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早上,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南京有5家平时收费的博物馆今天免费对外开放,正好让我们赶上了,于是,我与夫人今天的计划就是参观游览这5家博物馆,早上第一家就是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为南京市博物总馆分支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唯一太平天国史专题博物馆,是我国收藏太平天国文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专业研究机构。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馆址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素有金陵第一园的美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园面积245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9600平米,园林绿化面积15500平米。它初为明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入清改做江宁布政使衙署。乾隆二次南巡时曾驻跸斯园,并御题瞻园匾额。太平天国时期,曾是东王杨秀清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后为幼西王萧有和王府。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等机构所在地。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常设太平天国历史陈列、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清江宁布政使衙署文物史料展及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馆藏太平天国文物2800余件,其中一级藏品42件,包括团龙马褂、太平天国颁行的原刻本官书《钦定士阶条例》和《钦定军次实录》、《钦定英杰归真》原刻本等一批稀世珍品,及天王洪秀全批准颁行官书的“旨准”木印、“渡船规条碑”等传世珍品。重要复制文物有天王和幼天王玉玺、洪秀全亲笔“守天浦诏”以及巨幅太平天国“望楼”壁画等 427件。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设有专业性图书资料室,藏有太平天国专著、地方志8000余册,清代苏松太道兼署江苏布政使吴煦档案11大箱,咸丰、同治年间名人函札 200多件,太平天国文物、遗迹底片5000余份,真切、详尽而全面地反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始末。
“太平天国历史陈列”是该馆基本陈列,有4个展厅,分序幕、历史背景、金田起义、建都天京、制度政策、坚持斗争、抗击侵略、保卫天京和前仆后继 9个部分,介绍太平天国历史的全过程。陈列在内容分布上改变了传统的“一贯制”通史模式,采用简史和专题相结合的新的展览理念。展览融入了现代的陈列设计理念,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重大突破。
太平天国历史陈列淡化传统的“通史”模式,以简约明了、完整连贯的简史与军事、经济、艺术、对外关系、影响五大专题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历史。展览不仅运用了大量最新的文物资料,而且汲取了国内外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谓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集大成。展览展出了400余件文物精品,其中一级文物29件,为历次陈列之最,生动再现了晚清中国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观众诠释了一个真实的太平天国。
简史分为金田起义、定鼎金陵、北伐西征、天京事变、挺进苏浙、天京失陷六部分,各部分以精练的文字资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前后18年的悲壮历程。专题则以太平天国的军事、经济、艺术、对外关系和影响为五个主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客观史实,充分挖掘历史内涵。陈列汲取了当今国内外太平天国史权威的研究成果,许多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太平天国黄底团龙马褂,年代是太平天国(1851—1864),类别织绣,尺寸衣长59cm,下摆宽77cm,袖长132cm,袖口宽33cm,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黄缎彩线绣成,在前胸、后背和两袖位置各绣一条团龙,共计4条团龙。团龙之间绣牡丹、蝙蝠、流云海水纹等吉祥图案,整件服饰色彩绚丽,工艺精湛。团龙马褂为太平天国高级官员穿着的官服。黄缎质地,马褂式样,袄短袖肥。上绣四条团龙,四团龙分别绣在前胸、后背与两袖。其间绣以牡丹、蝙蝠和流云海水等纹样,色泽鲜艳,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弥足珍贵,它体现了太平天国(1851—1864)时期高超的刺绣工艺水平。此件团龙马褂系1864年清朝官员席宝田在江西俘获幼天王洪天贵福时所得,他视为珍宝留传子孙。解放后,席宝田后代将其捐献。
太平天国镇库钱,年代是太平天国(1851—1864),类别钱币,黄铜铸造,圆形方孔,直径10.1厘米,厚1.4厘米,重810克。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开始选派人员铸造钱币,钱币的铸材,主要有金、银、铜、铁、铅,可谓五金皆备。钱币一面是“太平天国”四字,另一面大都是“圣宝”二字,由于洪秀全自称天王,赞美耶稣为救世圣主的宗教纲领,因此几乎各方面都加称一个“圣”字。文字多为规正的宋体字,这是太平天国钱币的一大特征。另外,“太平天国”四字既是国号,又是年号,在中国历代钱币中,将国号和年号合而为一使用的只有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铸钱大多铸造得法,配料得当,质量甚好。镇库钱为非流通钱币,用于镇库,系孤品,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十八年,它的钱币制造、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尽管如此,但还是充满迷人的魅力。纵观太平天国钱币,它的朴实、厚重,无不映射出农民起义将领们的纯朴和刚毅。当我们抚摸着这样一枚小小的钱币,陶醉在对历史的回忆中时,不禁要赞叹它是我国几千年钱币文化史中熠熠生辉、独具风采的一页。
太平天国认天义陆顺得发浙江会稽县水家坳乡丁大齐门牌,年代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类别档案文书,尺寸长54.6cm,宽43.7cm,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初无门牌之设,这年七月,“讹言有官兵混入江宁城,举国若狂”,当时天京城卫戍司令韦昌辉“倡议设立门牌,逐户编查”,遂有门牌制度。太平天国最初门牌的设立是作为一种军事措施加以施行的,后随着领地的日益扩大,每占一地,设立乡官,清查户口,编立门牌,门牌逐渐演变成一种安民措施,其目的是便稽查杜奸宄免滋扰。现存的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认天义陆顺得发丁大齐门牌是太平天国后期门牌的一个代表。这张门牌上列有户主丁大齐祖孙三代、旁系近亲的姓名、年龄、生故情况以及与户主的关系等,年月日上盖有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殿前南破忾军主将认天义陆顺得长方形朱印,右下角另盖小硃印半枚,印文不清。门牌尾部编号为“认字第三万五百十九号”。这张门牌形制完整,印文清晰,内容丰富,对研究太平天国户籍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是馆藏一级文物。
