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舟山普陀山慧济寺景区游记
2017年3月26日,我游览了法雨寺景区,继续游览慧济寺景区。慧济寺景区以慧济寺为中心,含香云路、香云篷、海天佛国石、云扶石、普陀鹅耳枥树、刀劈石、朝阙玉柱石、龟潭、天灯台,及华顶云涛等景点。华顶即白华顶,亦称菩萨顶,是普陀山最高处。春日,白华顶上常云雾笼罩,人行其间,前不见去处,后不见归途,仿佛置身于缥缈仙境,为普陀十二景之一。若风和日丽天气攀顶,远望千岛隐现,万顷碧波;近睇梵宇金沙,峻岩危石,海山风光,尽收眼底。故有“不上佛顶山,等于没有到过普陀山”之说。
由法雨寺向北走,有一条往法雨禅寺的山路,这条路名曰香云路,全程有石级1088层,约二华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慧济寺住持文正,东监院庆禅募资砌石而成,路旁又设铁栏杆。一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沁人心脾。路西的青玉涧,自山巅至山麓,一带飘流,淙淙汨汨之声,时有所闻。
途中可以看到许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过香云亭向前,在香云路中段的拐湾处,路侧矗立着一块方形巨岩石,大小如屋,斜置若扑,岩面“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出自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每个字约一米见方,它十分贴切地概括了普陀风光的特点,后来便成了普陀山的代称。崖间尚有云海、别有一天题刻,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较为集中处。海天佛国崖周围多老杆矮松,虬枝横卧,多有黄山古松韵味。
在海天佛国崖石上又叠一石,高插云海,险而且玄,石上有摩崖题刻“云扶石”三字。云扶石的上方有一小潭,如碗若钵,承受天露,日积月累,清冽不腐。“登云全要仗云扶,一片清光雪色铺。飞人危岩倚不坠,花开色踏以跌。”相传1962年,郭沫若游山,至佛顶山,信口而出“佛顶山顶佛”,并向同行者征下联。郭的秘书出“天一阁一天”以对,郭不以为佳,一姓郭的当地公社干部出“云扶石扶云”以对,郭沫若颇为赞赏,传为佳话。
慧济禅寺位于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最高处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朝(1368-1574年)僧人慧圆在榛莽间,发现一石上刻“慧济禅林”四字,遂结茅山顶,募化创建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83)僧人能积始建圆通殿、玉泉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名慧济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殿堂楼阁共145间。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经朝廷批准,僧人德化禅师请得御赐《大藏经》在寺中珍藏,获钦赐景蓝龙钵、御制玉印等。从此,一切规制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称为普陀山三大寺。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6188平方米,慧济禅寺因山制宜,依山就势,横向排列,别具一格,建筑布局为其它禅林所少见,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水平线上,与左右厢房相拥,颇具浙东园林建筑风格,显示了设计者利用地形设计的高超技巧和智慧。
慧济禅寺的山门非常简朴,上书“慧济禅寺”。慧济禅寺深藏高岗林屏之中,清幽绝耸,走出山门不远,便可观幽奇诸峰,飘渺群岛,四周鸟语花香,令人恍若置身天国。晴天四望,远山近礁,环列奔趋。遇山雨欲来,则白雾围绕山腰,渐至混蒙,云扶石都如青帆一片,出没云涛,充满诗意。
“入三摩地”四个大字题刻在入口处,赫然醒目,是在1982年的时候由庆华法师临摹董其昌的字迹所书。“入三摩地”是佛教名词,三摩地即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远离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详,心专止于一境之意,也就是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称为心一境界。普陀山上的“入三摩地”是从短姑道头上岸后,佛顶山的山门步行到慧济寺的香云路。此路依山循坡蜿蜒而上,路间有“入三摩地”等石刻题字,皆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之手笔。天王殿傍山而建,系硬山建筑。
