庵位于白华山西南麓,白华庵绀殿红楼,宽闲幽静。殿东有剪鉴池,明陈继儒题额,殿后有真歇泉,宋史浩所题篆额尚存。明天启末书画家董其昌寓此,光绪末画僧竹禅居此。明万历四十年(1612)定海都司梁文祈子有感,捐资于普陀寺住持如曜创。清康熙间(1662-1722)九世孙僧广泰、十四世孙隆寿及十五世孙能学、徒果方、常拙等翻建。康熙四十一年建大悲阁于东岩下。咸丰间(1851-1860)香火寥落,庵产变卖。三十二世孙坤宝孤身入闽募缘续归之,并于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斋楼,修复钟鼓楼、藏经阁。现为普陀山僧众专修阅藏道场。

 

慈云禅院位于短姑道头西侧,原名慈云庵。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记载,为明万历间(1537-1620)僧如有禅师创建,清康熙间(1662-1722)八世孙心悦重修。光绪十八年(1892)僧益谦改建。现有圆通殿,中供泥塑贴金说法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两边厢楼,用作寮房和库房;东侧为伙房、斋堂。庭院南濒海筑女儿墙,面对莲花洋,风光独特。妙善长老题“潮音海月”额。

 

慈云禅院的前方不远处濒海矗立的是高9米,宽8米,三门四柱的“海岸牌坊”。海岸碑坊建于1919年。四柱三门,翠瓦飞檐,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宝伐迷津”、“金绳觉路”、“回头是岸”匾额五重,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 所题。门柱上刻有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圣迹著迦山,万国生灵皆乐育;佛光腾海岛,千年潮汐静波涛”,“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

我参观完毕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坐船离开了普陀山,完成了此次礼佛的仪式。佛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自由,是一种文化。古时封建帝王拜佛求安祈福,百姓乞求上天赐福,求菩萨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国香火不断,声名显赫。海天佛国的普陀山,要用虔诚的心去欣赏她的美,感悟她的真和善。“半轮淡水照禅心,几缕残阳载客梦。”在这浓郁的神的氛围下,我独独企图寻求另一个隔世的沉静。也许,这夜色下的普陀山,一定会被深蓝的水天所拥抱,然后,让我举着夜行者的孤灯,缓缓的前进。遥远而又接近的地方,传来了浪打山崖的回声,静好如笙歌。让我在这无欲的心境下,去体会,去探索。此时如果有从云中挤出来的月光,就让她去抚慰偶尔惊醒的鸟鸣。海天佛国终究是神仙的山,人的“道”场。让我们都去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让一朵朵莲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心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舟山普陀山南天门景区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