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海寺——媲美敦煌,无一废笔。
在北京石景山区,有一座古刹——法海寺,是一个大隐于世的艺术宝库。那里的壁画一旦去看了,便会觉得此生无悔。个人认为,去法海寺,一定要去看壁画。100元的参观费用绝对是值得的。
地理位置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公交车不直达,下车后还有两三公里弯弯曲曲繁荣的商业小街道,自驾车也不方便,若是骑共享单车,门口也没有停车区。所以来寻访的人们需要迈开腿步行走到这座坐落在半山的不算大的寺院。所以有时游客少到一天只有几十人,来访的人们基本上也只是奔着一个目标——欣赏那惊世骇俗的明朝壁画。
门票
成人:20元/人;
明朝壁画:100元/人
观看壁画每天有人数限制,固定时间进入,有讲解员带领并讲解。所以最好早去。
开放时间:9:00-17:00 (周一闭馆)
交通
公交:从苹果园乘311路、366路公共汽车在模式口下车,步行1.5千米到达。
地铁:6号地铁站金安桥站下车,步行到模式口。
历史与文化
1、京西古道——模式口
模式口,位于北京石景山区中部,是京西古镇通往京城的交通要道,东接京城,西通塞外,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至于改名为模式口,则是因为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磨石口村通上了电,乡绅李堪认为这是模范典型,报请改名,1923年,磨石口正式更名为模式口。
“刚买了辆新洋车的祥子,为了赚两块钱的车资,拉着客人去清华,结果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了,但是他紧接着从模式口逃离,还牵了三匹骆驼回来。”这是老舍先生名篇《骆驼祥子》里的一段话,其中提到的“模式口”便是这里,而“骆驼祥子”的外号,就是由此而来。
模式口大街始建于西周,闻名于明清,是元、明、清三代运煤、灰、石料、木材的重要通道。古时街道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鳞次栉比的大车店、旅店、杂货店,热闹非凡。如今走在模式口大街,你会发现村庄沿首街道的游龙形走向而建,周围散落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庙宇,有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第四纪冰川,也有永济寺、龙王庙这些少有人知的庙宇。
2、法海寺
(1)历史
法海寺为明英宗正统皇帝的亲信大太监李童所主持修建。相传李童在梦中受仙人的指点,说在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为佛门圣地。李童就率宫人前来寻找,果然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龙山麓和古刹龙泉寺。在龙泉寺东边的翠微山麓他们找到一块宝地,这里三面有山环抱。李童请示明英宗后,十分信奉佛教的明英宗下旨在这里修建法海寺。寺建成后,明英宗亲题“敕建法海禅寺”,所以法海寺为皇家寺院。法海寺的寺名“法海”,在《佛学大辞典》上解释为“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明正统四年(1439年)创建,动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画士等多人,历时近5年,至正统八年才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今仅存大雄宝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据碑记记载,当时寺内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左右列为伽兰、祖师二堂,环翼两底。后殿(藏经阁)之前,左为方丈之所,右为选佛之场。四大天王殿在大殿之前,另有钟鼓二楼。护法金刚殿又在四大天王殿之前。寺外有垣墙围绕。在距寺大约一里远的山下建有“远门”。
(2)发展
法海寺兴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正统八年(1443)完工。
明弘治十七年(1504)至正德元年(1506)曾进行过大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再次重修。
1953年,市政府拨出巨款对法海寺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
1957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把法海寺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78年成立了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1983年起,北京市又几次拨出巨款对法海寺进行大规模修葺,翻修山门和钟鼓二楼,补修加固周围垣墙,增设对大雄宝殿壁画的保护设施,重建四大天王殿。
