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我参加了一家行业知名公司在普陀山举行的企业年会,因而也顺便一起参加了会议主办方安排的全体参会人员到普陀山礼佛的集体活动。普陀山,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2.52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岸线长30千米。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东达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中国的东大门。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
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又称大智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也叫大悲菩萨,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又称三曼多跋陀罗,也叫大行菩萨,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也叫大愿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佛经称地藏、文殊、普贤、观音诸佛道场,曰地、火、水、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嵋,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相传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途经普陀山莲花洋遭遇狂风险浪阻隔,且有铁莲花围船,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于是,只得上岸在紫竹林结茅留居,与山民张氏在潮阴洞建院供奉观音,故称“不肯去观音院”,梁贞明年间(915-920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也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佛教胜地,主要景点有三寺:普济禅寺(前寺)、法雨禅寺(后寺)、慧济禅寺(佛顶山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是中国清初寺庙建筑群的典型,架构着普陀山观音道场。普陀山三宝,亦称佛国三宝:指九龙藻井、杨枝观音碑、多宝塔(太子塔),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音、朝阳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
我们乘船抵达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游览的第一个景区是西天门至风洞嘴景区,由千年古樟、心字石、西天门、达摩峰、一叶扁舟石、灵佑洞、梅福庵、磐陀石、说法石、五十三参石、二龟听法石、观音洞等景点组成,统称梅岑仙境,是全山石景集中区。普慧庵前“千年古樟”为山中最大古樟树;普慧庵上侧心字石,为山中最大文字石刻;心字石上方,有三石组成、两石对峙的西天门,是攀登达摩峰通道;穿过西天门,至圆通庵,庵前有“一叶扁舟石”,庵内有铜殿。西行便是梅福庵、灵佑洞(又称炼丹洞)。梅福庵主供释迦牟尼佛,同时供奉文殊、普贤、地藏和西方三圣(大势至,阿弥陀佛、观世音),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主供菩萨,这里全齐,故有“朝过梅福庵,等于朝过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磐陀石北有建于明代的灵石庵。
千年古樟位于西天香道入口不远处,树高20米,杆围8米,冠幅1000多平方米,枝叶茂盛,浓荫蔽天,树龄逾千年,俗称千年古樟。它虽高寿,但雄姿不减,在它枝干上聚集着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近20科,约30余种,形成一个天然空中植物园。
普陀山心字石位于西天途中半道,石坡广百余平方米,上镌一大心字,字高5米,宽7米,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文字,其中心中一点就可容六、七人,整字可容百余人,此石平整光滑,字迹苍劲有力。心在佛教中泛指一切精神现象,今人则喜其中永结同心、心心相印涵义。心字石不远处有蛇头岩,民间传说“佛试蛇心”即出典于此。“佛试蛇心”的传说故事,当年善财童子救了蟒蛇精,但蟒蛇精不思报恩,执意要将善财童子吞食,观音菩萨赶来相救,与蟒蛇斗法,把降服的蟒蛇压于石山下,500年过去了,观音菩萨想试试蛇,故意将小青蛙放在蛇的跟前,以试蛇心,蟒蛇精面对小青蛙,一点也没有吃掉小青蛙的意思,看来这蟒蛇精已经弃恶从善了。
