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我利用国庆假期,一大早从合肥南站坐高铁到达寿县火车站。从车站出来,发现寿县火车站虽小,但是车站的设计非常有特色,整体的造型设计主题为“楚都寿春,汉阙迎宾”。方案取楚都之神,借汉阙之灵。建筑以斗拱、城墙、吻兽等传统构件为造型元素,将地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车站既与远处的八公山遥相呼应,同时又与寿春古城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干净湛蓝的玻璃幕墙与金色的斗拱相融合,立面上点缀“寿”字纹刻,灵巧雅致。屋面以楚都宫殿的神韵,营造现代建筑的庄重。主入口两侧对称的汉阙,典雅灵动。建筑整体形象大气稳重,以简洁灵动的建筑语汇描绘楚都的悠远意境。
我从车站坐公交车到古城,下车的地方就是古城南门外的春申广场,广场中央是驾着马车的黄歇铜雕,造型精神抖擞,很是英姿飒爽。春申君黄歇(公元前314年一前238),楚国江夏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黄歇从年少时就为人聪明,游学博闻,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以当时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为自己的偶像,以楚使身份入秦,经过努力,最后促成了秦国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好国家,避免了一场战争。随后,黄歇以太子老师的身份陪着熊完到了秦国充当人质长达9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让太子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蒙混出了秦关,这次大智大勇的行动成为黄歇人生的转折点。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把以寿春为中心的淮南淮北十二县作为春申君采邑。寿春本是州来邑,因楚考烈王赐十二县地为春申君祝寿,即“为春申君寿”之意,城邑得名为“寿春”。
我站在春申广场,隔水望着不远的寿春古城,不禁为春申君而感慨:一世英雄化为土,功名利禄皆浮云。寿春古城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坐落于八公山下,肥水饶城而过,依山傍水,襟江带湖,地灵人杰。古称寿春、寿阳、睢阳、寿州、寿县,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其独具魅力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享誉海内外。寿春古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经在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公元前241年,为避强秦,楚考烈王接受令尹春申君的建议,“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寿春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也是楚文化的故乡。
我从春申广场随着络绎不绝的车流走向古城,迎面而来的就是寿春古城的南门,飞檐翘角,高大巍峨,气势不凡。现在所看到的寿春古城墙是在宋代重建的,距今己有1000多年,城垛坚固厚实,楼阁巍峨。古城布局方整规矩,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其规模仅次于燕下都。该城东、西、北三面临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内呈矩形分成15个区域,每一区域内系统规划有水道。这种城市布局与同时期列国都城相比可谓别具一格。古城的南门为通淝门,城瓮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着一个作行刺状的石人,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这个被刺杀的人就是春申君,而主谋正是春申君自认为待其不薄的门客李园。
我沿着城内铺满绿草的斜坡登上城墙,沿古城墙往东走,尽管沿途修补的痕迹很多,但原来建筑遗存依然保持很好,倒是城里面的老房子却已经很难见到了。我走到东门,在东门的城砖上,还能看到“建康许都统造”的字样,“建康”是南宋的一个年号,它见证着古城将近1000年的沧桑历史,寿县城墙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城墙之一。寿春古城墙之所以坚如磐石,岿然屹立,并非一日之功。从北宋到南宋,修筑了150多年,其间战乱不断,洪水频发,可以说是建了又倒,倒了又建,古城人一代一代地接力,才筑起了这样一座坚固的城池。寿县先人用了150年建造一座城,后世子孙用850年的光阴,守护一座城。一千多年时光里,与其说这座金汤城池保护着古城人,不如说一代又一代寿县人将“功千秋,利万代”的信念融入了城墙的一砖一瓦,赋予了这座城池久久为功的精神意志。
寿春古城的东门还保留着完整而典型翁城面貌的城门,我走在进出古城的门洞里,看着的通道地面上光滑的石面和深深的车辙沟,以及城墙风化的基岩,不得不感慨这里悠久的历史和岁月的沉淀。寿春古城墙周长7147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有4门,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城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均为南向出。这种门向的不同设置,既有“礼”的规约,又能根据城池所处的地理环境,匠心独运,于军事防御之外,还能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这也是古城池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为了加固城基,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护城泊岸,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寿春古城地处南北冲要,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历史上这里战争频仍,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八公山麓,寿阳城下。这场战争不仅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可为凭吊的历史遗迹。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急于攻占南方,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志。在攻晋殿前决策会议上,苻坚踌躇满志,骄狂地扬言:以我百万大军,即使把马鞭投入长江,也足以阻断长江流水。他固执地认为,以强击弱,犹如“疾风之扫秋叶”,东晋政权可以迅速被消灭。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90万大军,水陆并进南下攻晋。秦军于10月18日攻占东晋重镇寿阳。