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坝,一次沉浸式生活的旅行,一个来了再不能忘怀的地方
行垚和他的朋友们
缘起:
行垚,一个总是走着走着就遇见朋友的人,跟陌生人聊聊天、成为朋友,相约去家里坐坐,像自家人一样,喝点家里的酒、吃点家里的菜、聊点家长里短,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两个圈本不交接,只是一个善意的开放的聊天,两个圈竟也连在了一起。
慢慢的,朋友的朋友也交织了进来,汇成了一张乡念的网。网里,没有世俗的高低贫富、没有利益和竞争,只有一张张朴实的回归初心的笑脸。
行垚,一个笨笨的人,用自己发心动念做着慢慢的事、织着初心的网。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起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请听我把故事娓娓道来…….
第一篇:和阿坝的缘分
和阿坝的缘分:
说起来,这或者也是佛祖的一个撮合。去年的拉萨之旅、突发灵感,改变了行程去了扎耶巴寺——一座嵌在山里的寺庙。
到的时候,寺庙本已关门,本准备随便逛逛变离开,转身突然遇见一家藏族同胞,几句沟通下来、有幸跟着他们拜了扎耶巴寺。
这一家子,就是从四川阿坝来拉萨朝拜的藏民。里面有个年轻的小伙子——罗唐(左起2),汉语里带着浓浓的口音,沟通倒也无甚大碍。
一番朝拜下来,留了微信,约定改日去他们老家阿坝县看看。当时许是一句玩笑话,竟也成了真。
出行:
微信上断断续续联系了两个月,过了年、听说罗唐要回阿坝了。确认了时间、一拍即合,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阿坝之行。
交通和行前准备:
上海有直飞到阿坝县的红原机场的航线,但只有在夏季旅游旺季的时候才开通,票价据说也是出奇的高。其余时间可以选择从上海飞成都,然后坐车到县里。
成都到阿坝县,没有高铁,大巴倒是有,只是班次并不多,在成都的抚琴西北街有很多成都到阿坝的黑车,不同于传统黑车,这是一种特殊情况的下默认的交通形式,这里往返阿坝和成都的都是藏民朋友。导航搜阿坝信托大厦,就能到达。抚琴西北街也是一条藏民街,如果时间来得及、可以吃一段藏餐。
全程400多公里,一半高速一半国道, 6个小时可以到达。
票价,一般藏民150、汉族朋友170-180。路上会经过汶川县,汶川地震博物馆离高速出口不远,也建议去看看,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地方。
阿坝县,地属青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海拔3290米。因为其地理位置关系,早晚温差很大,从零下到十几摄氏度,白天在太阳下会明显偏热。三四月份下雪也是常有的事。
3290米的海拔高度,因个体差异、可能会有些高原反应,主要集中在第一天,头会有些疼,一般第二天会有所好转。
整体气候会偏干燥,建议带些保湿的东西,日照很强,防晒用品也不可少。
因为有罗唐的陪同,而且是住在他家里,我就简简单单带了换洗的衣服上路了。疫情期间,为了出行便利,做了核酸检测,事实证明、用不到。感谢国家为我们提供的便捷的出行环境。
第一天:
想着当天晚上到阿坝,一早坐了春秋航班最早的航班6:20浦东机场飞,9:55到成都。
一下飞机,罗唐就已经等在了出口,颇有些感动,只源于一次扎耶巴寺的巧遇,相互之间能有这份信任,在这纷繁的世界中、实属不易。
跟罗唐一起,在成都这座城市中转悠了一下,来到抚琴街、坐上了去阿坝县的车子。
这其中,和他一起见了两个藏族朋友,中午吃了个辣椒炒肉盖浇饭,这倒是我第一次和藏族朋友吃饭,他们脸上的淳朴和羞涩倒让我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一路奔波到了阿坝,住在阿坝的古玩大酒店,一座当地还算有些规模的酒店。房间不贵,130元/晚,艺龙上比这个贵一点。藏族入住的价格会实惠些。
收拾妥当,吃了当地一个很有名的安多面片。据说这是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道特色小吃,深受川甘青等地藏族同胞的喜爱。
