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柳永遗迹何处寻? —“武夷秘境”之九

天数:1 天 时间:6 月 人均:100 元 和谁:夫妻

        如果推举最知名的武夷山历史人物,北宋词人柳永(公元984年—1053年)可算其中一个。柳永的祖父柳祟,字僧生,北魏人,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曾任沙县县丞,后迁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柳祟有6个儿子,长子柳宜即为柳永之父,曾任南唐监察御史,南唐降北宋后曾任雷泽、费县县令、濮州城令等职,在基层一干就是15年,后上书宰相吕蒙才破格升为全州通判(今广西全州),实际上是州府的二把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5年后以赞善大夫调任扬州。柳宜有4女3子,长子柳三复,次子柳三接,排行第七的柳三变出生于其父费县任所,后改名柳永。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柳宜官迁至工部侍郎、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回到崇安,与祖母一同生活,幼年和少年在此度过,祟安县为今武夷山市的前身,1989年撤县建市,茶景村现属上梅乡。柳永14岁作《题中峰寺》,中峰就位于武夷山市上梅乡,后又作歌颂武夷山风景的《六六真游洞》,这些也许就是其在武夷山留下的少许作品了

柳永画像

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之中,年轻时寓居苏杭扬州一带,流连于听歌卖笑的欢场,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柳永20岁时作广为传诵的《望海潮》,遂名声鹊起,名噪一时。柳永何时成婚,妻子何人,史料均无记载,后人只能从其词作窥知一二。柳永初次结婚娶的是家乡女子,但夫妻关系并不融洽,应与柳永常出入勾栏瓦肆、茶坊酒楼,沉迷欢场、放浪形骸有关,后来柳永干脆离家出走,一去就是3年,妻子一气卧床不起,等柳永回来时已病入膏肓,后来又娶过几任,其实宋代的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类似于卖艺,并非娼妓,柳永精通音律,作品深受她们欢迎,多许重金相求,一时炙手可热,柳永常常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不至于有衣食之虞。 1999年武夷山被评为双“世遗”,据说在文化遗产方面除朱熹外柳永也功不可没,遂将市区一条东西向的小街命名为柳永路,2004年又在景区中心的武夷宫建起了柳永纪念馆,

柳永纪念馆

2015年夏我曾专程前往拜访,走进纪念馆大门,两侧仅十几平方米的耳房就是展室,显得狭小而局促,整个过程中只有我一人观看,真正是门可罗雀。大院里倒很宽敞,正面的巨石上刻有毛泽东手书的《望海潮》,但面积过小,石色偏暗,字迹难以辨认,后方两侧有柳永塑像,左侧是《八声甘州》的意境,右侧是《雨霖铃》的场景再现,柳永正与一女依依惜别,但此妇人应该不是其妻,而是相好的歌女虫娘。院子正中是重檐主殿,两幅匾额倒很贴切,上匾是“一代词宗”,下匾是“白衣卿相”,

柳永纪念馆主殿

主殿后外墙全是阳刻仿宋体的柳词,创意别致,气势宏大,正中下方浅色的便是著名的《雨霖铃》,后院立有柳永塑像和一竖石,上刻《柳永墓冢抔土还乡记》,称柳永墓土从镇江北固山移至此,是“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抔土”的意思是一捧之土,极言其少,实际上有关柳永的史料记载甚少,其墓址自宋以来就众说纷纭,有湖北襄阳、枣阳和江苏扬州、镇江等4种说法,但从其最后定居地及其子柳涗久居镇江这两点看,镇江说应该比较可信,不管柳永死后先葬在何处,二十年后柳涗任职镇江,将其父移葬至北固山麓。

纪念馆主殿后墙
纪念馆主殿后墙

         柳永虽写得一手好词,但在科举考场上却屡试不中,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柳永踌躇满志奔赴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参加礼部应试,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但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者,皆严谴之”,柳永初试落第势所必然,但他对中举出仕仍抱希望。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时再度落第。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但柳永第三次落榜,愤慨之下作《鹤冲天 · 黄金榜上》,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科举,落第后柳永沉溺烟花巷陌、歌伎的多情和都市的繁华,教坊中的乐工每次得到新的曲调,必求柳永填词,然后歌才能流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雨霖铃》,告别情人愤而离开京师,前往江南漫游,此后约有近10年未参加礼部科举考试,自称“奉旨填词”,与苏杭乐工、歌女合作,走上了专业作词之路。

