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的历史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大觉寺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因文献无征,其具体的创立时间,目前尚难确定,今天我们仅能根据原立于门头沟斋堂川村双林寺的辽统和十年(992年)石经幢题记推知,早在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该寺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属地辽玉河县内诸寺庙中,居”领衔”地位。寺内现存的辽咸雍四年(公元1068年)《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赞道:“旸台山者,蓟壤之名峰,清水院者,幽都之胜概,跨燕蓟而独颖,牟东林而秀出。”九百多年以前,就已是幽都著名巨刹了。
大觉寺在金代的情况,不见载籍,至今也未发现相关的金石文献。但据明末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述该寺即“金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可知有金一代,不仅仍沿袭了清水院之名,法脉相承,而且被金朝的第六代皇帝完颜璟辟为离宫别院,列为西山名胜“八大水院”之一,因此使这座帝都远郊的佛教寺院与皇家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后称灵泉寺。
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仍,西山八大水院多劫灰瓦砾,年久失修,大觉寺逐渐衰败。根据明宣德三年(1428年)《御制大觉寺碑记》中“北京旸台山固有灵泉佛寺”的记述推测,元代和明代的百余年间,该寺曾铭灵泉寺。
明宣德三年,宣宗朱瞻基奉其母孝昭太后之命,出内帑(tǎng)返修了凋敝已久的灵泉佛寺,并更其名为大觉寺。除了这次大规模的翻修外,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朝皇室对大觉寺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而后一次修建,仍系由宪宗生母周太后出资,竣工后,则派周太后从弟周吉祥主持寺务。至此,大觉寺这座敕建禅院,便一度兼有了太后家庙的地位了。
明代的中早期是大觉寺历史上第二个兴盛阶段。由皇家内廷出钱建设的寺院建筑,基本保留至今,也奠定了今天大觉寺殿堂门庑的格局和规模。
清初,大觉寺已十分荒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清中期,为大觉寺历史上的第三个兴旺时期。康熙五十九年,雍亲王因崇信佛门,对大觉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初步形成了大觉寺现有的格局。乾隆十二年,又重修了大觉寺的主要殿宇。大觉寺作为京郊的一座敕建禅寺和雍、乾两代皇帝的行宫,不仅得到皇家的格外重视和多次修缮,建筑面积与日俱增,而且以其园林的秀丽,环境的优雅,及当家僧侣们法理修养的精湛,一直都是远近缁(zī)素求法拜佛、修心明性的一处伽(qié)蓝圣地。
民国和抗战时期,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使大觉寺香火冷落。1937年,随着北平沦陷,大觉寺一度被日伪军抢占为军事据点,千年古刹遭到了惨重破坏。
解放初期,寺院荒芜,部分殿宇圮毁。
1952年,北京林学院在此筹建,并以此为临时校舍。
1972年,北京智化寺三世佛移到大觉寺。
1979年8月,大觉寺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大觉寺移交给北京市文物局。
1992年4月10日,正式开放。
2003年11月,修缮了无量寿佛殿背面的南海观音大型悬塑, 并复原了包括四大天王、韦驮在内的24尊佛像。
2006年5月25日,大觉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觉寺八绝
大觉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名贵的花木,也流传下不少奇妙的传说。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大觉寺的景物,号称“大觉寺八绝”。
一绝“老腾寄柏”:在山门内,功德池的石桥东端有一株古老的桧柏树,根结如瘤,足有五百多年的树龄,在树干半空的心部,寄生着一株老藤,粗壮的躯干显示出它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二绝“两色荷花”:功德池水由龙口喷出,碧波粼粼,池上架有一孔石桥,把池水分作两半。当年池中莲开两色,右白左红。乾隆赋诗云:“一水无分别,莲开两色奇。右白而左红,是谁与分移?"可惜这两色的莲花现已绝迹了。
三绝“碧韵清池”:位于北玉兰院斋堂前。这是一个长二米、宽一米三、深一米的石雕水池,系由整块大理石雕凿而成。石上纹理细腻,夹有多种颜色的花纹,很是奇特。自龙潭流出的泉水,顺石槽泻下,流经该池。石壁的西沿镌刻着“碧韵清”三字。
四绝“千年银杏”:千年银杏在无量寿佛殿前,有一株古银杏树,树冠的浓荫遮盖了大半个庭院。树千之粗,要有五六个人张开两臂手牵手才能围拢。乾隆曾为其赋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它确实可说是与寺院同龄了。遗憾的是,它是一株雄树,一千年来从未结过一个果。
