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0日,我应企业邀请来到了绿水青山的安吉,利用参加活动的间隙时间,参拜了灵峰寺。千年古刹灵峰寺坐落在浙江省安吉县灵峰街道水口村灵峰山的大雄峰,是江南著名寺院之一,为净土宗祖师道场,与杭州灵隐寺素有“姐妹寺”之称,距今已有1100年历史。灵峰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由义磷禅师始创建。吴越王钱镠(825—932)重佛尚施,游灵峰,流连岩上之美,曾两次游览该院,回杭后,赐“灵峰长兴”匾额,以光山门,并施舍修寺,院容振兴,梵宇一新。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重修,宋治平二年(1065)更名为“百福讲寺”,英宗皇帝赐玉玺一方,以镇山门。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更名为灵峰讲寺,通称灵峰寺,是安吉最大的寺院,当年的灵峰寺僧人多达四五百人,不亚于杭州灵隐寺。清咸丰年间,寺毁于战乱,片瓦无存。原天台山国清寺住持谛隐大师发大誓愿兴寺,历经风霜,八方劝募,不遗余力,重修大殿、山门、禅堂等。灵峰寺在历史上虽几遭劫难,但至今仍然香火鼎盛,香客不绝。
灵峰山古称北天目,属于天目山支脉,峰峦峻峨,大雄峰气势磅礴,山中松竹苍郁,曲径流泉。山形象一把坐北朝南的太师椅,四平八稳,古人称“风水宝地”。山内古树名木众多,修竹遍野,尤以灵峰寺前广达百亩的古树群最为壮观,树体高大,树形奇特,十分罕见。灵峰寺背枕灵峰山主峰,在群山环抱之中,寺前古树参天,寺侧潺潺溪水,修篁翠竹,森异幽绝,后山竹木茂盛,环境清幽,是信众修法、香客礼佛的理想胜地。志书称:“寺因峰建,峰以寺传,冈峦耸秀,林木深幽。”是一处“前有照,后有靠,左右皆有抱”的绝佳风水宝地。灵峰胜境山清水秀,岩奇峰异,林茂竹密,寺古境幽,以其独有的灵寺、灵峰、灵岩、灵泉享誉天下,可谓一点佛光满山灵气。
我们来到灵峰山脚下,远远看见灵峰寺的大门镶嵌在群山绿水中,但并不见寺庙。走进寺内,只见蔽日的森林,潺潺的流水,远处传来僧人的吟诵……恍惚间,不由得感叹,云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山中。沿着满是苔藓的石板路,跟随充满韵律的诵经声,往前探寻,才发现寺庙的真面目。高台之上,香火不断。深秋的阳光,和煦而不强烈地铺洒在山径上,山径两旁皆参天古木,拾级而上已感到沁人心脾的绿意。山之向阳坡上,载着层层级级的茶树,这块茶园因临近灵峰寺,每年寺中僧人,将其制成灵峰禅茶,分送施主。中国的佛寺大多建于青山绿水之中,草木蓊郁环绕,寺因山而丽,山因寺而灵。灵峰寺也不例外,这座古刹修建于半山腰之中。山门前是一棵千年银杏树,高足足30多米,树围足可两人合抱,想着这苍苍古木该是唯一能够见证,古刹千年变迁。
澄蓝的天空下,白云悠悠,青郁碧绿的山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松翠柏,绿树成萌,技叶茂盛,绿波成叠。古朴的灵峰寺就如一块悠古的翠玉镶嵌在山腰,淡黄色的墙体,寺庙屋顶的椽角向四方翘首着。还隐约看见从寺庙里飘逸出一缕缕香火袅袅而上,使灵峰更显幽深和寂空。灵峰寺经经千载,历代名僧辈出,梁有义遴禅师业启始。宋有仲贤,元有如月、日本东拙禅师,于元全正年间(1341—1368)从海路入中国,欲往印度未成,亦留居住持,直至圆寂。明有朗性、石峨、蕅益,清有苍辉、谛隐等禅师都相继住持灵峰寺,其中以明代蕅益大师最为有名,开一代宗风。禅宗灵峰派创始人蕅益大师系中国佛教史上著名人物,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作为净土宗第九祖、天台宗三十一祖,在佛教历史上具有崇高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蕅益大师,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宇,出家剃发后命名智旭,字蕅益,别号“八不道人”,原籍江苏省苏州市木渎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发出家,后住晟溪、温陵、湖州、九华等寺院,但对灵峰寺情有独锺,创净土宗灵峰派,被净土宗奉为第九祖。他一生游历众多寺庙,最喜爱灵峰寺,雅爱灵峰人朴景幽,三十三岁有偈语“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以后三次归卧灵峰,长达十年之久。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在灵峰圆寂,弟子奉骨塔于大雄宝殿右侧。他所开创的灵峰派以及他所倡议导的一代宗风,由他的高徒苍辉法师继承发扬。蕅益大师一心一意研究佛学,他一生写了40多部佛学研究著作,整理、阐释了佛学各个宗派的所有典籍,再引导、归纳净土宗的理论体系,有《灵峰宗论》五十多部221卷。他在其最重要的著作《灵峰宗论》中提出,相信佛只要有信佛的信愿就可以了,不必一定要念佛。2000年12月新建的蕅益大师纪念堂落成,堂为重檐歇山顶,规模恢宏。