柳永名作《雨霖铃》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后前往西北、西南游历,再沿长江出三峡,游洞庭、湘江、鄂州(今湖北武昌),尝尽“羁旅行役”之苦。十年后的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亲政时特开恩科,极为罕见地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并增加名额,柳永正好符合“曾五举年五十”的条件,便再赴京师应试,也许是认为名字中的“变”字不吉利,他还改名为永久、永恒的“永”字,放榜时他和其兄柳三接同时考中进士,授睦州(今杭州淳安)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其实他成绩一般,只是勉强及格罢了,这一年他已51岁了,连考5次在古代文人也属罕见。虽然自称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柳永对利禄功名还是很在意的,他甚至还找过宰相晏殊,

柳永纪念馆现已改为武夷君殿
柳永纪念馆现已改为武夷君殿

并以二人同好作词为由拉关系,被晏讥讽后羞愧而退,看来正是早年混迹欢场、专写艳词的经历,使柳永在官场、文坛均声名不佳,以致民间传说宋仁宗一句“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将其从榜上拿下,实际上柳永能考上进士,还要感谢宋仁宗,柳永也爱为宋仁宗作词祝寿,据说宋人第一个写词祝寿的就是柳永,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所作多为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并不欣赏柳词。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两年后转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均颇有政绩,被二地列为名宦。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至此柳永任地方官已有三任九年,按理应当升职,但其作词《醉蓬莱》触动仁宗心事,皇帝大为不悦,将此词愤然掷地,直到3年后范仲淹提出庆历新政,柳永才升任著作郎,

武夷君殿

6年后转官太常博士。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年柳永改任屯田员外郎,这是他一生最高的官职,故人称柳屯田,遂以此致仕退休,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柳永因病去世,终年69岁。坊间传说柳永晚年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死时无人送终,最后由几个歌女凑钱草草埋葬,每年清明节相约赴其坟地祭扫,称之“吊柳七”,据说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我认为这应是坊间传闻,实际上柳永的儿子柳涗仕途平稳,为官至大理寺丞,身为政府官员不葬亡父当时乃大不孝,在“以孝治国”的北宋是会被人弹劾法办的。2023年我再到武夷宫时,原来的柳永纪念馆已改为祭祀武夷君了,

武夷君殿
武夷君像

武夷君是武夷山的山神、乡土神,其神话传说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汉武帝时曾遣使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声远播,影响渐大,唐宋以后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仅宋代就有4次。现在此殿无匾无牌,我看到殿前的香炉上有“武夷君殿”4个大字,这应该是此殿的名称,殿内是一位老者坐像,应该就是武夷君了,据网友说柳永纪念馆已迁往附近的仿宋古街,但我在街上走了一圈却未找到。

仿宋古街

        柳永虽在科举和官场均不得意,仕途坎坷,一生潦倒,但在文学上却是一个大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宋代前期最有成就的词人,柳永精通音律,作品深受欢迎,多许重金相求,一时名满天下,教坊中的乐工每次得到新的曲调,必求柳永填词,然后歌才能流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名噪全国,甚至连从西夏归朝的官员都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其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3种。隋代已出现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中唐时期诗人开始写词,将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宋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如婉约派、豪放派等,前者主要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后者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而柳永则是宋词婉约派中最具代表和影响力的人物,宋词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因此后人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故有唐诗、宋词的说法。柳永是宋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宋词的成形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宋词教父级人物、婉约派的宗师,据说苏东坡曾问:“我的词和柳永词相比怎么样?”有幕士答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岁的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中、晚唐时词以小令为主,词总共不过十多首,且内容贫乏,风格浮艳,题材狭隘。

