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国庆小众旅游地:涠洲盛塘天主教堂,享有东方"巴黎圣母院"美誉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7 月 人均:1500 元 和谁:和朋友

北海涠洲岛,这座远离大陆的海岛,自然风光旖旎,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而岛上有一座广西沿海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成为游人必到的景点之一。

我们登上涠洲岛之后,意想不到的是,远远望去掩映在一片绿影婆娑的芭蕉林和菠萝蜜树林中,竟然有一座是清末“雷廉”地区最为宏伟的教堂,享有东方"巴黎圣母院"美誉的涠洲盛塘天主教堂

游客都说,只要去涠洲岛,不去一下天主教堂,肯定是一种遗憾。涠洲岛天主教堂矗立在盛塘村,掩映在菠萝蜜和芭蕉林丛中的教堂,绿是苍郁的,教堂是古老的,这座以青灰色石砖建成的哥特式建筑,凝聚了法国传教士的心血,也有本岛的特征。

涠洲盛塘天主教堂的前世今生

走到教堂跟前,仰望高耸的雄伟、壮观的教堂,当地人介绍到,这座教堂建于1880年,已经存在141年历史了,想不到教堂的主体建筑材料竟然采用当地特有珊瑚石、岩石、石灰拌海石花及竹木红糖混合物作墙坯建造而成,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依然结实坚固。无论从它的设计,还是工程质量在当时来讲还是非常优质的。

我们不禁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个远离大陆的海岛,会有一个这么规模宏大的天主教堂呢。

它的建造与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人有机会上岛传教有关。

原来,这里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广东恩平开平等地的客家人,在1850年间由于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械斗战败,被逼逃亡至遂溪一带,正处穷途未路之际,蒙法国巴黎传教士唐神父援助救济,深受感动,所以信教者日众。

据史料记载:当时上岛的移民“几乎全是客家人或从本省其他地方移民过来的,总人数约6000,其中三分之一是罗马天主教徒”。由于教徒人数众多,在涠洲传教的法籍范神父,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

岛上现有三千多居民信教,每逢礼拜天,会有不少信徒去教堂做礼拜。

这棵有着上百年历史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在岛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台风,狂风暴雨的摧残下,依然矗立不倒,造福人类,正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最好的写照。

站在它的面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岛上居民和时代变迁,也让我对这座涠洲岛增添了更多的认识和好感。当我静悄悄地走进教堂里面参观,神圣祥和的氛围会让你的心一下沉静下来,看看教堂里面的陈列与布置装饰,感觉这是一座历史底蕴丰厚的教堂。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不信教的人,走进教堂参观会感觉很神秘,你会对教堂里的内部装饰感到好奇。

教堂尽管外观很有历史感,但内部却是金碧辉煌的样子,步入大厅就能感觉到庄严的气息。两旁高大的五彩玻璃窗透过外面的光亮,也带来一份神秘与庄严,可能是淡季的原因吧,游客不多,更增添了教堂应有的肃穆的氛围。

只觉得在高大空旷的穹顶之下,正前方的祭坛上那高耸的十字架,在两傍巨大的彩色花窗与微微泛着黄色灯光的壁灯衬托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

穿过教堂左侧的门,是一处宽阔平整的草坪,绿草如茵,是用来举行宗教活动的,也可以预约举办婚礼。草坪下是花园,园内建有一座精巧的三层石雕莲叶喷水池,潺潺流水自上而下如串串珠链滴落水池,显得雍容典雅,水池两侧还整齐地栽种着数棵高大的棕榈树,很有一种阿拉伯地区的味道。

花园的旁边还建有一幢两层高的券廊式神父楼,古朴、雅致,墙身的苔痕、水迹斑驳交错,让人能感觉出它所历经的沧桑与磨难。

顶层挂有一口铸于1889年的白银合金大钟。据说是一法籍寡妇教徒所赠,当年的钟声能传遍整个涠洲岛。每个礼拜天的上午,司钟人上二楼拉响教堂的大钟,圣堂村及近邻的信徒们听到钟声,会自觉地、安静地步入祈祷大厅。

参观完教堂之后突然有些感慨: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海水漫溯在岩石上拍打出远方的声音,周而复始的涨潮退潮留下许多大海的记忆,贝壳遗留在滩涂上成为岁月的纪念品.于是有了人,有了脚步声,谈话声和笑声,在广袤的海洋里,岛屿不再孤单,那些形形色色的声音编织成歌,从此便有了生活。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国庆小众旅游地:涠洲盛塘天主教堂,享有东方"巴黎圣母院"美誉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