自清光绪以来,经百余年变化,寺庙毁坏较多。据民国《灵峰寺治》记载,当时有殿五、堂六、楼二、室三、塔十四。寺院长年失修,损毁较为严重。尚存灵峰讲寺、藏经楼、部分僧舍,以及《明道人智旭碑》、《范公云碑》、《重建灵峰寺碑》、《灵峰百福讲寺碑》等四块碑刻,以及藕益大师灵塔。现任方丈上达下缘大和尚,为普陀梵音洞出家,在其领导下重修灵峰寺,此及功德无量。灵峰寺现存或新修佛教建筑主要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僧寮、客房等。灵峰寺附近还有印心池、钓月池、梅花涧、仙人台、包树泉、安养泉、谈经石、神舟峡、影云潭、华岩洞等古迹。灵峰寺与一些大的寺院比起来,这里的规模不算大,建筑算是陈旧,没有任何的富丽堂皇,但却朴素得一如出家人的心无杂念。在寺中漫步,可以看到墙上挂着的佛语,细细品味,感悟良多,用欢喜之心来面对苦,苦就消失了,永远保持着微笑,就拥有了财富。
安吉的取名来自于《诗经》:“岂曰无衣,七夕,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是当汉灵帝赐名所得,意思是希望这里安乐吉祥。在中国艺术界享有极高地位的一代宗师吴昌硕,是集诗书画印于一炉身,后来著名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书画家皆出自他的门下,日本人更是将他尊为“中国画圣”。足见安吉这个地方的地杰人灵。灵峰寺座落于竹海之中,给人的感觉是这里的空气都带着丝丝竹子的甜味,很沁人心脾。这里四周群山围绕,是一个清静之地,外界的纷扰都被拒于门外,看到的只是碧水青山。净土宗修的是念佛,确切地说应该是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往生,一个有点陌生的名词,在佛教里的意思里西方极乐世界。历史有名的蕅溢大师曾经是灵峰寺的住持,于明末清初年间于此,因蕅溢大师的影响,灵峰寺和一般的寺院不同,它属于讲经寺院,这里注重的是佛法的研究,佛理的学术活动,相当于古代的佛学研究院,当时的南方各大寺院主持、方丈都在灵峰寺学习,达到一定佛学深度后才算胜任。灵峰寺讲经堂内,香火旺盛,信徒众多,庄严肃穆中不乏温情,让人充满归属感。环视这里的山水,想必此山此水能让人悟透人生不能悟透的真理,所以千载以来才这么高僧辈出。
我相信佛,爱读禅诗、佛经故事,也喜欢游览禅寺,尤其是佛寺背后的辗转曲折的沧海桑田。只是如今商业化气息也已蔓延佛门,不少名寺游人如织,清幽不再,值得庆幸的是,这灵峰寺位置尚偏,不为人所知,使我们得以悠然地漫步寺中,真切地感受王摩诘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禅意。人间不值得,归隐好去处。孔子曰:“予欲无言。”佛云:“吾四十九年不曾说一字。”在灵峰寺里走走,跟自然对话,跟佛说说,或许什么都不用说,他们都懂了。读到古词人龚贤《渔家傲》里的“昨日落花今日扫,落花扫遍人先老。又是春来添懊恼。”词句时,我最先想到在山峰的深悠处,一所寺庙的庭院里,一边是香炉上闪烁的星亮,一边是身着浅灰衣袍的僧人,手捏扫帚清扫院子地上,昨夜秋雨袭后洒落的桂花和枯黄的落叶。这场景最应出现的是在毕节的灵峰寺庙。海子写过“在最远处,我最虔诚”,这句诗虽是情感真挚的倾诉,心灵激荡出的浪花。但对于信仰者而言,也是心声。正因有了这从心间流溢出的清泉,于是,我趁着秋色,走进了灵峰寺,浸入这片天空下的佛性。
灵峰寺这双慧眼始终仰望着佛性的天空,只不过这仙峰因寺而胜景,寺因仙峰而盛名。如此美景远望有负其景,于是就走进它,触摸它的一草一木,融合它的仙灵气息,感悟它的佛性。我们迈着休闲轻松的步子,边走边看,用心感悟,有时驻步,放眼望去,山峰起伏,高低不一,绿木林深。那一棵棵松杉翠拍,那一棵棵的绿竹翠叶,那一座座的峰峦叠嶂,蓝天下薄雾漫漫,像一朵朵白菊零落山间的农舍,渐隐渐显的城市一角的林立的高楼,古朴自然与现代浮华相融。不仅触动视觉,而且润人心腑,赏心悦目,令人陶醉。雨后天晴,沐浴秋阳的灵峰寺庙逐浙凸现,在历经1100年沧桑岁月的风霜洗礼,仍然挺立山腰高端处,深感佛教文化绵延博大,力量无穷。