“安多”一词是藏语,安多,在汉语语境中,可以指“安多县”,在藏族习惯中,安多代表“安多藏区”。安多藏区是指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这一地区的藏族,喜欢吃这一种做法简便而又香绵可口的面食,即安多面片。特点是口味随人意,香辣酸绵,暖脾开胃。
看着照片,还是有咽口水的感觉。小碟子里是小红椒、小葱和盐。当地人喜欢用这两样的东西蘸着盐下面吃,试了下、口感还行,只是有点粗狂罢了,小红椒轻嚼几下咽下去,嘴里会有淡淡的辣味、肚子里倒是暖和起来,适合阿坝夜间骤降的气温。
当然,嚼的多了、那丝辣味就看个人口感了。
一顿狼吞虎咽,告慰一天的奔波。
高原地区的夜来的比我们这儿晚些,上海五六点、天已经黑了,阿坝的夜要到晚上七八点才姗姗来迟。
第二天
伴着夜的姗姗来迟、白天的来临了也晚了些:
这是早上六点半的阿坝县城,一座安详的、宁静的县城。路上几乎没什么行人,零星开着几家早餐店,打眼一看,老板还都是汉族人。勤劳,永远是汉族优秀的品德。
阿坝的县城和北方一般的县城并无两样,像极了我老家山东烟台的牟平,彼时的记忆、也是两排三层高的小楼房,干干净净的街面,热情和闲散的人们。只是,现在欣荣起来的儿时县城,倒少了这一份宁静悠闲的气息。
当天正好是元宵节,也是藏族寺庙重要的祭拜日子,阿坝县西北角有座著名的寺庙——格尔登寺。这座寺庙具有120多年的历史,是阿坝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占地面积为18000平方米,有僧人1000余人,大小活佛14人。
跟着罗唐和他的弟弟——一个8岁就出家在格尔登寺的少年,一起朝拜、转经、祈福。祈福也许是汉人心里的默念,在藏民心里,朝拜本就是一件神圣的事,是一件无论如何都要做的事,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寺庙的门口,有很多发放糖果的人、随手可以接来几颗、含在嘴里、也是一份甜蜜。也有一些举着牌子,或这样或那样希望募得一些钱的人,朝拜的人大多会将手里的钱施上一些、再作揖离去。大城市里见多了街边装疯卖傻祈怜的人,这里、人的善心善念回到了最初的本真。
我很喜欢这条路名,利他慈悲路,这条巷子里住的是寺庙的僧侣们,去了一户人家看了下,简简单单的房间、诉说着一片至纯的佛理。
罗唐的一位叔叔住在寺庙旁边的一个小村庄,便随他一起去坐了坐。规划整齐的房屋,建造的格局也是一模一样。几乎每个房前都立着一面国旗,切实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包容和伟大。门口随处可见的汽车,也在讲述着大山里的致富故事。
藏民的家里都很简单,一间二十几平的房子里,做饭和吃住也都在这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吃着零食、只有家长里短,家的味道油然而生。
阿坝的藏民很喜欢吃面食,盘子里都是面疙瘩(甜的)、干油条(又干又硬)、配着酥油茶一起吃,这个日常配置是我日后几天家家户户都可以见到的标配。
炉子里烧的是干牛粪,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干牛粪,闻了闻、确实没有任何味道,烧起来也没有味道,烟也很少,相比煤炭而言、确实是个环保的好东西。
第三天:
罗唐家、住在阿坝县贾洛镇,离著名景点黄河九曲第一湾很近的一个地方。在那里,也是藏民们的主要牧区。
他们每家每户冬夏会有两个牧区,冬天的牧区有1500亩,牧区里建了房舍。夏天、属于一个重要的牧季,需要搬到就近的1700亩的牧区,住在帐篷里。
夏季,也是旅游的旺季。
从阿坝驱车前往贾洛镇的路上,一路都是风景
路上车辆极少,陪伴自己的只有山、鹰、牛、马,慢慢放松了自己、感受着宽广大地带来的辽阔。
路上经过了一个小镇,“财运路”一个通俗易懂、不容易忘的名字。
阿坝的镇,一眼望去、大山里依然是一片富有。
这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中途去如意商店买水的时候、罗唐忽然说他临时有个急事,要走开一下、让我等等他。
