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5

贵州省贵阳市甲秀楼及翠微园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9 月 和谁:夫妻

2021年9月19日,下午,我与夫人参观完毕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之后,沿着南明河边漫步,朝着甲秀楼的方向走去,还没走几步路,很快就看见在不远的前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屹立在南明河上,两边有桥与两岸连接,这就是著名的甲秀楼了。甲秀楼上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林立的高楼大厦成为了它的背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重叠在一起,交相辉映。因为我们在甲秀楼的游玩时间是从下午开始,为了欣赏甲秀楼的夜景,我们还专门在甲秀楼旁的餐厅吃了晚餐,接着继续游览,所以,在本文中,凡是有白天与晚上都有的照片,我就同时呈现出来,对比起来更有一番趣味。

 

1598年的一天,风和日丽,贵州巡抚江东之来到城南一带游览,看见南明河碧波荡漾,河中有一块平坦宽阔的钓矶,钓矶一头昂然挺起,犹如昂首向天的巨龟,因此被人称为“鳌矶石”。看到眼前的鳌矶石,江东之灵感突涌,决定在鳌矶石上修建阁楼一座,以培养贵阳的风水,并命名为“甲秀楼”,其中蕴涵深意:一是“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二是“秀甲黔中”,获“抚者必以东之为首”之美誉。江东之特为此赋诗一首“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从此南明河增添了一座秀甲黔中的名楼,四百年已过,时空变换,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甲秀楼”早已成为了贵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江东之,字长信,安徽歙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他向来嫉恶如仇、刚直正派。在朝廷担任御史时,因敢于揭发大宦官冯保及权奸徐爵狼狈为奸而名震朝野,从而也得到明神宗的器重,后起用为邓州知州,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任贵州巡抚,他来到贵州后,见到贵州贫穷落后,人民缺吃少穿,便从各地矿税中抽出一部分,平价买田,以济贫困。并把这些田冠以不同的名称,表明不同的用途。“惠民药局田”,是用田租买药帮助穷困病人的;而“右文田”,则是资助那些锐意进取的贫寒士人;至于“备赈田”,就是贮备粮食,为荒年做准备;“泽幽田”,是将收租的税银买坟地,用来埋葬那些暴露荒郊的尸体;还有“恤隐田”、“递马田”、“恤军田”,都是以租金所得而作为专项公益费用。这些惠政善举,不仅帮助了饥寒无着的民众,而且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得到了百姓的好评。

 

 

就在江东之兴致勃勃修建甲秀楼的时候,一场大祸悄悄向他逼近,播州宣慰使杨应龙1596年起兵反明,贵州全境告急,随后战火蔓延到川、黔、湘三省。明王朝乱了手脚,急令江东之派兵弹压,江东之本来就是文臣,根本就不擅长战守之策,实在是勉为其难。公元1599年,江东之派都司杨国柱率兵三千征讨杨应龙,在战斗中全部被歼,明神宗得知消息后非常震怒,以江东之旷废职守,导致全军覆没而承担罪责,随即将其削撤职查办,革为庶人。江东之想到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却落此下场,忧愤之极,匆匆离开贵州,返家后遗恨而死。江东之遗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没能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有负皇恩;二是当时甲秀楼尚未竣工,因为自己的撤职而停工。但他的接任者贵州巡抚郭子章替他实现了愿望,1606年,甲秀楼终于竣工,之后,郭子章又续修九孔石桥一座,贯通南北两岸,取名“江公堤”,以此纪念江东之,后改浮玉桥。

 

甲秀楼在历史长河中当然免不了遭受各种灾难,在原址上几次重修重建,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茸。甲秀楼在天启元年(1621年)遭到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是三层四檐歇山顶,仍用旧名。到了清乾隆时期裴宗锡重建的甲秀楼,改成了三层八角型。现存的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是按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后的式样为基准建造的。十年动乱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正面三层悬挂匾额“甲秀楼”三字,系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历经了多灾多难却依然矗立不倒的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如今的甲秀楼,虽然历经四百年的风霜雨雪,饱尝忧患和苦楚,然而在历代入黔官员与贵阳人民的呵护下,依然屹立在南明河上,犹如一位绝代佳人,薄施傅粉,轻扫娥眉,出落得古雅秀挺,风姿绰约,令中外游人为之艳羡,为之赞美。江东之地下有知,亦会含笑九泉,备感欣慰。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甲秀楼位于贵州贵阳城南的南明河上,楼体古雅秀美,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为木结构阁楼式建筑,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2.9米,12根白石巨柱托檐,层层收进,画甍翘檐,红棂雕窗,整体建筑朱梁碧瓦,四周以汉白玉雕花石为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浮玉桥为九孔,长92米,宽7米,旧时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称“九眼照沙洲”,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常年经河水冲刷,曾经过特大洪水的强烈冲击而屹立不倒,让人不得不折服造桥者的高超建筑设计和技艺。解放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现能见七孔,另外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