1985年5月1日,法海寺正式对外开。
1987年,石景山区以法海寺为中心修建森林公园。
1988年1月,法海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五绝
法海寺有“五绝”:四柏一孔桥、白皮松、古铜钟、藻井曼陀罗和明代壁画。
法海寺
1、门口
2、天王殿、石碑
3、大雄宝殿
院落清净幽远,在两株千年白皮松的掩映下,大雄宝殿岿然屹立。大雄宝殿原供奉的佛像皆于文革时期被毁,墙上壁画却奇迹般完整保留。在宫廷画士与民间画师的合作之下,佛众菩萨、二十诸天、服饰、动植物、山水祥云等,都展现了庄严与美感兼具的佛国境界。
4、法海寺五绝
(1)四柏一孔桥、
(2)白皮松、
(3)古铜钟、
(4)藻井曼陀罗
(5)明代壁画。
绝对是法海寺的第一宝。
精美绝伦——明代壁画
法海寺壁画位于大雄宝殿内:壁画主要分布有4个地方:一是在中央隔墙的南(前)壁面;二是中央隔墙的北(后)壁面;三是东西两侧的山墙;四是大殿后方的墙面。壁画采用重彩设色与高难度的沥粉堆金技法,复杂而精细的工笔,精美绝伦,气韵生动。全部壁画由三大士像(《水月观音图》、《文殊菩萨图》、《普贤菩萨图》)和《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佛众赴会图》、《祥云图》组成。
一、《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
位置:大雄宝殿北壁的东西两侧(法海寺整体壁画中的“主壁画”)
主要内容:《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描绘的是佛教中的二十诸天(即护法神)在参加佛会时礼佛的场景。
主要人物: 此处壁画绘有梵天诸部共十九身。分别是手持金色莲花的大梵天,其身侧有执珊瑚、伞、盘的侍女三人;大梵天左侧为东方执国天王(执琴)与南方增长天王(执剑);三眼八臂大自在天与一执伞侍女;功德天与其侍从;双手执笏的日天与一执镜侍女;三眼八臂的摩利支天、手持谷物的坚牢地天以及执伞侍女;娑羯罗龙王天、怀揣金刚宝杵的韦驮天,二妖物执珊瑚跟随其后。
位置:大雄宝殿北壁西侧
主要人物:绘有帝释诸部共十七身。分别是:双手合十的帝释天;执花、山石、伞侍女三人;执塔北方多闻天王与执蛇西方广目天王;菩提树天执树与一执伞侍女;八臂辩才天;月天双手执笏;执扇的鬼子母及手抚一孩童;手执斧头的散脂大将、肩扛降魔杵的金刚密迹与双手执笏的阎摩罗王;长发鬼、牛头。
两壁的人物布局主次分明,聚散巧妙,富有节奏感。
二、《三大士图》
位置:在大殿所供三世佛像龛背后,称为《三大士图》,是以三位菩萨为主角的绘画。
主要人物: 水月观音,头戴宝冠,身上披挂璎珞,自头冠到身躯均盖上一层薄纱。四个角落,分别为韦驮护法神、坐骑金犼、善财童子与白鹦鹉。
为了制造出观音的脸部、手臂等三维效果,画师以淡赭色和朱磦沿身体轮廓,层层渲染出肌肤柔嫩的质感,用金粉描绘出观音内层红裙细致的花团纹饰,外层的绿裙边缘以繁密的花纹装饰。用极细勾线描绘披在身上的白纱和细丝,丝丝分明,呈现薄如蝉翼的质感;在观音膝下的裙摆,衣折变化丰富,远观彷佛衣服饰带受到风的吹拂而微微飘动。
主要人物: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头戴宝冠,右手持莲花,莲花上有经书。左下方有六牙白象,为普贤菩萨坐骑,白象旁为驯象人;右下方则为一信士。普贤象征理德与行德。
主要人物: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头戴宝冠,左手持如意,左手臂靠在膝上。右下方为狮子,为文殊菩萨坐骑,狮子旁站立一位驭者,为武将扮相,左下方为柱杖老者。文殊象征智德与正德。
三、《佛众赴会图》
位置:在大雄宝殿东西两壁。
主要人物:《佛众赴会图》(高3.2米、长11米)。此画画的是五佛十菩萨赶赴释迦牟尼法会的情景。五方佛与十尊菩萨分三组处于壁画上方,另有乘龙状祥云飞天一尊。在五方佛图下方还画有大面积的山水,包括山石、溪流、树木、花草等景致。
法海寺的壁画可以与敦煌壁画、永乐壁画、毗卢寺壁画齐名,并且法海寺的壁画画风手法更加细腻精美,用料奢华考究,大量金粉的使用便是证明,不愧为皇家寺院。
在法海寺有一通立于正统九年的经幢,上面除刻有营建寺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姓名,他们是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正是这通经幢令壁画的作者姓名永存后世。也正是这些壁画作者,让我们欣赏到如此无与伦比的作品。
展览与文物
寺院其他风景
药王殿与藏经阁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药王殿。药王殿里展览的是大雄宝殿壁画的复制品,不过复制品照真迹那是差得太远了。
评论