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我们又一次来到肇庆鼎湖山游览。我已经记不清楚这一次是第几次来鼎湖山了,每一次来到山中,都有新的认知与感悟。我认为一个人所积累的知识主要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阅读书籍去知道一些内容,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见识一些感悟,把“知道”和“见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知识”了。鼎湖山既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也是自唐代以来就非常出名的佛教圣地。所以,我每一次来到鼎湖山,庆云寺是一定要去的。庆云寺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古寺禅意,仙气缭绕,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有缘人前来顶礼膜拜。走上台阶,就看见庆云寺的山门了,山门的牌坊巍峨,正中的匾额上写着“洞上正宗”四个大字,门两旁的对联是:“凤鸣鼓响心原寂,竹翠花黄境自幽”。对联中的“一脉接曹溪”,指的是佛法承传自六祖,因慧能在曹溪演法讲经四十年,有着禅坛南宗的别号。
公元676年,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创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这里,环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3年,在犄和尚来到莲花峰,视若佛地,于是以莲花峰的虎窝结草为庵,取名莲花庵。第二年又迎来高僧栖壑和尚入山奉为主持,随即大兴土木,重建山门,把缓坡削成七级,倚山势构筑五层殿宇,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可见规模之宏大。
寺宇建成后,栖壑大师见山顶周围雾霭常绕,颇有灵仙之气,加之山顶有湖,“天上将雨,湖先出云”,于是把莲花庵改名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与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和潮州开元寺并称为岭南四大名刹。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敕赐“万寿庆云寺”匾和“龙藏经”,并对寺进行修葺。寺院颇具规模,占地面积高达1700O平方米,计有大小殿堂100多间,随着庆云寺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岭南四大名刹之首。
庆云寺山门前两侧“莲花历劫香初地,云液飞泉响万峰。”的对联,意境优美,描述的就是庆云寺处于千峰与响泉之中,虽历经劫难,香火不断。原字是由清广东名士彭泰来撰写,后来毁于文革时期。此后所挂对联是由肇庆本地已故名人梁剑波所书,现在看到的对联是2010年1月挂上去的,是由鼎湖农民书法家卢有年经过四年的精心揣摩,按照原字意境所书。
庆云寺位于鼎湖山中部偏东的天溪山谷中,坐西面东,具有浓重的东方建筑艺术特色,寺内文物古迹甚丰,佛教文化浓郁,素有“禅、净、律三宗俱善”之盛名,寺里香火历久不衰。庆云寺内文物古迹甚丰,现存舍利子、法座椅、千人镬、佛经《碛砂藏经》、百梅诗碑、梅花图碑刻,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平南王大法座、大铜钟等诸多文物,还有菩提、木樨、古梅、白茶花树、红棉等古树名木,鼎湖十景中的“菩提花雨”、“方池印月”、“塔殿香风”诸景均在寺内。都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庆云寺按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体量化整为零,建筑群虽大,但是全然没有压迫感,与一般寺院追求宏大体量的感觉,完全相反。寺中主要建筑有韦陀殿(内设知客堂、云房)、大雄宝殿(内设东土祖师殿、伽蓝殿,三殿合而为一)、中正堂、毗卢殿、塔殿,以及客堂、鼓楼、斋堂、钟楼、藏经楼、七佛楼、睡佛楼、佛母楼等。庆云古刹,质朴而宽宏,庄严而典雅,雄伟而肃穆,以其独特的东方建筑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庆云寺环境优雅。寺后,三宝峰俨如天然屏障,其余脉蜿蜒起伏,犹如行龙高昂峻秀,把庆云寺衬托得愈发庄严典雅,雄伟肃穆。
庆云寺内有“镇山三宝”,就是千人镬、大铜钟以及300岁的白茶树,冬季白茶花缀满枝头,清香四溢。大铜钟在寺庙钟楼上方,为清代咸丰年间铸造,每日清晨会有僧人撞击。来庆云寺礼佛祈福,聆听钟楼里那1900公斤重的大铜钟发出的悠扬钟声,在清朗的诵经声中,平静的心境会自然得到启迪和升华。
庆云寺内最有名的就是铸于乾隆十一年的“千人锅”,传说可以供千人同食。铁铸千人镬是清代庆云寺不折不扣的香火象征,当年可供全寺僧人进餐,为乾隆年间所打造,深近1米。和全国的所有景点的雕塑、水池一样,大把的硬币随处可见?有时我会想,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赤裸直接使用金钱呢。我们真的就没有更好一点的祈愿方式吗?心中有佛,慈悲为怀,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修行。
