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石浦,鼻子最先感知渔港的气息。港湾里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船,画面有些杂乱,景色不算好看。
石浦东面是海,西边是山,石浦渔港是中国排得上座次的大渔港。石浦镇上高楼渐多,努力追赶着现代化。在城市味渐浓的同时,石浦的山海之间还藏着一座依山势摆布的石浦古城,笃定地迈着旧日步伐。
古城与新镇并无物理分割,从大路拐进小巷,不知不觉就回到了从前时光。
碗行街、福建街和中街交汇口高高耸立的双层飞檐城门楼和瓮城看着很新,应该是应旅游之运而生,老城门只剩下了几块大石头。古城墙上立着戚继光的塑像,东南沿海曾经有倭寇的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碗行街上以前有很多卖碗的铺子,今天空有街名,不见碗铺。福建人在康熙年间建的福建街上有个金山旅馆旧址,193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在石浦拍摄时,聂耳等摄制组人员在此下榻。最早星光灿烂的地方,今天为何不修葺一番、重操旧业呢?
高低曲折、屋檐错落的古街上,有数座饱经风霜的月洞门式封火墙,既能防火,又为古街添了情趣,其中一个门额上题有“一方保障”的月洞门两边挂着一副对联既工整豪迈又恰当有趣,上联:一条大街通南北;下联:两边小店卖东西。娟秀的字体不知出自哪位书家。
青石板街道上空挂了很多当下景区流行的花伞,色彩艳丽很热闹,却与古城原来的朴素无华不协调。古城里保留了“源生钱庄”、“宏章绸庄”、栽兴烟庄等几家老商号,“源生钱庄”门口外墙上挂着一只硕大的23档算盘,忍不住上前拨动一颗算盘珠,呵呵,但愿能算出黄金万两;钱庄门厅墙上挂着一块橙黄色木制行情牌,各种老银元明码标价,其中袁大头三年的价格是800元。算贵吗?未见有人问津,权当是个装饰。
在古街一老屋墙上见到吴晗曾在此求学的介绍。他1913年四岁时随调任警佐的父亲来到石浦,在此度过了三年幼童时光。这位官至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的启蒙教育是在充满鱼腥味的小巷里完成的。古城关帝庙的戏台上,真该常演他的《海瑞罢官》,以慰藉因此而蒙难的灵魂。
石浦古城是景区,也是原居民的家。老屋门口竹编上晾晒的鱼干,飘散着海边人家最朴实的味道;小摊上油炸虾饼飘来阵阵令人垂涎的香味,放进嘴里一咬,还是小时候的味道。相较那些江南名镇,我更偏爱石浦古城里真实的世俗烟火味道。
在古城尾一座气派的侍郎府旁边,有一栋五层楼房,登上楼顶平台,可俯瞰古城。走在街上无法看见的黑瓦屋顶,从高处望去,线条纵横成图画,刚才走过的青石板小街在正午的阳光下成了游走在屋宇之间的一条狭窄反光带,人行其中,就成了画中不可或缺的兴趣点。感谢楼主善解人意,不但可免费登楼,还在外墙标出醒目提示,指引游人上楼拍摄。海边的石浦人,有海一样的胸怀。
石浦是渔港,怎可少了海鲜。选一家临港面海的酒家,在五楼靠窗入座,看铜瓦门大桥如彩虹凌空,飞架东门岛。当油光银亮的东海钓带和貌似马鲛的象山川乌端上桌时,鱼香扑鼻,垂涎欲滴。
石浦的滋味,足以让人久久回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