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穿越千年,聆听你的悲伤
人文始祖伏羲,是华夏民族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瑰宝中最具代表性人物。而伏羲故里正是甘肃天水。古有“三千年文化看洛阳,五千年文化看西安,八千年文化看天水”之说,可见欲溯源华夏子孙之根脉,必往天水作一大观。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构成天水核心五大文化要素,加之各民族在此杂处交汇,使得“龙图腾”交融共生的精神传播至中华大地,使得伏羲天人合一,和谐共荣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初入场馆,深邃而久远
天水千古秀剧院为《天水千古秀》专属剧院,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艺术中心主持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朱小地设计建筑。
该设计灵感来源于麦积山及剧场周围群山,建筑形体错落有致,于周围环境结合紧密。连绵的屋面处理形式,并结合地形处理,很好的呼应了麦积山和周围群山的壮丽景色。
置身历史,梦回当年
翻开一部部厚重的古籍,人类的文明无一不从伏羲说起,拨开历史迷雾、找寻八千年文明之祖源,人类文明火种在这里始燃以至于薪火相传。
我们找寻伏羲的精神,是追寻他的勇气;
我们找寻伏羲的精神,是追寻他的智慧;
我们找寻伏羲的精神,是追寻他的大爱。
第一幕
当人们走进神话般的原始森林,映入眼帘的是八千年前文明逐渐形成的伏羲部落,64颗象征八卦的柏树与今天伏羲庙中的参天大树遥相呼应。
这里是伏羲部落,是八千年前,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着的人们,他们是华夏文明的开启者,是我们的祖先。随着天水人的讲述,画面缓缓展开,远古的人们在部落首领伏羲的引领下渔猎农耕、建立家园。在天水人的发问与探索中,一古一今隔着时空交流对答,各自诉说。
突然天灾降临,在地动山摇之中,美好的生活被瞬间毁灭,伏羲首领带领着不屈的人们与自然抗争,女人敲打着木鼓,男人吼唱着战歌,用手中的武器向灾难发起了一次次的攻击。
然而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当一切归于平静,伏羲感受到了对世间万物前所未有的迷茫、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与无助。他不甘地对天地发出怒吼,他质问天地不仁,而天地沉默不答,最终,伏羲把悲悯而坚忍的目光看向了苦难中的人们,他在天地之间凝神静思,感悟天、地、人的关系。一画开天,伏羲悟到了智慧的真理,懂得了自然的规律与变化,懂得了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他创造了先天八卦,作为最早的方向仪、时间器,不但可以指明方位避免出错,还能观看时间、制定迁徙的作息。
一场神圣的仪式开始了,伏羲作为最早的智者,为了寻找更加美好的栖息地,将率领族人摆脱听天由命的命运,踏上重建家园的迁徙征程,他率领部族,顺着八卦的指引,向着太阳方向出发。
远古的人们把身影留给了漫长而历久弥新的岁月,现代的人们又沿着伏羲的足迹回溯着文明的起源,在这条路上,我们的脚步与他们的重叠相印,往复行进……
第二幕
舞台上的篝火象征着一个个新生的部落族群,一颗顶天立地的生命之树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枝繁叶茂、根脉延展,人们在篝火旁舞蹈欢歌,准备迎接一次盛大的婚礼。中心的篝火逐渐亮起,一位年老的女祭司向身边的少年讲述祖辈随伏羲部落迁徙的故事。
火光将故事里的身影投射在岩壁上,那些在风雪中舍身承托起部族的形象历历在目,他们在黑暗里艰难地寻找,寻找着一个关于伏羲的传说——只有追随着智者伏羲的部落,才能找到生的方向。最终,各个部落的身影化作一道道耀眼的光芒,随着伏羲精神的引领汇聚成一条飞升而起的龙图腾,象征着在文明的感召下,九州的部落合二为一。
故事随着火光隐去,盛大的婚礼即将开始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水泛起层层涟漪,女祭司将部落权力的法杖交给年轻的首领,象征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少年来到心爱的女子身边,他们缓缓升向空中,在他们的周围,仰视藤曼相交、飞鸟盘旋,俯察水流绕踝、鱼儿相吻,自然万物的交合预示着新生命的诞生,这正是“天、地、人”达到的交融和谐之境。
部落的子民聚集在古树下,神圣而又庄严祭天仪式开始了,以鼓为乐、以歌为证,无数星光洒向古树根脉,这颗部族大树,象征着人类的生命与万物共生,祝福着人类根脉的延续,也预示着文明在代代的阴庇之下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第三幕
“我想请你们到这里来,到天水来,听一首古老的秦腔,喝一碗香醇的三炮台……”在天水人的热情迎接下,这座古城的风土人情、生活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原来,这一天是天水家家户户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是延续了上千年的伏羲大会重新回归百姓生活的日之。时间回到了1988年的6月,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伏羲大会,作为天水世代人心中的盛典,终于在千呼万唤中重新成为了家国大事。
“这里是天水,是西北一座偏远的小城,可是你知道吗,这里是中国版图的中心点,这也是华夏历史的坐标点啊!我想请你站在这里往回看,8000年前,伏羲带着人类的文明,从这里出发;3000年前,秦非子在这里得到了周天子的封地,被削姓绝嗣的秦人,就在这一天起有了可以繁衍生息的立足之地;1500年前,三国战场上无名的那个小兵,还坚守在家乡的城边;千年以前,后秦的姚苌父子开凿麦积山,作为动荡乱世里百姓一点点可供慰藉的精神信仰,哦!80多年前,这些珍贵的石窑被历史学家冯国瑞等重新发掘……40多年前,我就在这里出生,我打小就听爷爷念叨伏羲大会的事儿,每一年,他老人家都会在堂屋里祭起香,渴盼这个非凡的盛典……”
在天水人的讲述中,一个个画面、一段段历史故事交替映入眼帘,是天水八千年历史的追根溯源。随着洪钟敲响,一次穿越时空的伏羲大会开始了,庄严的祭文回响在时空里,这一刻,寄托了几代天水人的渴盼,天水人动情地说:“我的爷爷没能等到伏羲大会的回归,而我亲眼看见了,替他见证了这毕生的愿望。”
交错时空中重叠呈现这方水土中养育出的一代代执着、质朴、不忘根本的华夏子孙。他们站在天水,这座历史与文明的坐标点上,重新迎合对于先祖的精神信仰、对于家乡的坚定守候、对于前行的不屈勇气和对于大爱的无私奉献……人们在荡气回肠的记忆片段中,看遍天水八千年的人文兴起于记忆根脉,感受到这座西北小城中蕴藏着深厚的积淀与力量。而从这个坐标点向前展望,一片属于新时代的天地正在向着重新腾飞的华夏文明张开双臂。
智慧之水从天而降,伏羲女娲的图腾缓缓旋转,神话般庄严的诗篇在这里升华,水孕育着生命、哺育着繁衍,昭示着华夏儿女跨越时空的巍巍宣言,唤起人们血脉中震荡的共鸣,经由天水人的口中喊出: “我在天水,在中国版图的中心点。这里是我的家乡,是华夏文明共同的起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