 

浮玉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桥下汇为涵碧潭,有水月台,桥头立有一座精致的石木牌坊,作为牌坊的四根立柱的抱鼓石,底下有8尊石狮,均尾朝上头朝下,活像狮子下山来,极富有生气,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这座石牌坊是由著名古建筑专家黄浩之设计和监造而成,华灯装点,流光四溢,“城南胜迹”石牌坊展现了甲秀楼在贵阳的地位,这也无愧于它为贵阳八大景之一。

 

 

甲秀楼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大好风光尽览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水光山色,历历可观,名实相符,堪称甲秀。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甲秀楼是闹市中的清幽之地,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在四周景物的烘托下,犹如出水的芙蓉。距今400多年的古老的建筑样式与如今繁华的都市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又展现了贵阳深厚的文化,在现代城市中增添了一丝古韵。

 

甲秀楼之所以被称为“甲秀”,是取“科甲挺秀”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贵州人才辈出,甲秀天下。甲秀楼这座历史名楼果然“秀甲黔中”,成了贵阳的人文标志,而江东之预言贵阳“科甲挺秀”的愿望亦得以实现。贵州学子不负所望,奋发图强,面壁苦读,以“万马如龙”之气势,不断向科举场上发起冲刺。非常有有意思的是,自从甲秀楼兴建之后,根据史料统计,在明清的科举场上,贵州一共出了三位状元,一位探花,七百多位进士,六千多位举人,其中单单的贵阳,就创造了二百三十余名进士及二千余名举人的不俗成绩,真可谓是人才辈出,位居全省之冠,带动了贵州的文化勃兴,从而印证了江东之评价贵阳“人杰地灵”的观点。

 

甲秀楼即为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诗、词、赋、联不绝如缕,1981年维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八块明代文人的诗碑,楼内有与此楼有关的名人画像。在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进士刘蕴良所撰的《甲秀楼长联》206字长联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此联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纵论古今,气势恢弘,胸襟开阔,文字优雅华丽,甲秀楼美景呈现于眼前,堪称千古一绝。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下联:“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戕河,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刘蕴良是贵州安顺人,对贵州的历史与人文景观了如指掌,上联主要写四方景物,下联追叙贵州历史,寄兴寓情,多有歌功颂德之辞。

 

走出甲秀楼,来到南岸,就到了翠微园,翠微园是一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与甲秀楼相毗邻,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最初名为南庵,后改名为圣寿寺,后来再改名为武侯祠、观音寺、水月寺等称谓,1993年经维修后更名为翠微园。园内楼阁造型生动,长廊花墙四围,集幽、雄、朴于一体。走进翠微园,一股书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前临南明河,清潭碧流环绕,后倚秀峦,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风景清幽,房间内还收藏有许多诗书画集,翠微园的存在为甲秀楼融添了一份诗书气息,有古有韵。据说这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的明代建筑,翠微园山门是八字型粉墙内的重檐殿顶式的两层门楼,门前一对石狮子显得特别威武。门楣写着“翠微园”三个金色大字,面阔三间的门楼立柱上有由贵州省著名书法家方小石先生补书的翠微园旧联:“半岭通佳气,双桥落彩虹”,这是一幅写实的对联,翠微园所建的小山叫卧龙岗,而阁前除了浮玉桥外,上游两百米处还有一座曾叫做霁虹桥、襄阳桥、中正桥的南明桥。翠微园内有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三座阁楼,古色古香的园林被高楼环绕,尤为显眼。

 

 