西天门由三块巨石天然形成,穿过西天门,就是攀登达摩峰通道。在佛教中,西方指的是极乐世界,据《佛说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意思是说此国土人没有痛苦只有乐,国土世界极其华美清净,是众人向往的精神乐园。其实,人心即是菩萨净土,清净心即是极乐世界,菩萨成佛时从来不谄众生来他的国土,众生能过守戒、行善、布施、精进而自净其土。人的自心善,则看世界也善,心污秽,看世界也是污秽的,心不清净的人,看到佛土世界如自在天宫,如丘陵坑坎荆蕀沙砾一般。
圆通禅林位于梅岑山脉中段之巅。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明万历五年(1577)僧圆献创。清乾隆间(1736-1795)僧源法等居之,历久颓圮。同治三年(1864),观音洞庵僧普信建茅蓬3间于原址西下“不二石”侧,仍名圆通庵。同治七年,徒山静、孙永悟、永庆扩建为庵。光绪二十六年(1900),僧莲禅建念佛堂,徒孙化果创韦驮殿、方丈室,改建客堂及东西厢楼,置上海贝谛塵路莲华寺及西门外龙寿庵为下院。2001年改名“圆通禅林”,门前坪台石栏上雕祥云、花卉、珍兽。照壁前镌“慈眼视众生”五字;后镌“佛说八大人觉经”。山门内天王殿内新铸铜质四天王座像,世所罕见。第二重圆通宝殿中供重3吨铜铸鎏金净瓶观音座像。殿外弥勒佛座像、狮座等全为铜铸。东楼用作库房、客堂和寮房。大殿西侧念佛中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三尊座像,旁供一尊铜铸鎏金观音立像,妙相端雅。1998年得台湾普觉法师护持,在念佛堂后平台上新建“正法明如来铜殿”,高7.88米、重77吨,重檐翘角,面积40多平方米。整座禅林建筑在山麓中间,以山取势,构筑精巧,殿堂院落,分布合围,特色明显。
梅福禅院位于普陀山梅岑山脉西巅,据宋《乾道四明图经》等记载,汉儒梅福曾居此炼丹。明万历年间(1573-1609),普陀寺住持如迥为纪念梅福而创建庵院,庵宇临坡而起,周围林木幽深,古时曾“万树梅花开满岭”。万历末,中书陆宝题额“梅岑庵”。清康熙间改名“梅岑禅院”。诗人陈常《梅岑庵》诗云:“数椽犹号子真家,井灶依稀半已斜。老衲无言煨紫芋,野猨背客洗丹砂。终朝滴翠非关雨,一路闻香不见花。到此定应忘黑白,南昌谏草悔喧哗。”后经五世孙照祚、七世孙通哲及徒心恒、心观重修。至光绪元年(1875),殿宇历久颓圮,普济寺住持隆璋同徒妙昌重建,复名“梅福庵”。
禅院四周林木葱茏,环境幽静。进入山门,二门额云“回头是岸”,庭院整洁古朴。大雄宝殿中供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普贤菩萨。大殿后左供“西方三圣”,右供地藏菩萨,两边壁间塑十八罗汉。殿内贮明、清、民国三代香炉,其中明代宣德炉上镌“何瀛为报父母恩”七字,乃本山遗存法器之珍品。西楼后有观音殿3间,中供香樟木雕贴金毗卢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殿门前悬光绪三十年(1904)铸铜钟。东西厢楼用作库房、客厅和寮房。现有殿宇63间,建筑面积2292.10平方米,由尼师修持。大殿后东侧有炼丹洞,亦名“灵佑洞”,洞额为康熙间吴瞻泰题。相传为梅福炼丹处,洞广约4米,内壁岩石嶙峋,壁间渗水,常年不息,滴入仙童葫芦中,称“仙水”,洞中塑梅福像,洞外有“炼丹井”。古人题诗云:“解组归来不染尘,梅山小隐已全真。半间石室乾坤大,一路云乡草木深”。禅院内有普陀梅福禅院碑记,详细记载了梅福禅院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在普陀山梅岭峰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台上,有一对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石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石2.7米,宽近7米,上宽下窄,呈菱形,曰“陀”。上石略尖,下石面广,相接处仅十余厘米,上下石衔接处间隙如线,似连似断,上石凌空孤峙,观之若悬,望之欲坠,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是对磐陀石最相当的描绘。
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可容30人在上游玩嬉戏。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此外还有“金刚宝石”、“灵通”、“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题刻。傍晚时分登顶游览,环眺山海,还可欣赏“磐陀夕照”的壮丽景观。
二龟听法石在磐陀石西下山岩间,岩上突有巨石崛起,仿佛石龟两只,一蹲岩顶,昂首延颈,起身欲行;一在岩壁,缘崖上爬,仿佛在追赶上面的同伴,称二龟听法石,为1.5亿年前的海底花岗岩,因燕山运动而形成了今天的奇景。相传二龟受东海龙王之命前来偷听观音说法,因听得入迷,误了归期,化龟为石。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一龟昂首伸颈,竭力攀援,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
