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呈坎 · 潜口
呈坎、潜口 两村均属于黄山市徽州区,距黄山北站不远,上午我们请住店老板开车送至呈坎,16公里报价50元,大家在景区西门口一下车,就被停车场旁的两树红叶吸引住了,这两株高大的枫树已基本红透,在蓝天下更显艳丽,景观效果甚至胜过 塔川 。
我们走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空坪上的“晒秋”景观,与 婺源 篁岭的“晒秋”异曲同工,只是场地不同,没有高低层次感,而且这一带比较冷清,游客稀少,
又检一次门票后才来到永兴湖畔的中心区,这里也有“晒秋”大坪,但规模更大,晒匾更多,不少游客流连其中拍照留影,架上挂着玉米、辣椒,地下堆着南瓜、推车,一派丰收景象,
墙上的广告词是“游呈坎一生无坎”,很受游客青睐,右侧有幢老宅,里面的木雕和绣床非常精美。
呈坎村始建于东汉末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有人对这里的八卦地形和“风水”理论”很感兴趣,我却关注其“ 江南 第一村”、“ 中国 古建筑之乡”的内涵,村里现有宋元明清建筑100余处,其中有21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之多占 黄山 市首位,而且有宅、祠、社、桥等多种建筑,类型丰富,风格独特,当年朱熹就有“呈坎双贤里, 江南 第一村”的赞誉,现为 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从小桥上穿 永兴 湖而过,我们进入住宅区,但在迷宫似的深巷穿行时,只看到罗进木、金小六、两罗宅、程开复宅、王裕成记、潨川小学堂和罗润坤宅等少数几家,其中罗润坤宅前的木牌上注明:建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7年),其余木牌均无具体介绍,且大门紧闭或无人居住,只能看到高耸的马头墙,有的已转卖给外地人,
我们未找到村里最老的建筑、建于宋代的 长春 社,也未看到元代民居罗会泰宅。当我们走到众川河边时,很快看到小巧的环秀桥,是十七世祖罗环秀之妻程氏捐资建造的,虽然看上去有些其貌不扬,却是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所建,属于呈坎古建筑群中的元老,至今已有717岁了。
最后来到 罗东 舒祠,呈坎的游程进入了高潮,此祠是我国民间祠堂的经典,也是全国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俱佳的建筑,被誉为“ 江南 第一名祠”,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央视《朱熹》系列片中对此祠有专门介绍,称其为 中国 最大的家祠,这也是吸引我来呈坎的主要原因。此祠是为纪念呈坎村罗氏宗族十三世祖 罗东 舒,由二十一世祖罗洁宗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2年),在后寝大殿快要完工时停工,明万历壬子年(公元1617年)又由二十二世祖罗应鹤续建,并增建了宝纶阁,全祠共四进四院,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走进祠堂,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仿 山东 曲阜 孔庙建制的棂星门,由六柱五间石牌楼组成,这在 徽州 祠堂中是独一无二的。棂星门后是仪门,正中挂着由 中国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所题的“贞靖 罗东 舒先生祠”匾,
仪门后是一个大四合院,天井内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古桂花树,
后面是五开间的享堂,正面是22扇高大的木格子门,梁架重叠,接缝紧密。走进宽26.5米、深22.5米的享堂,堂中有4根巨大的金丝楠木柱,据说从 缅甸 进口,每根价值1.2亿,正上方垂挂有明代书法大师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匾,此匾长6米,宽2.5米,人称“古匾之王”。“彝伦攸叙”4字出自《尚书》,“彝”指的是法度、常规,“伦”是指人伦、伦常、五伦,“攸”是永远的意思,作世代相传讲,“叙”就是秩序、条理。