苏东坡塑像

宋初的词主要是文人的雅好,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含蓄柔婉,篇幅短小,表现力差,与柳永同年代的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十几首,占其作品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是第一个大量作词的人,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柳永是对宋词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的第一人,为宋词形式和体制的革新和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并为宋词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据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柳永首次使用的就有100多个,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在词的形式上也做出巨大贡献,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而是靠白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运用铺叙式的长调,并在其手中逐渐定型,其特点是表现细腻,容纳量大,内容丰富,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之从贵族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实现平民化、大众化,在文字上柳永充分运用俚词俗语,首次反映市井生活,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宋词300首》录入柳词13首,在数量上居第4位,

《宋词300首》

超过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秦观、贺铸等人,《全宋词》 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家,词作21116首,其中柳永213 首,用了 多达133 种词调,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当然柳永对宋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形式和体裁上,其内容有轻薄浮艳、颓废庸俗的毛病,题材一般写都市繁华、歌女生活、离愁别恨,思想性不强,格调不高,既没有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和面貌,更未涉及抗金复土的斗争,在那个时代柳永被定义为“浪荡的轻浮文人”,这也是柳词的历史地位低于苏、辛的主要原因,500万言的《宋史》也完全忽视他的存在,竟未提及柳永一字,仿佛宋代根本就没有这么个人,但柳永作为词坛大家当之无愧,柳词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苏轼一方面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另一方面又力求在柳词之外自成一家,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

《全宋词》

而黄庭坚和秦观的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中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李清照的重要文学评论《论词》对柳词高度评价,称:“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并认为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王安石、曾巩“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又说贺铸“苦少典重”,秦观“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即尚故实,而多疵病”,在歌词音律上均不及柳永,但这仅指作词技巧,也与当时婉约派占据词坛主流的氛围有关,北宋中后期,学苏词的只有十之一二,学柳者十之七八,直到南宋辛弃疾横空出世,豪放派才统治了整个词坛。毛泽东也钟爱柳词,在200多首的柳永专著《乐章集》中,圈划了柳词多达35首,他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但又不废婉约,并亲自手录了柳永的《望海潮》。

柳永《乐章集》

         目前在武夷山景区内,柳永几乎没有任何留痕了,但在柳永的故里如何呢?是否还有一些遗迹?今年6月我专程前往的柳永故里茶景村,探访寻找其最后的遗迹,茶景古称白水,现为上梅乡人口和区域面积最大的高山行政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的大山深处的鹅子峰下,距武夷山景区47公里,2016年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武夷山市摄影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都在茶景村设立了白水基地,

柳永故里碑
“杨柳岸”公园
“杨柳岸”公园
柳永雕像

去柳永故里最方便的方法是自驾走高速公路,从五夫出口下再行15公里即可到达。一到村口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溪畔的“杨柳岸”小公园,这是现代新建的设施,迎面就一座“柳永故里”石碑,对岸长亭有柳永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附近的雕像疑似从武夷宫柳永纪念馆移来。如果说村口的“杨柳岸”小公园是现代所建,那村中陈厝还有两株古榕高大挺拔,郁郁葱葱。

古榕苍劲
古榕苍劲
古榕苍劲

最后我们来到柳永故居遗址,但现在只是一片平地,经过一千多年岁月柳宅早已不存,只有一株柳永手植的罗汉松仍然挺拔屹立,据说柳永小时体弱多病,母亲让其在此种下两株罗汉松,从此身体逐渐好转,一直活到近70岁,村民说这是村里最古老的东西。罗汉松神韵清雅挺拔,自有一股雄浑苍劲的傲人气势,有长寿、守财、吉祥寓意,是庭院和高档住宅的首选绿化树种,一般用于制作室内盆景,

“文保”碑
柳永故居遗址
柳永故居遗址
柳永故居遗址

这株罗汉松看上去并不大,缺乏年代沧桑感,但此树生长缓慢,生长期较长,成熟的植株每年仅生长1厘米左右,通常其寿命平均至少400年,如果养护的非常好,一千年也是有可能的, 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04年附近的建阳市漳墩镇林业站发现了一颗800年的罗汉松,这是目前已知最年长的罗汉松,如果茶景这株罗汉松确为柳永种植,那应是他在武夷山留下的唯一遗迹了,而且已有上千年历史。

柳永手植罗汉松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柳永遗迹何处寻? —“武夷秘境”之九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