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去年10月游 查济 古村、齐云山后,不会再走合福高铁,但《航拍 中国 — 安徽 篇》展示的 黟县塔川 秋色又撩起我的游兴,加上前几次此线之旅尚有遗珠,遂又启动第六次最美高铁之旅,原计划11月中旬出发,先远后近,但月初偶然看到手机上有一段短视频,称今年红叶观赏期提前了一周,于是提前10天,于11月7日启程,第一站就是塔川 。
乘合福高铁于下午抵达 黄山 北站,晚点了3分钟,使转乘时间更为紧张,但出站至右侧的客运枢纽仅用了10分钟,正好赶上下午3:35点去宏村的班车,否则下一班要再等1小时。从车站内汽车时刻表的电子屏看,在此始发的线路、时间与网传对比较均有较大变化,原来仅有的10条线路已减少至6条,去 黄山 北门、东门、深度以及旅游西环线路均已停开,到呈坎的也由每日两班减至下午一班。
客运枢纽至宏村54公里,后半程基本都在山里走,过西递后距宏村就不远了。西递、宏村我多年前都已游过,这次主要是奔塔川来的,塔川距宏村仅2公里,但旅游西环线停开后去塔川交通不便,而宏村则是每小时1班车,所以先到宏村并住下是唯一的选择。宏村客运站周边民宿云集,去景点也很近,当晚我们还夜游了宏村景区,但皖南的初冬夜晚已较冷,且景区内灯光昏暗,行走不便,游人稀少,我们只当是熟悉了一下道路、方位,据说西递有开发夜游景,灯火璀璨,较为热闹。在观看《航拍 中国— 安徽 篇》之前,我从未听说过塔川,这几年此地声名鹊起,据说是中国 三大秋色观赏地之一。塔川村隶属于宏村镇,每年秋天是其景色最美的时节,红黄杂错,色彩斑斓,粉墙黛瓦掩映其中,美不胜收,这里已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必游之地。行前攻略得知,塔川红叶以乌桕树为主,按此树的生长习性,最低温度在12-15℃时树叶逐渐变黄,当最低气温在8-12℃时树叶逐渐变红,低于8℃时开始脱落,具体何时是最佳观赏期,网上说法不一,有的说11月中旬,有的说11月下旬,为保险起见,我原计划11月20日左右到塔川,但计划赶不上变化,11月3日网上最新消息称,今年11月2日时塔川红叶色彩指数已达60%,观赏指数65%,受地形气候影响,部分地区红叶指数已达70%以上,预计11月8日左右达到最大范围,可见今年最佳观赏期比往年早。塔川红叶还有个特点,就是零散分布,田间地头、河边村外处处可见,因此,选择观赏、拍摄地点非常重要。行前攻略得知有5个拍摄点,分别位于塔川以西200米、公路旁的小山丘、再前行150米拐过一个弯道的山丘茶园上和宏村隧道口,均邻近公路,视野开阔,可拍塔川全景,还有人称,从宏村去塔川最好选择徒步,大约半小时就可抵达,几个观景台都在公路两旁,并有指示牌标出,黄昏、清晨是最佳拍摄时间。
次日一早,我们沿476省道(也就是网上所称的宏儒公路或102乡道)向塔川进发,很快就在路边田野中看到几株乌桕,我们走进田里沿水渠上行,但 大树不多,叶也不太红,
最后又回到公路上,左侧路边有株大树 火焰满枝,红意正浓。
一路走走停停,先看到的是横川村,但几乎未见红叶,继续向前,在快到 塔川 村口时游人突增,小车云集,路边有一指示牌标出的观景台,在此可看 塔川 全景,但由于背光并不适合拍照,红叶也较少,
很快来到熙熙攘攘的村口,数棵樟、榧、枫等巨大古树遮天蔽日,这便是 塔川 第一景“五树参天”,但却无红叶,正如网友所言,赏秋旺季村口设岗收费,每人30元,
我们因未看到村内有红叶而未进去,公路边拍照不仅免费而且景色更好,
但网友罗列的5个拍摄点,只能拍摄村庄全景,红叶景观并不突出,总的来说, 塔川 秋色比较一般,加上分布零散,难以成片,有的距公路较远,缺乏层林尽染的气势,而且乌桕树叶多为黄色,缺乏枫叶的火红和热烈,也有人说今年气候不冷导致景观不佳,回想起5年前的11月我们在 婺源 包车前往石城、长溪观赏红叶却失望而归的经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南方的红叶如同北方的瀑布,都不怎么靠谱。所谓 中国 三大秋色观赏地, 北京 香山和四川九寨沟的秋色,未见过还不好说, 但塔川似乎是陡有虚名。