太平天国忠王李发金匮县黄祠墓祭田凭,年代是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类别档案文书,尺寸长37.4cm,宽40.1cm,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此田凭为连史纸墨刷,墨笔填写,年月日上盖“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王宗殿后北破忾军主将乾天义李恺运”长方形硃印。骑缝上另盖长方形硃印,印文不清。田凭另有题跋,右上书:“太平天国己巳屯日朱锡梁,曲石精庐藏”。田凭右下书:“此公据二纸在荡口人家所藏弘治刻本《三国演义》中捡出付之装池内存洪氏故事戊辰十月根源。”田凭是太平天国颁发的土地证,田户执有这种凭证,即拥有对土地使用的所有权。这张田凭内容丰富,外观完整。此田凭是发给祠堂的,尤属少见,说明太平天国对庵观寺院田产也实行“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不得违误”的政策,它为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天朝九门御林陈坤书等发黄兴和商凭,商凭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各商店的营业执照。该商凭为求天义陈坤书等于1861年12月18日发给金匮县荡口镇黄兴和头绳花布店商凭,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此商凭白纸墨刷,墨笔填写。高30.9厘米,宽33.1厘米,在商凭两字中间,盖有“荡口镇官卡查过”长方形回纹边朱戳,年月日上盖“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开朝勋臣殿前户部正地官陈潘武” 长方形朱印。该商凭上明确了商家应守法令,“一切货物,务须公平交易,既不得奇货自居,亦不得高抬市价”,“无论大小货物,概须至公至正”,“如敢垄断渔利,有害民生者,准尔铺户指明禀究”。其目的是要“从此百货流通,万商辐辏,将见家给人足,同历光天化日之中,攘来熙往,永昭一道同风之盛”。此件商凭是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商业经济的重要资料。
太平天国伍佰伍拾捌天安左贰武军政司木印,年代是太平天国(1851—1864),类别印章,尺寸长20.7cm,宽10.1cm,高1.4cm,南京市中华门东三条营永坚幼儿园墙壁夹层中发现,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木质,木印呈长方形,云龙边饰,中间印文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殿前忠诚伍佰伍拾捌天安左贰武军政司”。它是太平天国后期官印之一,对研究太平天国官制及典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太平天国石雕水池,年代是太平天国(1851—1864),类别为石刻,尺寸长173cm,宽85cm,高39cm,池深21.5cm,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石质,该石雕水池是太平军进驻南京后,采用明代报恩寺旧石碑雕凿而成。外形四面为浅浮雕图案,正面上刻有二龙戏珠、凤凰朝牡丹、湖石花卉。背面上刻回首双龙戏珠、下为双虎花卉,两虎额上阴刻“王”字,两端一刻双狮戏球,彩带飘逸,舞狮动感十足;一刻云蝠拱寿,刀法细腻,刻工精良。它对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石刻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江苏常熟太平天国墙头诗砖,年代是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尺寸长11.5cm,宽27.5cm,高9cm,常熟农民顾关泉家中发现,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常熟墙头诗为1860年9月16日太平军攻克常熟后所写,诗用墨笔写在石灰墙上,自右向左10行,每行4字,计40字。其内容:“常热(熟)有妖,如若不退,百姓寿(受)难;天兵家(驾)到,不起(欺)子民,不烧房屋;如若团练,烧杀不留,劝至(致)百姓,逃者为高”。因书写人文化不高,故有五个别字。此件墙壁题诗应为太平军向群众做宣传时所写,通俗易懂。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太平天国官刻印书《钦定士阶条例》,年代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尺寸长26.8cm,宽15.1cm,江苏常熟县梅李区珍门乡收购站拣选,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白纸墨刷,四眼双线装,单鱼尾,白口。封面镌“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新镌”,纸张泛黄,且有部分虫蛀。每半页8行,每行20字,共33页,刻印时间为1861,是国内唯一的完整无缺的初刻本。这一部印书刻本,首载干王洪仁玕等拟议《试士条例敬献圣裁奏》,次载正总阅李春发、副总阅黄期升等序,然后分条记载科场士阶条例,对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试场条例以及品级、章服制度的修订,并经天王御批的科举条例。原拟“自太平天国甲子科举行”,可就在甲子年即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陷,所以未能施行。它是研究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今存世两本,国内系孤本,另一部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东方部收藏,其版本为挖版重印本,但其并不完整,残缺第5、17、18页。
太平天国官刻印书《钦定军次实录》,年代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尺寸纵26.6cm,横15.2cm,江苏常熟珍门镇征集,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白纸墨印,四眼双线装,单鱼尾,白口,每半页八行,每行20字。封面上题“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年新镌”,正文33页,序3页。此书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春天,干王洪仁玕奉旨催兵,路经安徽、浙江途中写的诗文论说,其内容多关于理性宗教的见解与箴时贬俗的言论,反映了洪仁玕的思想主张。最后一篇《戒浮文巧言谕》是洪仁玕与幼赞王蒙时雍、殿前忠诚贰天将李春发会衔颁发的。据考证,此书存世两本,一本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本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藏本为初刻本,剑桥大学的藏本为重刻本。