在二龟听法石上端有五十三参石,大者侧立百尺,小者相累若卵,纵横拱峙,参差错列,不仅生态各异,而且移步变形,令人有望而生岌岌自危之感。随着晨昏晴雨的交替和晓雾暮霭的变幻,这群奇谲的山岩,也会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色相。元代书画家赵孟颖《游补陀》诗云 :“涧草岩花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寰。”普陀山多奇石,而五十三参石是普陀山奇石最荟萃之处。
福泉禅林原名天妃宫、天后宫,位于雨华峰西南麓。据明万历《普陀山志》载,万历年间(1573-1619)僧大慧创。光绪间(1875-1908)僧广莹重修,徒清念扩建。民国间,高僧印顺、印实出家于此。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立像,风格独特。大雄宝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座像,两边十八罗汉坐云山间,形态逼真。殿后塑有天后(妈祖)座像。左侧东厢楼22间,建于康熙年间,现作寮房;教务楼14间,建于1986年;宿舍、斋堂14间,1992年翻造。右侧西厢楼22间,建于康熙年间,今为寮房。西楼后面于2002年新建教学大楼和印顺图书馆,台湾96岁高龄印顺长老亲题馆额,馆内貯《碛沙藏》、《嘉兴藏》、《乾隆藏》、《高丽藏》等大藏经及《世界佛教名著译丛》等图书。2010年8月,普陀山佛学院迁往朱家尖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内殿堂和厢楼围成天井,环境幽静。
宝莲禅院位于梅岑山石浪岩东下,原名慈航庵。原庵始建年代失考。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记载,清末僧宝山重建,徒文荣修。后建为普济医院康复部。重建放生池、圆通宝殿,殿内供脱沙贴金净瓶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两边为厢房及辅助用房,2011年初改为佛协职工宿舍,不对外开放。
灵石禅院旧名龙泉庵,位于磐陀石东北侧。据明万历《普陀山志》等记载,明万历间(1573-1609)僧求凝创。清康熙间(1662-1722)僧真全、广运重修。后年久圮废。乾隆末,僧隆定及徒能立四出募捐,于道光二年(1822)重建,改名灵石庵,后又经徒孙旭崖扩建。光绪初,僧梅卓建那伽室,与蜀僧清福同住。
光绪三十年(1904),清福赴印度朝圣,经斯里兰卡,请回佛舍利12颗,以其中3颗及玉佛1尊、贝叶经1部供奉庵中。数年后徒学海建舍利殿于清福、梅卓居室故址。庵外黄墙书“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大字。圆通宝殿中供香樟木雕贴金柳瓶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后边文殊、普贤菩萨;两边十八罗汉。庭院两侧各建厢楼,东楼为斋堂。
白象庵位于西天景区“心”字石侧路东,文殊岩下。明朝僧人普耀同徒通因创。清末,九世孙树山修。民国十年(1921)十一世孙德莲募建山门及厢楼。新中国成立初僧明照居之。2017年7月1日,普陀山佛教协会正式恢复重建,道生长老出净资400万元。2018年1月17日,举行上梁仪式。
芥瓶禅院原名芥瓶庵,位于观音洞北面上方。明末僧寂梅创,时有希闻上人修行于此。清康熙间(1662-1722)僧古昙重建。庵院为四合院,圆通宝殿主供汉白玉观自在菩萨座像。院内花木扶疏,环境幽静。
观音古洞位于梅岑山西麓陡坡间。明万历间(1573-1609)始有僧在此结茅,称“古梅岑”。清雍正间(1723-1735),普济寺住持法泽创建圆通殿及斋楼,开创庵院,是为开山祖师。道光间(1821-1850)僧海商大修。光绪(1875-1908),僧化珦重建大殿。宣统二年(1910),僧开林增建客堂及楼房,始具规模,渐臻完备。
观音古洞,俗称观音洞,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室洞窟。全庵殿宇依山而筑,上下台基三层,错落有致。进了山门,庵院头山门内甬道壁为照壁,壁题“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信士皆称该墙为“菩萨墙”。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是大殿,即圆通宝殿,呈长方形,双檐垂直相连,中供泥塑贴金天冠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两边“二十四圆通”菩萨座像。所谓“圆通”在这里指已达“圆满通达”境界而成正果的菩萨。在二十五圆通中,观音为主尊,两边各有十二位圆通。后殿为念佛堂中供“西方三圣”立像。西侧斋堂、香积厨;南边缘崖建楼房一排,用作寮房和客房。
观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阔如室,地面颇平整。洞中有一巨大椎型石柱自洞顶着地,仿如垂云下压,上宽下锐,倒注入地,称为“垂云倒浪”。洞内四周空灵,环行可通,洞壁及柱身均刻有观音大士浮雕慈像。游人入内,可绕柱转圈,顶礼瞻仰。洞内香烟缥缈,犹似白云飞渡。观音石洞的后面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上镌“大士重现”四个大字,字径1.5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