午餐后进宏村景区,我已是二度重游。宏村古称弘村,有南湖春晓、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八景, 清康 熙元年至宣统三年期间,宏村南湖书院、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等大型书院、宅第相继修建,村里现仍保存有明清民居140余幢,2000年11月与西递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正好整整2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是:“这两个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次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近年来人们对宏村过度商业化的批评也不少。宏村景区有多个出入口,南门是正门,门前有个停车场,方便自驾的游客,而西门紧邻商业街,住在镇里的游客大都由此进入。我们前行不远便来到呈弧形环绕村前的南湖,岸边有株树龄达450多年的枫香,树叶已呈紫色和黄色,
树下有不少正在写生的学生,湖中有一名为画桥的小石桥,电影《卧虎藏龙》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在此开拍。
过桥进村,小巷曲折,有的人家墙头露出柿子树,挂满小灯笼似的红果实,
我们沿导览图标示的主游览线前进,很快看到村正中的月沼,据说该村外形如牛,半圆形的月沼就是牛胃,这里游人如织,非常热闹,四周的白墙黛瓦倒映在水面上,景致的确很美,据说沿月沼建的那些高墙阔门的大宅是专供族中辈份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人住的,而月沼的北面就是汪氏宗祠“乐叙堂”,祠堂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的“月沼风荷”。
乐叙堂是宏村最大家族的祠堂,占地约800平方米,由门楼厅、前院、议事厅、享堂四部分组成,是家族开会、祭祖、惩罚、婚嫁的场所。我们走进汪氏宗祠,只见门楼高耸,飞檐翘角,
正厅七开间,前有围廊,中有天井,全祠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其中正厅4根棱形前檐柱粗大厚实,作为本家,我也在此鞠躬三拜。奇怪的是宗祠中“乐叙堂”匾下的左侧还挂有一幅“巾帼丈夫”匾,匾下是一位名叫胡重的妇女画像,在古代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允许的,但因汪家男子不是做官的就是在外经商常年不归,当时在村里当家就是这位汪家的大夫人,她设计并带领全村人建造了宏村的水利工程,才让宏村有了如今的模样和规模,汪家人认为她的功劳比很多男人还要大,一致同意把她供奉在汪氏宗祠中。
离开汪氏宗祠后,按路牌指引先后游览了承志堂以及树人堂、德义堂、 桃园 居、乐贤堂等,其中的承志堂是当年村里最富人家、清末盐商汪定贵的住宅,也是村里最大的民宅,建于清 咸丰 五年(公元1855年),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房屋60间,建造费用达 白银 60万两,木雕上镀黄金100两,全屋所有木雕由20个工匠历时4年才完成,虽然门楼看上去很一般,但里面精工细作,金碧辉煌,
而 桃园 居更以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取胜,尤其是4扇雕花门为全村最精美,
门的下半部现在都贴上厚膜保护起来,防止游人触摸。
我们最后来到村口广场,很多游客在此休息,这里有两棵古树,树龄都有500多年了,一为红杨,一为银杏,据说这是牛头的两个角,也是村里的风水树。
继续向前便是建于1814年的南湖书院,典型的 徽州 书院结构,大门正对着湖面,走了一大圈,我们又回到南湖边,据说这里就是牛胃。
我认为,宏村最大的特色不是建筑,也不是古树,而是无处不在的水,早年建村时从后山上引水入村,家家户户门前皆有水道相连,据说早上8点前各家取饮用水,8点前后洗菜,最后才能洗衣服,从后半村的水道看,水质也比较清澈,为村庄平添了不少灵气和风韵,此外,不论是南湖还是月沼,水面倒影都是绝佳美景,为宏村风光增色不少,因此,这里游人如织,络绎不绝,而同为世遗的西递就是缺少水景。
游完宏村后,在客运站坐车前往汤口,这里去 黄山 南大门仅29公里,每小时有1班车,途中经过 塔川,但我们在车上并未看到新的红叶景观。
