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里面有一处景区叫西洋楼,我们平时在书籍,影视作品中常常看到的那些圆明园被焚烧以后的残迹,其实主要是在这里。为什么只有这里的残迹比较多呢?因为这个地方的各个建筑使用石料比较多,而圆明园其他地区建筑使用的木料比较多。
西洋楼景区最多的就是和水相关的景物:比如在景区入口处就有谐奇趣喷水池,走不多远是海晏堂,穿过海晏堂,就是大水法和观水法。
谐奇趣原是演奏中西音乐供皇帝欣赏的一处建筑,其南边有海棠形的喷水池,中间有铜羊,铜鸭等在水中嬉戏,其北边有菊花形喷水池。这些喷水池的水来自不远处的蓄水楼。春天的时候,这里还残留着一簇簇枯黄的芦苇,最与这残迹相匹配。
海晏堂是这里最大的景观,其正门朝向西方,高低上下原有十余间建筑,堂前原有一个大型喷水池,池中有十二生肖兽首,每隔两个小时就会喷水一次,正午时分,全部生肖一起喷水。海晏堂后面还建有巨大的蓄水楼。
大水法,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那个圆明园标志性的倒塌的石头建筑,其实是西式的喷泉:主体是圆形石龛式,从上到下原有七级。大水法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喷水塔。
正对着大水法,就是观水法。观水法建于乾隆年间,其正中设有皇帝宝座(坐在此处观赏大水法的喷泉),宝座后面是由五件石雕组成的石头屏风,其上雕刻着欧洲的军旗,盔甲,刀剑和火炮等图案。
大水法和观水法东边是一处低矮的土山,名叫线法山。清代,皇帝可以策马上山,在山顶俯视整个西洋楼景区。现在看来,就是普通的一堆土而已。法国作家雨果当年曾经痛斥英法联军的暴行,所以,山脚下有他的一座雕塑。
除了各种和水相关的建筑,还有一处是叫养雀笼,原是专门饲养孔雀的地方。养雀笼不远处,是一个游人(尤其是小孩子)众多的建筑,叫黄花阵,其实就是一处石头迷宫。穿过这个迷宫,就可以到达中央的西式凉亭。此外,还有一处叫方外观,原本是乾隆皇帝给香妃修建的清真寺,现在照例是废墟遗迹。
圆明园先毁于英法联军,后毁于周边百姓。景区内的介绍上写着,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后,石劫,木劫,土劫相继发生(就是周边的百姓来此地抢运石料,木料,甚至是土,而保护园林的官兵早已鸟兽散),而使得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化为废墟…
西洋楼这个景区是单独售票的,因此,游人稍微少一些。
春天三月,夕阳西下,花红柳绿中还有残垣断壁…还是有些味道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