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游南阳医圣祠,了解张仲景与东汉凶猛的疫情。你相信中医吗?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5 月 人均:1000 元 和谁:夫妻

前些年出差到郑州,在大街上常会看到药店冠以张仲景的名号,如“张仲景大药房”。当时觉得名头很响亮,不像北京类似“金象大药房”这样的名字那么普通,但没想过为什么用张仲景的名字。直到去南阳旅游前做功课时,才知医圣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以张仲景冠名,那是咱河南人的骄傲!

医圣张仲景图片来自于网络

古往今来,能称为“圣人”的屈指可数,文圣孔子、武圣关公、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茶圣陆宇、棋圣聂卫平……,当然还有医圣张仲景。目前只想到了这些圣人,还有哪些?小伙伴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告知一下。

说到聂卫平,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民族英雄,当时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获得空前绝后的十一连胜,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堪当“棋圣”之名。那时受老聂的影响也学会了围棋(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哈哈……)。

扯远了,还是说说医圣张仲景吧。张仲景(约150年—约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林俊杰的那首《曹操》唱到,“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是为了歌颂曹操,但连年的战争却苦极了百姓。“大兵之后,必有灾年”,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占十分之七。那现在的说法,死亡率超过70%呀,可见当时的疫情有多么凶猛!

面对瘟疫的肆虐,加之统治者的腐败和不作为,百姓被推入水深火热之中(怎么有点像现在的美国呀!),张圣痛心疾首,发奋研究抗疫良方,经数十年努力,终著成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张圣去世后长眠于故乡南阳,墓地位于城东温凉河畔,明嘉靖年间在墓旁修建了医圣祠

这是医圣祠的大门,典型的汉式建筑,门上有郭沫若老先生所题“医圣祠”三个大字。大门前两侧的“炮楼”是汉风格的“子母门阙”,高的为母阙,低的为子阙,其形象如同母亲怀抱婴儿。

南阳医圣祠

大门西侧立有“医圣张仲景故里碑”。医圣故里并不在此地,不知道故里碑为什么立在这儿。

售票房就是门阙中空的小屋子,里面的人会不会有压抑感呢……

门阙中空的售票房

进入大门后,中轴线上有仲景雕像、纪念碑亭、山门、冢墓、过殿、正殿等建筑。前院路正中立有医圣的雕像,四周是医和、王叔和、华伦、李时珍等历代名医雕像:

历代名医雕像

纪念碑亭:

纪念碑亭

山门:

山门

张仲景墓:

张仲景墓
张仲景墓

墓碑上铭文为“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建安年间,张仲景被举孝廉(东汉做官是举孝廉制,“科举制”是隋代开始的),官拜长沙太守,人称“张长沙”,其药方集册,亦被称为“张长沙”。为官期间,他将自己的名字冠以“坐堂行医”四字,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打开衙门为病人诊脉处方,救治了许多病人,“坐堂行医”之名也由此而来。

张仲景墓

张仲景墓是仿汉墓式样,墓的四角各有一个羊头,在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象征着吉祥(如“美”和“善”"都以羊为字头)。墓顶的莲花座,象征着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医德医风。

张仲景墓

过殿(背面):

过殿

正殿:

正殿

正殿内,正中是张仲景像,两侧分别是药王孙思邈(唐代)像和西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像:

张仲景像、孙思邈像(左)和王叔和像(右)

正殿两侧偏殿中有医圣事迹及其医学著作的相关展览。下图为西偏殿:

西偏殿

说到医学著作,这里说一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不朽之作,位列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其他三部著作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非常可惜的是,该著作东汉以后就已失传了。

《伤寒杂病著作

晋代太医王叔和(正殿张仲景像右侧的那位老先生)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成《伤寒论》一书,使其部分精髓得以延续。更为传奇的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其中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这时距东汉至少已过去了800年!

《伤寒论》真像是《笑傲江湖》的武功秘籍《葵花宝典》,被林家拣到个残本,编成《避邪剑法》,依然武林称雄(但不必挥剑自宫,哈哈)!实在厉害!

《金匮要略》著作

《金匮要略》中的方子称为“经方”,日本至今仍直接使用(不需要经过什么审批),因为这是千百年来已经被证实的方子。据说日本对此曾做过实验,调整其中任何一味药的剂量,疗效均会打折扣。

在中医药方面,和邻国日本相比,我们是值得反思的。在日本,中药被称为“汉方”,目前日本6万家药店中,经营汉方制剂的达80%以上。近8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医药治疗慢性病十分有效,60%认为汉方药能促进健康长寿。日本现在生产的汉方药占全世界90%的市场份额。

日本的汉方

医圣祠一趟转下来,时间不太长(1小时左右),但收获颇多,感慨也颇多,在此说一说对中医的一点理解吧。

中医在此次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很多人依然完全不信中医。这股势力由来已久,主要是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吧。当时岂止中医,所有中国传统文化几乎都要被否定。

首先就是废除汉字运动,推崇使用拉丁化拼音字母取代汉字。看看鲁迅先生在废除汉字这个问题上是如何发声的呢?他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现在看来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记得有一位倡导废除汉字的学者,身体力行地用拉丁拼音写日记,可到了晚年自己再看这些日记居然都不认识了!实在是个大笑话!这个人名字忘了,知道的小伙伴不妨在评论区指出来。

再有就是针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疑古思潮。代表人物顾颉刚。顾老先生20年代著有《古史辩》一书,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很多都是神州传说,商朝、夏朝都是假的、不存在的,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朝的存在在几年后的安阳考古中得到了证实,而夏朝至今也没有完全实证。当然,真理越辩越明,顾老先生的观点从反面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顾颉刚(左)和胡适(右)

中医自新文化运动被怀疑,甚至险些被全面否定。而之后中国一直以西医为主导,中医至今也没有恢复到像汉字那样应有的地位。难道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给百姓看病都是假的、骗人的吗? 以西医的可见高度来衡量中医,就好比让一个中学生评判一个博士生的学问,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呀!

说到反对中医,最有讽刺意味的是胡适老先生。他可是当时否定中医的领军人物。1920年11月,他罹患糖尿病和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西医治疗根本无效,只能听天由命,回家等死。有朋友建议他看中医试试,碍于面子胡适坚决不同意,最后眼看回天乏术才勉强应允,找到当时上海著名中医陆仲安。只给他开了七付药,一个星期之后,居然好了,并且因此又多活了40多年。这事把胡适推入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公开坚决反对中医,另一方面是中医治好了他的“不治之症”。在事实面前,老先生依然是煮熟的鸭子——肉烂嘴不烂,竟然说: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

中医给国人治病,存在了几千年,难道是糊里糊涂、连蒙带骗了几千年?怎么西医一出现,中医就成了不科学的、骗人的呢?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四个自信,我想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最为重要的基石。当然,现代的中医学也有一些自身的问题,但这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游南阳医圣祠,了解张仲景与东汉凶猛的疫情。你相信中医吗?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