一个人等他的大约二十分钟过程中,脑海不禁翻腾起来:衣服的外套在他车上、包也在他车上,万一他不回来了,哦、还好、手机在,不怕不怕。
许久,罗唐回来,上了他的车,他一个劲儿的道歉,我问他干嘛去了,羞羞涩涩了半天才说:见一个女朋友,网恋、第一次见面。我倒不好意思起来。问他们见面怎么样,他说挺好看的、也聊得来,脸上透着恋爱的感觉。
想想,倒是我多疑多心了起来,大城市工作生活惯了、还是少了这份大山里的淳朴和善良——罗唐是担心我等急了、便匆匆和姑娘道了别。
到达贾洛镇后,先去茶馆吃了简单的中饭、说是简单其实也够丰盛,全是牛肉和牛肉盖饭。
吃饭的地方是当地的茶馆,贾洛镇茶馆遍布街的两面,茶馆里即提供喝茶、也提供客饭,虽然是下午一点时分、依然随处可见藏民在茶馆里喝茶聊天、打牌,生活倒也是轻松写意,似是没有压力。
牛肉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耗牛肉,只是做法比较简单些,煮熟即可、原汁原味,没有盐味、相对淡了些、可以要些盐自己蘸了吃。牛肉盖饭,也很少看到蔬菜,黄赫赫的牛膘肉,咬下去一口油,对习惯了清淡饮食的人多少有些不习惯,当地人则以这一口牛膘肉为美味。
进食后有了力气,跟着罗唐约了两个喇嘛喝喝茶、聊聊天,第一次近距离和喇嘛交流,心里总有些敬畏。
茶室在阿坝是最适合聊天说话的地方。他们也都是七八岁就出家做了和尚,当地人也都是直接用和尚称呼,大家相互之间都很熟悉、举止中也透着对和尚的尊重。
出家后,不能结婚、也不能喝酒、理论上也不能吃荤,只是阿坝地区蔬菜种植几乎没有、全部靠外地运输过来,牛肉和面食成了主要的食品来源,吃肉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儿。但是杀生是万万不可的。
跟他们的聊天,没有佛经道理,只透过外表和淳朴的笑容,言语间感受着一份出家人大道至简的单纯,也是个超然。
晚上住在罗唐牧区的土房子里,山脚下,放眼望去孤零零的也只有这几座屋子,房子里的装饰和绝大部分藏民家一样,简简单单。
家里的老人介绍说,这挨着的几个山头都是他们家的牧场,是政府分给藏民的,每户1500亩,40年的使用期、还可以延伸。
每家每户都养着至少两三百头的耗牛、还有十几批马,个别牧民会放养些羊,只是放养羊会比较辛苦,这里经常会有狼群出没,狼也是很聪明的动物、和藏民和谐共处着,不攻击人、也不敢攻击耗牛,饿极了会攻击羊群,羊的放牧便没有牛便利了。
藏民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件,耗牛却价格不菲,一头牛一两万元、如果4年左右的壮牛、能卖到3万左右,我问罗唐、那你们守着这么多“钱”也没什么消费,怎么花,罗唐说他们一年要用掉七八头牛,牛群也会接着自己生小牛,钱就这样周转着,他在深圳打工、一个月一万不到,过些时日、也会回家放牛,现在主要想出去见见世面。
1500亩的牧区,一头牛两三万块钱,不用特意喂饲料,只要放牧和圈养就行,脑子里盘过一本经济账,多少还是羡慕的,打工还真比不得放牧。之前有个段子说,藏民去内陆读大学、跟同学说读书真贵、一年要卖掉一头牛才行,想想要卖牛才行、也是不容易,再一问,家里有几百头牛,顿时不敢接话了。
阿坝的夜晚温度有点低,老人怕我冻着、特意加了两床被子,其实蛮暖和的。只是夜间上厕所不方便,要自己去外面“随地大小便”,牧区的房子里是没有厕所的,一切都和自然融为一体。
第二天一早、罗唐听说我一个人上了厕所,后怕的不得了。他们夜间会有藏獒守夜,会攻击陌生人。还好老人考虑到安全、提前栓好了。想想也是后怕,老人还是有心。
夜间上厕所,经过马棚,脚步声不小心惊了马群,十几匹马一起奔向马棚的另一个角落,万籁俱寂的夜晚、这一突如其来的马蹄声,虽然吓了一小跳,却颇为壮观。
第四天
牧区、随着白昼的到来,映入眼帘的宽广、空旷、辽远,着实震撼。
当地的女孩子,早早的起床去牛圈里拾牛粪、堆到山头、晒干,储备着冬天的燃料。
这两个女孩子,一个读初三、一个读四年级,初中就要去县里住校了。不上学的日子,每天六点起床拾牛粪、帮助放牛,放完后回家做早饭,白天洗洗衣服、或者转转经、看看书,晚上赶牛回圈。这是她们的基本生活规律。相比城里孩子,生活看似多了很多不易,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电视,但脸上都是幸福的洋溢。
