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镇远,已是漫山遍野的绿。午后的阳光毫无顾忌地倾泻在舞阳河上,蒸腾起粼粼波光。我沿着河北岸西行,汗珠顺着面颊滑落,却在望见对岸中和山绝壁上的建筑群时,倏然忘了炎热——那片依山就势、钩心斗角的楼阁殿宇,正是号称"西南悬空寺"的青龙洞。
穿过祝圣桥时,石桥孔洞将三十五米宽的河面框成流动的画幅。桥墩上摇蒲扇的老人指着对岸说:"这桥过去是滇黔要道,马帮驮着茶叶桐油过桥,都要去青龙洞拜拜的。"桥孔下的水光映在苍老的皱纹里,恍惚间竟似六百年前的商队铜铃还在风中叮当作响。
山门前的石阶被晒得发烫。抬头望去,玉皇阁、吕祖殿、紫阳书院等建筑层层叠叠,从河岸一路攀至六十米高的山腰。这些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建筑群,竟在长约三百米的狭长悬崖上,错落着布置了三十多座楼阁殿宇,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最令人称奇的是支撑结构——无数根长短不一的木柱从崖壁上斜伸出来,有的立在凸起的岩石上,有的甚至悬空数米,全靠纵横交错的枋梁承重。"这些柱子最长的十三米,最短的只有一米嘞!"检票的苗族大姐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介绍,"老祖宗建房子,就像在山壁上搭积木。"
穿过雷公庙低矮的门廊,暑气顿时被阴凉吞噬。明代匠人巧妙利用岩洞构造,将天然溶洞与人工建筑完美融合。滴水泉自穹顶落下,正滴进下方石凿的貔貅口中,叮咚声在石壁间回响不息。几个中学生挤在石刻的"青龙吐水"前,轮流用手接泉水洗脸,笑声惊起了梁间栖息的燕子。
正当我研究吕祖殿的藻井时,忽闻钟磬声自高处传来。循声攀登,在仅容一人通行的栈道转角,遇见位当地导游正在指点迷津,他笑指着前方:"各位可到望江楼歇脚,那里有过堂风。"跟随他绕过药师殿,果然见一座六角小楼悬挑于绝壁之外。
望江楼确是观景绝佳处。凭栏远眺,整座镇远古城尽收眼底——对岸炊烟袅袅,黛瓦鳞次栉比,新大桥如白练横跨碧水。更妙的是楼内的人文风景:三位本地老人占据着临窗的竹桌,正就着一壶雷公山茶下象棋。穿着汉服拍照的姑娘们倚着美人靠,裙裾被风吹得翩跹起舞。有位老者此刻正在角落默写《清净经》,蝇头小楷在宣纸上如行云流水。
玉皇阁犹如一顶金冠戴在中和山绝壁之巅,需攀三折近乎垂直的石阶方能抵达。飞檐层层递进似要凌空飞去,二十八根木柱半嵌岩体半悬空,风雨廊窄得需侧身而过,栏杆已被摩挲得温润如玉。正午时分,穿堂风自舞阳河面溯流而上,吹得梁间风铃碎响如磬。几位游人坐在槛凳上纳凉,供桌前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转圈,裙裾扫过明代青砖惊起细尘,电子莲花灯与百年铜香炉在镜头里相映成趣。守阁道人靠在褪色的盘龙柱旁打盹,蒲扇盖着脸,道经摊在膝头。有香客往功德箱投纸币时他才懒懒抬手:“心到神知,随意就好。”梁上悬着“普济苍生”的匾额,落款是万历年的知府,金漆剥落处露出楠木本真,恰与阁下流淌了六百年的舞阳河水一般,沧桑里透着从容。
紫阳书院乃青龙洞建筑群中最具文人气象的所在。其依循中和山陡峭地势,形成"三台三进"的独特格局:首进山门作歇山顶式,青石券门上阴刻"礼门义路"四字,檐下如意斗拱如书卷层叠;二进讲堂悬挑于崖外,以十根巨楠为撑柱,柱础竟直接凿入裸露的岩体;后进藏书阁则巧借天然溶洞扩建,穹顶钟乳石与樟木书架相映成趣。此刻阳光正好,菱花格窗将光影切割成几何纹样,投在百年磨光的青砖地上。几个写生学生坐在鼓形石础上描摹梁架,炭笔扫过穿斗式构件的榫卯节点时,不禁惊叹那些藏在雕花雀替里的阴阳鱼机关。看院人轻抚着泛黑的杉木柱身:"这些木头会呼吸,夏天吸潮,冬天吐汽,比空调还灵哩。"
忽有风自舞阳河来,摇动檐角铁马叮咚。但见三重青瓦浪般在绝壁上起伏,悬山与硬山屋顶错落交响,仿佛一曲用土木金石谱写的《高山流水》。六百年过去,紫阳书院依然在崖壁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既是人工的奇迹,更是自然与人文的天作之合。"青龙洞妙就妙在不是死古董。佛殿道观商会馆,神仙商贾读书人,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下山时已是斜阳漫洒。回望暮色中的建筑群,飞檐翘角勾住几缕流云。忽然明白青龙洞的真正神奇之处:它不仅是建筑学上的悬空奇迹,更是种文化上的"悬空"智慧——让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在这片绝壁上找到各自的支点,却又和谐共生于同一片天地之间。
舞阳河水依旧静静流淌,六百年来倒映过多少香客商旅的身影。而那些悬在峭壁上的楼阁,就像镇远古城伸向天空的触角,既触摸神灵,也紧抱人间。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带上两岁“宝宝”租车自驾走云贵(上): 贵州篇 25738
- “黔山秀水、天华多彩“。2020之夏,贵州六天纪行《安顺、贵阳篇》 77763
- 万家灯火天无夜 ,十里绮罗风自香---凯里苗寨行 1452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