明朝中期,南明河岸,每日暮鼓晨钟,山绕清水,鸟声清唱,犹如天然奏鸣曲。波光粼粼的南明河,岸边柳条轻轻飞扬,夕阳下,与南庵、水月寺、武侯祠构成一幅幽邃、山水绝佳的水墨画,这仿佛是杭州西湖景观的浓缩,因此也被称为“小西湖”。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闲暇之余,王阳明时常到“小西湖”驻足憩息,南明河上的扁舟,河岸垂钓的渔翁,濯衣的浣女,河中游弋的白鹅,常常也使他心生涟漪漾,美丽的风景与静谧的环境使王阳明心旷神怡,缓解了贬谪的痛苦与独处他乡的孤寡。王阳明写下了《南庵次韵》与《徐都宪同游南庵》等诗,描绘了南明河畔的秀美风光“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但逢佳境须行乐,墨遗风霜著鬓毛。”也抒发了他自己“渐觉形骸逃物外,未妨游乐在天涯”的复杂心境。南明河在时光中静静地流淌着,看那江山依旧,人世沧桑。

 

南庵后来改名为圣寿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圣寿寺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之东,旧南庵。前临清潭,后负崇岗,群峰列谳,左右环绕,草木竹石,错置杂陈。”明正德年间中晚期,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将圣寿寺改为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直至明末时期。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驻贵阳,将武侯祠迁至别处,改建观音寺,供奉观音菩萨。清道光年间,观音寺又改名水月寺,仍祭祀观音。《贵州府志》记载:“水月寺即观音寺,在府城南门外南明河上,去甲秀楼数步,前临浮玉桥,桥上旧有涵碧亭,今圯。寺门有阁曰‘拱南’,大殿三楹,殿中有方,有千佛铜塔一座,高可九尺。后有大士殿,旁有澹花空翠园林,内客厅数楹。又有翠微阁三间,骚人墨客题咏颇多。”道光初年寺右建小楼三楹,可以观水。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贵总督阮元题阁额“翠微”。翠微阁为寺中著名建筑,前临南明河,后枕小山,老树交阴,风景清幽,为贵阳游览胜地。汪炳璈题翠微阁联:“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画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数声樵笛,数声渔笛,翠微天尽它拍手高歌,听不真渌水、明月、清风引,万象空蒙。”

 

走进翠微园朱红色的木门,翠微园内别有洞天,它是以中轴线掘山筑台,逐层上升,一座二层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便映入眼帘,在绿意的遮掩下,拱南阁三个大字高高悬起。在大门两侧以同廊假山相连,左侧一座曲形的廊桥横在河面上。拾阶而上,高二十多级石级的台阶之上,是原翠微园的主体建筑拱南阁,这是一座高二十余米的两层楼阁,面阔三间,双层重檐,镂窗画梁,兽脊斗拱,鳞飞檐翼角。进入拱南阁,阁中明代铸造的千佛铜塔,抗日战争初期还存在,以后下落不明,里面现在只有一宝座,上悬“江山永固”蓝匾。阁内左右两侧摆放着青花瓷碗具、文房四宝、万通宝钱等明朝文物,满满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拱南阁高约20米,白墙青柱,飞檐翘角,金匾高悬,其造型于敦朴中见生动。拱南阁是贵阳市目前发现的唯一未经改建的明代建筑,始建于明代永历十年(1655年),保存至今已有366年的历史了,1990年政府重修时,在二层楼上,脊檩上刻 “有永历乙未孟秋月吉旦火器营都督同知高恩建” 这是唯一的明代原件,在重修时保存下来了。据永历十年(1656年)高恩所立的《新建观音寺碑记》记叙:“贵阳城南,一水中分,峙其上者为来凤阁。前水来自西北,环城南,折而入于巽。维逆之以阁以堤,岁且久矣。北向。形家言,逆水以堤,其气固,巍然。阁峙于巽方,风气之聚为培,故国主新其阁,登之,周览已,指祠地宜寺,寺宜观音,另建祠祀武侯,存旧迹也”。文中所说的“来凤阁”就是名列十大名楼之一的“甲秀楼”,“ 傍小阜旧有祠,祀汉武候”指的就是翠微园。

 