晋军派大将军刘牢之率500精兵夜袭洛涧,秦军无备,不堪一击,争渡淮水逃生,战溺死者15000余人。晋军乘胜追击,兵锋直指寿阳,于城外八公山隔淝水列阵。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军进逼淝水的消息后,心中暗自吃惊。他与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见晋军布阵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疑皆晋军”,始有惧色。便对其弟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前秦军洛涧之战失利后,沿着淝水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晋军以激将法要秦军在淝水一侧让出一块空地,以便两军决战。苻坚反以为得计,便令秦军后撤,欲待晋军半渡之时击而杀之。不料这一撤退反而造成阵脚大乱,晋军乘机大喊:秦军败了。洛涧之败秦军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听了呐喊信以为真,于是争相逃命。晋军乘势抢渡淝水,势如破竹,势崩雷电,展开猛烈攻击。苻融坐骑倒地,被晋军手起刀落结果了性命。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秦军人马相踏而死者塞川蔽野,残兵败将“弃甲宵遁”,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晋军追来。是役,秦军被歼灭十之八九。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只得收拾残部,仓惶北逃。不久,便国破身亡。淝水之役,苻坚上演了一场从“投鞭断流”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悲剧。漫步寿阳城下,淝水岸边,故垒寻访,时见“牧童拾得旧刀枪”,勾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1600年前的这场战争风云早已散去,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却成为脍炙人口的著名掌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寿春古城有四个城门,门上刻其名,东宾阳、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我沿着古城墙从东门走到北门。北门的瓮城依然保存完好,瓮城外门,门匾上阴刻“靖淮”二字,面临淮河水患不断,取名″靖淮″希望淮河平静安靖。瓮城门向西开,与北门,呈90度直角,为的是若有洪水入瓮城,便成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的压力。在北门瓮城墙壁上嵌有一块匾额上面用中英文书写着:公元一九九一年最高水位线海拔,24.46米。记载了1991年寿春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我望着那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觉得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蓍,里面的内容博大和精深,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
寿春古城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春楚文化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直观地叙述着古寿春数千年的文明史,放射出生命的光彩和艺术的光辉。博物馆是安徽省建馆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后来迁至寿春城西大街的新馆,与孔庙相邻。新馆占地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58平方米,陈列面积2600平方米。新馆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对外试开放。分7个专题,共设11个展厅,分别为楚都遗珍、晚蔡履迹、楚墓撷宝、汉魏流韵、璀璨文物、淝水之战、翰墨流芳、彩瓷缤纷、古窑之光、宗教艺术,较全面地展示了寿州大地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博物馆以收藏寿县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为主,馆藏了许多战国时期楚文化体系的文物。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文物一大特色。战国时期的金币“郢爰”,目前以寿县出土最多。在寿县有如此大量的楚金币,可见是与当时这里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分不开的。“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牺首鼎、楚金币以及金棺和银棺等,都是镇馆之宝,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文物的一大特色。特别要提到的是,博物馆还有是北宋宝塔内发现的金棺(银椁据说已经腐烂)与青瓷小罐与舍利;还有在废弃的庙里埋下的明代近真人大小的七件铜佛坐像。
一进博物馆的大门,大厅正中的第一件藏品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就是“铸客大鼎”又称“楚大鼎”,是在楚国中期铸造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代表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楚大鼎”是楚国的一件定国安邦的“国之重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大鼎。当我站在这座鼎的面前时,一种凝重的文化气息便会扑面而来,心中油然生出历史沧桑感来。“楚大鼎”全部为青铜锻造,圆口平唇、圜底、双耳,三足为马蹄形、膝上有精美的图案,不仅造型别致、大气,鼎身还隐藏着一些特殊的秘密。鼎口平沿处刻铭文十二字,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大鼎气势雄伟、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呈现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楚大鼎的体积在目前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