慧济禅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宽25米,进深15.25米,高10.5米,5架抬梁13楹,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济寺主殿为大雄宝殿,佛教信徒们出于对释迦牟尼佛的崇敬,慧济禅寺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两边侍立着弟子阿难和迦叶,大殿两厢各塑有十尊塑像,是佛教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像,后两侧供观音及千手观音木雕像。明灯莲台,香火不灭。大雄宝殿屋顶用的是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阳光下映出万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的绮丽景观。
慧济禅寺的观音殿内,供奉着2.7米高观音菩萨像,又在四壁嵌雕观音菩萨石刻像123尊,汇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名画家所绘的观音宝像,由当代雕刻大师杭州黄良起德行制作。佛像形态各异,精妙绝伦,是普陀山佛教艺术之精华之一。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观音像,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艺术。
大殿东南有一钟楼,重檐歇山顶,无楼面,上挂大铜钟,钟下供地藏,地藏后有梯,可登攀撞钟。整个寺院殿堂宽敞壮丽,深藏于森林之中,幽静称绝,登高四望,远山近礁,环列奔趋。寺宇依山势而建,殿阁楼堂,雕梁画栋,布局别致,周围古木异卉众多。
慧济禅寺内现存御印三枚,其中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赐金印一枚,印文是“敕建南海普陀名山观音宝印”,嘉庆元年(1796年)赐翠玉印一枚,印文是“南海普陀佛顶观音大士宝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赐铜印一枚,印文为“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观音宝印”。
慧济禅寺后门左侧,有“普陀鹅耳枥”树,是生长在浙江普陀山上的“圣树”,与元代岛上的多宝塔、唐人阎立本的《杨枝观音图》一起被称为“普陀三宝”。普陀鹅耳枥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雌雄同株,树高13.5米,树龄200余年,其主干埋于地下,其树枝骈出双分,极有规则,该树从地表处分两杈并列长出,在一丈多高处又分两杈,往上再有规律地一分为二,故又称“夫妻树”。世人之所以把鹅耳栎树当作“宝”,并不是因为它生长在佛教圣地普陀山上,而是因为它的稀有和内在的意义。普陀鹅耳枥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世界仅存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一株,在保存物种和增添普陀岛自然风景区景色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极具保护价值。植物学家钟观光1930年发现“鹅耳枥”一株,1932年经植物学家郑万均先生鉴定,认为是一新树种,定名为“普陀鹅耳枥”,为世界珍稀树种。寺后坡下还有一种仅见于浙江的珍稀树种被誉为“佛光树”的新姜子木,也是稀有树种,好似一个报春的使者,每当春天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大士圣诞之日,它的嫩梢枝叶就披上金黄色的绒毛,在阳光里熠熠闪光,为佛国增光添彩。
在离开“普陀鹅耳枥”树不远的地方,西麓公路边有一块方形巨石凌空孤峙,裂纹中剖,如斧劈刀切,称“刀劈台”,山背坡下怪石嶙峋,呼为“石林”,山上双峰垒峙,上多白石,如积雪又似涌浪,称为大小雪浪山。
宝陀讲寺位于普陀山东北龙头山麓,于2011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开光。寺由前照壁、牌坊、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普门讲堂、天池石窟、大宝楼阁、戒坛殿、方丈殿、东西厢楼、斋堂、接待厅、宾客楼等单体建筑组成。依山起势,层层递进,廊庑坏绕,楼阁凌空;总占地5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余平方米。寺前琉璃照壁仿北京北海公园样式,上镶“福聚海无量”5字。广场中间三门四柱的京式牌坊,七色斗拱,黄龙盘绕,错彩镂金,华丽壮观,匾额“万国潮音”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
山门内塑密跡金刚,别具一格。院内钟鼓楼两楼对称。第二重天王殿供奉弥勒、韦驮、四大天王、八大神将。
第三重圆通宝殿,仿北京太和殿建造。殿外三台汉白玉栏杆环绕,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壁画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翼供奉观音三十二应身,背面为海岛观音群塑。第四重为普门讲堂,可容纳800人听经。