这种笑容,很多年、我在上海没见了。
在这里,没有名牌的概念、也没有攀比的生活,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一个牧区、放着几百头牛,生活回归了最简单的本质,淳朴也成了最重要的秉性。
赶着牛群、迎着朝阳,一种盎然的生气油然而生。
这匹耗牛公牛,已经二十岁了,依然可见当年年轻时的伟岸,这些老的牛、藏民不会卖,也会一直放养着,直到有一天,老去、与这片草地融为一体。
白马也有十来岁了,牧民们大多会骑马,牧区也有骑马比赛,骑马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特别是夏季来临、转换牧区的时候,骑着马、举家搬迁也是一种盛况。牧民自己是不杀马、也不吃马肉的,马在这里也是颐养天年的命,和牛群一起自由驰骋于草地间,也是种幸福。
放牧归来,一家子在收拾着早饭,干油条、甜面疙瘩、酥油茶是标配,糌粑也是常见的一种主食,糌粑是将青稞面粉和酥油、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食用,吃起来会有一种杏仁的清香感、但吃多了会反胃,连藏民自己几个月不吃、忽然吃,胃也会多少有些不舒服。
酥油,听名字以为是一种凝固了的油,其实就是一种奶制品,它是人们从牛奶或者羊奶中提取出的脂肪,热量高、吃起来也有一股奶香味。
吃完饭,去了黄河九曲第一湾参观了下,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旁边的唐克镇 ,这里是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黄河缓缓流过唐克城区,登上一座小山包,黄河九曲第一湾的美丽景象跃入眼底。索克藏寺背后的山坡是骑马登山观看第一湾的高点。
我们来的时候刚好是冬季,罗唐给我看了夏季的照片,冬天和夏天、呈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一种是浑厚壮阔、一种是生机勃勃。
藏语称"河"为"曲". 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九曲"就是唐时对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 。九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滔滔黄水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奔腾不息的河水负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而这里,也孕育着阿坝善良原始的牧民文化。
黄河九曲第一湾归来,陪着闲下来的三位小女孩去了他们镇里的家里,因为不常住,干干净净的几间房子,带院子也有三四百平方,整个房子如果买卖、只要1万块钱。不由得感慨上海的房价,1万块钱能有这么大一个房子,半头牛的钱,来自于大城市房贷的压力,在这里了无踪迹。
院子里,自己打了两口井,可以手提水、也可以抽水,水就来自于地下,清凉清凉的、没有什么异味,夏天喝起来应是解渴的很。
一番忙碌后,跟三个小女孩聊了聊学习,他们学习里学的东西没有我们沿海城市学的多,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除了语文都是藏语课本,对他们而言、学习汉语是个很头疼的事。
恰逢周末,让他们和我儿子飞飞视频聊了两个多小时,各自聊着各自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姐姐弟弟的叫着,拿着手机满屋子的介绍,其中的兴奋感和亲切感,儿时才有的默契。
妹妹忽然问了飞飞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飞飞想了想说:我没有梦想啊,你呢。妹妹说想唱歌,便随口哼了一曲,歌声悠远辽长。
我问飞飞:小时候你不是想做赛车手吗?现在怎么没有梦想了。飞飞说不记得了。
一声叹息,三个女孩子都比他大、条件也都比他艰苦,各自心里都驻扎着一个最初的梦。给飞飞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回过头来、梦想两个字竟已远去……