最后一进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其最大特点是门面宽阔,工艺精湛,殿前有三排青 石台 阶甬道通向大殿,沿廊有10根巨型 石柱 ,殿内有木柱46根,楼阁有11个开间,面阔宽达30米,
登台阶甬道走进宝纶阁,抬头仰望梁上,只见巨木纵横,花纹繁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横梁上装饰花纹的老建筑,我还是第一次见。
游完 罗东 舒祠,结束呈坎的行程,从景区东门出来时已11点半,我们打的来到9公里外的 潜口 。由 黄山 至屯溪的沿途有“古建长廊”之称, 潜口 明清古建筑群是其杰出代表,上世纪80年代, 黄山 市报经国家文物同意后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这一带的22座典型的明清建筑集中到 潜口 镇加以保护,形成了一片占地1.6万平方米的古建景区,命名为“ 潜口 民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这个名称并不准确,里面除了民宅外,还有堂、祠、桥、坊等,应称“ 潜口 古建筑群”为宜。我们在路边小店午餐,听店老板说前面不远还有一座金紫祠,堪比 罗东 舒祠,建议我们过去看看。我们先到对面的“ 潜口 民宅”,景区分南北两大片,无需门票,免费参观,但游客不多,门可罗雀,从一幅《 潜口 民宅迁建示意图》可见这些古建的来处,最远的是 旌德 、 休宁 , 黄山 市这种文物保护形式,是上世纪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看来值得反省探讨,文物古迹还是以原地原址保护为好。
我们先到南区的清园,这里有清代建筑10幢,分别是畊礼堂、诚仁堂、义仁堂、谷懿堂、程培本堂及戏台、收租房、汪 顺昌 宅等,这里也有几树红叶比较亮眼。
从南区边门走出,对面山坡就是北区明园,大门和山上建筑都是明代的,连山脚下一座名为荫秀桥的短小石桥,竟也有460多年历史,我们游览了罗小明宅、苏雪痕宅、胡永基宅、方文泰宅、曹门厅、乐善堂和善化亭等,
最后来到方氏宗祠坊前,此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公元1527年),四柱三门五楼,重檐悬山顶,用料讲究,雕刻精美,但正楼两面匾额的字迹已难辨识,奇特的是别的牌坊上均有“圣旨”、“恩荣”之类,唯独这座牌坊在“龙凤榜”处没有题字,只雕刻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右手拿着一支笔,左手握着一个“权”,翘起的脚后有一方形大斗,“鬼”、“斗”合起来是“魁”字,斗是表示量才,笔点状元,掌握权力。
离开“ 潜口 民宅”,沿大街向前200多米便是金紫祠,汪氏六十六世祖汪叔敖,也是 潜口 汪氏始祖,因其四个儿子都是朝廷的栋梁,被南宋皇帝追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并依其子奏请批准于建金紫院,但网上有人说金紫院和现在看到的金紫祠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汪氏八十一世祖汪一诚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修建,规格超出一般祠宇,据说是目前已发现的古 徽州 规模最大的祠堂,该祠进深达196米,占地近7000平方米,全祠由南至北依次为石坊、戟门、碑亭、后寝及汪华公庙, 中国 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在游览之后,欣然题下“ 中国 民间第一祠”,现刻在路边横石上。这里也是一处革命旧址,当年新四军整编后,陈毅曾率部队驻扎于此,该祠是新四军整训的政治课堂,又是东进誓师大会的庄严会场。金紫祠门票40元,但对汪姓游客免费开放,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青石牌坊,孤零零地立在公路边,并未圈入金紫祠内,双层 三门 四柱,工艺并不复杂,但龙凤匾上的题字“宋敕建”很罕见,下面题款大意为宋隆兴二年文华阁王若思奏请、孙文颐立等,其右侧立有一牌称,此坊已有850多年历史。
如确实如此,这可能是 皖南 年代最早的古迹了,但网上有人说此牌坊虽在宋代得到皇帝批准,但建设的时间是在明朝,而牌坊名也是“金紫祠”而非“金紫院”,下面题款中的立坊人孙文颐是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2年)的官员,可以验证此坊的实际建设年代并非宋代,二者相差竟达350年。牌坊后过三源桥就是棂门,第一进“汪氏家庙”
