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

海南印象:海口老街的西天庙与天后宫

编辑
天数:7 天 和谁:夫妻

西天庙

海口骑楼老街的街巷里有一座“西天庙”,建于明隆庆年间,纪念海南一位诗人王佐,庙前的义兴街被当地人称为庙街。西天庙屡建屡毁,如今的建筑为清代末期重修后保留下来,门前有一座青石坊,院内建筑分为三进,但殿堂之间都是完全通透的,中间天井亦有屋顶覆盖,感觉整座建筑结为一体,风格独特。

西天庙似乎不像一座寺庙,更像是一座家族祠堂,四壁空荡,墙边散乱摆放着一些杂物,正室中央的台子上摆放着王佐的塑像,明显是现代的泥塑作品,前面悬挂着陈旧的布幔,供桌上空空荡荡,积满了尘土。一些老街坊们围坐在一起,正在悠闲地打牌娱乐。

明宣德三年(1428年),王佐出生于海口以西80公里的临高县,以诗文见长,与丘濬、海瑞、张岳崧并称为海南四大才子。王佐是海瑞的老前辈,出生于明宣德年间的富裕家庭,早年经历与海瑞相似,七岁丧父,其母出身海口唐氏名门望族,极重视王佐的教育,将其送回娘家,自幼为其遍访名师,学业突飞猛进。

王佐20岁乡试中举,转年未能考取进士,转入北京国子监读书,学习期间深得名师好评,但随后的19年中几番努力却始终未能考取进士,遂选择放弃考试出仕,经历与海瑞相似,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王佐经吏部分配,初任广东高州同知,丧母守孝后改任福建邵武府同知,六年后调任福建乡试考官,最后转任江西临江府同知,直至65岁时退休,回到海南老家著书立说。

王佐返乡后筹建“桐乡书院”,致力于发展本地教育,培育人才。

西天庙内主殿有匾额“诗宗李杜”,王佐以诗文见长,著述甚丰,其中《鸡肋集》收录诗302首,杂文82篇,多为爱国忧民之作,其文学造诣被同期文人评价为“堪比唐宋诸大家”。王佐曾以诗赞颂抗金名臣李纲、赵鼎、胡铨等人,被郭沫若称为“爱国诗人”。

王佐毕生勤奋好学,以七旬高龄仍奔波琼州各地,遍访风土人情,收集民间掌故编写《琼台外记》,此书为海南首部地方志,可惜早已散失,未能保存流传下来。

西天庙距老街中山路上的妈祖庙很近,也是坐北朝南面对出海口,两者皆属于海神庙。在明清时期,王佐已经成为了往来琼州海峡的船民所祭祀的海神。海口、临高一带渔船、商船出海都要祭拜王佐,以保“海不扬波,商旅平安“。

事实上,王佐是海南历史上最早研究古琼州潮水流向的学者。王佐在《海南潮候前论、后论》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海南以西的潮流变化,指出了春夏、秋冬、八九月不同时节之间潮流变化的不同,掌握周边海流变化规律,对海上航行安全显然会有莫大的益助。

正德七年(1512),王佐逝世于家乡临高县透滩村,享年85岁。

天后宫

说起海神庙来,距离西天庙不远的另一座寺庙就是坐落在中山路上的“天后宫”,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是海南最早的妈祖庙,也是老街上最老的建筑物。庙的前面被骑楼遮挡,从街上不易察觉,但穿过骑楼的门厅,就进入了天后宫大门前的庭院。

天后宫解放后由政府接管,早年一直作为国营华侨特供商店使用,2000年后商贸系统改制被出售给华侨商店的内部职工,改作私人商店和仓库。近年由于很多人给政府写信反对将文物出售,才由政府又重新收回整修,恢复天后宫原貌。

天后宫大殿内悬挂的匾额“神昭海表”,为雍正皇帝所书字体,此匾当年曾复制了三块送往三地,分别悬挂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台南大天后宫及厦门的一座妈祖分灵庙。

奇怪的是在距离天后宫不远的一条街巷里,还有另一座“天后宫”,巷口立有一座小牌坊,一条红地毯一直铺到巷内。

沿着红地毯进入巷内,发觉这座天后宫实为一座民宅,门口悬挂着“海口天后宫管理委员会筹备组”的招牌,不知此“天后宫”与彼“天后宫”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关圣庙

骑楼老街里还有一座“关圣庙”,顺着地图导航的指引,竟然被带到了一座居民楼里,临街的大门紧锁不得而入,无法一探究竟。估计以前这里曾经有一座“关圣庙”,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就拆除了吧。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海南印象:海口老街的西天庙与天后宫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