四个小家伙相约后面书信往来,互换些书,也约了牧季在阿坝草原放牧,有机会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感受一下同龄人的学习背景、对飞飞倒是难得的好事。
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转转经、弹奏一曲、撸撸猫,浓浓的家的感觉。
这只猫本是野猫,虽然喜欢挨着人躺着,挠下巴也很惬意,碰肚皮是万万不行的,它会用后爪把手拨开。一个人躺着的时候,也总是趴着睡,随时做好逃命的准备。猫食是不用喂的,自己出去逛一圈,回来肚子就会圆鼓鼓的。只是偶尔,闻到切生牛肉的声音,就会围在案板旁喵喵的叫个不停。
第5天
早起,一个人爬上山顶,山的另一侧也是风景,一座座雪山呼应在眼前、河流绵延向远方,夏天的时候,草长莺飞、这里的美,不可胜数。
在高原上爬山,重要的是注意节奏,心律会变得快一点、呼吸也会急促些。好在这里是牧区的山,山上遍布着很多看着像路的小路,这些“路”都是耗牛吃草时踏出来的,老人说耗牛也喜欢走熟悉的路,来来回回只会沿着一个路径走,时间久了就成了“路”,陡峭的地方沿着这些地方上山就方便了些。
山上有很多的洞,大大小小、直径差不多十几厘米,问了下、是土拨鼠的洞,这个季节是土拨鼠的冬眠季节,夏季的时候、山上很多土拨鼠,叽叽的、很好玩。
当地藏民是不抓土拨鼠的,山上还有很多野兔、野鸡,鹿和狼也会有,河里的鱼随眼可见,藏民们都是不抓、也不吃的。听说之前,来这里施工和居住的汉人经常会抓这些,他们会抛开土拨鼠的洞、也会撒药在洞口,抓土拨鼠来吃。破坏了生态,藏民们便出了惩罚措施,现在这种情况少多了。
忽然间理解,这里的牧区,只有藏民有资格守护。他们每家每户分到一千多亩的山地,守护者这里的一草一木,和牧区的动植物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着。
很难想象,这1500亩的自然资源分配给我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况。
山上下来,和阿爸阿妈们聊了聊天,牧区、外人是不能进入的,想想满山蹲守着的藏獒、也是个冷颤。我下山的时候,远远的、小女孩示意我绕到远的地方走,奇怪间回头看看,她跑到半山坡,那里蹲着一直藏獒、示意我绕路的同时、她和藏獒玩闹着。
一声冷汗……
当地寺庙正好是个大的日子,最大的和尚会诵经一天,早上放牧完、一家人都席地而坐在寺庙门口,中午吃着寺庙派发的牛肉包子,听着诵经、看着彩旗飘飘,这种感受和汉族佛教的毕恭毕敬截然不同。
傍晚,和罗唐的弟弟一起骑着摩托车赶牛回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次过了一把坐摩托车爬山的经历,坐在后座,听着他嘴里的驱赶牛马的口哨声、奔驰在草原山坡上,忐忑中透着兴奋。
万物归圈,满满的大片的感觉。
最后一晚,罗唐的阿妈送了我一串黄色的蜜蜡手串,她说这是开过光的、去过很多寺庙拜过的,善良的阿妈、感动。
结尾的话
阿坝一行,到了尾声。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舍,不同于旅游,这是行垚一直想做的事,跟当地人住在一起、聊聊天,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感受差异、沉浸在生活背景的旅游。
如果你想来,也欢迎和行垚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体验不一样的异乡之旅。
再来几张美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美,只因这里有着淳朴而善良的人们。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乘风破浪的阿坝州。 18281
- 蓉城冬日,别样的魅力,吃货耍家的天堂 8717
- 成都的冬日,别样的魅力,吃货耍家的天堂 944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