灵峰寺后面翠叠的山峰,苍郁茂盛的绿林树叶更加青翠欲滴,衬托出寺庙厚古幽深。在这空旷的静谧里,只有香火的烟雾散发寺庙的上空,再听到寺庙的钟声回荡灵空的山峦,一声一声地撞击着蒙尘的灵魂,感受佛教的深远和空灵。那钟声不仅敲击我灵魂的颤栗,颤动菊花瓣上的露珠,惊动憩鸟群飞,佛法无边,佛性沁人。世人虽知,佛学博大精深,却难解意在大道至简,如何善择大道,纯属闻者有心,做者无意。真谓玄之有玄,玄而有道,玄亦无道,一切皆空,皆无色相。韩非子在《五蠹》中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至唐代佛教传入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宣扬传播。人们是从领悟中感受获取善意仁爱,还是普度众生,心存善念,慈悲为怀,修身养性呢?全凭个人修行造化。正如康德所言:“有两件事,让心灵永远仰望:一是天上星辰,二是人间美德。”
“黄钟大吕”的声响,在中国历史的上空回荡了两千多年。铜钟由宫庭进入寺院后,就成了寺院的标准配件。“晨钟暮鼓,青灯古佛”也就成为寺院生活的标识。在历代诗文中,“古刹钟声”总是一道幽深的意境。无论是唐代张籍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悠远静谧;还是元代萨都剌“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的羁旅情怀;亦或是当代作家汪曾祺在《幽冥钟》里对母性的深情歌咏,读来无不令人心动神摇。没有大钟的寺庙不是完整的寺庙。大钟悬在用圆木搭成的钟架上,有1米多高,大碗粗的木槌用铁链系在木架上,取下放平,就可以撞击到大钟的下沿。大钟表面铸有细密的文字,记载着那些为铸造大钟而捐资的居士的姓名和捐赠的数额。文字是竖排的,如装饰的条纹,让大钟有了厚重的质感。钟声激越浑厚,飞出寺院,掠过林梢,余音如缕,在山间回响不绝,让人心中一片空明。
我时刻都在祈愿世人吉祥如意悉圆满,禅定安生莲花如歌。穿过这美妙的歌声,我看见,那打坐的人们脸上漾溢着平和,心静如水,仿佛寂于沉睡,心里的波涛已渐渐退潮,灵魂深处的激情,已被岁月的河水冲刷得像裸露的鹅卵石,净不染尘,融入禅意。真正归于克己复礼,归于空灵。做到戒,定,慧,清心寡欲,从禅定静穆去参去悟,达到心戒思定,心思定力,内心灵净,放下一切。做到养性,养心,修身以达功德圆满。这时,我想起顾城《在淡淡的秋季》里写的“哦!在淡淡的秋季,我没有走向你,没有唱,没有低语,我沿着篱墙,向失色的世界走去,为明天的歌能飘在晴空里。”
千年的古刹在朴实中透出岁月的沧桑,特别在墙脚的幽草里,蟋蟀断续叫唤,感叹光阴的流逝。古老的梵音,在秋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音里传出。那院内的高香袅娜香雾是对佛性空灵述说,传递着佛性的至善。寺庙背靠的青山和溪水释放出的淡淡禅意,令人淡定,在沉思中默默悟道。至于能否开窍,在于自己的领悟。王安石曾在其《千秋岁引》写道:“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这就要看各人的心景了。正如晏几道的“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此时,身心已融入自然,浸入山水,是乎达到超凡脱俗之境。一切功利名就,也如浮云,四大皆空。全抛脑后,洗心扉,消欲望,去浮躁,宁为“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悠然淡白。与其争名逐利,碰得头破血流,不如静坐山间一偶,以山泉之水,用松技柴火煮得香茗一壶,细细品尝,手捧书卷,卧于竹榻之上,听涛看雨,寻找平静,抚慰岁月。
时光流逝真快,在夕阳的余辉中,我慢步下山,耳边仿佛有古人轻吟“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这诗契合我的心景,深感难得的轻松。我曾无数的夜里仰望星空,心感宇宙的浩瀚和深邃,自我的微渺。如真要寻找心的空阔和博大,世间美德,还得用心在尘埃众多的物象,各自信仰之中去寻找和发见。孔子讲过:“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也,而众星拱之”。对德之获取,需要用一生在佛性中去熏陶洗礼,体验。如果说历史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和堆积,文化便是历史沉积的精化,佛教更是历史文明的文化信仰。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安吉的这个地方藏着竹子的千言万语 18618
- 云上一天,草原四季,在山野中渡过别样亲子时光 63104
- 是初夏的味道,也是竹子的味道,安吉我来了(医护人员免票) 969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