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屯堡。古城距锦屏县城64公里,城区面积48000多平方米,760多户人家,3200多居民。
隆里古城是中国政府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项目“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村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7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景区内的古建筑群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免费开放。
隆里,原名龙标寨、龙里,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归“龙标县”,属叙州潭阳郡。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当地人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永乐年间再度修筑古城堡。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为取“龙盛”之意,把龙里改为隆里。史上古城近似长方形,城墙始建时为泥土夯筑,后改以片石框边,城高约一丈二尺,现存东门与北门间一段城墙。城池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叫青阳门、正阳门、迎恩门等,其中东门主要为官员、军队等进出城的通道。
古城布局遵循当时作战需要,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兴建至今已600多年,古城格局依然保存完好。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个方向开三条主要街道,三条街道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把城区分成相对独立的九个住宅区域,当地人称为“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北门常年不开,原因是古语中“北”与“败”音相近意可通。为了藏风聚气,还在城楼上设有寺庙,供有菩萨,以求平安。古城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是以“丁”字型作为街道结构。衙署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融为一体。 从风水和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曲邪”、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街巷不开“十”字,还与“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失”为军事禁忌,而开“丁”字,还有着“人丁兴旺、城池永固”的寓意。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隆里古城的现居民多为屯军的后人,多来自于安徽、江西等省,他们在屯垦戍边的同时,也把当时江南的先进农耕技术和中原文化带到了这里,棉麻种植、纺纱织布、修水碾等,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隆里现存的玩花脸龙、唱汉戏、吟故事最具文化代表性,被称为隆里的三块文化瑰宝。
交通:可乘高铁到三穗,出站后左手方向有停车场,选乘三穗到锦屏县的客车,上车买票50元一位,客满开车,车行一小时二十分钟到锦屏客运站。从锦屏到隆里古城有客运班车,票价15元,车程一小时二十分钟左右,这个线路穿行乡间,不走高速。当地还有种“微帮”的交通方式,通过微信联系车辆,运行车型为小车,走高速路线,25元一人,行程约半小时,非常方便快捷。
隆里古城住宿方便,在携程预订即可。
早期的古城居民大多保存着汉文化的特点,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青瓦白墙,飞檐翘挑,马头墙高耸。门前以几级台阶排列,大门上挂着标志着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如“关西第”、“苏湖第”、“科甲第”等。
书香第位于南门大街,建于清末,取文化立家之意。该住宅三间三进二天井,门前放有一对石锁,上面刻有“连中三元”、“连升三级”字样,是隆里城中较典型的民居。
科甲第位于蜈蚣街上,始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是一处江姓住宅,其祖上中过进士,官至知府。其后人取堂名“科甲第”,寓科甲隆盛之意。
三槐第王姓是隆里第一大姓,从明初始到隆里至今已繁衍24代。
龙标书院位于古城东门大街北侧,是为纪念被贬到龙标县为尉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故将书院取名为龙标书院。相传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隆里曾建置龙标县。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代诗人王昌龄因写过一首《梨花赋》遭人中伤,被贬到当时的隆里,大诗人李白曾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此有寄》的诗里写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名句,说的正是这段历史。王昌龄在龙标历时数年,为开化“蛮荒”,教化人民,在古龙标建立一所“龙标学宫”培养人才。在任期间,他传授教学、变革民风颇有德行,与龙里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当地人称他为“状元”。史上该书院曾多次被毁再建。张应诒告官归乡,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联合乡人捐资在旧址上重建龙标书院,重建后的书院号称黎府八大书院之首。一座龙标书院,使隆里城人文蔚起,风开百代。仅明清时期隆里就涌现出众多进士文人,其中文举人16人、武举人2人、明经8人、贡生52人,还有监生等100余人。
古城中的宗祠均为明清时风格,现保留有“江氏宗祠”、“龙氏宗祠”、“状元祠”等。
明清时隆里寺庙较多,有“城中十一庙,城外五座庵”之说。现在城中可见“城隍庙”、“观音堂”、“关帝庙”、“二郎庙”等。
东门大街也叫来龙街,由卵石镶铺街面,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而来。
从城墙垛口中不仅可以看到城外的民居、远处的青山,似乎还可看到悠悠岁月里消失的金戈铁马······
城墙上不见了旌旗猎猎,只有几根光光的旗杆还在挺立着。
古城中所有的路面皆由卵石铺就
在南门和西门城楼上除建有二层戍楼外,还设置有内外两道城门,即在两个门洞间建有一堵墙,出第一道门洞后需转九十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这种结构当地人称为“勒马回头”。
“花脸龙”就是参加耍龙的人都要进行化妆,在脸上画上色彩鲜艳、图案各异的造型,生动夸张。耍花脸龙是当地极重要的文化盛事,每逢重大节日都有耍龙表演。这个“五一”期间,古城5.1~5.3日连续开展耍龙活动。耍龙除集中在古城中心四方广场外,还游街穿巷,引得游客、摄影人、路人蜂拥而至、尾随相伴。一时间街巷拥堵、热闹非常。
古城中心的四方广场
状元桥位于隆里古城城北,是为纪念诗人王昌龄的一处建筑,桥的西侧还有“状元祠”、“状元第”等建筑。
城中曾有七十二古井,因为城中曾有72个姓氏,每个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水井。每个水井分布于各个街巷和宅院,开挖如此多水井,除解决饮食、浣沐外,还有消防、军事上的需要。
蜈蚣街,也叫南门大街,长90多米,宽8.5米,由鹅卵石铺成一条蜈蚣图案,蜈蚣头朝向观音堂,蜈蚣尾朝向南城门,蜈蚣背宽2米,脚长2.5米,有脚56只。
古城周围群山环绕,山峦叠翠,从空中看去更像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蒙蒙的薄雾使群山若隐若现,给古城、给群山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古城外,天空下,灌满水的稻田闪现出或银色、或绿色、或淡黄色的光泽,在阳光和云雾的滋养下,银屏玉翠,云蒸霞蔚,如一幅浩瀚苍茫、气象万千的水墨画,让人陶醉在一种身在仙境的幻觉中。
一座古城,一方水田,古城依恋着水,水环绕着古城,淡淡的相融,静静地和谐。
苍青色的起伏群山,一座叠着一座,像海浪波涛,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云雾弥漫的深处。
隆里新城汲取着古城底蕴的滋养,以扎实的脚步迈向大山深处,走向远方。
天井是宅院中房与房或房与围墙之间围成的空地,在南方民居中比较常见,其采用的形式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天井的存在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风、采光、安防的功能,使天、地、建筑在空间中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带上两岁“宝宝”租车自驾走云贵(上): 贵州篇 23890
- “黔山秀水、天华多彩“。2020之夏,贵州六天纪行《安顺、贵阳篇》 70222
- 万家灯火天无夜 ,十里绮罗风自香---凯里苗寨行 1341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