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泉州】6.石狮永宁古卫城 六百年原本底蕴 梦回吹角连营
如果不来泉州,我真不知道永宁这个地方。
说起永宁,得从明洪武大帝开始讲起了。它是周德兴入闽筑起十六座海防卫城之一,是和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的明代三大卫所。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于此处建“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永宁也因此得名。
如辛弃疾词中描述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情景,如今仍可在城楼上追寻当年的卫城雄风,想象一下当时永宁卫配以兵额6900人,十八衙门,“封家不下三万,官印七十二颗”的盛景;且并左右中前后(福全、崇武、中左今厦门、金门、高浦今同安)五个千户所、(祥芝、深沪、围头)三个巡检司分治,统辖20万人的辉煌。
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侵犯,在永宁设立卫城,名将俞大猷曾率军民于此抗倭,戚继光曾五次驰援,永宁作为东南海防屏障,默默守护着内陆腹地的安宁和繁华。
600年风雨之后,古老的卫城遭受了倭寇的洗劫、清廷“迁界禁海”的遗弃和解放后被拆毁的境地,早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600年前的永宁卫古城,今天仍然保存较为完好,虽然免不了一些新修建的痕迹,但它犹如一位老者,矗立在泉州石狮黄金海岸边上,以其古朴的姿态呈现在游客面前。比起国内著名的古城,它无疑低调很多,即使是逐渐的旅游开发,也没有破坏原本的历史底蕴,老房子老街道老物件就那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而古卫城内的人也依然保持着原来平静的生活,感觉这才是对古城最好的开发。
2月24日,永宁古卫城大门迎面而来。
卫城墙壁内外皆以花岗岩条石纵横间砌,石块一般长1-2米,宽、高各0.4-0.5米不等。中填以沙土,上铺条石置城垛。城内筑排水渠道,水关沟通城外,污水、雨水汇流入海,沟长170丈,宽6尺,深7尺,除入口一段外,上覆盖石板。城外有一条环城濠,因久经泥沙淤积,今已缩为100平方米左右的小湖泊。
初见古城,有着600年历史的永宁卫城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古朴,甚至有一种很新的感觉,从城门、城墙到民居,明朝留下的遗迹虽然所剩无几,但还是看到了永宁百年的历史变迁留下的印记。
走进城门楼抬头看,头顶的那条缝隙便是可以放箭防守的位置,这里是防卫的一条重要屏障。曾经刀光剑影的城门楼现在是一个介绍永宁古城的小型摄影展,每个进入古城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对即将进入的古城有个大致的了解。
走过门楼便有了穿越的感觉,从城门往里望去是破旧的房子,长条石板铺成的老街巷,蜿蜒曲直。这些老街巷大多不宽,可见一座座红砖古厝。
再从城门内往外看,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城门里古朴,城门外繁华。
漫步永宁街上,给人以祥和静谧的感觉。在卫城内走一圈,老街旧巷里不经意间便能撞见一座座宫庙,这里的庙不少,供奉着不同信仰的尊神,闽南人对神佛的供奉最虔诚。同时,每个姓氏还设有祠堂。
对于闽南人来说,宗祠观念根深蒂固,永宁卫也不例外,古城内有大小庙宇宗祠数十个,每走50步就能遇到一个,据说这与永宁姓氏多有关,姓氏多家庙就多。信仰的力量有时很神奇,能支撑人们渡过难关,而宗祠文化则体现了中国人有爱包容的精神延续。
从小东门进入,是永宁财神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建于1897年,几乎跟永宁卫古城同期。因与号称“东南第一卫城”的永宁古城同年兴建,在卫城内外东南一带,小东门玄壇公财神庙满足了民间百姓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故被民间尊称为“东南第一财神庙”而流传至今。
门口的两大金色铜钱,让人忍不住上前摸摸,蹭蹭财气。
保存最好,香火最盛,也是古城最重要的还属这个城隍庙。
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其建筑和雕刻装饰都非常精美 ,是永宁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寺庙,被誉为永宁福地。
城隍庙侧面一块大石头,写着“靖国保民”字样。
闽南人讲究三件大事,娶妻、生子、起大厝,厝就是房子,可见“大厝”在闽南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永宁古城内有不少的红砖古厝,用红砖和石头砌成,建筑别具一格,也见证了那个时代曾经的繁华和富庶。
闽南“出砖入石”的建筑手法,在古城内展现得淋漓尽致。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现在还成了游客最爱的网红打卡点,随便往墙上一靠,便可拍出独特的大片。
石头房,流行于70年代,是艰苦生活的写照。永宁石头房建造考究、线条硬朗,反映最美最淳朴的闽南生活。楼顶还可以晒咸鱼。
永宁街是永宁卫最负盛名的一条街,青石板铺成的道路,长达千米。街道两侧分布着不少店铺,大多是两层楼房,有木头房子,也有南洋风格的建筑。极少数店铺仍在营业,大多卖食杂,也有牙医诊所和蔬菜店。有些店铺虽然关着,但门外的招牌还在,“万通号小布庄”、“纱灯扎花”等,依稀可见昔日繁华。
永宁古城最值得看,最有韵味的老建筑就是这些遍布各个角落的番仔楼。
“番仔”是以前闽南人对南洋人的称呼,番仔楼就是指很多衣锦还乡的华侨回到祖地建造的民居。
番仔楼和中式宅院的古厝不同,番仔楼为西洋与闽南风格混搭的多层小洋楼,多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以及闽南红砖、杉木建造,再配以拼砖、剪瓷画、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细部装饰,整体建筑无论从外观还是装饰细节都极其精美。
走进古城大门大约100米,呈现在游客面前的第一个就是“危楼”。陇西范子楼,陇西县属李。这栋楼的主人姓李,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用的水泥都是从南阳运来的。然而建成几年后,1940年的“七·一六”惨案被日军炸毁,却依然坚挺了80年,可以说是一大奇观。然而,古城却大度地接受了它的残破,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永远矗立在那里。走近一看,有一种说不出的宏伟,却又有些凄凉。
镜头拉近,一面完全被炸飞,只剩下三四根钢筋支撑着一角,但历经80年无数风雨依然没有倒塌。在感叹建筑奇迹的同时,不得不佩服当年的匠人做工精致,质量上乘。
可惜这些最著名的百年兴衰见证的番仔楼,我一栋也没拍到,想拍的时候团友都在拍,我等不及,返回来拍时间又不够了,遗憾!
这张图片致谢当年西欧旅友行天
古卫城内还有戏台
古城内人很少,疫情三年,致使很多门店也关闭了。
这里没有丽江古城的喧闹,没有鼓浪屿的小资浪漫,也没有苏州园林的精致,但却有着更原始更纯粹的闽南文化。
一个古镇,一座卫城,一条老街,串起一段沧桑的历史:你看那悠深的小巷、恢宏的庙宇、古朴的宗祠、曾经辉煌的大夫第和老宅院,它们一起见证并沉淀老街的历史,有这些传奇、凄美、悲壮历史文化的滋养,更具沧桑之美了。永宁古卫城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为来访的旅人讲述着古城厚重的历史,你会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大气风范所折服。
(2638 图21 2023/3/15)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 那些不可不看的标志性景点 18404
- 一日玩遍百味泉州,一天带你穿越刺桐城 116154
- 泉州旅行 | 住在晋江河畔,寻找这个宝藏城市里的闽南古味 174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