我已是三到汤口、五登 黄山 了,此次曾计划从北门上山,但行前偶然听说北门的太平索道11月初开始检修,此事在 黄山 景区官网上得到证实,于是临时改为南门上山。次日一早7点半前往换乘中心上车,20分钟到达云谷寺,只见左侧一座白峰耀眼,在蓝天下分外醒目,30多年前我首登 黄山也是在此上山,当时满山大雪,群峰皆
白,但当年是徒步攀登,这次是索道上山,路边的索道广告词是“步行上山3小时,索道上山15分钟”,当然半山途中的梦笔生花一景是看不到了,缆车临近山顶时景色突现,群峰竞秀,怪石嶙峋,
到了海拔1670米的白鹅岭的索道上站,更是天高山低,风光无限,路边站满拍照的游客,镜头都一致面对着东方,此时是上午8点半,远处层峦叠嶂笼罩在稀薄的晨雾之中。
这一带各景点之间高差不大,从白鹅岭索道上站到西海大峡谷北入口数公里之间,高差均不超过90米,最适合步行游览,这也是我选择从云谷索道上山的原因,而南面的玉屏索道上站海拔1630米,北面的太平索道上站海拔1664米,与海拔1860米的光明顶均有200米的高差,前者还需两下两上,行程长达4公里,登山之路辛劳而艰苦。位于光明顶与始信峰、 狮子 峰、白鹅峰之间的北海 景区,又称后海,是一片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山开阔地带,也是黄山景区的腹地,汇集了峰、矼、坞、台和松、石、云等奇景,其景观毫不逊于玉屏楼,30多年前我虽然来过北海 ,但记忆早已被岁月洗涮模糊,今天首先看到的第一景便是号称“ 黄山 第一奇观”的石笋缸,只见前方奇峰峥嵘,怪 石林 立,其中有一 石柱 酷似 恩施 大峡谷的“一柱香”,分外引人注目。
石笋矼上有一排立石,如十八个高矮胖瘦、形态各异的罗汉,有的矗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有的手持雨伞,有的携杖缓行,形态各异,谈笑风生,如同去 南海 朝拜观音 菩萨 ,故名“十八罗汉朝 南海 ”。
由此再向前不远便是海拔1680米的始信峰、卧云峰,在此看石笋缸视野更佳,康熙年间太平县令陈九陛初登黄山 ,以为徐霞客言过其实,到了始信峰方为山景所折服,始信徐霞客所言不虚,遂于狮子林客堂壁书“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这就是始信峰名的由来。始信峰虽不如天都、莲花峰高,也不在36大峰之列,但雄踞险壑,竖立如削,三面临壑,悬崖千丈,自古有“ 黄山 之雄甲宇内,幽秀灵齐聚后海”之誉。
这一带名松甚多,如黑虎松、双龙松、卧龙松、连理松、麒麟松、大王松、团结松等,有“不到始信峰,不见 黄山 松”之说。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团结松和竖琴松,
在始信峰右侧的悬崖上,有一上一下松树二株,分别是卧龙松和接引松,
北海 宾馆正停业维修,30多年前来时却是早已客满,无法入住,只能继续前行,后来投宿一无名小店,我不明白的是这里并不靠北,不知为何名 北海 ,其北面还有 狮子 峰等景点。我们在此右拐上山,先到被称为 北海 风景窗的清凉台,台呈长条状,绕以石栏杆,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游人可凭栏远眺,这里有“ 黄山 第一台”之称,是观云海的理想之地,住在 北海 的游客,一般也都到此观看日出。
日出常有,云海却难见,虽然每年秋冬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季节,但 黄山 平均一年中只有51天可以看到云海,概率极低。最后我们来到一处凹凸不平的观景台上,这里的海拔为1690米,在此可远望著名的“猴子观海”,只见前方深谷一座平坦的峰顶上,有一石如猴独坐,似乎正在观察山下动静,但由于距离较远,我们看得不太真切,拍照
后返回,一路下坡,经过狮子林大酒店、西海饭店、排云楼宾馆,很快来到排云亭前,此亭据说是宋美龄捐建,这里有“仙人晒靴”、“仙人晒鞋”等石景,也是看西海云海的最佳地点,此时刚过上午11点,与原定计划相符。