巨匾醒目,院内有左右两座碑亭,右边为明万历太子太书吏部尚书许国撰文,详细介绍了潜川汪氏起源、祠堂建造始末等情况,许国是 歙县 闻名的八脚牌坊的主人,其亲自撰写祠堂碑文在全国只有此例。
第二进的大门上挂着“越国世家”匾,正门不开,走边门进入院内,左右墙上有汪氏起源和历代名人的介绍,称汪氏始祖为公元前576年鲁成公夫人姒氏所出,因出生时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而取名为汪,后其孙改汪为姓,汉献帝时汪氏三十一世祖汪文和举家迁 绍兴 ,为汪氏南迁始祖。汪氏四十世祖汪叔举任南齐军司马时游 新安至绩溪 ,爱其山水,遂辞官定居汪村,为古 徽州 汪氏始祖。
金紫祠的最后一进是宽阔的寝殿,有十柱九门,正中挂“遵彜会极”匾,午餐店老板将金紫祠比 罗东 舒祠,可能是其门面宽阔与宝纶阁非常相似,或者是指其占地面积比罗东舒祠大1倍多,我在网上没有查到金紫祠寝殿宽度的数据,但从用料、工艺和气势看,与宝纶阁无法相比。寝殿后是坐西朝东的汪华公庙,为祭祀汪氏四十五世祖汪华而建,汪华是古代最著名的汪氏人物,隋末天下大乱时,汪华起兵占领歙、宣、饶、婺等六州,自称吴王,后率土归唐,李渊授其越国公, 江南 六州一带建祠立庙70余座,在金紫祠的寝殿里有一尊人物塑像,我以为里面供的是汪华,但塑像下注明的是轩辕黄帝。
此外,在金紫祠对面的公路边,还屹立着一座古塔,七层、八角、铁顶,底部直径10米多,塔高约32米,塔檐及顶部已毁,塔内第二层壁间嵌砖雕红石匾额,塔名为“翼峰”,网上也有人说应为“巽峰”,即塔是建在东南巽位。此塔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竟比金紫祠还早48年,据说属于穆斯林教塔,这种塔形除潜口外只有巴基斯坦尚存一座,但抗战时此塔险些被国民党军队炸毁,是潜口古建筑群落中唯一幸存的古塔,此地在古代是进出黄山的必经之处,现已辟为公园。
黄山北站至 绩溪 北站,高铁仅需17分钟。 绩溪 我已来过多次,情况比较熟悉,出站口左拐就是汽车站,
原计划去两个地方,一是湖村,二是龙须山,都在城 东北 的346省道旁,原计划先坐车去22公里外的湖村,再返回15公里处的 龙川 上龙须山,网上说坐去胡家、伏岭、石门或徽杭古道专线车均经过湖村,其中9点半至石门班车可直达售票处,但我们进汽车站时已9:20点,一问才知上午去徽杭古道的专线车仅9点1班,而9:10点去胡家的农客刚走,下1班去胡家的要1个小时后,于是临时更改计划,来到站前的公交停车场,坐20分钟1班的6路公交先到 龙川 。在 龙州 景区门前向多人询问龙须山情况,得到互相矛盾的不同答复,有的说龙须山已封闭不开放,有的说只有周末才可以上去,还有的说需要住在 龙川 ,第二天由当地人带路上山,但带路费高达300元,因此,我们再改计划,决定打的先去湖村,但这里竟无一辆出租车,网约车也无人应答,后经停车场保安联系了一个私车司机,报价40元,在车上询问司机后才知湖村并不在公路主干道上,从路口进去还有2公里,石门班车已停开,去伏岭的车也不经湖村路口了,这短短2公里竟成了湖村景区的软肋。湖村景区过去从未听说,我也是去年参观 绩溪 博物馆有时才偶然发现,此村自然环境优美,缘溪河呈S形绕村而过,东西两片村庄如同太极,所以现已改名为太极湖村,这里还有明代古街吟泉街,沿溪两岸徽派建筑百余幢多为明清建筑,尤其是以余社旺、章祖旺、章祖强、章秀珍4户为代表的门楼砖雕有20处之多,最大的一处雕饰面积达4.2平方米,其中最好的7座集中在一条街巷,工艺精美,文物价值高,堪称 徽州 之最,被誉为“中华门楼第一村”。门楼是民居的脸面,也是其 富裕 的象征
主要种类有八字墙式、牌楼式、门罩式,湖村的门楼均为门罩式,其上部有挑檐和匾额。由于砖雕门楼具有实用性、装饰性、牢固性等特色,门楼多以砖雕为主,一般以花鸟、戏文故事、博古为主要题材。
湖村村口有座日月亭,在没有通公路之前,这里是 绩溪 通往 杭州 的一条通衢大道,后来村里在此修了这座日月亭,既可以给过往客人休息,也是一个关卡,现在则成了景区入口,有人把守,门票60元,右侧就是缘溪,眼下正借冬季枯水期进行大规模的河道整治,挖掘机正在河里施工。
我们根据路牌指示左拐进村里,首先来到章氏宗祠,看到当地游艺活动秋千抬阁的道具,但未见代表了徽派木雕的最高水准的蟠龙香亭,向前不远便是徽菜馆业创始人章祥华的故居,建筑外形一般,没有任何装饰,与普通民
宅并无二致,看来这个大厨没有因此发家致富。再向前后右拐就是位于小桥边的木子堂,门楼的砖雕精美,主图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但门前电缆纵横杂乱无章,拍照取景较为困难。