太平天国官刻印书《钦定英杰归真》,年代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尺寸长26.8cm,宽15.1cm,由钱瘦竹捐赠,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白纸墨刷,四眼双线装, 单鱼尾,白口。封面上方横镌“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年新镌”,两边竖镌“钦命文衡正总裁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制”和“旨准颁行”,正中竖镌“钦定英杰归真”。每半页8行,每行20字,卷首有叶恭绰手书题跋,序文3页,正文46页。叶恭绰行书题跋,题写于中华民国26年(1937)8月,钤有“石林”和“誉虎”硃印各一方。此印书为干王洪仁玕所撰,它阐述了太平天国后期“革故鼎新”的思想,是研究洪仁玕思想的重要文献。这本有叶恭绰题跋款识的原刻本在中国大陆系孤本,弥足珍贵。另二部存世的版本分别保存在台湾和英国剑桥大学。
《吴煦档案》是吴煦任职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常胜军督带期间的公务档案和私函。时间上起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下讫同治六年(1867年)。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号春池,晚年荔影。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吴煦档案》纸质,共约数10万件,多为第一手原始资料,档案的大部分内容是吴煦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各个时期的上谕、奏折、禀报、往来书信、情报、探报、外交公文照会底稿,厘金和军饷帐册、报销底册、科举试题、记事等等,涉及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会党活动、农民抗漕、中外交涉、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清朝官场腐败和商业、物价等众多方面,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吴煦去世后,档案一直由其后人收藏家中,1953年,其后人在杭州将这些档案当作废纸出售时,被浙江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发现并予以收购,后送至中央文化部。1959年4月和1978年分别由中央文化部、中国革命博物馆先后拨运档案13大箱交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现已装裱成606册。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规条碑为石质,碑高95厘米,宽46厘米,碑文楷书阴刻。已残破不全,碎成三块。它是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十二月三十日(1855年2月4日)所立。其内容为保证码头畅通,防止“刁顽船户”对渡河人的任意讹诈,制定了收费标准,并规定“凡无钱之人有紧急事情,务宜飞渡,虽系一人亦须送去”。此碑于1955年12月在安徽省当涂县江心洲太阳河村发现,故而也叫太阳河码头渡船规条碑。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此铜炮置造于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年)。铜质,炮身长96.5厘米,口径6厘米。炮身阴刻“太平天国乙荣五年置造,重贰佰斤,粉玖两”等铭文。该炮是1957年12月在昆明金属回收时发现,发现时炮内还存有遗留的火药。1958年移交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的地点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延安殿,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功高不矜,忠志无疵。为表彰徐达的功绩,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吴王旧邸之南即今瞻园所在地,为徐达兴建府邸,并建“大功坊”以示褒奖。
清代瞻园为布政使衙署,署内延安殿供奉徐达画像。历任布政使上任之初,都须先到延安殿叩拜,以示尊崇。该展陈还原了祭祀徐达的场景,突出祭祀主题,通过壁画图说与文物史料,展示了徐达一生的杰出功绩和军事才能。
清江宁布政使衙署文物史料展的地点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明志楼,瞻园原为明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是南京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私家园林之一。入清鼎革,瞻园先后为江南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衙署所在地,为清代南京地区仅次于两江总督署的第二大官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基本完好、形制较为完整的清代布政使衙署建筑。
为深入挖掘瞻园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撷取了120余件文物史料,全面展示其作为布政使衙署200余年间的发展变迁和历史文脉。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太平天国运动面对着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这“新情况”是指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一些准备,指的是时代赋予其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任务。到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后,进行封王建制。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太平天国起义制定了完备的革命纲领,让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分配,其中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其平分土地的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却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太平天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却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定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增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太平天国运动表明:一方面,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