庆云寺还有一大奇观,虽然地处山峦的半山腰,但殿宇房顶是终年的一尘不染,而且谁也不曾到屋顶上去清扫过落叶,据传说,这是因为庆云寺常年都有神灵的庇佑,所以连枯枝败叶都不会落到庆云寺的殿宇屋顶上。如此神奇的景象,到底是神迹还是神奇,不过,我还是以眼见为实,不得不信。
罗汉堂内,看着这五百罗汉,金漆彩绘,衣袂当风,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自有一股禅修静定之气。来庆云寺求神拜佛的香客很多,庆云寺的香火很旺。越是名气大的寺庙,越是善信去得多,越是香火旺盛,这其中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信众内心对“灵不灵”需求的感性判断吧。
庆云寺因为是建在山上,所以必须依据山势而建。整个建筑群共分成七层,第1-2层为花园,寺院建筑群则分布于第3-7层。庆云寺环境幽深,自下而上依次为:寺前第一层,是宽阔的平台,放置有吉祥缸和塔式香炉;第二层以下,是一个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大花园,有桂花圩,菩提花雨、兰苑花圃、方池印月。第三层有韦陀殿,内设知客堂、云房,南有客堂、鼓楼;北有斋堂、钟楼;第四层是大雄宝殿,内设东土祖师殿、伽蓝殿,三殿合而为一;第五层是中正堂;第六层有毗卢殿,南有藏经楼、七佛楼,北有睡佛楼、佛母楼;第七层是塔殿,即原建之莲花庵。
鼎湖山庆云寺每一年都会举行隆重的浴佛节,时间是农历四月八日,和中国汉地佛教浴佛节的时间相同。这一天的清晨,佛教徒在各殿堂焚香张彩,然后聚集在大雄宝殿内举行诵经法会(又叫灌佛会)。诵经法会开始,先由佛教徒诵经,接着由大师捧出释迦牟的化身--一尊小玉佛,再由住持按照释迦牟降生时有双龙分别吐温水和凉水为之沐浴的故事,仿龙吐水为小玉佛沐浴,并用预先以各种名香浸得之香水为小玉佛灌顶。礼毕,佛教徒便用剩余的香水浇灌各种花卉。浴佛节前一两日,各地的善男信女便纷纷前来,他们等待着四月这一吉日参谒浴佛,以祈求佛的庇佑和结善果。
庆云古刹,质朴而宽宏,庄严而典雅,以其独特的东方建筑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庆云寺环境优雅。寺后,三宝峰俨如天然屏障,其余山脉更是蜿蜒起伏,犹如行龙高昂峻秀,把庆云寺衬托得愈发越发凝重庄严,雄伟而肃穆。庆云寺各层殿堂上的房脊、四角斗拱装饰物都不一样,又都有其显著特点,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很值得人们从不同侧面去观赏它的。
作为岭南四大名刹之首的庆云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鼎湖上素,是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特有的名菜,色、香、味、形俱全,始创于明朝永历初年(1647--1650年)。鼎湖上素的泡制,先是选取上好的冬菇、草菇、蘑菇(以上为三菇)、雪耳、木耳、榆耳、云耳、砂耳、桂花耳(以上为六耳),以及发菜、笋干、虾米、腐竹、粉丝、黄花菜等,然后用清水将其浸发、洗净,逐一煨制,再加上配料,用猛火共炆之,泡制时,要边炆边加入大量的清水,而鼎湖山之水纯属清泉水,甘冽清甜,所以庆云寺的鼎湖上素是其它寺庙之素菜所无法比拟的。鼎湖上素的特点是:色泽鲜艳,芳香扑鼻,令人有甘香脆口、爽滑鲜甜之感。不过,庆云寺所卖出饭菜的价格确实需要做一些调整,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一饱口福。
在庆云寺东50米的上山路上有一座补山亭,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2.5平米。四壁为砖墙,墙高4米。亭内左右壁均开了直径1.2米的圆窗,巧就巧在透过圆窗,亭外的景物可以借入其中,使得空旷的墙壁顿显生机。亭的前门为长方形,后门则呈拱劵形。亭顶为歇山式灰塑脊,四角斗拱向外延伸。下部砌墙作为亭廊。亭内左壁嵌有清康熙年间高凉知府吴柯撰《鼎湖山庆云寺补山亭记》。左右圆窗的上壁书有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更是耐人寻味,无不使人感到此处的清净与旷远,让人生出遁入佛门如入纤尘不染的仙境里。亭的前门上方的匾额是“律宗名山”,左右的对联是“百城烟雨無雙地,五嶺律宗第一山。”门上还有一副蕴含哲理的对联:不作风波如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横批:认取来时路。颇有意味,令人深思。
庆云寺内是景色清幽,流水淙淙。随处可见有绿色植物与藤蔓,相传此多为百年以上的老藤,枝蔓间重重叠叠,见证庆云寺这数百年的岁月沧桑。寺院四周静谧安然,古树、老藤、殿堂、禅房,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安详得如停驻的云。在从庆云寺返回的山间小道的两旁,古树浓荫似盖,葱笼茂密。两侧是陡峭的山野和密可遮风的沟谷雨林,脚下是湿滑的“路”,在溪涧的水中,枯枝落叶沉静在水底,那纹路、那颜色,都清晰可辨,水质清洌。鼎湖山庆云寺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得自然山水之灵秀,集幽清宁旷与超俗。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无不渗透着清净与旷远,荡涤游客的心灵,让人如入纤尘不染的仙境。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山水肇庆,春赏岭南好风光 66422
- 「2021年第一趟旅行」广东肇庆2日游,市内景点打卡全攻略 67205
- 广东肇庆 |用48小时,解锁2021年第一场旅行 7003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