离开木子堂向前左转不远,就是高档门楼密集区,先是在右边的狭窄支巷里看到3座门楼,呈左、中、右品字形分布,其中有一座的说明牌称其为双楣式门罩,上楣左“耕”右“樵”,中间是“三顾茅庐”,下楣为“访友图”,两侧是“梅兰竹菊”;
还有一座的说明牌称主图是“陈桥兵变”,上下还有“福(蝠)从天降”、“ 八宝 图”、“暗八仙”等图案,但下楣正中空白,没有任何图案;中间这座是单楣垂柱式,图案为“文川 武乡 ”,这3座门楼均建于清末,构图繁复,工艺精美。
由此向前右转是一条宽敞的横巷,也有3座相对的门楼,其中左面第一座最为奇特,上楣是11个龛座,挂落蝙蝠 八宝 ,称“十一麟阁”,下楣是“九狮(世)同堂”;
右边第二座上楣是“新科状元”,下楣是“张良纳履”卷轴图,左右两侧饰喜鹊梅花,意为“喜上眉梢”;
对面这座上楣是“群英会”,下楣是“公艺百忍”,边雕瓜藤枝叶、云彩蝙蝠作装饰,这3座门楼也均建于清末,保存
状况基本良好,看来这一片应是当年村中的富人住宅区。早听说 安徽 砖雕精美绝伦,今天真正是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我认为湖村的门楼砖雕应为全国最佳,而且没有之一,连晋商大院也稍逊一筹,但这些湖村大户均大门紧闭,好在欣赏这些门楼砖雕无需入户,在门外游览即可。最后登上村中的小山 高台 ,全村景象尽收眼底,远处群山曲线朦胧,这里还巍然屹立着一株粗壮硕大的千年苦槠树,据说几十年前曾遭到雷击,至今仍留有雷击的碳痕,但它老而弥坚,郁郁葱葱。
上午村中虽然游客不多,但我们在此遇上几位本省老乡,他们来此不为旅游,而是考察风水,因为在 高台 下方有一“千年帝王坟”,我们下去一看,原来是宋代 龙川 胡氏二十五世祖胡元龙之墓,据说正好落在湖村八卦地形的阳鱼眼上,旁边还有文字介绍,大意是此地风水极佳,乃所谓龙脉所在云云,经上网查询,胡元龙曾任南宋枢密史
大学士,当年胡家将祖先的墓穴选在此,应是羡其山水清淑,远方的朝山则是位于皖、浙交界的天目山系的七姑山,但其生前的地位并不高,死后葬此700多年间子孙也未出帝王人物,如今陵前地形已极为局促狭窄,只有一条短短的丁字小巷,宽不到2米,左右均是房屋,自墓碑到前面房屋也不过4米,游人们甚至只有透过狭巷才能看到前方远处的七姑山。
回到村口日月亭,我们联系一当地村民开车送回 龙川 ,在路边小店午餐时,店主称如从 龙川 景区穿过,去龙须山仅需十几分钟,她的话又燃起大家的希望。龙须山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山中有座 白沙 峰地貌奇特,从下面的网上照片看,这段山脊表面完全沙化,都是细小的沙石,行走其上如在沙漠,很多路段只有两个脚掌那么宽,两侧都是沙化的山坡,与周围青葱的群山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浙皖地区,甚至在全国都很难找到这种沙化景观,人称“最美山脊之路”,但 白沙 峰并未开发为景区,途中有些地段较难攀爬。
此时才下午1点多,我决定再试一下,购买 龙川 景区门票后穿过水街,我们一直走到景区外登源河上的上官桥,过桥后向前走不远水泥路就到头了,前面只有田埂,只好倒回桥头沿登源河向下走,又找到一条较宽的砂石路,
进去200多米后见路边田地有一中年男子,我想此人住在附近,应该比较了解情况,便向其询问此路是否通向龙须山,并特别说明不登主峰山顶,只到沙化山,他说此路再向前只有小道了,可以上山但路较远,返回河边向下走150米还有一条最短的上山路,全程大约3公里,但山下路口有人把守,游客根本无法进入,我的登山之梦再次破灭,只得怏怏而返,虽然无法上 白沙 峰,但我已尽全力了,也许以后开发好开放了还可再来。我们从上官桥下的小桥返回对岸重游 龙川 ,这座上官桥完全是个现代建筑,既大又高,非常突兀,与周围景观和小河流水太不匹配,倒是旁边的村桥还有些乡野情趣。
龙川 景区大致有4个看点,其中胡锦涛的祖父胡炳衡宅不对外开放,但在旁边的胡氏纪念馆中,可以看到胡锦涛小学时报名的存根,写明其为 绩溪 县人;
胡氏宗祠2014年才经过整体维修,看上去还有些新,但有块文徵明匾可能是老物件,在最后的寝室里我看到葬在湖村的第二十五世祖的牌位,头衔是宋进士,而胡炳衡则为第四十六世祖,头衔是清徽商;
奕世尚书坊为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精工细作,古韵犹存,屹立至今已440多个春秋,而对面为副都御使胡宗明所立的都宪坊则又白又新,一点都不像古建筑。
此外还有以“门阙多、马头墙多、古巷多”而著称的胡宗宪尚书府,历史上曾以“七世同堂”传为佳话,又有“二十四个门阙”之雅称。坐公交返回 绩溪 县城,结束 安徽 行程,明天将奔向邻省 江西 。(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