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数:2 天
时间:11 月
和谁:一个人
中国有名古城都各具特色,最具风水文化特色的是四川阆中古城。去逛过几次后,慢慢体会到风水文化是古代天文学家和风水学家智慧的结晶,蕴含有相当丰富的哲学、科学、美学等内涵。流传到现在,仍然经久不衰,说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所以早在2000年,四川省旅游局在制定旅游总体规划时,就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虽然我对风水是个外行,但是通过几次游历,慢慢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而且体会到它内涵的深奥和宏大。如果你也是这方面的游客,相信你在游逛中也会慢慢体会到的。这里准备从外到内,分三个层次做一叙述,这样可以一步一步走进这神秘莫测的风水世界中。
从阆中城南的天宫院开始
在四川阆中城南20公里处有个天宫院,是为纪念两位著名风水大师袁天纲和李淳风而修建的。这里有个传说,即袁天纲归隐隆州(即阆中)后,为自己升仙后的墓地寻得“九龙捧圣”的吉地,埋下一枚铜钱做记号。后来李淳风追随袁天纲而来时,也为自己找到一处吉地,也埋下一根金针。两人相会谈及升仙事,结果发现竟相中了同一块地方,相约开挖发现金针正好插在铜钱内。
袁天纲的法名为袁天罡,是成都人。相传为隋文帝杨坚之子,后抱给袁家抚养,拜峨眉山法师学功,后认识李淳风之父及药王孙思邈,遂学得数术、医术、相术,成为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风水相术大师。又成为唐朝开国军师之一。
这里介绍了袁天纲相术的两个故事,说明他的厉害和过人之处。一个是他在洛阳为三位看相,袁天纲为它们预测了多少年内必被提拔,升为几品官,二十年后就被废黜,但很快又官复原职。二十多年过后,竟完全按预测言中,三位大官见到袁天纲都表示十分信服,袁天纲又对他们后来事预测,也都完全准确。另一个是袁天纲途经四川广元时,被当时利州都督武士“拦截”为其家人、只有一岁的伴作男童的武则天看相,袁天罡端详片刻,变了脸色:“龙眼凤颈,若为女,当为天下主”。后来武则天当了女皇的历史证明,袁天罡当时的推断是惊人地准确。
袁天纲来阆中的缘由是据旧唐书考证,他在长安观天象,发现西南千里之外出现了缭绕不散的王气,预示着江山可能易主,便立刻报告唐太宗,太宗大惊,命袁天罡到西南测王气。后袁天罡来到阆中,见大小蟠龙山(盘龙山)如两条蛟龙盘绕城后,凤凰山高举凤头,左右张开两翅,若揽若抱,形成龙凤之势,断定阆中将诞生新朝天子,于是便命人将大小蟠龙山结合部位的“龙颈”处砍断以断“王气”。更神奇的是,据说当时石脉被凿破时,岩石上“水流如血”。袁天罡便是以此确保阆中“方圆百里之内不出天子”。
后袁天纲辞别京都移隆州盘龙山结庐隐居,为弥补“泄露天机”只过,便借隆州山水之胜,规划了今日之古城。即把原靠东边,经常闹水患的古城移到西边来。从规划图中看到,南城楼已向东移了。至此,阆中古城再也没出过水灾,老百姓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推背图》是李淳风和袁天罡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共同编写出版为推算大唐国运的一本预言奇书。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纲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据悉,《推背图》一共分为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都配有一首律诗,用简单诗句的形式推算了唐朝之后会发生的很多事情。
阆中古城被认为是按照唐代天文风水学理论营建而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城池。其城市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自古就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这是非常难得的。
《推背图》是李淳风和袁天罡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共同编写出版为推算大唐国运的一本预言奇书。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纲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据悉,《推背图》一共分为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都配有一首律诗,用简单诗句的形式推算了唐朝之后会发生的很多事情。《推背图》建在天宫院南边李淳风墓旁。