五绝“玉兰之王”:在四宜堂北房前面和北跨院各有一株玉兰树。前者传说是乾隆年,住持迦陵和尚园寂于四川后,根据他的遗嘱从四川随灵移来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树龄,可称为玉兰之王。在北跨院那株玉兰,是光绪年间移植的,也有百年历史。大觉寺的玉兰享有盛名。所谓“古寺兰乔”就指的这里。过去,多少文人墨客于花信时节,赶来为它吟诵赋诗。朱德同志生前曾多次来观赏这“古寺兰香”。
六绝“鼠李寄柏”:在四宜堂前的玉兰树旁,有一棵巨大的柏树,距根部一米多处,分成两个枝干,在两枝之间的缝隙里寄生出一株小叶鼠李树。它们在这里也共生了上百个春秋,仍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七绝“辽代古碑”:碑在大悲坛北,高一米多,顶部雕着盘龙,蜻首龟座,镌刻着《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中记载:辽咸雍四年(公元1068年)有一位叫邓从贵的善人舍钱三十万“葺诸僧舍”,又舍资五十万“印大藏经凡五百七十九轶”,龛措于寺中。这通古碑对于研究《辽史》以及辽南京(今北京)地理历史有重要价值。早在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金石萃编》的作者王昶(chǎng)“从寒芜落叶堆中搜得之,摩挲难诵,回环数四。因叹北方石刻,可证辽金史者甚伙。”碑中涉及北京十二个地名,都能在今天找到,如碑中的南京窠(kē),就是今天在寺东南的南安河。
八绝“古松抱塔”:大悲坛后,立着一座白塔。塔为覆钵式,正面开着“眼光门”。塔顶的华盖上系有风铎。塔旁两株古老的油松虬(qiú)枝盘绕,将塔合抱其中。
大觉寺除了这“八绝”之外,还有许多珍贵的佛像。在正殿里,为木雕的三世佛,两侧排列着二十诸天,后殿里供奉着无量寿佛,皆明清两代所制。寺后的花园里,依山叠石,随岭建亭,林木茂密,鸟语花香,十分协调。花园南部有息云轩,系乾隆题额。取“我息云亦息”之意。息云轩后有亭,旁立乾隆诗句石刻。乾隆诗称:“山水之趣此领要,付与山僧阅小年。”
交通
公交车:乘633路(安宁庄东路南口——杨坨)到大觉寺站下车,步行至大觉寺。
自驾车:颐和园到太舟坞后向左走老路过温泉有路标,上军庄路。
门票
成人门票:20元。
游览季节
玉兰花期:由于地处山区,寺中玉兰开花时节一般比市区晚十来天。一般在4月上旬开放,花期一周左右,遇到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花期还会延长数日。
在大觉寺,春看玉兰,秋看银杏。
打卡大觉寺
1、大觉寺平面图
现存大觉寺主体为清隆年间重修后形成的。中路建筑及附属园林区域基本保留了清代格局,南北两路建筑则多有依现代功能需求的加建。清代寺院布局坐西向东,依山而建,有中、南、北三路建筑。
中路前部为礼佛空间,按照佛寺规制,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山门与天王殿之间的院落内有碑亭、放生池以及钟鼓楼,放生池上横跨石桥。大雄宝殿与无量寿佛殿的台基相连通,大雄宝殿前东西厢为伽蓝殿、祖师殿。无量寿佛殿后为一组向上的台阶通往高处的平台,平台上是大悲坛,为五开间两层楼阁式建筑,曾经是寺院的藏经阁。大悲坛后为附属园林,中轴线上有喇嘛塔形制的性音禅师墓塔,塔后是长方形的水池——“龙潭”,潭后为“龙王堂”,是一座三开间两层楼阁。园林南侧石山上有“领要亭”,六角攒尖顶。园林北侧有两座三开间的茶室建筑,名“畅云轩”,史料中未见记载,或为后期加建。
南路为行宫建筑,始建于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共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主殿为“四宜堂”,因内有古玉兰树,又被成为“南玉兰院”。第二进院落主殿为“憩云轩”。据记载,四宜堂院落前原有一戒坛建筑。
北路原为僧人生活区,有方丈院、香积厨、僧房等建筑。方丈院西侧的僧房院落也因有古玉兰树,被称为“北玉兰院”。
2、停车场
3、山门
山门为三间带斗拱的歇山式建筑,砖石结构,中间开拱门,上有匾额“救建大觉禅寺”。山门左右有八字形影壁,为影壁中等极最高者。
4、庭院与碑亭
5、“乾隆与大觉寺”展览
6、放生池
碑亭与钟鼓楼之间为功德池,又称放生池。池为正方形,四围砌筑石栏,池上建一石桥,将水池一分为二,南北两侧壁上各有石刻水兽,据考是辽代建寺时之物。大觉寺泉水源于后山李子峪山谷,伏流人寺,汇聚成潭,后分成两道水线,最终从石兽口中汇人功德池,构成二龙戏珠水景,现南路流泉已不存在。
6、钟楼、鼓楼
7、天王殿
天王殿为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8、二进院、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9、三进院落、无量寿殿
无量寿佛殿为第三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无量寿殿前院左右树池中各有一株银杏树。北面的一株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
10、大悲坛
第四进院落以大悲坛为中心。北侧有一座一米多高、璃首龟跃的辽代古碑,镌刻着《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文。
11、后院、龙王堂、
在后院园林区域中,龙王堂位于全寺最高处,共两层,登楼阶梯采用山石踏跺。龙王堂前有一水池,称为灵泉,灵泉为山后泉水汇集之潭。
灵泉东侧有覆钵形的白塔,称为迦陵和尚塔。此塔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迎陵禅师的墓塔,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在白塔的左右,分别有一棵松树和柏树,松柏的枝条向白塔伸出,似将白塔抱住,因此称为“松柏抱塔”。
领要亭位于西南角坡上,层层台地从领要亭跌落而下直至砌云轩后,台地上遍植花木,在领要亭可一览园景。
12、憩云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