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位于安徽东部,横跨长江两岸,毗邻南京。相传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前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雅马渡至对岸。乌雅马思念其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得名。南京距马鞍山不到60公里,以前几次到访,只是关注点不在游览。这次从绩溪返回南京途中,专程逗留,一是游览马鞍山国家5A级景区,二是可以视高速交通情况,方便或住或行的安排。
马鞍山西南有一座翠螺山,山麓的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风景秀丽,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采石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独领风骚,被誉为三矶之首。2020年12月29日,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月7日上午11点多,我们从龙川风景名胜区出发,行车280公里、3个半小时,下午2点半抵达采石矶游客中心,买好半价门票每人34元,持健康码检票入园游览。
采石矶横江而立,因巨川绝壁及雄、奇、险、秀,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矶。诗仙李白平生涉历山川,足遍天下,惟不忘采石矶,曾七次来到马鞍山,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50余首,为景区增添了不可复制的人文景观。景区以李白诗意为灵魂,以翠螺出大江的临江绝壁景观和锁溪河、滨江湿地风光带为主要载体,内有采石矶、太白楼、三元洞和林散之“江上草堂”等特色景点,多角度、多感官地展现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采石矶,又称牛渚矶。走近景区,首入眼帘的是游客中心诗歌文化元素。李白的“牛渚矶”和“月夜怀古”,陶安的“采石”,陆游的“过采石有感”,王安石的“牛渚”,刘禹锡的“晚活牛渚”等名家诗词,赫然雕刻在影壁之上,让人眼前一亮。“人”字型叠加的马头墙北门,粉墙黛瓦朱漆,清新大方,徽派韵味十足。新建的采石古镇规范统一,采石河水清澈透亮,古镇的建筑和沿江的主题雕塑,与北大门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景区内有采石矶、太白楼、谪仙园、林散之艺术馆(闭馆)、三元洞、延园、圆梦园、万竹坞、三台阁等景点。翠螺峰上的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远远望去,建成后的三台阁飞檐翘角,气势恢弘。天晴时登临,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由于天气灰蒙,能见度不高,所以放弃制高点,沿着夕佳榭、池杉林、阅翠阁和后山步道,直接前往三元洞和联壁台,接着游览广济寺、赤乌井、太白楼、太白纪念馆、谪仙园、伯牙台、圆梦园、万竹坞,经过东门和延园,回到北门。
翠螺山西北临江,三面为锁溪河环抱,海拔131米,仿佛一只硕大的碧螺浮于水面。山间林木葱茏,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南麓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就分布在这一片。攀援翠螺山的途中,几次向年轻的志愿者和游客问询矶头的具体位置,基本上都是不知道或是没听说,只有一位志愿者老人指明了详细行进路径。感谢之余,不能不令人发出“打卡旅游”怎么了的感慨。
三元洞,古称“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也称“妙远阁”“三官洞”,是采石矶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在蛾眉亭西侧岩石下,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水若自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贱,令人目眩。据记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游至采石矶,在此就洞筑室,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也有民间传说,湖南三位学子在此避难后金榜题名,故名。洞内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三元神位,上层设有茶室。
走出三元洞,西边是矶头,东边是矶尾,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地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这里题诗咏唱,特别是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相传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溺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诗仙望名山而流连,名山得李白而益著。寻诗仙之遗韵,发思古之幽情,或许正是不少游人到访马鞍山的原因。
千里长江水,万年诗书事。景区内有不少与李白有关的景点,太白楼、李白纪念馆、李白衣冠冢就分布在广济寺附近。太白楼背靠翠螺,面望长江,浓荫簇拥,是三重飞檐木结构古建筑。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是太白楼,后院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为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太白楼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内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建纪事和李白生平刻碑,楼内有太白游踪图、黄杨木太白雕像及历代文人雅士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等,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
太白楼的西北侧是广济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有“安徽的佛教祖庭”之称。寺的左边有赤乌井,为建广济寺时所挖,取孙权年号命名,是采石矶最古老的文物。相传掘井时得一彩石,后凿成香炉供于寺内,作为镇山之宝,“彩”通“采”,采石得名由此而来。寺的右边是蛾眉亭,始建于熙宁三年(1070年),民国23年(1934年)重建,1987年复修。这里南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如蛾眉,遂得名。亭中原有五通古碑,都是元、明以来镌刻,后移至太白楼保护。
蛾眉亭的附近有联壁台、大鹏展翅和燃犀亭。联壁台原名舍身岩,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刑部主事方豪与太平知府、池州知府、安庆知府官员联壁登台,共赏江景,因此得名联壁台。民间传说李白钟情采石山水,常于此把酒临风,赋诗赏月,留下了“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联壁台又名捉月台。大鹏展翅是1987年11月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时,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创作的李白大鹏展翅雕像,底部大理石基座镌刻有李白临终前的绝笔《临路歌》。燃犀亭是后人为纪念东晋骠骑将军温峤而建。听说采石矶下风高浪急,深不可测,温峤就命人点燃犀牛角照寻,采石矶从此水面平静。
“一代诗仙捉月地,千古画卷采石矶”。景区以李白为灵魂,做足了大江绕绝壁、名雅伴诗仙的文章。谪仙园以李白之号“谪仙”命名,取李白为造园主题之意,借山造势,北高南低,园内分为汪伦踏歌、瑶台沉香、竹影落波、草堂晚秋等区域。延园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延续李白诗歌艺术之意,分为季汉章藏砚阁、陈艾中书法馆、牧子藏馆和多功能会议厅四部分。圆梦园意仿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梦溪园而建,以万竹坞的万杆修竹为依托,以历代诗人和画家咏竹、画竹碑刻长廊为主轴,以徽派建筑艺术为特征,颇有江南园林风貌。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如果天气晴好,采石古镇留宿一晚,在锁溪河边散步,于一个朝向李白饮酒赋诗的酒馆喝酒,或许可以触及诗仙的气息,感悟诗仙的情怀。只是天气阴霾不散,下午又临时预约了南京亲友,全程游览了2小时,不能不在流连中依依惜别。
(赣皖穿越旅行日记7 2021.10.15写于南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