走完推背园后就可以绕李淳风的墓地山围行走一圈。从右边先来到南边的神兽朱雀,它是四象中的一象。
古城南的锦屏山等观古城
从阆中古城的卫星图可知,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这里是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均呈蟠龙蜿蜒之势。源自“华夏祖脉”昆仑山的大巴山余脉盘龙山系为阆中之“来龙”,与剑门山脉一起护送嘉陵江水从西北而来,于城北形成天然屏障,是为“靠山”。嘉陵江进入城北玉台山沙溪场“入水口”后,在西、南的锦屏山、黄华山、白塔山和大像山等“砂山”的卫护之下,至白塔山 “出水口”后北流,绕古城三面,形成巨大的“U”型环带。这些是“地理四诀”中的“龙、砂、水”。
沿江边上到“杜少陵祠”,诗圣杜甫曾两次来到阆中,写下70多篇诗作,使阆中成为杜甫一生留诗最多的地方。杜甫在广德元载(763年)秋第一次到阆中,是为好友房琯奔丧。广德二载(764年)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水歌》。
在观景的时候,不能不提一下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他被征召进京,授官太史侍诏,运用自己创制的赤道浑天仪,经6年的测算研究,主持完成了当时最完善的一部历法《太初历》,被汉武帝采纳,颁行天下。太初历将正月初一的那一天确定为新一年开始,人们过年的日子就这样传承下来,成为今天的春节,落下闳于是也被成为春节老人。落下闳也被称为世界级杰出科学家。
在锦屏山三层六角形的观星楼前可以看到落下闳的青铜像和他所创制的浑仪,顶楼另塑落下闳,以及汉末时任文公父子像,中层塑三国蜀汉周群等祖孙三代像,底层塑唐朝晚年定居阆中的袁天罡、李淳风像。他们在阆中居所内筑观星楼以观天象,长期不辍。
现在浮桥已不存在了,只能通过嘉陵江桥通往对岸,过关道路倚东城外而向北通往关中,再加嘉陵江水路之利在此交汇,形成阆中城东南的水陆通衢。所以城东门、南门外街坊连结,人烟稠密街市繁华,符合东南生气聚财的原则。
这是重新整理出的现在阆中的全局略图。阆中1995年10月就启动了《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围绕风水主体来打造古城,2000年又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现在已在国内外大大提高了风水古城的知名度。
嘉陵江入口,向南、向东、向北,水绕三方
古城游览
落下闳创立的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年之始,从此明确的春夏秋冬的顺序,有了全民族时日一致的春节。他还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改革润法,以无中气之月置闰,一直沿用到1700年后的清代才进行部分调整和修改。
馆长讲解阆中环绕古城的山势,古城西部是较矮的伏虎,南部是几座案山,而北部有昆仑山延伸至此的小盘龙山,东边是正在起舞的青龙,有对古城摧枯拉朽之势。袁正刚看到此情景,当即令三千人凿断了小盘龙山右侧小牌子处的山窝里的“龙颈”,血流如注,当即王气开始北流。
后袁天纲辞别京都移隆州盘龙山结庐隐居,为弥补“泄露天机”只过,便借隆州山水之胜,规划了今日之古城。即把原靠东边,经常闹水患的古城移到西边来。从规划图中看到,南城楼已向东移了。至此,阆中古城再也没出过水灾,老百姓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南行到了中天楼,中天楼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三层明清建筑风格的木质高楼,楼高25米。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为轴心的,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因此也将之称为"阆中风水第一楼"。
沿着给定的线路,古城的主要景点都逛到了。这里面很多都是一带而过,要想详细了解风水文化,天宫院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时间去天宫院,起码可以去寻访一下袁天纲故居。通过阆中风水文化的了解,可以深深感到阆中的风水文化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我们踏上阆中这块神秘的土地,走街串巷,在观赏古城风貌中,也体味着阆中古城风水文化的神秘,感受着阆中古城穿越时空的无以伦比的风采和端庄美丽。但是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建议多住一段时日,再细细品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