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好吃!秋日,贪恋腾冲的味道

编辑

腾冲,一个宜居宜旅的边境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温润如春。

在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绿色养生”食材遍地皆是,人们常用“一屁股坐下去有三棵药”来形容腾冲。腾冲人就地取材,把中药材融入饮食文化,形成独特的药膳,药食同源,滋补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腾冲人讲究顺时而食,春食芽、夏食菌、秋食果、冬食根,养生与美味兼得。

腾冲有含蕴深远的节日饮食文化:清明烀锅子、端午包粽子、中秋供月饼、重阳饮菊花酒、腊八熬粥、春节舂粑粑、大年初二吃“头脑”、起房建屋要丢馒首,养生饮食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在“腾越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一大亮点。腾冲饮食文化既受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又受江南饮食文化的影响,并吸纳了近邻缅甸的部分饮食文化,又通过缅甸引进了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共融于腾冲优越的山川、气候、历史人文、物质资源等各具特色的大环境中,经千百年的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腾冲饮食文化。

腾冲本地“八大碗”

在腾冲宴席中,影响大者,首推“八大碗”。“八大碗”在腾冲地方史志资料中称为“八簋”。“簋”为古代食具,通体圆形,肚大,口底略收。由此可知“八大碗”历史久远,声名赫赫。腾冲“八大碗”食材多样,内容丰富。有荤有素,有甜有咸,有热有冷,有香有脆,有汤有羹。做工精细,搭配讲究,可调众口,可饱众腹,实为腾冲饮食的代表作。

腾冲大滚锅饵丝

除“八大碗”之外,腾冲饵丝在腾冲饮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腾冲人的主食,不是副食。它可作为早点、晚点,亦可作为正餐食用;它是居家日常饮食,也可以做成席面待客。腾冲人对饵丝具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在家天天吃饵丝不厌烦,出门十天半月就牵挂。

腾冲处处会做饵丝,村村都有自己的饵丝师傅,但做得最好的首推腾冲城郊的胡家湾。胡家湾舂制饵丝的米饭是一种名叫“浆米”的大米,这种大米纯白洁净,舂出的饵丝柔软而有韧性,俗称“筋骨好”,加上世代承袭的好手艺,产出的饵丝名扬中外,除销本地及邻近市县外,还远销东南亚,系清末至民国年间腾冲出口外销的大宗产品之一。

许多人都认为“饵丝”一名是民间俗称,地方土名。其实,“饵”字在汉语字典中原意指糕饼,泛指食物。“饵丝”就是用米饭舂制擀压成的丝状食物。当今的饵丝是用机器制作,一次即成丝状,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手工制作,先将米饭舂成粑粑团,再用木棒(即擀面杖)擀成长条薄片,然后将其折叠卷起,称为“卷”。居家买回,若用刀切成丝状称“饵丝”,若切成块状称“饵”,但因食用时多切成丝,故以“饵丝”统称。

叙说腾冲饵丝就不能不说说“大救驾”的传说故事。这个故事的口传版本在腾冲不止一个,不过内容均大同小异,其梗概如下: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明王朝全面崩溃,大明崇祯皇帝在京城上吊自杀,桂王朱由榔在南方即位,称南明永历皇帝,组成小朝廷,偏安一隅。时清军累累获胜,由北而南长驱直入。南明军队且战且退,永历帝西遁云南,清廷命明朝降将吴三桂率军紧追,南明军节节败退,永历帝出走滇西,直奔腾冲。

腾冲大救驾

虽是落难皇帝,腾人亦以礼相待。当时永历帝饥肠辘辘,急需进食,厨师来不及将饵卷切成丝,只三刀两剁,加佐料炒熟供永历帝进膳。这位落难皇帝本系深宫弱质,又经长途奔波,今得进此食,比山珍海味还可口,便问:“此食何名?如此美味,真乃救吾驾也。”主人语塞之余,突然醒悟,奏曰:“此食原本无名,今日得皇上以救驾称之,幸甚!”

于是,“大救驾”之名便流传至今,并成为一道名食。传说故事不一定是史实,但它折射出一个封建王朝的衰亡,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回归普通人的事例,以及平民百姓为人处事的善良,这便是“大救驾”这道名食的文化价值。

除了“八大碗”和“大救驾”之外,腾冲还有很多美食。腾冲美食兼容东西南北风味而独成一体,中正平和,历古弥新,洋洋而蔚为大观。

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让腾冲的美食住进胃里,感受其中的苦辣咸甜,唤醒沉睡的味蕾,与食物相濡以沫,是对腾冲最深沉的爱恋。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好吃!秋日,贪恋腾冲的味道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