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0

2022年8月徒步下关江边路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8 月 和谁:一个人

今年的夏天热烈而持久,南京40℃左右的天气,已经持续了十几天了,走在户外,已经不能用流火形容,整个城市都是个巨大的烤箱,让人无处躲藏。

与高温相伴的,则是透亮湛蓝的天空,若有云彩,或如丝如缕,或成团成簇,在烈日下悠悠飘荡,等夕阳西下时,染得彩霞满天,美不胜收。这样的天空总是出现在动漫里,少男少女的情愫如同暑假的天气一样,热忱而清新,所以网友把这样的天空叫作漫画天,颇得神韵。

周末睡到近中午,拉开窗帘,又是一个漫画天,在空调房间里感受不到外面的热浪,更加被这样的天空打动。想起小时候的暑假,多少个这样的夏日,在老家农村捉鱼摸虾钓青蛙,不管烈日酷暑,都在太阳底下无拘无束的撒欢。现在家住江边,看着辽阔江面上清澈的天,舒展的云,隐隐觉得窝在家里似乎辜负了这样一个晴朗的周末,辜负了孩童时对暑假的期盼。

 

纠结再三,我还是决定去江边走走,长袖长裤遮阳帽防晒霜,我把自己全副武装,来到离家不远的中山码头。沿着一条叫江边路的滨江马路,从这里一直通到长江大桥下,这就是狭义上的下关。很多年前来过这里,有三汊河水产批发市场,有下关电厂,肮脏而破败,随着下关区的撤并,江滨堤岸也整修成了美观便捷的景观步道,滚滚江流依旧,粗壮梧桐仍在,江边还是那个江边,江边路已不是那条江边路了。

 

江边路的起点是中山码头,这座典型民国风格的红色建筑,成了下关江边最著名的风景。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1025年民国政府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直到1928年完工,当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9年孙中山灵柩从北京迁来,在此上岸,从此被叫作中山码头至今。解放后,中山码头一直承载着大江两岸的轮渡运输,尽管现如今长江两岸有七八条快速过江通道,但中山码头依然在运营,与公交同价的两块钱船票,可以把客人从江南带到江北,除了便捷了两岸通勤的本地人,也成了不少游客体验南京的小众游览线路。

坐轮渡十几分钟就到对岸的浦口码头,出去便是浦口火车站,是朱自清《背影》里父亲送别的地方,前些年也吸引了文艺青年们前去打卡拍照,但最近成了上海铁路局内部场所,不再开放。

 

我没有渡江,沿着江边路往北不远,就是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我大学是电力专业,早就知道下关电厂的名头,但不知道下关电厂的前身是民国首都电厂,更不知道这是中国官办的第一家电厂,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现如今的电厂早已搬离,遗留的运煤码头、浦龙号趸船和部分厂房改建成遗址公园,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还有一条传送带,在江边路的另一侧,在恒大滨江的小区里,成了高档小区中与众不同的风景。

 

电厂码头上有一些惟妙惟肖的铜像,展现电厂工人装卸货的情景。码头上最夺目的是两座高耸的塔吊,伸入江中,置身巨大的机械之下,遐想中国工业兴起之源,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攀上塔吊旁的观景平台,视野极好,得益于漫画天的通透,长江风光一览无余:对岸高低错落的楼群,江面往来不息的货轮,不时又有旁边中山码头的渡轮开出,一派生生不息的气象;上游的大胜关大桥、下游的长江大桥尽收眼底,两座风格迥异的跨江大桥,还有脚下看不见的扬子江隧道,都见证了国家和社会的飞跃发展。环顾四周,天高地阔,江远水长,让人心旷神怡。

 

离开电厂遗址公园,可以走紧挨江水秀丽的景观小道,可以走视野辽阔的江堤平台,也可以走在江边路浓密的梧桐树荫里。路边树丛里有座不算高大的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这是零散在南京各处的23座大屠杀丛葬地纪念碑之一。再往前,在江边路和建宁路交界处,江中有个江豚观赏地的指示,这里是下关滨江休闲带最早修成的,几年前有一次偶然来这里,视为宝藏,后来经常在风和日丽的傍晚带家人来此散步乘凉,欣赏江景。不过我一次江豚也没看到,前不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灭绝,不知何时就会轮到越来越稀有的江豚了,长江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离此处不远的江边路对面,有一座高大民国风格建筑,朱红的大门和立柱特别显眼,这里是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这样一座风格迥异的建筑保留在现代都市中,一定有辉煌的过去,他曾是南京开埠后建立的第一条市内轨道交通宁省铁路的起点江口车站,解放后,在原址上新建了港务局的旅客候船厅,就是现如今的样式了。每次来江边路都会路过这里,但都是大门紧闭,没有进去参观过。