南明永历六年,永历帝徙安龙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改投永历政权。孙可望欲挟永历帝以自立,因此一方面在安龙制造“十八先生狱”,一方面又在贵阳大造行宫这翠微园就是其中之一,照这段碑文来理解,孙可望当时就把武侯祠改建为观音寺,在拱南阁后建有大士殿,但观音寺建好以后却一直未曾供奉过观音菩萨。后见南明王朝大势已去,孙可望有了自立为王的野心,命部将火器营都督高恩将武侯祠迁至南明河北岸,并修建了拱南阁,意在“与北方清廷对抗,拱峙南方”,欲在此登基为王。拱南阁的东、西两侧,阁外楹联满垂,拱南阁有两幅对联,回廊的廊柱上有清代刘蕴良撰,当代书法家王萼华先生补书的廊柱联:“访鳌矶转步此间,层层佛院拓开,全消去尘气万种,恰好渔吹浪戏雾带云飞,活泼泼机趣浑忘,潭光云影长天净。”“过虹桥回看那岸,隐隐仙源隔断,又换出风景一番,却怜草色塔侵苔痕柱剥,急滚滚繁华淘尽,秋月春花随水流。”刘蕴良(1844-1914),字玉山,号我真,贵阳人,著名的的楹联大家,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出任云南恩安县知县,后因得罪云南巡抚岑毓英,约在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被革职。一生作过不少的楹联,以甲秀楼的长联最为著名。这幅对联既写了景,也抒了情,既有写实的也有写虚的,可谓情景交融。反映出了晚清时期贵阳“小西湖十景(翠微园一带的观音寺、甲秀楼、浮玉桥、涵碧亭、鳌矶湾等十个著名的景点)”的迷人景色,也反映出作者对人世浮华的感慨。

 

拱南阁的大门两旁有清代汪炳璈(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撰,贵州当代著名书法家包俊宜补书的门联:“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画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数声樵笛、数声渔笛,翠微天尽他拍手高歌,听不真清风、明月、绿水,引万象空濛。”汪炳璈,字仙谱,湖南人。清道光举人,由胡林翼等举荐官至保定知府。后调任贵州,历任贵阳、遵义、安顺、铜仁、镇远、大定等府知府。此人工吟善画,联语尤精,每到一处均有题咏。这幅楹联写的浪漫、写得潇洒,联中的赤松、黄石、白猿所指的是: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黄石即黄石公,秦时隐士,曾授《太公兵法》于张良;白猿即袁公,春秋时剑客,传为白猿所化。这几人在联中实为虚指,可以理解为得道的高人。楹联所述景致与翠微园契合得天衣无缝:拱南阁前临江后依山,画舫闲荡于南明河上,满目的绿水青山清风明月,渔歌樵歌不时入于耳际这岂非尘世之中的仙境么?如此佳境之中邀几个知己或煮茗闲聊、或击节放歌、或谈古论今又岂非乐事?看着眼前的景色,读这这样的楹联心早就醉了。  华灯初上,拱南阁前腿去了白日的喧嚣,彩灯竹影伴一片清幽,倘若此时邀一二知己,在院中品茗赏月闲话古今,逍遥自在。

 

我走进拱南阁右侧,是一个竹影摇曳、绿意盎然的院子,为 “龙门书院”,院内环境幽静,绿树成荫。龙门书院耸立于院子中。书院内正对着大门的位置设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院内还展览介绍了“鲤鱼跃龙门”的科学依据、中国人的“爱鲤文化”、刘荫枢的生平事迹介绍等。站在院内细细观摩鲤鱼文化,院外微风掠过,翠竹唰唰作响。龙门书院建于明代,为祀奉勤政爱民的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祠”,因刘荫枢是陕西韩城人,“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来自韩城,故称为“龙门书院”。龙门书院亦名刘公祠,康熙四十一年,刘荫枢巡抚贵州,因清廉勤慎,恩惠及人,故后人立祠祀之。原址疑为高恩重建后的武侯祠,可惜历遭破坏,

 

院中仅存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式建筑,其源已不可考。书院的大门额头上“龙门书院”匾额,门两旁有今人杨霜撰题的楹联:“醉胜景于城中杏红柳翠忙把酒,达高阁临水际雨散烟微好吟诗”。屋中陈列一些奇石、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同时还是一茶肆,全无一丝半点书院的痕迹,看来是仅存其名了。庭前竹树成荫,高树矮花相映成趣,别有小径达北面的亭子,那就是进翠薇园山门右侧的叠水假山。亭子旁有小池,内种睡莲,沿着小路,穿过假山的石洞可达山门。环境显得清幽别致,眼前视野开阔。站在亭中举头望去,甲秀楼、涵碧亭、浮玉桥、南明河与院中假山花树楼阁浑然一体,让你疑似身在画图中,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的借景法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亭中却也是个难得的观景消闲的好地方,假日,如在此亭中燃一炉檀香,煮一壶上好的清茗,或抚琴击节、或奏丝竹箫管,无比惬意的。

 