在寿春古城的西大街中段,也就在博物馆对面,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宏伟古建筑群,这就是俗称“黉学”的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唐代,移建于元代,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了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达二万平方米,有坊、阁、殿堂等大小建筑物三十处。经过几百年饱经沧桑的孔庙,虽占地面积有所减少,但主要建筑物如大成殿、明伦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第一进院前是牌楼式的“泮宫”、“快睹”、“仰高”三坊,斗拱飞檐,古色古香。第二进院正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称之为“状元桥”。可以在此扶栏登桥,俯视碧水游鱼。池北中轴线上为“戟门”,东耳房为名宦祠,西耳房为乡贤祠。由戟门进入第三进院,即来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黉学主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大成殿两侧有配庑,是放置祭祀牌位的地方。大殿前是一米高的石块月台,台周护以雕花石栏,台左右是两棵参天银杏树,把大殿点缀得更加肃穆。从大殿左、右两则之“外堂”、“入室”二门即进入第四进大院,明伦堂居最后。在孔庙旁,耸立一座三层楼阁就是奎星楼的古建筑奎光阁。飞檐斗拱,造型别致,挺拨宏丽,为国内阁类建筑珍品。阁内沿壁设有旋梯,可拾级登临,凭窗远眺古城秀色。
各教俱全,安居一城,是寿春古城一大特色,也是楚文化博大和宽容的重要体现。城东有江淮名刹报恩寺(旧名崇教禅寺、东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鼎盛时期拥有僧侣数百人,建筑规模雄伟。全寺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走到东大寺巷尽头,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已倒塌。1977年,在拆除残存的塔基时,发现了塔基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门前有长廊,立石质方形廊柱,柱面有花鸟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大殿内东、西、北三面是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几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进入殿门,正中摆放着半人高的铜香炉,因为城里的主要名胜古迹均铸在香炉四周壁面上,所以叫“城里城”,此亦为八景中之一景。大殿东侧是僧祖堂及涤尘精舍,两侧是禅堂、维那寮。穿过大殿,即来到第三进院,毗庐阁居高临下,肃穆典雅。越过西侧圆门,即来到新建的“碑园”。在这里不仅可以尽情欣赏历代名人碑刻,一饱眼福,而且何以漫步在古朴典雅的长廊之中,抒发思古之幽情。
寿县清真寺坐落在城内西南回民聚居的清真寺巷内,相传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县城西北隅,明天启年间移建于今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称这座清真寺是华东地区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院了。清真寺坐西向东,寺院东西长128米,南北宽44米,占地面积5632平方米,自东而西中轴线上布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亦设有偏门;二进院落为中院,正殿为无相宝殿,即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正面通作隔扇门,殿南、北两侧各开券门5道,两股一体,重檐歇山顶,以勾连搭式衔接。殿内明柱50根,内涵49间半,936平方米。结构、雕饰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殿内原悬二十块清康熙年间至宣统年问赐匾,已不存在,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问碑刻六方。殿前为平台,南北厢房原为阿文大、中、小学教室及水房等。北厢房西接“筛海洞”。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南北面观,檐飞角交,璧合珠联;东西相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5株银杏参天,一派肃穆庄严气势。
“来到八公山下,不可不吃‘大救驾’。”这是本地民间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说,寿州八公山下的大救驾味道很美,不品尝品尝就会有遗珠之憾。大救驾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味糕点。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时,命大将赵匡胤率兵首先攻打南唐重镇寿春(即今寿县)。寿春守将刘仁赡率兵坚守城池,使周军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最后,赵匡胤亲冒矢石,奋勇攻城,终于攻进城去,但他本人却因疲劳过度,精神不振,不思饮食。而城中粮食早已消耗殆尽,城内百姓断粮缺草,周军士兵更无供应。军内厨师找不到什么好吃的东西给赵将军,勉强搞来一些面粉、白糖、食油,凑合做成糕饼送去。没有想到赵将军吃了这糕饼,食欲大振,连声称好。后来赵匡胤做了大宋开国皇帝,曾偶尔与大臣们谈起此事,并且念念不忘地说:“好饼,好饼!真是救了朕的驾也!”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糕饼取名叫做“大救驾”了。此后,糕点师傅依据当年军旅厨师的制作方法,用面粉、白糖、猪油,再加以桂花、青红丝等几十种辅料,制作出了真正的大救驾。这种扁圆状的糕点,是用油酥出来的,形成了内外几十层酥脆的薄皮,内陷中还有冰糖、菊脯核桃仁等衬料,吃起来,脆而不硬,油而不腻,清香爽口。圆圆金黄且层层焦酥香甜的大救驾就成了招待来宾、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寿春古城,可欣赏到州署、奎光阁、泮池、留犊祠、状元府、箭道巷等古建筑,能听到“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相”、“当面鼓,对面锣”、“赵匡胤困南唐”、“时苗留犊”、“离乡草”等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还能品尝到“大救驾”糕点、八公山豆腐等名吃。寿春山水得天地光华,享沐风雅,孕育出她特有的壮美与神奇。寿阳烟雨、硖山晴岚、西湖晚照、东津晓月、八公仙境、三茅古洞、珍珠涌泉、紫金叠翠,这八景皆为画境总是诗情。寿春八景,景色各异,展现了楚山、淮水、古城的迷人丰姿,反映了一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风貌,是古人审美认识的结晶,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名片。八景做为一方名胜,也是文人雅士们诗文画卷的重要题材。“楚山重叠矗淮濆,堪与王维立画勋”。900多年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以这样优美的诗句,盛赞寿春的壮美山川景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