第五重天池石窟,参照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群像精雕,中间为妙相端庄、双手接引的阿弥陀佛座像,右阿难尊者,左迦叶尊者;两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两边又有四大天王立像;顶有仙女飞天翩翩起舞,整壁起势磅礴,巍峨庄严。
第六重大宝楼阁,底层为智者大师纪念堂,二层奉兜率内院天冠弥勒,三层奉弥勒成佛像,环奉玉质弥勒小像,共567尊,象征弥勒大士于五十六亿七干万年后降生成道。
普门讲堂东侧为方丈院,西北建有圆顿戒坛,为僧众受戒之所。宝陀讲寺中轴线建筑层层升高,两边各有一道长125米、由327级步階组成、雕梁画栋之廊道逐级向上贯通,廊道内侧沿途安装靠背椅,可供憩息,外側有玄奘西游等彩画。全寺整体建筑群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寺之两侧金沙两湾,依山濒海,远远望去,南面“海上卧佛”洛迦山及东北葫芦岛出没海间,翠霭银涛,水天一线,风光旖旎。
普门万佛宝塔建筑群包括万佛宝塔、塔院和附属用房、牌坊等,塔呈八角形,对角长28米,为清代官式仿古木塔,塔刹高10米,用黄金制作。一至二层间有夹层琉璃彩绘铜装饰,宝塔内供奉10种化身观音像。宝塔第一层为1547尊毗卢观音像,第二层为1176尊水月观音像,第三层为1176尊自在观音像,第四层为1127尊圆光观音像,第五层为1127尊甘露观音像,第六层为937尊净瓶观音像,第七层为805尊听潮观音像,第八层为805尊合掌观音像,第九层为630尊岩户观音像,第十层为625尊如意观音像。各层又有主尊观音1尊,共计10000尊。其中第九层为银制像,主像为金质玉观音,一至四层主尊为连幅铜景泰蓝壁画。宝塔四周为汉白玉栏杆,塔前台阶365级,下面有高9.9米、宽11.5米三门四柱汉白玉牌坊一座,建筑群整体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后面塔院为仿古北京四合院,内设接待大厅,其余为生活用房。
古佛洞,为普陀山八十八庵之一,在飞沙岙东上。依山傍海,清静幽绝,是普陀山唯一出过全身舍利(肉身菩萨)的寺院,在民国一度香火鼎盛。开山祖师仁光,清末浙江丽水人。五十四岁时至普陀山,祝发苦行于飞沙岙东上的狮子洞,饥食野菜,渴饮岩泉。后移住西侧一海蚀洞穴,自号“古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仁光)预知将寂,趺坐缸中,命徒封闭,三年后再启,言讫而寂,世寿九十有六。越三年,其徒启而视之,肉身不坏,栩栩如生,乃涂以金漆,奉于洞中,洞遂名曰“古佛洞”,一时传为山中奇谈。
民国七年,仁光徒开明筑庵于洞上,历数年,古佛渐为人知,于是庵中香火大炽,相邻之金沙、宝称、宝月诸庵皆不及。仁光旧居狮子洞,则筑成僧人焚修之茅棚,又置田芦花赵家岙,以其租息充公堂祭祀。根据姚民哀所撰的《重修古佛洞禅院碑》碑文记载,民国九年八月,上海新世界游戏场主理陆锡侯、张石川偕游普陀山。一路游玩,来到了古佛洞,但见殿宇破败,香火寥落,又得知古佛洞肉身菩萨之掌故,慨然有襄助之意。于是经开明同意,将这尊肉身请到了上海新世界,暂作供奉,以待社会捐资,四月之间,共募得三千余洋,由史致广、董生记带着善款,奉佛回山。史董二人受陆张之命,监工修造,使古佛洞庵焕然一新。姚民哀(1893—1938年),名朕,号民哀,江苏常熟人。民国时期著名评弹艺人,也是上海文坛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作家,旧派武侠前五家之一,帮会武侠之祖。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信众都有到寺院敬香礼佛、祈福求平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以满所愿,一定要了解敬香祈福的正确方法。首先,要清楚敬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供养佛、菩萨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烧香。可以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烧香的含义是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烧香求财是不可能得到的,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很多人以为烧大香就能发大财,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普通信众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信众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最好以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不需要给每个佛、菩萨都烧三支香吗。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也不要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而是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