与龙门书院相对应的是“澹花空翠苑”,这是整个翠薇园中最富有文化气息的部分,院子比龙门书院的要大些。清一色的青石铺院,进门的左侧是一片假山绿地,其中植一些罗汉松之类的观赏树。“澹花空翠”园内修竹婆娑,奇石临门,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文化底蕴深厚,门两旁是一相接的曲尺回廊,院中回廊转角处都植有高大的翠竹,回廊的墙上有名为“品评江山”的老贵阳主题照片展,浏览这些照片,让人回味无穷。

 

在澹花空翠苑的北面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大殿式两层楼阁“翠薇阁”,底层四周有回廊,楼的北面回廊下与山门左面的水上回廊相接。坐在回廊上正好可以观赏南明河景色,廊柱上都悬挂有今人撰写的楹联。翠微阁为寺中著名建筑,前临南明河,后枕小山,老树交阴,风景清幽,为贵阳游览胜地。翠微阁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作何用,皆不详,但题名是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年),题名者是云贵总督阮元。这年的九月十八日,阮元由昆明抵安顺,开始检阅贵州绿营。二十三日前后到贵阳,检阅抚标城守营伍,事毕为翠微阁题名书匾。阮氏诗云:“水南小阁题名后,一段林峦未可忘。黄叶多时有霜气,翠微空处即秋光。眼前画意任舒卷,溪上诗情谁短长。莫怪阑干人倚久,勾留清景是斜阳。”这首诗写成后,就刻石立阁西檐下,题为“书翠微阁匾后并题”。阮元题名后翠微阁成了名胜,翠微阁声名大起。在翠薇阁的回廊和院子的回廊中都摆放有不少的竹椅茶具,供游客休息品茶。

 

翠微阁依岸邻水,灵秀飘逸,有“半面山楼,半面江楼”的美誉。将翠微阁与拱南阁隔开的围墙上,刻着各式花样儿的石窗,精美而秀气。1993年,翠微阁被辟为萧娴先生的专馆,馆内陈列着萧娴先生的书法作品,是文人墨客吟咏之所。萧娴先生(系康有为弟子)书法陈列馆收藏萧娴书法百件,是萧先生晚年捐赠故乡的。萧娴,字雅秋,号枕琴室主,又号蜕阁,1902年出生于贵阳,少小离家,客居广州、上海、香港,中年定居南京,是中国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女士的书法 “雄深苍浑,驰誉书坛”,擅榜书,气象磅礴,女中罕有。晚年忽然乡思大动,频频回筑,捐此百幅作品于故土。一九九七年去世,享寿九十有五。身后有人为作传,拟题“女书家萧娴”,请陈大羽题写,陈说书家只分大小,不分男女,乃题“大书家萧娴”。崇山峻岭,飞瀑悬流,理当产此大手笔,现翠微阁有她的个人书法展。

 

翠薇阁东面有石级跟水上回廊相联,由此可达山门。再往东,过洞门是一个名叫“岁寒苑”小院,下十数级石级,有一个名叫“桂舫亭”的六角亭子,还有几间小屋,现全部辟为茶肆。翠薇园的整个园林布局在对称中又极富于变化,移步换景,地方虽不大却显得深邃。阁下有一汪绿水,曰放生池,有金鱼在中游弋。从老照片看,翠微阁是两层重檐歇山顶,踞岸而建,北侧悬空吊脚,门向南开。现在的翠微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建的,样式大抵如旧,但地基已南移数丈,与河相隔一条马路,一层加回廊,北侧悬空吊脚以存保持旧貌,下掘小池,池叠假山,植荷种竹养鱼,池边又曲廊半围,置身其间,烦嚣顿减。  

 

万山之中,四围皆见峰峦,波流较少,惟南明河一水蜿蜒萦回于其间,水曲山回,颇饶溪壑之胜。翠微园更多类似苏州园林,有种天人合一的思维,建筑与花园融为一体。翠微园与甲秀楼一样,虽然小巧,然而精致,园内建筑逐次升高,有楼阁亭廊,形成庭院深深、曲径通幽之优雅景致,翠微园安静古典,知名的有龙门书院、拱南阁、清花空翠园、翠微阁等等,园子古色古香的,围墙围着就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意愿。翠微园是一座“隐于市”的古建筑群,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隐匿着一处静谧幽美的园林,它承载着上百年的历史文化,它为高楼闹市中的人们带来暂时的宁静,给寻觅诗情画意的文人骚客带来一处安逸。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贵州省贵阳市甲秀楼及翠微园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