 

继续前行几百米,路边有一栋长条形建筑,青砖灰顶,古朴低调,既有中式雕花,又有罗马柱,旁边有一座小院,也是中西合璧的风格,这是海军医院遗址。清末民初,德国水兵在此设营,随后被民国收回,设为海军总部医院,所以保存了亦中亦洋的建筑风格,残存至今。现在这里设了一个临时核酸检测点,也算是古为今用。

 

江边路在惠民河入江口拐了两个弯,就到了铁路轮渡栈桥旧址。谁曾想如今这些铁锈斑斑、荒草丛生的废弃铁轨和门窗残缺、墙皮脱落的破败栈桥,曾是近百年前连接“津浦线”和“京沪线”的铁路咽喉要道,也是亚洲第一条铁路轮渡!从1933年建成,到1973年停航,整整运行了40年,就连长江大桥建成后,也继续为货物列车摆渡了好几年。在高铁网已经覆盖全国的今天,很难想象一列长长的火车,要将车厢一节节拆开靠轮渡过江,再组装起来继续前行。旧址上的栈桥渡口并不大,却把火车这样的庞然大物迎来送往几十年,渡船已无踪影,铁轨和栈桥还在,风雨腐蚀了轨道的光芒,时光埋葬了过往的繁忙。

 

栈桥旧址旁保留了一段铁轨,停了一个蒸汽机头和几节绿皮车厢,前两年只是简单的陈放展示,这次看到绿皮车厢内装修精美,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豪华车厢,每个小间又布置成了吃饭的包厢,甚至还有一节车厢正在布置婚庆礼桌。月台旁的候车厅,也成了书屋和咖啡馆,再加上其他配套的文创设计,这里已经打造成下关西文创街区和下关火车主题园。几个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懒散的做着作业,我在烈日下暴走了半日,也坐下休整,猛灌了几杯冰饮。

 

江边路再往北不远就拐弯与宝塔桥西街交汇,到头了,这里离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很近了,沿着滨江绿化带步行五分钟,就能到南堡下的大桥公园。现如今历史悠久的大桥公园已乏善可陈,但在南堡旁金川河入江处,新修了一座“亲水圆环景观玻璃桥”,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玻璃栈桥横跨金川河口,一座圆环伸入江中,桥面中央均是玻璃,能看到脚下滔滔江水,我虽有些恐高,但也鼓起勇气沿着玻璃走到桥中央,深入到江面之上。此时极目四眺,风光无限,左侧但见远处潜洲斜阳草树,烟波浩渺,滚滚长江东来,右侧长江大桥近在头顶,伟岸雄奇直抵对岸,气势如虹。江面百舸争流,对岸楼群错落,大江天际线一览无余!

 

从中山码头到南堡,全长约3.5公里,贯穿整条江边路,在这个盛夏的午后,清净而少有行人。南京人都知道下关,但是不住在这附近的,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条江边路,旁边几条路的取名更为随意,公共路、大马路,但谁又知道这里曾是南京最繁华的商区之一。从清末到上世纪末,整整一百年间,南京城与长江码头,多少故事和辉煌在这里上演,真可谓一条江边路,半部民国史!

走走看看,逛逛停停,本该是市民散步休闲的滨江步道,在40℃的夏日午后被我走出了越野徒步的感觉,甚至有好奇路人看出全副武装的我与这天气甚是格格不入,以为我是不得已出来的摄影师。还好一路上有树荫蔽日,江风送爽,还不至于中暑,但早就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了。

回程偷懒,骑了辆共享单车回到中山码头停车之处,再拖着疲惫之躯开车到家,彩霞又慢慢浸染了江岸天边。经过这一下午小小的徒步,再看窗外绚丽而炙热的傍晚天空,觉得这个夏天,不虚度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2022年8月徒步下关江边路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