从排云亭上行约700米,便是西海大峡谷的北入口,海拔为1600米,去年3月份我们从太平索道上山,因峡谷冬季封闭而止步于此,这也是我再上 黄山 的原因之一。西海大峡谷由近旁的 石柱 峰、石床峰,右前方的薄刀峰、飞来石,对面的排云亭、丹霞峰、松林峰和左前方的九龙峰、云外峰等奇峰怪石所围成的空间,是 黄山各景区中开发最晚的景点,为了开发这个峭险奇特的峡谷,1983年景区组织一支6人探险队,由两位老药农带路,对西海深谷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终于揭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在谷中放眼四望,但见峰套峰、石叠石,层次分明,轮廓清晰,令人叹为观至,绝非 黄山 已开发的景区可比,一、二期旅游步道建成后于2000年11月开放大峡谷旅游,至今也已整整20年了,这里既有千仞壁立、万壑峥嵘的磅礴气势,又有群峰竞秀、巧石如林的奇观美景,远处光明顶气象塔高高耸立,下峡谷全程约3公里需3个小时,途中还有两处环形道,
我们下行1公里便到一环路口,这里有左右两条下山路,网上有人称一环向左走景更美,在此值班的保安也是如此说法,但行前攻略时发现大多数人选择走右边,不仅有悬崖栈道,而且怪石多,被评为5星级的“风景极佳”,而左边只是4星级的“风景佳”,于是我们排除干扰,向右下行,只见陡崖高耸,下临深谷,一路奇景,美不胜收。
到探海亭三叉路口时与左路下山的人汇合,不久后又到二环路口,这次又要改为左行,全程一路下坡,有几处比较陡峭,需手抓着固定在石崖上的粗缆缓缓而下,其中通天塔部分有一小段穿洞而过的地方非常险要,令人胆战心惊,需弯腰低头一阶一阶地慢慢往下挪动,
其中通天塔部分有一小段穿洞而过的地方非常险要,令人胆战心惊,需弯腰低头一阶一阶地慢慢往下挪动,但景致的确很美,往下看峡谷中处处奇峰怪石,往上看怪岩如刀似剑,西海大峡谷值得一游。
去年我们来时只是在飞来石一带向谷中眺望,但崖下谷底云雾笼罩,难见峡谷真面目,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下图就是去年拍的西海大峡谷照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真是群峰半遮面,云深不知处。
到谷底的排云溪我们用了2个半小时,这里海拔1209米,与大峡谷的北入口高差达近400米,难怪走最后一段下山路时,我的小腿都开始酸痛颤抖了,三天后才得以缓解。到谷底后需坐地缆车上山,我原以为要排长队等候,其实直接进站上车,至此 黄山 4条索道、地缆车我都已走遍,地缆车是 黄山 网红打卡地之一,有人花200元坐个来回就为了与地缆车合个影。
到地缆车上站后向前均为平路,路边有康熙所题的“黄海仙都”、刘海粟所题的“ 黄山是我师”石刻,国画大师刘海粟曾八上 黄山 ,我也上五次了,各种天气都遇到过,雪后、雨前或漫天迷雾,今天则是大晴,没有一丝云彩,过白云宾馆后便是天海休息站,我第三次上黄山便是止步于此。
前面是丁字路口,左拐上山500米是 黄山 第三高峰光明顶,右拐便是去前山的路,黄山最高峰的莲花峰横空出世,直插蓝天,
我们下鳌鱼峰,登百步云梯,再从莲花峰的山脚掠过,继续向前,透过黄山松可见对面高耸的天都峰,
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中的第二高峰,也是最为险峻的山峰,目前正处于5年期的封闭修养中,我第三次上 黄山 登天都峰时云雾弥漫,现在却历历在目,一览无余。
坐玉屏索道下山,回望 黄山 群峰,也是岩如白雪,但去年下山到此时,在同一地点回看山上,却是一片昏暗(见下图),因此,在我印象中 黄山 峰岩多为灰黑色,毕竟 黄山 古称黟山,“黟”者黑多也,白色的岩峰比较少见,阴晴使 黄山 面貌各异。
回到酒店已过下午3点,今天在山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逛了一大圈,走了整整8个小时,计步器显示行程为14公里,虽然我选择一条平路和下坡为主的线路,但运动量仍不小。此外,作为我国著名景区,黄山 的门票可不便宜,上下索道和缆车更是一笔大开支,还有来回景交车费,三项加起来超过500元,在全国景区中名列前茅,尽管如此游客仍纷至沓来,早上坐换乘中心乘车上山的人排成了长龙,下午我们回来时在换乘中心外的电子屏看到,今天上 黄山 的游客达6千多人,周末节假日应该更多。下午4:40点我们告别黄山 ,乘坐20分钟1班的班车前往53公里外的高铁黄山北站,全程高速,仅需1小时,
住站后的民宿村,这里是今后几天的活动中心,登黄山后我们也需要休息一下。杭黄高铁已于上个月通车,给最美高铁再锦上添花,新线的起点就是黄山北站,此去千岛湖站仅需半个多小时。(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